《汤头歌诀》方解(下)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15楼#
发布于:2019-12-02 15:53
4.半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图片:u=330031166,166517453&fm=26&gp=0.jpg




【方歌】
半硫半夏与硫黄 虚冷下元便秘尝

金液丹中硫一味 沉寒厥逆亦兴阳

【组成】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份。

【用法】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

【功用】温肾祛寒,通阳泄浊。

【主治】老年虚冷便秘,或阳虚寒湿久泄。小便清长,面色青白,手足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治机制】由于年老体衰,命门阳气不足,阳虚生内寒,寒积内阻,阳虚不运,而致大便秘结,犹如水寒成冰,故下元虚冷,症见小便清长,面色青白,手足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义分析】以大热之硫黄为君,温补下元以散寒凝;生姜、半夏温中降浊,和胃止呕;生姜兼可解半夏之毒。三药合用使虚阳得补,寒邪得散,胃气得降,大便得下,诸证可解。

【临床运用】本方用于治疗老年虚冷便秘,或阳虚寒湿久泄。以小便清长,面色青白,手足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附方:
金液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硫黄净减去沙石十两。用法:研细,入沙罐内密封,慢火烧养七昼夜,取出再研,糊丸,为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一百丸。功用:助阳散寒。主治:久寒痼冷,劳伤虚损,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癖,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乏力,脚膝疼弱,冷风顽痹,上气衄血,咳逆寒热,霍乱转筋,虚滑下利,痔漏湿慝生疮,下血不止,及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16楼#
发布于:2019-12-02 17:28

5.浆水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图片:u=3192469433,3892927646&fm=26&gp=0.jpg

浆水散,中医方剂名。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主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至呕吐。

【歌诀】          

浆水散中用地浆 干姜附桂与良姜

 再加甘草同半夏 吐泻身凉立转阳

【组成】半夏(汤洗)二两,附子(炮)半两,干姜、甘草(炙)、桂各五钱,良姜二钱半。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滓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

【主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至呕吐。

【附方】名称:浆水散组成:炮姜、附子、炙甘草、肉桂、高良姜、酷炒半夏用法:去滓冷服主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出处:《时病论》

【重要文献摘要】方论选录《玉机微义》:“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17楼#
发布于:2019-12-02 17:50
6.来复丹   上盛下虚,里寒外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图片:下载.jpg



【歌诀】

来复丹用玄精石 硝石硫黄橘红着

青皮灵脂复元阳 上盛下虚可镇宅

【组成】玄精石、硝石、硫黄各一两(各30g),橘红、青皮、五灵脂各二两(各60g)。

【用法】上六味药,硝石同硫黄共为细末,入锅内用微火慢炒,使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二气末”,玄精石研水飞,橘红、青皮、五灵脂亦研细末,然后诸药相合共研拌匀,以好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次服30丸,空腹粥饮吞下。小儿3~5丸(0.3~0.6g)。

【功用】助阳救阴,镇纳浮阳,行气通闭。

【主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症见痰厥、气闭,心腹冷痛,大便滑脱,身热脉微,或心肾不交等。

【证治机制】下元虚衰(肾阴、肾阳皆虚),虚阳上浮外越而致心腹冷痛,身热脉微,大便滑脱;痰浊上泛,闭阻气机,故见痰厥、中脘气闭不通等。

【方义分析】故方中硫黄辛热,补火助阳,下气除寒;硝石苦寒,降火通肠,二药相合,为阴阳互济,以温阳降逆通闭,共为君药。玄精石咸寒,滋阴降火,引虚火下降归肾,为臣药。君臣相配,阴阳并补。青皮、陈皮疏利气机,使气闭得通,气行则痰消,陈皮又能燥湿化痰;五灵脂甘温,善除心腹冷气,散瘀止痛,可引浊阴之物下行,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使下元阴阳得补,中焦气机调畅,寒散痰消,则肾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相火不妄行,诸证自除。

【临床运用】本方有助阳救阴,镇纳浮阳,行气通闭之功,故凡属阴阳失调,导致心肾不交、形成痰闭清窍,发为痰厥证者及心腹冷痛、泄利滑脱者俱可获“来复”之效。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18楼#
发布于:2019-12-18 23:23
十二.祛暑之剂
1.三物香薷饮

