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楼#
发布于:2019-10-16 15:24
《难经》论脉·十六难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图片:1.jpg 第十六难五脏脉诊与内外证候
[原文] 难曰:脉有三部九候①,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②,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注,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③,按之劳若痛,其病四肢满闭④,癃(yin) 溲(sou)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yue同哕:干呕),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⑤,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劳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⑥,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译文] 问:诊脉有三部九候的区别,在部位、形象等方面有阴阳的属性,在指法上有轻重的不同,又有左右六部脉,每脉十变,共为六十种变态,一脉还要随四时出现不同的变化等等,这些古代医家的诊法,距离现在已很久远,而现在一般医者多各以自己所用的诊脉方法为是,这究将怎样支辨别它的是非呢? 答:这是要根据疾病所表现的内部和外部的症状来辨别,若要问疾病的内外是怎样的呢?回答说:假使诊得肝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爱好清洁,面色发青,时常要发怒;其内症是脐部的左边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都自诉四肢感到满胀酸重,动作呆滞,小便艰涩,大便困难,转筋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肝病,没有的,便不是肝病。 假使诊得心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赤,口中干燥,喜好发笑;其内症是是在脐部上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心胸烦闷,心疼,手掌心发热。且有干呕的现象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心病,没有的,便不是心病。 假使诊得脾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黄,时常嗳气,善于思索,爱好厚味;其内症是正当脐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腹部膨胀满闷,饮食不消化,身体笨重,关节疼痛,周身疲倦乏力,好睡眠,四肢不能收持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脾病,没有的,便不是脾病。 假使诊得肺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苍白,常要喷嚏,悲忧愁闷不快乐,时时想哭泣,其内内症是其脐右部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气喘咳嗽,恶寒发热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肺病,没有的,便不是肺病。 假使诊得肾脉,患者在外部的表现,是面色发黑,常有恐惧感,时作呵欠;其内症是其脐部下面有动气,用手触按有坚硬感或疼痛;患者自诉有气向上逆,小腹部急而疼痛,便泄而里急后重,足胫部厥冷等。有这些内外症状的,就是肾病,没有的,便不是肾病。 [词解] ①三部九候:《内经》和本难所指的三部九候,各有不同。《素问●三部九候论》是以人身头、手、足的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三候,共得九候。本难所指的, 是以寸口切脉部位本的寸、关、尺分为三部,每部各分浮、中、沉三候,共为九候。 ②六十首:是古代论脉的名词,历代注家对此的见解,各有不同,其中较为合理的如丁德用所说:“六十首者,是本经十难,一脉变为十是也。人有六脉,一脉有十变,此六十首也。”意思就是左右寸、 关、尺六部脉,每部有十变,共计六十,故名六十首。本文从丁说语解。 ③动气:是指由内部积滞,出现在脐部及脐的上下左右的一种自觉和他觉的搏动感。 ④四肢满闭:满,是指有胀满酸重的感觉,闭,是阻闭,停滞的意思,也是形容有肝气胀郁所引起的动作呆滞的现象。 ⑤洒淅寒热:洒淅,是形容颤抖怕冷的形态。寒热,即恶寒发热的现象。 ⑥泄如下重:泄,是泄泻。如,作而字解。下重是里急后重的意思。 [按语] 本难列举五脏病变的内外症状,主要也就是说明舍脉从症的诊断原则,当诊得某脏的脉象时,必须见有该脏在色味情志等方面出现的症状,才可以作为确定该脏病变的依据;如果单凭脉象,而未见该脏应有的症状,在诊断上,仍不能确认它是属于某脏的病变。 |
|
|
16楼#
发布于:2019-10-16 15:30
《难经》论脉·十七难
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图片:1.jpg 第十七难脉症相应相反与预后 [原文] 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劳者,脉当得急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qiu鼻子堵塞不通)衄(nv出血)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劳者,死也。 病若谵(zhan病中说胡话)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患病或有趋于死亡,或有不经过治疗而自然全愈,或有连年累月拖延不愈的,其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是否可以通过切脉的方法来知道呢? 答:是可以完全通过切脉的方法来知道的。在诊病时,如病人闭着眼睛不愿见人,脉象应当出现强急而长的肝脉,若相反出现浮短而带涩的肺脉,则是肝木为肺金所克,便是死症。 若病人张开着眼睛,且感到口渴,心胸部以下坚硬的(属于心实热症),脉象应当出现紧张有力而快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沉涩而带微象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为病实脉虚,也是死症。 如病人吐血,兼有鼻出血的,(属于阴虚症)脉象应当出现沉而细微的肺脉,若相反出现浮大而有力的心脉,则是肺金为心火所克,为病虚脉实,也是死症。 如病人胡言乱语,身体应当发热(属于阳热症),脉象应当出现洪大的心脉,若相反出现手足厥冷,脉象沉细而微弱的肾脉,则是心火为肾水所克,为阳病见阴脉,也是死症。 若病人腹部膨胀,兼有便泄(属于虚寒症),脉象应当出现微细而带涩的脾脉,若相反出现紧张实大而带滑象的肝脉,则是脾土为肝木所克,为病虚脉实,也是死症。 [按语] 本难举出五个病例,每例都有“当得”和“反得”的脉象,以说明在预后的诊断上,不论是阴阳虚实各病,如有当得之脉,脉症相符的,则预后良好;若某病得到相反的脉象,脉症不相应的,都属预后不良,也就是强调了脉证的相应与否是决定疾病易愈和难治的关键。 |
|
|
17楼#
发布于:2019-10-16 16:22
