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564回复:140
《汤头歌诀》方解(下)
十一、祛寒之剂
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而立温里之法。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之别,轻重缓急之异,故温里剂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不同,临证运用时,须辨证清楚,方能准确施治。 I.理中①汤 (张仲景)寒客中焦。(《伤寒论》) 图片:下载 (1).jpg 理中丸主理中乡 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词解】①理中:指本方有调理中焦脾胃的作用。 【组成】炙甘草 人参 白术 黑干姜各三两(各 9克),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一丸.日服二、三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牌。 【主治】中焦虚寒(中焦阳气虚有寒)。症见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缓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分析】寒客中焦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大辛大热的干姜为君,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药。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脾胃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则诸证除。 【附方】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干姜人参白术 炙甘草 附子各一两(各9克) 用法:5药为细末,炼蜜和丸,一两作十丸。每次服一丸(6—9克),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泻,四肢拘急等。“ 按:附子理中汤(或丸)即理中汤加附子而成。辛热的附子能温肾散寒,回阳救逆,故本方比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之力更强,适用于脾胃阳虚寒盛的重证。 |
|
|
沙发#
发布于:2019-11-28 14:11
2.真武汤① (张仲景)壮肾阳。(《伤寒论》)
图片:u=1178115739,4041821173&fm=26&gp=0.jpg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苔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②瞤X惕③保安康 【词解】①真武:传说真武为北方的水神。因本方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服后可温壮肾阳,驱除在里的阴寒 ②悸眩:悸,指心下悸,乃水气上凌于心所致。眩,即头眩,清阳不升原故。 ③X瞤惕:X瞤(chun),音淳,指目跳动。这里指身体肌肉跳动。惕,作恐惧解,这里指筋跳动。 【组成】茯苓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芍药三两(9克) 炮附子—枚(9克)生姜三两(9克) 【用法】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X瞤动,振振欲擗地。 【分析】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伤寒太阳病发汗太过,既伤阳又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附子大辛大 热,温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 共为臣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助术、苓温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 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X瞤,尚能利小便而行水气,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因本方能温 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对肾阳虚(歌中少阴即是足少阴肾),寒水内停而致腹痛、小便不利及发汗太过而致阳 虚水, 泛诸证,治疗都有良好效果。 |
|
板凳#
发布于:2019-11-28 14:18
3.四逆①汤(张仲景) 阴证厥逆②,(《伤寒论》)
图片:u=463657279,586271882&fm=26&gp=0.jpg 【歌诀】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③厥逆太阳沉 或益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词解】①四逆: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本方能治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组成】干姜—两半(6-9克)附子—枚(5-10太)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分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既益气温ψ,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三药相合,回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大者—枚(10克) 干姜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量,因而温阳驱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6g),取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是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6g),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 |
|
地板#
发布于:2019-11-28 14:24
4.白通①加猪胆汁汤 (张仲景) 阴盛格阳②。(《伤寒论》)