图片:u=2069690348,2992742163&fm=26&gp=0.jpg


【歌诀】
三物香薷豆朴先     若云热盛加黄连
或加苓草名五物    利湿祛暑木瓜宣
再加参芪与陈术    兼治内伤五味全
二香合入香苏饮    仍有藿薷香葛传


【组成】 香薷500克,扁豆、姜制厚朴各250克,共研粗末,每次9克,以水和酒煎冷服。本方系三味药物组成,故俗称“三物香薷饮”

【功能】 解表祛暑化湿。

【主治】 夏季感冒,寒热头痛,或呕吐泄泻等证。
本方所治证候,为暑季乘凉饮冷所致。症见身热畏寒、头痛无汗,或吐泻腹痛者,系饮冷寒中,伤于脾胃,中焦失运,升降失常,胃逆脾陷所致。治宜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为法。香薷,味辛性温,其气芳香,为祛暑名药,能外达经络以发汗解表,内走肠胃能辟秽化浊;厚朴,苦温而气香,理气解郁,宣化湿邪;扁豆,甘平,归经入足太阴脾,既能祛暑,又能化湿健脾和中,用于暑季肠胃之盛者,尤优于苍、白二术。

【化裁】
1、 黄连香薷饮:即本方去扁豆加黄连。治中暑热盛,心烦口渴,或大便下血等。以其黄连苦寒清热,心火得清则不烦,热去津复则口不渴死 热邪退血不妄行,便血亦止。
2、 五物香薷饮:即本方加茯苓、甘草。治暑湿过盛者,加茯苓以渗湿,甘草以和中。
3、 六味香薷饮:即五味香薷饮加木瓜。治湿邪过盛者,以其木瓜祛湿而行水也。
4、 十味香薷饮:即六味香薷饮加人参、黄芪、陈皮、白术,治暑湿内伤,头重吐利,身体疲倦,神志昏沉等。身疲志昏者,“炅则气泄”,元气大伤也;头重吐利者,暑中挟湿也,《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是从头重而瞀闷,湿伤脾胃,所以吐利。加参、芪以大补元气,陈皮和胃,芳香化湿,白术健脾以止泻。
5、 二香散:即五味香薷饮(六味香薷饮去茯苓)合香苏饮(香薷、扁豆、厚朴、甘草、木瓜、香附、紫苏叶、陈皮),治疗暑湿伤人内外,症见身热恶寒、胸腹胀闷等。以香薷、紫苏叶,味辛温芳香以解表;扁豆、木瓜,祛湿化暑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陈皮、香附、厚朴,行气解郁以除胀闷,以除其湿邪凝重,阻遏气机故也。
6、 藿薷汤:即“三物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香薷、厚朴、扁豆、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陈皮、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枣),治疗伏暑吐泻。三物香薷饮以祛其暑,藿香正气散芳香理气、除湿化浊、调和肠胃以止吐泻。
7、 香葛汤:即三物香薷饮加葛根,治夏月伤风而症见项背拘急者,以其葛根濡滋能解项背之强几几也。

【临床运用】本方具有外解风寒,内化中湿的作用。为夏月乘凉感寒挟湿而设。 凡风寒客表,湿邪中阻,见症虽不在暑月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19楼#
发布于:2019-12-18 23:40
2.清暑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

图片:下载.jpg



【临床运用】1、 本方具有外解风寒,内化中湿的作用。为夏月乘凉感寒挟湿而设。 凡风寒客表,湿邪中阻,见症虽不在暑月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处方:黄耆 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 人参(去芦)泽泻 神曲(炒黄)橘皮 白术各15克 麦门冬(去心)当归身 炙甘草各0.9克 青皮(去白)0.9克 黄柏(酒洗,去皮)0.6~0.9克 葛根0.6克 五味子9枚

功能:主治清暑化湿,益气生津。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益气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黄柏、麦冬、五味子泻火生津,陈皮、青皮、泽泻理气渗湿;当归养血和阴;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0楼#
发布于:2019-12-25 22:26
3.缩脾①饮    温脾消暑。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图片:u=2769169313,3556130305&fm=26&gp=0.jpg



【歌诀】
缩脾饮用清暑气  砂仁草果乌梅暨

甘草葛根扁豆加  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  暑为阴证此所谓

大顺杏仁姜桂甘  散寒燥湿斯为贵

【词解】①缩脾:本方以缩砂仁为君,有温脾消暑之功,故名“缩脾饮”。

【组成】缩砂仁 草果 乌梅炙 甘草各四两(各1120g)  葛根 白扁豆各二两(各60g)