《难经》论脉·十八难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图片:1.jpg 第十八难三部脉法与脏腑经脉的配合 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①,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译文一] 问:诊脉的部位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四经,属于手经的有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属于足经的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分别与在上的寸部和在下的尺部相联系,为什么会这样的配合呢? 答: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五行属金;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五行属水。按五行相生的规律,金能生水,水势是向下流行,而不能倒向上行,所以属水的肾与膀胱,配合在关以下的尺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肝胆之木,能生属火的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火炎之势向上冲冒的,不会向下行的,所以属火的心与小肠位于属木的肝胆之上,配合在关以上的寸部。手心主心包经络和手少阳三焦经在五行属火,火能生属土的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土的方位在中央, 所以属土的脾与胃,配合在尺寸之间的中部。这些都是根据五行中子母相互生养的关系而来的。 [词解一] ①部有四经:部,是寸、关、尺三部。因十二经分别联系着这三个切脉部位,每部各有二经,左右两手共计四经,所以说部有四经。. [按语一] 本难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左右两手的寸、关、尺三部,分别与脏腑十二经脉相配合的原理,从表面上看,其中的配合关系是较为错综复杂的,但从五行的属性细为分析,两者的配合与排列顺序,却又是有条不紊的。为了便于解释它的意义,依据原文内容,列表于下: 三部 左 右
寸 手少阴心 火 手太阴肺 金 手太阳小肠 手阳明大肠 关 足厥阴肝 木 足太阴脾 土 足少阳胆 足阳明胃 尺 足少阴肾 水 手厥阴心包络 火 足太阳膀胱 手少阳三焦 [原文二]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①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译文二] 部:诊脉部位有三部九候的区别,每部每候各主什么疾病呢? 答:所谓三部,就是寸部、关部、尺部,九候就是在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共为九候。上部为寸部,取法于天的高高在上,主诊胸部以上到头部的疾病,中部为关部,取法于人处天地之间,主诊胸膈以下,到脐部的疾病;下部为尺部,取法于地的在下,主诊脐部以下到足部的疾病。在治疗上必须审察这些相应的部位,才可做为针刺的目标。 [词解二] ①浮、中、沉:是切脉的轻重指法,即浮取,中取,沉取。 [按语二] 本节主要将全身分为上中下,分属于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浮、中、沉三候,诊察脏腑、经脉的虚实常变,做为针治与用药的指标。其中的配合关系,概括的说,因切脉的部位,寸在上、关在中、尺在下,以寸部主膈以上,关部主膈以下到脐,尺部主脐以下,也就是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意思。后世医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具体地提出了三部与脏腑经脉的配合关系。但自从王叔和以后,历代有许多医家,对于左右手六部分配各脏腑的见解,略有不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兹列表如下: 王叔和 李东恒 滑伯仁 喻嘉言 李频湖 张景岳 寸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胸中 心,心包络 左 关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尺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小肠, 肾,膀胱, 大肠 膀胱 大肠 寸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胸中 肺,胸中 右 关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尺 命门,三焦 命门,三焦 心包络,三焦 肾,三焦, 肾,大肠 肾,小肠 小肠
上表所列左右手寸关尺六部,与各脏腑的配合,以脏为主,以腑为副,其中对于脏的分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各家的意见,大都是一致的,惟有六腑的分配,各说不一,特别是大、小 肠的分属,更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主要如王叔和认为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从表面的关系上,小肠应随心配合左寸,大肠应随肺配合右寸。李濒湖认为小肠的位置,在大肠之上,大肠在小肠之 下,上为阳,左为阳,应把小肠分配在左尺;下为阴,右为阴,大肠应配合在右尺,张景岳根据五行的属性,认为大肠属于阳明之金,左尺为肾水,取金水相生之义,所以大肠应配合于左尺,小肠的五行属 火,右尺肾中蕴藏着命门的真阳,属火,取火归火位之意,所以小肠应配合于右尺,这些不同的说法,虽见解各异,但它的基本精神和本难的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就是根据上以候上、中以候中、. 下以候下,的原则而来,所以关于三部分配六腑的问题,后世大多同意王叔和的说法,以为脏腑的表里既有一定的配合关系,则以腑配脏,分属六部,似属合理。 [原文三]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肋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得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①同注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译文] 问:人患了深伏内部而积聚很久的积聚病,可以用切脉的方法来诊断吗? 答:在诊察中如发现右侧肋部有积聚之气,当可诊得在肺部有结象,脉象结甚的,则积聚较为严重,若微现结象,则积聚亦较轻微。 问:如果在肺脉诊不到结象,而在右肋却有积聚之气,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在肺脉虽没有出现结象,但右手的脉象当是沉伏的。 问:患者在形体上有了久积不愈的痼疾,是否可用同样的诊法?还是另有其他别的诊法呢? 答:结脉的形态,它的搏动比正常脉象缓慢,而在缓慢中时常间有一次歇止,没有常数,所以名为结脉,所谓伏脉,就是脉气伏行在筋的下面,浮脉就是脉浮行在肌肉的上面,内外左右积气痼疾,都可以根据结伏则病在内,结浮则病在外,结左病在左,结右病在右的道理,来进行诊断。假脉象呈现结伏而内部没有积聚,脉象呈现结浮而外部没有痼疾,或相反的,有了积聚而脉象并不呈现结伏,有了痼疾而脉象也不呈现浮结,便是脉象不与病症相符,或是病症不与脉象相符,都是难治的病。 [词解] ①痼疾:经年累月不能治愈的疾病,统称为痼疾。 |
|
|
18楼#
发布于:2019-10-17 18:36
《难经》论脉·十九难 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图片:1.jpg 第十九难,男女的正常和反常脉 难曰:经言有逆顺,男妇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子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子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脉象有逆有顺,男和女都有一定的常脉,但也会出现反常的变脉,这是怎样说的呢? 答:寅是黎明旭日东升、阳气渐盛之时。寅在五行为东方木,属阳。男生于阳,就是象征男子阳气 盛。申是夕阳夕下,阴气渐盛之时,申在五行为西方金,属阴。女生于申,就是象征女子阴血盛,这里取寅、申二支,是根据古人以金木为万物生成之数而来的。所以男脉盛于关以上属阳的寸部,女脉盛于 关以下属阴的尺部。因此,男子的尺脉常现虚弱,女子的尺脉常现强盛,这就是正常的脉象。 问:如果相反的男子出现寸弱尺盛属于女子的脉象,或女子出现尺弱寸盛属于男子的脉象,其中所发生的病变是怎样的呢? 答:男子出现女子脉,是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虚症,病生在内部,出现在左部的脉,病在左侧,出现在右部的脉,病在右侧,可随着脉象的变化来说明发病的部位。女子出现男子的脉,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实症,病生在四肢,出现在左部的脉,病在左侧,出现在右部的脉,病在右侧,也可以随着脉象的变化来说明发病的部位,这就是男脉和女脉强弱相反虚实不同的区别。 [按语] 本难主要是以阴阳属性说明男女在生理上的不同脉象,因男子阳旺于阴,所以关以上的寸脉应比关以下的尺脉要旺,女子阴旺于阳,所以关以下的尺脉应比关以上的寸脉要旺,这是正常现象,反此则为异常脉。 |