图片:t0195a060ebc7053939.jpg 【歌诀】 白通加尿猪胆汁 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 阴盛格阳厥无脉 【词解】①白通:即“白通汤”,由葱白四茎干姜—两 生附子一枚3味药组成。 ②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在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简称“格阳证”。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两(3-6g)生附子一枚(5-10g) 人尿五合(1Oml) 猪胆汁一合(20g) 【用法】用水先煎附子一小时,再加入葱白、干姜同煎,取汁,放入猪胆汁、人尿,分二次温服。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 【主治】阴盛格阳。症见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干呕心烦,无脉等。 【分析】肾阳衰徵,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外(实为格阳于上)为本方的主证。因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真阳虚衰,真阴亦衰竭,且下利不止也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干呕而烦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助君温阳散寒;葱白辛温,宣通上下阳气,以通阳散寒,共为臣药。阴寒太盛会格拒阳药,所以又佐以苦寒猪胆汁、咸寒人尿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此为反佐之用(即是热因寒用妙义深)。除此,两药咸寒苦降,可滋阴和阳,引虚阳下入阴中,共为佐药。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热药为主,佐以少量寒凉药。共奏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之功。 按:本方系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而成。因方中葱白通阳气,故名“白通”。白通汤主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症见四肢厥逆,利,面赤,脉微等。若戴阳证服白通汤下利仍不止,且见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是病重药轻,阳药被阴邪所格拒,故仍主以白通汤,更佐加咸寒苦降猪胆汁、人尿,以引阳入阴,避免再发生格拒。所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为戴阳证,发生格拒而设。 |
|
4楼#
发布于:2019-11-28 14:28
5.吴茱萸汤(张仲景) 吐利寒厥①。(《伤寒论》)
图片:u=764039108,1005181103&fm=26&gp=0.jpg 【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词解】①寒厥:因阳气虚衰又有寒而引起的四肢逆冷。 【组成】吴茱萸一升(6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阳明虚寒)。症见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3)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等,均见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 【分析】胃中有寒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少阴肾寒、厥阴肝寒也为本方的兼证。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味苦辛,性大热的吴茱萸为君药,既可温胃散寒止呕,又能温肝降逆,还可温肾止吐利。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君药温胃散寒,下气降逆之功,为臣药。人参、大枣能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共为佐药。四药相合,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
|
5楼#
发布于:2019-11-28 14:32
6.益元①汤(朱肱) 戴阳②烦躁。(《活人书》)
图片:u=3447200740,1239919881&fm=26&gp=0.jpg 【歌诀】 益元艾附与干姜 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 内寒外热名戴阳 【词解】①益元:本方有补元阳(即肾阳)的作用,故名之。 ②戴阳:即是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上,出现下虚寒而上假热(即内寒外热),症见面赤,身热,烦躁假热表现。 【组成】艾叶 炮附子 干姜 麦冬 五味子知母黄连 人参 炙甘草各3g 【用法】上9药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葱白三茎用水煎,煎好去滓,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 【功用】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 【主治】戴阳证。症见面赤身热,烦躁不安,欲裸衣入井,坐到水中,但又要加厚衣被,饮水不入口等。 【分析】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即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附子为君药,温壮肾阳,散寒回阳。干姜、艾叶温中逐寒,通经络,助君药补阳散寒回阳,为臣药。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合君臣又辛甘化阳,加强温补阳气的作用;麦冬、五味子补肺、肾之阴,使阳有所依,麦冬又可清心,五味子敛气,使阳气不致耗散,合人参又益气生脉;黄连清上越虚火,知母滋阴降火;葱白宣通上下阳气;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入童便冷服,有反佐之意,防止药入口即吐,又可滋阴降火,引无根之火下行归肾,均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所以对戴阳证有很好疗效。 按:《活人书》中未见此方,而《伤寒六书》中有载。 |
|
6楼#
发布于:2019-11-28 14:37
7.回阳,救急汤(陶节庵) 三阴寒逆①。《伤寒六书》)