【用法】上6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l2g),水煎冷服。

【功用】温脾消暑,除烦止渴。

【主治】感受暑湿,湿伤脾胃。症见呕吐泄泻,烦躁口渴,以及暑月酒食所伤等。

【分析】感受暑湿,暑热内伏,湿困脾胃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砂仁辛温芳香,醒脾和胃,理气化湿,为君药。扁豆专清暑化湿;草果温脾燥湿,使湿去暑消;葛根即可解散暑热,又可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乌梅除热生津止渴,共为臣药。炙甘草健脾和中,以助脾运化,且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热,除烦渴,温脾止泻之功。

按:暑病有阳暑、阴暑之分。阴暑为夏月过于吹风纳凉,饮冷无度所致,由于静而得病,故名阴暑。且暑多挟湿,易伤脾胃,耗气伤津,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古人治被暑邪寒湿所致的阴暑证多用温药,本方就是一个例子。歌中云:“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就是此意。

【附方】大顺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干姜肉桂杏仁去皮尖各四斤.甘草三十斤。

用法:先将甘草用白砂炒至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再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肉桂,一起捣罗为散,每次用二钱(6g),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温中祛暑,散寒燥湿。

主治:感受暑邪,热伏于里,又加饮冷过多,脾胃受湿,升降失常,脏腑不调。症见食少体倦,呕吐泄泻,水谷不分,脉沉缓等。

按:本方证属阴暑,为夏月暑邪与寒湿伤人所致。故方中重用甘温甘草益气健脾,以助脾运,升清降浊;杏仁苦温散寒利气,通调水道;干姜、肉桂皆辛热,散寒燥湿,使湿去伏热得以散。此也是古人治暑多用温药的代表方。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1楼#
发布于:2019-12-25 22:30
4.生脉①散  (李东垣)保肺复脉。(《内外伤辫惑论》)

图片:122EB6A015E4D66CAA7B77B7765D4C28BEBCDD32_size23_w500_h271.jpeg



【歌诀】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淫②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③

【词解】①生脉:本方有益气保肺,养阴生津敛汗之功,使气充津生而脉复,故名之。

②淫:淫(yin).音银,即过多,过甚。这里所说的暑淫是指暑热太过而伤人。

③斟:斟(zhen),音针,此处指往杯子里倒煎好的药汁。

【组成】麦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人参五分(I2g)

【用法】上3味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养阴保肺。

【主治】(1)暑淫耗伤气阴。症见气短体倦,多汗口渴,咽干,脉虚细等。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症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等。

【分析】暑淫伤人,耗气伤阴为本方的主证。呛咳少痰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用人参益气生津,大补肺气,为君药。麦冬甘寒,滋阴润肺,清心热,为臣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收敛耗散的肺气,为佐药。三药相合,一个补肺气,生津液;一个补肺阴,清心火;一个敛肺气止汗,所以有保肺清心之功。如病情危重,见脉微欲绝者,当急用本方煎汤服。

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即克肺),故当以保肺为主,又暑气通于心,当清心,此方补肺清心,则气充脉复,益气而祛暑,所以本书将其归于清暑之剂。但因本方的君药是人参,因而在《方剂学》中将其归人补益剂,为补气的代表方,更适用夏日汗出过多,损气伤津之证。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2楼#
发布于:2019-12-25 22:36
5.六一散 (刘河间)  清暑利湿。(《伤寒直格》)

图片:u=3995856546,2734818541&fm=26&gp=0.jpg



【歌诀】

六一滑石同甘草  解肌行水兼清燥

统治表里及三焦  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词解】①六一:本方由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组成,故名“六一散”。

【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两(30g)

【用法】上2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三钱(9g),和白蜜少许,冷水或灯芯汤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

【分析】感受暑热为本方主证。小便不利、泄泻为兼证(兼有湿)。故方中重用甘淡性寒、质重体滑的滑石为君,以清解暑热,且行水利湿,止烦渴。甘草清热和中,与君药相合,甘寒生津,为佐使药,本方药虽二味,但却为治疗感受暑湿的常用基础方,能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在表则发热,在里则泄泻,在上则烦渴,在下则小便不利)。