|
|
19楼#
发布于:2019-10-17 18:38
《难经》论脉·二十难
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图片:1.jpg 第二十难阴阳伏匿的脉象
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①,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②。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③。 [译文] 问:医经上说:脉象上有隐伏和匿藏,究竟隐伏匿藏在哪一脏的部位,才算是隐伏和匿藏呢? 答:这是说明阴脉阳脉互相乘袭,互相隐伏的情况。脉在属阴的尺部应见阴脉,反而出现浮滑而长的阳脉,就是阳脉乘袭阴部;在尺部虽见阳脉,但有时却夹有沉涩而短属阴的脉象,这就叫做阳中伏阴。 脉在属阳的寸部应见阳脉,反而出现沉涩而短的阴脉,就是阴脉乘袭阳部。在寸部虽见阴脉,但有时却夹杂着浮滑而长属阳的脉象,这就叫做阴中伏阳。寸部和尺部都见阳脉,为阳偏盛,会发生狂病;尺部和寸部都见阴脉,为阴偏盛,会发生癫症。阳气脱失的,病人会神志错乱,发生幻视;阴气脱失的,病人会目盲不能视物。 [词解] ①阴阳更相乘:阴是指尺部,或沉涩而短的脉象;阳是指寸部,或浮滑而长的脉象。更是变更,乘是乘袭,即乘虚侵袭到其它部位的意思。更相乘,就是阴部见阳脉,阳部见阴脉,阴阳相互乘袭,在原有的部位中出现其它不属于本部的脉象。 ②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重阳,是指属阳的寸部见阳脉,属阴的尺部亦见阳脉。因阳的偏盛,纯阳无阴,所以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叫号等属于阳性的狂躁现象。重阴,是指属阴的尺部见阴脉, 属阳的寸部亦见阴脉。因阴的偏盛,纯阴无阳,所以出现情绪苦闷,神情呆滞,言语错乱等属于阴性的痴呆现象。 ③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脱阳脱阴是指阴阳亡失不能维系,以至发生脱象。阳为气,脱阳者阳气飞越,无气上充,致发生视觉异常,妄见鬼神等神志错乱的现象。阴为精,五脏的精气上荣于目,真 阴脱失,不能滋养双目,就成为目盲。 [按语] 本难从阳部见阴脉,阴部见阳脉,说明阴阳脉的的相互乘袭,以及阳中伏阴,阴中伏阳属于伏匿的脉象。这种阴阳互易其位的情况,在第三难曾提到,就是阴阳乘袭所出现的复脉和溢脉。不过复脉和溢脉与本难阴阳乘袭的情况虽有相似之处,但在程度上则有轻重不同,复脉和溢脉是阴阳气的偏盛,到了孤阴孤阳的地步,属于死脉,本难的伏脉和匿脉则是脉象在阴阳位置上的相互更易,并且互有隐伏、匿藏,虽是反常的脉象,但还不是阴阳气隔绝的情况,属于病脉。这是临床上应该注意辨别的。 |
|
|
20楼#
发布于:2019-10-17 18:52
《难经》论脉·二十一难
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 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图片:1.jpg 第二十一难形病和脉病
[原文] 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①也,此大法。 [译文] 问医经上说:人的形体虽有了病态,在脉象上却并不出现病脉,则预后佳良,叫做生。发现病脉,而在形体上并不见病态的,则预后不良,叫做死。这是怎样解释呢? 答:人的形体有了病,在脉象上未见病脉,并不是真是形体有病而不会出现病脉的,是说呼吸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在比例上不相符合,这也是诊察疾病大概的法则。 ①息数不应脉数:是指在一呼一吸的时间内,应有的脉搏至数与呼吸不相适应,而出现迟或数的脉象,如十四难所指出的一呼三至、四至、五至、六至,或一呼一至、再呼一至、三呼一至、四呼一至之 类,根据呼吸与搏动次数的比例,都可以作为病情轻重及预后良恶的依据。 [按语] 本难以形病与脉病的关系中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指出预后诊断的关键,主要不在形体的是否出现病态,而在脉象上是否有了病脉。也就是形体虽然憔悴,或精神萎糜等病态,只要有正常的脉搏,没有太过或不及偏差的脉象,一般都在预后良好;相反的,形体虽然暂时没有显著的病状,但如果出现乍大乍小,过于迟数等脉,一般都是预后不良。 又本难词意较简,历代注家都认为原文特别是末段的文,恐有残缺,有待进一步考证。 |
|
|
21楼#
发布于:2019-10-17 18:54
《难经》论脉·二十二难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图片:1.jpg 第二十二难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的关系
[原文] 难曰:经言脉有是动①、有所生病②,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xu)之③,血主濡之④,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雍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十二经脉各有是动病,也各有所生病,同是一条经脉, 而会变化两种病候,是什么道理呢? 答:医经上所说的是动病,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邪在气分的,气的病变就是是动病;邪在血分的,血的病变就是所生病。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人体熏蒸于皮肤分肉之间;血的功能,主要是濡润 筋骨,滋养脏腑。如果气滞留而不能畅行熏蒸,便是气先有了病变,血壅塞而不能濡养滋润,便是血在气以后有了病变。所以首先发现的为是动病,然后发生的是所生病。 [词解] ①是动:动是变动,也就是发生了异常的现象。是动,是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所表现的各种有关病症。 ②所生病:是指本经的循行通路及相连脏腑所发生的病候,也就是和这一经脉与所属俞穴主治有关的各种病症。 ③气主呴之:呴是温煦的意思,也做熏蒸解。因为气的功能,主要是运行精气输送营养,以温煦全身,熏蒸于肌表皮肤之间,所以说,气主呴之。 ④血主濡之:濡是滋润的意思。因为血液周流全身,主要能濡润筋骨,滑利关节,滋养五脏六腑,保持正常的活动,所以说,血主濡之。 [按语] 本难以气血先后,解释是动与所生病的区别,认为是动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这种解释,后世医学颇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动和所生病,主要是在气在经与外因内因的区别;有的认为是一经之病与他经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因络病与经病的不同等等。但各家的意见亦不一致。考是动和所生病的名称,出自《灵枢.经脉篇》。该篇在叙述了十二经的循行之后,按着每经各载有属于该经脉所主是动及所生的病候。例如介绍肺经时说:“是动则病:肺胀满,喘咳...”. ;“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又介绍脾经时说:“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院痛...体重”;“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从《灵枢》原文来看,是动和所生病,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把两者对立地区分为气血、先后、内外、藏府经络等,就难以说明这一致的病症了。因此,我们在前面的词解中,没有照本难原意注释。 |