图片:u=2125569992,3197323401&fm=26&gp=0.jpg 【歌诀】 回阳救急用六君② 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 三阴寒厥见奇勋 【词解】①三阴寒逆:指寒邪直中三阴经(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真阳衰微而出现四肢厥冷。 ②六君:即“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6味药组成。 【组成】人参(6g) 白术(9g)茯苓(9g) 炙甘草(5g) 陈皮(6g) 半夏(9g) 肉桂(3g 熟附子(9g) 干姜(6g) 五味子(3g) (共10味药,原书无药量) 【用法】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临服时加麝香三厘(0.lg)调服。 【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分析】三阴寒厥内盛,真阳衰微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有痰湿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熟附子峻补元阳,祛寒救逆,为君药。肉桂、干姜助君药温壮元阳,祛寒救逆,为臣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即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固守中州,兼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饮;五味子收敛微阳,以免发生虚阳散越的危险,五味子与人参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生姜温中散寒,助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麝香通十二经血脉,能引导阳气迅速布达周身,与酸收的五味子相伍,则发中有收,不会造成阳气耗越,共为佐药。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之功。 按:原书还注明:“无脉加猪胆汁”,是因为阴寒太盛,真阳更加衰微,为防止拒药,加苦寒的猪胆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以防阳脱之变,是为反佐之用。用本方治疗三阴寒厥原的重证,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因其是辛热竣剂,不宜过量,中病即止(手足温和即止)。方中麝香,更是不可多用,原书只用三厘,以免阳气耗越。 |
|
7楼#
发布于:2019-11-28 14:40
8.四神①丸 (王肯堂) 肾虚脾泻。(《証治准绳》)
图片:u=3284837376,512488615&fm=26&gp=0.jpg 【歌诀】 四神故纸吴茱萸 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 五更肾泻火衰扶 【词解】①四神:本方用四味药治脾肾阳虚有寒的五更泻有神效,故名四神丸。 【组成】破故纸四两(120g) 吴茱萸一两(30g) 肉豆蔻二两(60g) 五味子二两(60g) 【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用生姜八两(240g).大枣百枚同煮,煮熟取枣肉和药末捣匀做成丸药,每次服6—9g,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症见每日五更天明时大便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有寒,五更泄泻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苦大温的补骨脂(即破故纸)以补命门之火,温肾暖脾,为君药。吴茱萸温中暖肾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共为臣药。五味子补肾涩精止泻;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合生姜调补脾胃,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成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方,治疗五更泄泻(又名“肾泻”“鸡鸣泻”)甚效。 |
|
8楼#
发布于:2019-11-28 14:44
9.厚朴温中汤 (李东垣) 虚寒胀满。(《内外伤辩惑论》)
图片:u=59565838,2156968694&fm=26&gp=0.jpg 【歌诀】 厚朴温中陈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虚寒胀满用皆灵 【组成】厚朴姜汁陈皮各一两(各30g)炙甘草 茯苓 草豆蔻 木香各五钱(各1.5g) 干姜七分(2g) 【用法】上7味药共研粗末,合为粗散,每次服五钱匕(10g), 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温服。忌一切冷物。或作汤剂,加生姜三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伤于寒湿。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等。 【分析】脾胃伤于寒湿,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能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为君药。陈皮辛苦温,助君行气宽中,燥湿除满;草豆蔻辛温,温中散寒,且又燥湿,共为臣药。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木香行气宽中;茯苓健脾渗湿,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使寒湿除,气机畅,脾胃健,则腹痛、虚寒胀满自解。 按:因本方证是寒湿伤脾胃,且以寒为主,组方重点在于温中,故归类于祛寒剂是有一定道理。由于寒凝气滞,湿阻气机,脘腹胀痛明显,方中理气药较多,且以厚朴为君,所以也有将其归入理气剂。笔者认为,归于理气更为合适。 |
|
9楼#
发布于:2019-11-28 14:46
10.导气汤 寒疝①。(《医方集解》)
图片:u=1995101102,4032798227&fm=26&gp=0.jpg 【歌诀】 寒疝痛用导气汤 川楝茴苗香与木香 吴茱萸以长流水② 散寒通气和小肠 【词解】①寒疝:指寒邪侵于厥阴肝经而致阴囊冷痛,牵引睾丸作痛等痛证。俗称“小肠疝气”。 ②长流水,即是河中长年流动的水。 【组成】川楝子四钱(l2g) 小茴香二钱(6g) 木香三钱(9g) 吴茱萸一钱(3g) 【用法】上4味药,用河中长流水煎服。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症见阴囊冷痛,结硬如石,或引睾丸而痛等。 【分析】古人有“诸疝皆归肝经″,“治疝必先治气”之说。本方证乃因寒侵肝经,气机阻滞所致。故寒凝气滞之寒疝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川楝子入肝经,行气疏肝,小茴香暖下焦而散寒邪,尤善散肝经寒邪,二药共为君药。木香辛苦温,可升可降,通理三焦,使气机调畅而止痛;吴茱萸辛苦热,疏肝下气,散寒止痛,共为臣药。四药之中,除川楝子苦寒,余皆为温热之品,如此相配,可减川楝之寒性,存其行气疏肝之用。又虑肝内寄相火,气郁久生热,用川棵子可防止暖肝散寒而动相火,还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而出。用长流水煎,既干净又引药下行。 |