按:本方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因其既含方剂用量比例,又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

【附方】(1)益元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辰砂(即朱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7.5g)。

功用:疏风祛暑。

主治:暑湿证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3楼#
发布于:2019-12-25 22:52
十三、利湿之剂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不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在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此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1.五苓散(张仲景)   行水总剂。(《伤寒论》)

图片:u=2794430911,4223774542&fm=26&gp=0.jpg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词解】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 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白术十八铢(9g) 泽泻—两六株(15g) 猪苓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6g)

【用法】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6g),日三次。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

(3)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分析】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云: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宫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

(2)猪苓汤(《伤寒论》)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各9g)。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4楼#
发布于:2019-12-25 22:59
2.小半互加茯苓汤  (张仲景)   行水消痞。(《金匮要略》)

图片:u=2622575227,211144940&fm=26&gp=0.jpg



【歌诀】

小半夏加茯苓汤  行水消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惊厥① 茯苓甘草汤名彰

【词解】①悸厥:悸,此指心下惊。即胃脘部悸动不宁。厥,指寒厥。皆因水饮停于心下所致。

【组成】半夏—升〔9g)茯苓三两(9g)生姜半斤(lOg)

【用法】上3药用水煎,分2次温服。

【功用】行水消痞,降逆止呕。

【主治】膈间停水。症见突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

【分析】膈间停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为君,健脾渗湿行水,使膈间之水从小便而去。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既可辛散水饮,又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辛温,行散水湿,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使水行胃和,呕吐痞满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为止呕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附方】茯苓甘草汤(《伤寒论》) 茯苓二两(l2g) 桂枝二两(6g) 生姜三两(9g) 炙甘草一两(3g)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水饮停心下。症见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阳化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调诸药。本方治疗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证候。因无呕吐及心下痞满之症,故去半夏。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5楼#
发布于:2019-12-25 23:03
3.肾着①汤  (张仲景)  湿伤腰肾。     (《金匮要略》)

图片:u=1719079123,2381610151&fm=26&gp=0.jpg



【歌诀】

肾着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  亦名甘姜苓术汤

黄芪防己除姜茯  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②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词解】①肾着:指肾着病。本方主治疗肾着病,故方名为“肾着汤”。肾着病是肾为寒湿之邪所伤,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

②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表虚不固,外受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滞体内,郁于肌腠所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身重,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组成】甘草二两(6g)干姜四两(12g)茯苓四两(12g)白术二两(6g)

【用法】上4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脾祛湿。

【主治】肾着病。症见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等。

【分析】腰重冷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辛热的干姜温脾散寒,为君药。白术甘苦温以健脾燥湿;茯苓健牌渗湿,共为臣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能补气健脾。四药相合,使寒去湿消,则腰重冷痛自除。

按:因本方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故又名“甘姜苓术汤”。本证实为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未伤及脏腑,因腰为肾之府,所以用“肾着”名。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附方】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一两(l2g)黄芪一两一分(15g)白术七钱半(9g) 甘草半两(6g)

用法:上四药研为细末,每次抄五钱匕(9g),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等。

按=方歌云:“黄芪防己”汤即是本方。由肾着汤除去干姜、茯苓,加生姜、大枣、黄芪、防己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防己祛风行水,两药配伍,祛风不伤正,固表不留邪,且又行水气,共为君药。所以方名为防己黄芪汤。加生姜、大枣既可调和营卫,又助白术、甘草健脾助运。用此方煎服治疗风水和风湿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都有良效。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6楼#
发布于:2019-12-25 23:08
4.舟车①丸  (刘河间)  燥实阳水②。    (《医方集解》引河间方)

图片:下载 (1).jpg



【歌诀】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词解】①舟车:舟即船,走水道;车走谷道。本方逐水之力极峻,服后能使水热壅实之邪,从二便畅行而出,如顺水之舟,下坡之车,故名舟车丸。

②阳水:凡水肿见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口渴面赤腹胀坚实,脉沉数有力等属热属实证的为阳水。

【组成】黑牵牛炒四两(l20g)大黄酒浸二两(60g)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各30g)  木香五钱(15g)轻粉一钱(3g)