|
|
22楼#
发布于:2019-10-21 00:18
《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图片:1.jpg 第二十三难经脉的长度与循行
[原文一] 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①,可晓以不②?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蹻脉③,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十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④,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译文一] 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长短尺寸,可以明白的讲述吗? 答: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三条阳经,每经从手指到头部的距离,各长五尺,左右六条经脉,五六得三十,共长三丈。 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阴心,手太阴肺,三条阴经,每经从手指到胸中的距离,各长三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三六得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合计长二丈一尺。 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三条阳经,每经从足趾到头部的距离,各长八尺,左右六条经脉,六八四十八,共长四丈八尺。 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三条阴经,每经从足趾到胸部的距离,各长六尺五寸,左右六条经脉,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合共长三丈九尺。 人体在两足的阳蹻脉和阴蹻脉,从它自足踝到目部的距离来计算,每脉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一丈五尺。 督脉和任脉,是分布在背腹正中的单行线,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合共长九尺。 以上各经脉,总计共长十六丈二尺,这就是十二经脉长短的尺寸数。 [词解一] ①度数:是指经脉长短的尺寸数。本节所说的长度,也是以同身寸的测量标准来计算的。 ②不:音意与否字同。 ③蹻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二脉,分布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外侧是阳蹻。内侧是阴蹻。 ④督脉、任脉:属于奇经八脉的二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任脉统任一身 的阴脉,故以督、任为名。 [按语一] 本节说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蹻脉的长度,合共长十六丈二尺。这些长度,也是计算营卫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尺寸度数的依据。因为古人按照脉搏的搏动次数和呼吸次数,推 算营卫和经脉之气,在全身上下流转情况时,认为在一息的时间内,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称为一周,一昼一夜绕行了五十周,共长八百一十丈(详见《灵枢●五十营篇》),其中每周的气行度数十六丈二尺,就是根据本难所述各经脉的总长十六丈二尺来计算的。 本节内容和《灵枢●脉度篇》的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中对十二经的长度,都是以左右两侧的经脉计算,督脉和任脉是单行线,各以一脉计算。值得研究的,就是分布在左右的阴蹻和阳蹻,共有四条,但文中仅提到“蹻脉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只计算了两条脉的长度,它究竟是指的左右阴蹻脉,还是左右阳蹻脉呢?关于这个问题,根据《灵枢.脉度篇》说:“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由此可见,本难所称的蹻脉,在男子为阳蹻,因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在女子为阴蹻,因以阴蹻为经,阳蹻为络。也就是只计算了经的长度,而没有计算络的长度。 [原文二]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①,注②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 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③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译文二] 问: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它们的循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终止的? 答: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血气,贯通阴阳,使全身内外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它的循环是从中焦的部位开始,首先流注到手太阴肺经和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再从手阳明大肠经,流注到足阳明胃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承接着从足太阴脾经,再流注到手少阴心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然后又从手太阳小肠经,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少阴肾经;承接着从足少阴肾经,再流注到手厥阴心包络经和其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然后又从手少阳三焦经,流注到足少阳胆经和其相表里的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仍复回转来,流注到手太阴肺经。 十五别络,都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旁支,它和经脉同出一源,彼此紧密地连系着,象圆环一样地运行气血,循环周转灌溉全身。而各经络的脉气,又都会集在寸口、人迎,所以这两个部位在脉诊上,都可作为处理百病和决断死生之用的。 [词解二] ①中焦:约在脐上四寸胃中脘之处,即脐眼胸骨尖的中间。 ②注:是形容象水液样的流通灌注。 ③朝:是会集的意思,滑伯仁说:“朝,犹朝会之朝”。 [按语] 本节说明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联系传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终止于足厥阴肝,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从阴经到阳经,再从阳经到阴经,各经承接着循环运行,构成了一个阴阳相随、内外相 贯的整体。兹将各经上下逆顺的循行方向,并参照《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记载,作一简表如下(表中的循行顺序,各经穴的起点和终点,是依据各经走向来排列的): 经 别 循 行 方 向