|
10楼#
发布于:2019-11-28 14:51
11.疝气汤 (朱丹溪) 寒湿疝气①。(《丹溪心法》)
图片:c2cec3fdfc03924527c207308e94a4c27d1e259e.jpg 【歌诀】 疝气方用荔枝核 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 长流水煎疝痛释 【词解】①寒湿疝气:指由寒湿之邪侵犯肝气所致的疝气痛。症见阴囊寒冷,疼痛,痛引睾丸等。因阴囊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寒凝气滞,湿阻气机,气不通则痛。 【组成】荔枝核 栀子 炒山楂枳壳吴茱萸各等分(各6g) 【用法】上5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长流水煎服二钱(6g)。 【功用】散寒除湿,理气止痛。 【主治】寒湿疝气。症见疝气疼痛,或引睾丸而痛等。 【分析】寒湿侵犯肝经,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气郁生热及血行不畅致瘀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荔枝核甘温,入肝肾经,善理气散寒止痛,为君药。吴茱萸辛热,入肝经散寒燥湿,疏肝调气;枳壳行气破结,共为臣药。山楂散瘀消积;栀子苦寒,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去,共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散寒除湿,理气止痛之功。煎服能使疝气疼痛消散。 按:原书无方名,方中有枳实十五片,而无枳壳。治诸疝,定痛速效。 |
|
11楼#
发布于:2019-11-28 14:56
l2.橘核丸 (严用和) 癫疝①.(《济生万》)
图片:u=3426687788,3480129839&fm=26&gp=0.jpg 【歌诀】 橘核丸中川楝桂 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 癫疝痛顽盐酒吞 【词解】①癫疝:,癫(tui),音退, 癫疝,古病名,是疝的一种。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或麻木不知痛痒等。是由于寒湿内侵,留滞厥阴肝经,气血郁滞向致。 【组成】炒川楝子 橘核 海藻 海带昆布桃仁各一两(各30g) 厚朴 炒枳实 炒延胡索 桂心 木香木通各半两(各15g) 【用法】上12味药共研细末,用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丸(9g), 空腹用盐汤或温酒送下。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癫疝。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等。 【分析】本方证病位在肾(睾丸为外肾),而病变在肝。因肝脉络于阴器,上抵少腹,寒湿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所致癫疝为本方的主证。寒湿气滞郁久化热为本方的兼证。方中橘核苦平,主入肝经,理气散结止痛,是治寒疝腹痛专药,故为君药。川楝子、木香助君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入原阴血分而活血散瘀,延胡索并善行气止痛,共为臣药。肉桂温肾暖肝而散寒;厚朴、枳实下滞气而破坚,厚朴尚可燥湿;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悔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共为佐药。盐汤送下可引药下行,还能软坚;用酒可加速血行,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诸药相合,能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软坚散结。癫疝顽痛服之有效。 按:本方配伍是以理气药为主,故在《方剂学》中多归属于理气剂,乃为行气的代表方。 |
|
12楼#
发布于:2019-11-29 14:35
增辑
1.参附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
图片:t0158d6de75da71708b.jpg 【歌诀】 参附汤疗汗自流 肾阳脱汗此方求 卫阳不固须芪附 郁遏脾阳术附投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证。手足逆冷,头晕喘促,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配方解析】本方为抢救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重证所设。阳气暴脱,四肢失于温煦则手足逆冷;阳脱无以上达则头晕、面色苍白;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则冷汗淋漓;气脱无以鼓动血行则脉微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 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以固后天,使脾胃之气旺则五脏之气亦旺。附子大辛大热,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散全身之寒邪,复一身之阳气,为回阳救逆要药。二药相伍,益气回阳固脱,效专力捷。《医宗金鉴》云:“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脏虚之微甚,参附量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也。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益气回阳固脱代表方剂。临证以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脉微欲绝为用方要点。2.临证加减:本方去附子,名“独参汤”,治大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细者;去人参,加黄芪,名“芪附汤”,治阳虚自汗;去人参,加白术,名“术附汤”,治寒湿相搏,肢体重痛。若休克、心衰而肢冷汗多,脉微欲绝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炙甘草等以敛汗潜阳,固脱强心。 3.现代应用:常用于大出血、休克、心力衰竭、急性心梗等属阳气暴脱者。4.使用注意:方中人参,不宜用党参代替。本方乃温补之方,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忌用。 |
|
13楼#
发布于:2019-12-02 09:17
2.天台乌药散 《医学发明》