【用法】上9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1.5g),早晨天明时用温开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为恰当。若仅一、二次,且不通利,第二天早晨再服,用六、七分(1.8—2.lg),渐渐加到一钱(3g),总以大便通畅下利为止。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致精神萎靡不振,可减到二、三分(0.6—0.9g)。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水肿水胀减轻为止。并忌食盐酱100天。

【功用】逐水消肿

【主治】阳水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等。

【分析】本方证乃因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所致。邪实而正未虚,亦称热(燥)实阳水。这燥实阳水即为本方主证。故方中用黑牵牛苦寒以通利二便,下气行水,为君药。大黄助君药荡涤肠胃,泻热通便;甘遂、大戟、芫花攻逐积水,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水湿从二便分消而去。青皮、橘皮、木香疏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轻粉走而不守,通窍利水,协助诸药,使水湿分消下泄,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行气逐水消肿之功。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7楼#
发布于:2019-12-25 23:12
5.疏凿①饮子  (严用和)  阳水。(《济生方》)

图片:u=3095277327,2553254716&fm=26&gp=0.jpg



【歌诀】

疏凿槟榔及商陆  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  煎益姜皮阳水服

【词解】①疏凿:指本方能上下内外分消,其势犹如夏禹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名疏凿饮子.

【组成】槟榔 商陆 茯苓皮 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 羌活 泽泻 木通各等分(各9g)

【用法】上10药共研细末,每次服四钱(9一l2g).加生姜皮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行水退肿,疏风祛湿。

【主治】阳水证(水湿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胸腹胀满,脉沉数等。

【分析】阳水为本方的主证。喘,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之商陆以通利二便,行水退肿,为君药。椒目苦寒,助君行水消肿;赤小豆、泽泻、木通利水去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能行皮肤中水湿;秦艽、羌活疏风发表,使水湿从肌表而去;槟榔行气利水,共为佐药。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8楼#
发布于:2019-12-25 23:19
6.实脾饮  (严用和)  虚寒阴水①。(《济生才》)

图片:u=768391872,1630083214&fm=26&gp=0.jpg



【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词解】①阴水:凡因脾肾阳虚,不能化水运湿而致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按之凹陷,肢冷神疲.口不渴,大便溏泻,舌苔白或白腻,脉沉迟等。阴水属虚、属寒、属里。

【组成】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附子炮干姜厚朴各一两(各30g)炙甘草五钱(15g)

【用法】上10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12g).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虚寒阴水)。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等。

【分析】虚寒阴水即为本方的主证。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以干姜温补睥阳,助脾运化水湿;附子温肾暖脾、助气化以行水,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共为臣药。大腹皮下气宽+,行水消肿;木香、厚朴行气散满,使气行则水行;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散寒;加生姜、大枣意在调补脾胃,助脾运化,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补脾气,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效。

按: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使脾实则能治水,故以“实脾”名之。对脾阳虚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阴水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普贤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7
  • 粉丝7
  • 关注8
  • 发帖数368
29楼#
发布于:2019-12-25 23:21
7.五皮饮    脾虚肤肿①。(《中藏径》)

图片:u=2388024032,2914513882&fm=26&gp=0.jpg



【歌诀】

五皮饮用五般皮  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  脾虚肤胀①此方司①

【词解】①肤肿:多由脾虚湿重,水溢皮肤所致,亦称“皮水”。症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小便不利等。

②肤胀:是指寒湿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证。症可见全身浮肿,腹部膨大,按之肿有凹陷,皮厚而色泽无异常变化等。

③司:即主管。

【组成】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各9g)

【用法】上5药共为粗末,每次用三钱(9g),水煎,去渣,温服。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皮水,脾虚湿盛。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等。

【分析】脾虚湿盛,溢于肌肤而致肤肿为本方主证。心腹胀满,上气喘急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茯苓皮淡渗利湿,行水消肿,为君药。生姜皮、大腹皮助君行水消肿,为臣药。三药相合,能去皮肤中的停水。又佐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且泻肺平嚼;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使气行水行。方中五药皆用其皮,则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专治皮水。

按:本方作用平和,利水消肿还能健脾,故治疗稗虚水肿轻证有奇效。亦可用治妊娠水肿。原书名为…五皮散”,

【附方】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本方即上方去桑白皮,换五加皮而成。其功用、主治与上方基本相同。

按:五加皮亦有利水去湿之功,但性偏温,而桑白皮甘寒,这是二方不同之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