1手太阴肺经 胸走手 2手阳明大肠经 手走头 3足阳明胃经 头走足 4足太阴脾经 足走腹 5手少阴心经 胸走手 6手太阳小肠经 手走头 7足太阳膀胱经 头走足 8足少阴肾经 足走腹 9手厥阴心包络经 胸走手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走头 11足少阳胆经 手走足 12足厥阴肝经 足走腹 [原文三]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①,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译文三] 问医经上说:懂得脉气的终始,才能确定阴阳、气血、表里、内外的关系。这句话是怎么解释呢? 答:所谓脉气的终始,就是脉法的纲领。因为寸口人迎的部位同阴阳各经的脉气,是内外贯通的,经常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而气血在人体之内,又象圆环一样的循环周转,没有息止,脉搏的动力由此而发源,显示生机的开始,所以称为始。所谓终,便是从脉搏所反映的三阴三阳经的脉气已绝,脉气竭绝,就会死亡,而在临死前,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显示生机的停止,所以称为终。 [词解三] ①朝使:滑伯仁说:“朝使者,朝,谓气血如水潮,应时而灌溉;使,谓阴阳相用也”。主要就是指人体的阴阳气血,象潮水一样的按时灌注在寸口、人迎部位,从而反映脏腑功能的是否协调,可作为诊断的准则。 [按语] 本节从终始两文面,说明人迎、寸口,在诊断上的作用,不但能够反映内脏的病变,而且还可从脉搏上所表现出来的脉气的盛衰有无,作为推测预后的依据。也就是说,这两个切脉部位,都在 诊断_上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但对于寸口、人迎的所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宗王叔和之说,以左手的关前部为迎,右手的关前部为寸口,且因《难经》倡导独取寸口的切脉法,所以本难所提的寸口、人迎的部位,认为应以在关前部的说法较为妥切;但另一种见解,根据《内经》有关寸口、人迎的记载,则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当在手腕,( 桡骨动脉)的太渊穴处,人迎(属于足阳明胃经)当在颈部两侧的颈动脉处。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说。 |
|
|
23楼#
发布于:2019-10-21 21:59
《难经》论经络·二十四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图片:1.jpg 第二十四难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
[原文一] 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①,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③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译文一] 问: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脉气已竭绝时,会出现怎样的症候?可以根据病情去测知预后的好坏吗? 答: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就会因缺乏肾气而形成骨萎枯槁。因为足少阴肾是此类于冬藏的经脉,必须象万物在冬季那样的潜藏蛰伏,不宜泄露亏耗。它是深伏内行而具有温养骨髓的作用,所以骨髓得不到肾气的温养,就会使肌肉不能附着于骨。骨肉既已分离而不相亲近,也就会有肌肉松软而萎缩的现象。因肉软而又萎缩,骨气外脱,便会使牙齿象长了一些,并呈现枯色,头发也失去润滑光泽。头发没有光泽,也就是骨已先死的征象。这种病情,逢戊日趋于严重,逢己日死亡。 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则脉气就不能营养脾之窍一口唇。 因脾主肌肉,其荣在唇,所以口唇色泽的好坏,可以作为测知肌肉荣枯的依据。经脉不能输布营养,肌肉便不会光滑润泽。肌肉既不滑泽,也就会形成肉胀而皮肤紧急。因肉胀而紧急,口唇就会处翻,口唇外翻,也就是肉已先死的征象。这种病情,逢甲日趋于严重,逢乙日死亡。 足厥阴肝经的脉气竭绝,就会由筋的收缩,而有牵引睾丸上缩和舌卷的现象。因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脉,肝脏外合于筋,它和筋的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肝经和各经的经筋,多是会聚在生殖器,并向上通过经脉,联络于舌根。所以肝脉气绝得不到营养,就会使筋拘缩挛急,因筋的缩急,就会引起睾丸和舌的卷缩,所以如出现舌卷和睾丸上缩的症状时,便是筋已先死的症象。这种病情,逢庚日趋于严重,逢辛日死亡。 [词解一] ①肉湍来却:濡(ruan)与软通,就是柔软。却,是退缩的意思,这是是指肌肉的萎缩而言。 ②肉满:满是形容肿胀,也就是指肌肉胀满而皮肤紧急的现象。 ③筋者,聚于阴器:阴器是指生殖器,聚于阴器的筋,主要是指经筋。如《灵枢●经筋篇》所载:“足阳明之经,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bi),聚于阴器”,“足太阴之筋,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循阴股,结于阴器”;“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这里的络诸筋,就是说明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与其它各经的筋相联络,所以足厥阴与各筋的关联,也是最为密切的。 [原文二]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①;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li 黑中带黄),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②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cou) 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译文二] 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肌表的皮毛得不到营养而焦枯。因手太阴肺主一身之气,能运行精气以温润皮肤和毫毛。当肺气不足,不能运行精气以输布营养时,则皮毛焦,皮毛焦枯,便是皮肤中已丧失了津液,由于丧失了津液的润泽,就会使皮肤和关节都受到损伤,皮肤关节既有了损伤,就显示出皮肤枯焦,毫毛折断脱落,毫毛折断脱落,也就是毫毛已先死的征象,此种病情,逢丙日趋于严重,逢丁日死亡。 手少阴心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血脉的运行不能通畅,血脉不通,也就使血液不能周流全身,血液不流行,肤色就失去了光泽,所以面色会呈现黑黄如黧一样,这便是血已先死的征象。此种病情,逢壬日严重,逢癸日死亡。 手足三阴经的脉气都已竭绝,就会眼花眩晕,看到的东西都在旋摇转动着,以致只好把眼睛闭起来。眼睛闭合,表示神志已经丧失。神志先行丧失,就是死到临头了,所以临死的时候,就会眼睛闭合。 六腑阳经的脉气都已竭绝,就会使阴和阳两相分离,因阴阳的隔离,就会形成皮肤的毛孔不固,精气外泄,从而流出了绝汗。这种汗,大如连串的珠子,在皮肤上凝滞不流,也就是气已先死的征象。所以是早晨发现这种危象,可以断定在当夜必死;如在夜间发现,也可断定在明天早晨必将死亡。 [词解二] ①皮节伤:滑伯仁说:“诸液皆汇于节也”。所以把津液缺少而引起的皮毛焦枯,称之为“皮节伤”。 ②目眩转:眩,是眼花眩晕。转,是旋摇转动。眩转,就是目花撩乱,视物不清的意思。 [按语] 本难主要说明,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必将在与该脏腑相连属的经脉的循行通路上,表现出各种症状,并可根据这些症状来进行诊断。另一方面,因经脉之气的输注,又是供应内脏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脏腑病变到了严重阶段,以致影响经脉之气竭绝的时候,各部分就得不到营养的供应,随着每一部分所属的脏腑和经脉的不同,反映在每一经气绝的症状, 也必然会各不相同了。 至于本难所叙各经气绝,逢一定日期危笃的道理,是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来的。例如肾属水,戊己属土,土克水,所以戊笃己死;脾属土,甲乙属木,木克土,所以甲笃乙死;肝属木,庚辛属金,金克木,所以庚笃辛死。又如肺属金,丙笃丁死,因丙丁属火,火克金的原故;心属火,壬笃癸死,因壬癸属水,水克火的原故。以上原是古人对疾病预后的一种估计,实际上无非是为了说明这些病有迅速恶化和死亡的危险。《素问●脏器法时论》对于病情吉凶和时日的关系,有较具体的阐述,可参阅作为进一步的研究。 |