天台乌药散,中医方剂名,别名乌药散。为理气剂,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属寒凝气滞者。 图片:u=467632149,1578623091&fm=26&gp=0.jpg 【歌诀】 天台乌药木茴香 巴豆制楝青槟姜 行气疏肝止疼痛 寒疝腹痛是良方 【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用量】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g、槟榔(锉)9g,川楝子、巴豆各12g。 【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g,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方义】足厥阴肝经,络于阴器,上抵少腹,若寒邪侵犯厥阴肝经,肝气郁滞,易发为小肠疝气。故有“诸疝皆归肝经”之说。张景岳谓“治疝必先治气”,故治疝之法总不离乎理气疏肝,行气散寒之法。方中乌药辛温,入厥阴肝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青皮疏肝理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四药辛温芳香,合而用之,加强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槟榔行气导滞,直达下焦而破坚;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增其行气散结之力,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调和,则疝痛自愈。 【配伍特点】集众多辛温行气疏肝,散寒通滞之品于一方,重在行气破滞,使气滞得消,寒凝得散。 【运用】本方为治寒滞肝脉所致疝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睾丸偏坠肿胀者,可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肉桂、吴茱萸等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 【禁忌】本方药性温散,疝痛属肝肾阴虚气滞或湿热下注者均不宜使用。 附注 附方:四磨汤组成:人参、沉香、天台乌药各6g,槟榔9g。 用法:四味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证。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白脉弦。出处:《济生方》 重要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 《医学发明》:“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也。乃肾肝受病,治法同归于一。” 2.方论选录 《成方便读》卷2:“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阴凝成积等证。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湿 行气,然阴寒之气,若与厥阴之或血、或痰凝结为积者,又非前药所能卒除,则必以推荡之品,从其性而温下之,方能有效。方中乌药、木香,辛温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气,槟榔导积下行。其妙用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入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一如用兵之法,巴、楝,钦点之上将也,青、槟,前导之先锋也,乌药、木香,为偏裨之将,茴香、良姜,为守营之官,立方之神,真战无不克也。” |
|
14楼#
发布于:2019-12-02 15:41
3.黑锡丹 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图片:u=3690507134,2497899941&fm=26&gp=0.jpg 【组成】黑锡、硫磺各二两(各60克),金铃子、葫芦巴、木香、附子、肉豆蔻、破故纸(补骨脂)、沉香、茴香、阳起石各一两(各30克),肉桂半两(15克)。 【用法】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克,温开水送下。 【功效】温潜真阳,散寒降逆。 【主治】主治命门火衰,阴火逆冲,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之气喘痰鸣之急症;亦治真阳不足,阴寒内盛,三阴气化不和之奔豚、寒疝、腹痛、滑泄,或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等症,舌淡,脉沉细无力或脉微。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喘症、小儿泄泻等病症。 1.喘证:用黑锡丹治疗顽固性虚寒证型喘症(病种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气肿、心源性哮喘)患者32例,在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在一般中西医基础治疗上,均配合服用黑锡丹。用法:18岁以上每日服10克,15~18岁每日服8克,7~14岁儿童每曰服6克。急性发作期黑锡丹服用时间为待症状缓解后继续服3~5日。心源性哮喘以人参汤送服,其余患者以淡盐汤送下。慢性期每6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停药5日。通常服药1~2个疗程。以半年内病情是否复发及症状缓解情况为判断标准。结果:临床控制11例,显效6例。好转6例,确有一定疗效。(《新中医》1988年第12期) 2小儿泄泻(个案):治徐姓2岁幼儿,反复泄泻2月余,每日大便2~3次,夹不消化食物,神疲纳欠,时而低烧,日渐消瘦。先予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健脾止泻,效果不著,虑脾肾两虚,不能温煦,投黑锡丹10粒研碎每晚服1次,连服3日,诸症消退,后用参苓白术敞善后而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77年第1期) 【方解】黑锡性味甘寒,质重下沉入肾,有坠痰解毒、镇心安神的作用,与大辛热的硫黄配伍,阴敛阳降,使游离之阴火归位;更用附子、肉桂、阳起石、破故纸、葫芦巴温补肾阳,佐以茴香、沉香、肉豆蔻理气散寒,又以金铃子一味监制诸药之温燥太过,诸药合用,可使真阳充,逆寒平,开阖司,阴火降,浊阴散。用治元阳欲脱之危重病人,用人参汤送服疗效更佳。本药适宜于救急,不宜长时间服用。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临床也见报道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腹泻、耳鸣耳聋、癫狂、阴缩等病症。黑锡丹中黑锡含铅,服用过量可致人铅中毒,出现神经、血液、消化等多系统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严格控制服用剂量、疗程、适应证,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的主要环节。服用药药同时也可监测血尿铅含量、血细胞化验等以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