|
|
24楼#
发布于:2019-10-21 22:13
《难经》论经络·二十五难
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图片:1.jpg 第二十五难十二经与脏腑的配合
[原文] 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译文] 问:人体有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相配,但五脏六腑合起来只有十一个,其中多余的一经,是内连于什么脏器的经呢? 答:这一条经,是手少阴心经的别脉手厥阴心包络经,心包络和手少阳三焦互为表里,两者都是只有名称,而没有形象的,所以连同心包络在内,共为十二经。 [按语] 本难指出心包络与三焦互为表里,两者都是有其名而无形质的。这一说法,曾引起了后世许多医家的争论,认为心包络和三焦并不是无形的。关于三焦的问题,我们留待后面讨论三焦时再谈,现在单从心包络来说,元代滑伯仁就说:“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至于心包络的作用,早在《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了记载:“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之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这就是说外邪如有停留在心脏的,都是在心脏外围心包络的部位上,即所谓病在外经而不在内脏,所以,后世医家在临床上针治心脏的病,常取心包络的穴位,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可见,心包络很难设想,为实际并不存在的有名无形的东西。 |
|
|
25楼#
发布于:2019-10-21 22:17
《难经》论经络·二十六难
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图片:1.jpg 第二十六难十五 别络中的三络 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阴络,有阳络,有脾之大络①。阳络者,阳蹻之络也;阴络者,阴蹻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译文] 问: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除十二经各有一络之外,其余的三络,是连属于什么经脉的络呢? 答:在十二经所属的十二络脉以外,另有阳络、阴络,还有内连于脾脏的大络。所谓阳络,是连属于阳蹻的络脉,阴络,是连属于阴蹻的络脉,所以,加上这三络,共有十五络脉。 [词解] ①脾之大络:即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位于渊腋下三寸。当腋下六、七肋骨之间。 [按语] 络脉是经脉中分出的支络,它的分布,和经脉有显著的区别,因经脉是循行于较深的部位,络脉则散布于浅表部位:经脉是纵行的,络脉是支而横出的;经脉是深不可见的,络脉是浅而常见的。但在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络脉起有纽带作用,加强了阴经与阳经的联系。所以在十二经之中,每经都各有一支络脉,自表经别入里经,里经别入表经,从而构成了十二经的整体循环。 十五络脉,除了十二经各有一络之外,其余的三络,据本难说,就是属于阳蹻脉的阳络,阴蹻脉的阴络,以及脾之大络。如以阳蹻脉和阴蹻脉的作用来说,它是主宰全身左右的阴阳,所以把它所属的络脉称为阳络、阴络,列入十五络脉之内,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是,这两络,和《灵枢●经脉篇》的记载,却有不同,因《经脉篇》所载并非阳蹻、阴蹻,而是督脉的长强,任脉的屏翳(yi 遮蔽)。如把这两种;不同的别络,从络脉的分布部位结合阴阳的属性去理解,则阳蹻、阴蹻以左右分阴阳,督脉、任脉以前 后分阴阳,两者有殊途同归的意义,也是值得互为参考的。不过,《经脉篇》对于十五络脉的描述,既分别指出了一定的循行的部位,又具体说明了虚实病候,所以后世对于十五络脉的认识,都是以《经脉篇》的记载为根据,特别是每一络脉的名称,更是临床治疗上取穴的准则。因为当每一络脉, 从经脉上一定的穴位分出后,就以分出的穴位来定名,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络脉,自“列缺”穴分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自“偏历”穴分出,所以就用“列缺”作为肺经络脉的名称,“偏历”作为大肠经络脉的名称,其它各经,也都是按这个原则来定名的,这也是治疗上常用的络穴。另一方面,因阳蹻和阴蹻脉本身没有穴位,它的穴是寄托在十二经之中,而任脉、督脉则和十二经一样,本身是有穴位的,所以一般认为在十五络脉之中,包括任督二脉在内,较为合理。 |
|
|
26楼#
发布于:2019-10-21 22:22
《难经》论经络·二十七难
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图片:1.jpg 第二十七难何谓奇经八脉
[原文一] 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译文一] 问:经脉中有称为奇经八脉的,它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在整个经络系统中,有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脉、督脉、任脉和带脉。这八脉的分布都异于常脉,而各自别道奇行,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所以称它为奇经八脉。 [原文二]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①(pang-pei)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译文二] 问:人体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合共为二十七经络的脉气,都是相互随从着在全身上下循环周转,为什么独有奇经八脉的运行,不受这个经络系统的约束呢? 答:古代圣人规划着建设沟渠,以通畅水路的流行,原是为了防备不测的水灾,如果天空降下很多的雨,就会使沟渠里的雨水盈满充溢。当这个时候,大量的雨水泛滥妄行,圣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堵水外流。这种情况,等于络脉中的气血在盈满时,便要溢出正经的范围别道而行。奇经八脉就是把满溢的气血蓄积起来,所以它并不随同十二经脉流注,它的环运也就不拘于在各经脉的循行通路上了。 [词解] ①霶霈:是大雨的意思。刘禹锡:“山顶自晶明,人间已霶霈。” [按语]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一个重要部分。称它为奇,主要是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的。因为奇经八脉是单独无偶的,并无固定的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所以,称为奇经。奇经八脉在十二经脉之间,起有综合调节的作用,如督脉统率手足六阳经;任脉总任诸阴经;冲脉是贯通十二经脉的血海;带脉环腰一周,总束阴阳各经;阴蹻和阳蹻,分属人体左右的阴阳,阴维和阳维,分属全身表里的阴阳,也就是蹻脉和维脉,综合调节了全身左右表里的阴阳各经。 |
|
|
27楼#
发布于:2019-10-21 22:29
《难经》论经络·二十八难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图片:1.jpg 第二十八难奇经八脉的起止和循行
[原文] 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①,并于脊里,上至风府②, 入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③,以上毛际,循复里,上关元④, 至喉咽。 冲脉者,起于气冲⑤,并足阳明之经,夹齐(同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⑥,回身一周。 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⑦。 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⑧。 [语译] 问:前面所说的奇经八脉,既然不受十二正经的约束,那末,它的循行都是从哪里起始,接着又经过和到达哪些部位呢? 答:督脉,起于尾闾(lv) 骨端长强穴下的会阴部,沿着脊柱里面,直上至枕部下方的风府穴,进入脑部。 任脉,起于中极穴之下的会阴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腔内部,上经关元穴, 顺着前正中线到达咽喉。 冲脉,起于气冲穴,并行于足阳明胃经之内,挟脐旁的两侧上行,到达胸部而分散。 带脉,起于胸两侧季胁的下部,环绕着腰部一周,象束腰带一样。 阳蹻脉,起于足跟,沿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上部的风池穴处。 阴蹻脉,也起于足跟,沿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和冲脉交会贯通。 阳维和阴维,主要是维系和联络着周身表里的经脉。这二脉蓄积盈满着气血,而不随十二经循环周流,灌溉于各经脉之中,所以阳维脉起始于各阳经的会合之处,阴维脉起始于各阴经的相交之处。 奇经和十二经,在生理功能上的区别,譬如圣人设计了沟渠,通畅水流,当沟渠里的水量盛满充溢时,就会流入于深湖之中,这是自然的趋势,所以圣人也不能阻止水的满溢旁通。而在人体经脉中的脉气到了丰盛之时,也就会进入奇经八脉,不循经脉的通路环运周转,所以十二经脉,不能阻止丰盛的脉气外流,等于是不能阻止沟渠满溢的水,流入深湖-样。如果八脉受到病邪的侵袭,蓄积在内,郁而不解,便会发生肿热,当用砭石以射刺放血的疗法,进行疏泄。 [词解] ①下极之俞:指躯干的最下部,即在长强穴以下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 ②风府:督脉穴名,在项上部颈后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大筋内。 ③中极之下:中极,为任脉穴名,在腹下部,当脐下四寸之处。 ④关元:任脉穴名,在腹下部,当脐下三寸之处。 ⑤气冲:足阳明胃经穴名,一名气街,在腹下部,归来穴之下一寸,当任脉曲骨穴的外侧二寸处。 ⑥季胁:又名季肋,在侧胸部最下最短的肋骨处,即俗称为软肋的部位。 ⑦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风府穴两旁,后头骨下项肌之外侧陷中。 ⑧砭射之:砭,是砭石,即用石片扎刺皮肤,为远古时代的治病工具。射之,就是射刺放血的疗法,丁锦:“砭射之,出其所畜之血也”。 [按语] 本难承接前一难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奇经八脉的起止点和循行部位,使人对于八脉的分布概况,有一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八脉和各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有着复杂的关系,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它的具体分布情况,本难还只是指出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另有许多支线散布各处,通达全身上下的许多部位,牵涉的范围尤较广泛。特别是督脉、任脉和冲脉,分布的支线最多。为了便于参考研究,兹根据《素问》、《灵枢》以及后世有关的记述,结合本难的内容,对奇经八脉,略作申述如下: 1.督脉: 督脉的循行,一般都以在背部的贯脊络脑、下额至鼻柱的这一条通路为主,但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篇》、《甲乙经》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它的循行路线,包括各支脉在内,共有四条。其中两条,都自背部由下而上,另一条是由脑部循脊旁下行至腰,还有一 条是行于腹部,由少腹直上,入喉。这四条径路的具体分布情况,简要的说: (1)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到会阴部,经尾闾骨端的长强穴,由脊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巅顶,沿额至鼻柱; (2)由尾闾骨端分出,斜绕臀部,与足少阴从股内后聚上行的脉及足太阳的经脉相会合,再回过来贯脊入属肾脏; (3)从目内眦处上行,上额交巅上, 入络脑的正中,再分别下颈项,循脊旁下行至腰中,入络肾脏; (4)由少腹胞中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 上系目下之中央。 2.任脉: 任脉的循行径路,也不只是胸腹部正中线的一条, 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篇、五音五味篇》,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任脉的循行共有三条径路,其中行于胸腹部的有两条: (1)起于少腹部中极穴下面,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上颐,循面,入目; (2)从鸠尾穴处分出,散布于腹部。但另有一条却是由背部转出于腰部,开始时起于胞中,贯脊,上循背部正中,其浮而外出的,循腹(右)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3.冲脉: 冲脉的循行径路,和任、督二脉一样的较为复杂,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逆顺肥瘦篇、动输篇、五音五味篇》,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冲脉可分为五条径路,其中两条,循胸腹部上行,另有两条沿大腿内侧,下行至足, 还有一条则自少腹分出,贯脊,行于背部。这五条径路的具体分布情况,简要的说: (1)从少腹内部再浅出气街部,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过脐旁,抵达胸中后弥漫散布; (2)自胸中分散后,向上行到达鼻之内窍“颃颡(hang-sang) 部; (3)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guo 膝盖后弯腿处,俗称腿弯)中,经过胫骨内廉,到内踝的后面,入足下; (4)从胫骨内廉,斜入足踝,到足跗上,循行于足大趾; (5)从少腹分出,向内贯脊,行于背。 4.带脉: 带脉的循行,比较单纯,除了本难所指出的“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之外,文献中与此有关的记载较少,仅在《灵枢●经别篇》中曾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 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在这里说明了带脉的位置,循行腰腹,高低约与十四椎相平。此外,《在奇经八脉考》的记述中曾把在带脉的起点穴位,作了说明:“带脉者,起于季胁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5.阳蹻脉: 阳蹻脉的走向,根据本难和《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它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从两条径路来叙述: (1)阳蹻脉的循行路线,起于足外踝下足太阳经的申脉穴,绕行外踝后下侧,上沿股外侧, 向上经过胁肋,循行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毗,与阴蹻、足太阳脉上行于脑,再回转来到目外眦; (2)从目眦上入发际,向后行,到风池穴处。 6.阴蹻脉: 阴蹻脉的走向,根据《灵枢●脉度施篇、寒热病篇》、《奇经八脉考》以及本难的记载,它的具体分布情况是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下的照海穴,上行沿股内侧, 经过阴部,上循胸内,入于缺盆, ;沿喉咙,出人迎穴之前,经过颧部内侧,到达目内眦,和太阳、阳蹻脉相会,再相并上行至脑,回转来再入目锐眦处。 7.阳维脉: 阳维脉的走向,本难仅指出起于诸阳之会,而没有具体说明起始部位和分布概况,但在《奇经八脉考》之中,却有明白的说明: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它的脉气发于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沿膝部的外侧,上行髀厌部, 抵少腹侧,沿胁肋斜向上行,至以上的肩部,经过肩前,行入肩后,上沿耳的后方,到额部,再循行于耳上方。在头部的循行,最后是和督脉会于风府、哑门。 8.阴维脉: 阴维脉的走向,本难也仅指出起于诸阴之交,并未明确的叙述它的起始部位和分布情况,但在《奇经八脉考》之中,把它的起点和循行路径,以及各经穴的交会,都有进一 步的说明:阴维脉起于诸阴经的交会处,它的脉气发于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上沿腿内侧,抵达少腹部,沿胁肋部循行,再上贯胸膈,到咽喉的两旁会合,上行头面,至顶前的头额部。 |
|
|
28楼#
发布于:2019-10-21 22:58
《难经》论经络·二十九难 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图片:1.jpg 第二十九难奇经八脉的症候
[原文] 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①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②,女子为瘕聚③。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 问:奇经八脉发生病变的症候是怎样的? 答:阳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阳的经脉;阴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阴的经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感觉到精神恍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不能由自己来控制。如果阳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就常有怕冷发热的症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常患心痛症。阴蹻脉发生病变,会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表现拘急。阳蹻脉发生病变,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属阳的外侧表现拘急。冲脉发生病变,会使气逆上冲,而感觉到腹内胀急不舒。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甚至有昏厥的现象。任脉发生病变,腹内的脉气凝阻结滞,常感急结不爽,在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在女子则成为瘕聚症。带脉发生病变。腹中胀满,腰部纵缓无力,有好象坐在冷水里的感觉。以上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 [词解] ①溶溶:《脉经》作容容。丁德用说:“溶溶者缓慢。”滑伯仁说:“无力貌。”也就是形容体倦乏力的病态。 ②七疝:即冲疝、狐疝、(广+颓)疝、疲疝、(广+贵tui)疝、癃疝七种疝气。 ③瘕聚:是两种在腹部有块状的病症。疲是结聚浮瘕,推移乃动,假借他物而成形。聚是积聚,痛无常处,所谓“六腹之积”都属于结聚的疾病。 |
|
|
29楼#
发布于:2019-10-23 18:55
《难经》论脏腑·三十难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图片:1.jpg 第三十难营卫的生成和循行 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①,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语译] 问:营气的运行,是不是经常地同卫气相互配合着周转吗? 答:医经上说,人体的精气是禀受于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当饮食物入胃,通过消化吸收以后,其精微就分别传布到五脏六腑,从而使五脏六腑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其中清的称为营气,浊的称为卫气,营气流行在脉中,卫气运转于脉外,都是在周身不息止的营运着,一日一夜各循行了五十周次后,再总的会合一次,这样在属阴属阳的表里内外之间,互相贯通着运行,好象圆环一样的没有止端,所以知道营气和卫气都是相互配合而并行的。 [词解] ①五十而复大会:五十是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运行五十周次。大会是指营行在脉中,卫行脉外,两者虽然异途动行,但经过五十周次之后,再总的会合一次, [按语] 本难概括的说明了营卫的生成及其循行部位,指出营卫之气都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而成的。这不但明确了营卫的本身都是水谷的精气,而且从所提出清浊内外的区别及会合情况,更把营卫的性能和相互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所谓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二字就指柔和刚的性能,并不是指质的澄清或浑浊来说的,清是含有柔和的意思,浊是含有刚悍的意思,也就是营气和卫气具有阴柔和阳刚的不同特性,分别担负起营养人体和防御疾病的作用,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营卫之气的分布,所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同样可以从阴主内,阳主外的属性去区别。因营气属阴,它的分布,是由胃传肺,从肺行于血脉之中,以运行于全身;而卫气属阳,它的运动迅速,分布于脉外,达于四肢,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这样的分布,虽仅是偏重于阴和阳主内主外的作用,但营卫同源异流,它们的分布,也并不是固定在内或在外的。正如张景岳所说:“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荣主血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荣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荣,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荣,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由此可见,营卫之气有着“阴生于阳,阳根于阴”的相辅为用的关系。就生理功能来说,营主营养内脏的作用,可以使卫外的机能增强;卫主卫外,也可以保证体内能得到营养。所以营卫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运行着,实际上也就是说明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协调的整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