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理机制概述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1739回复:0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理机制概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09-28 01:14

图片:张仲景.jpg




 [伤寒论]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外感病治疗规律的著作,为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奠定了基础,全书原文共记载12卷,共十卷,二十二篇,记载经方一百一十三首,所用的药物共八十二种。伤寒论的原著名为【伤寒杂病论】,后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编而成,并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为“众方之祖”,称为“经方”。
   伤寒论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种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伤寒不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凉,而是所有外赶邪气引起的病的统称,作为伤寒。
   伤寒论归纳总结了不同病程阶段的证候类型和证治经验,全书的纲领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病各阶段的脉辩,审证,论治,用药,组方的规律以条文的形式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伤寒六经病立主证治法,病理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有机的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贯通,示人以证治要领,后人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胜正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六经病症是经络和脏腑病理变化的反应,其中三阳病症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症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正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共分为三种: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此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此为伤寒。
3.外感温邪,津伤内热者此为温病。


太阳中风为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太阳伤寒为表实证:发热,无汗,恶寒,脉紧,身疼痛。
太阳温病为里热证:发热,口渴,不恶寒。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都会有发热,头痛,脉浮。但是其鉴别点是:
1.太阳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2.太阳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3.太阳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二·太阳腑证分为两种: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调,导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此为蓄水证。
2.热结于下焦,瘀血不行,导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此为蓄血证。


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所以只有小便不利而没有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所以只有神志症状而没有小便不利。其鉴别点是:
1·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2·蓄血证:小腹集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图片:足太阳膀胱经.jpg




阳明病证: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结合于胃中,导致耗伤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饮水,脉洪大。


阳明腑证:外邪入里化热,并与大肠的燥热相结合,导致津液耗损,燥热结成实质,阻滞于肠道而产生潮热,谵语(胡言乱语不自知),便秘,腹满胀而疼痛,脉沉实等证。

图片:足阳明胃经.jpg




少阳病证: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郁热,气火上逆而亢,导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其邪在胆,而胆气逆则影响在胃,所以有喜呕,不欲饮食等消化功能失常的现象。气机不爽就会发生胸胁苦满胀痛,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争而不胜,不能抗邪外出而往来寒热,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图片:足少阳胆经.jpg





太阴病证:寒湿内郁阻滞,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太阴直中),脾胃损伤就会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消化和排泄功能。寒湿邪毒阻滞运化,故时而出现腹部疼痛。寒湿邪毒犯胃就会出现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图片:足太阴脾经.jpg





少阴病证:阴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而有但欲寐,心肾水火不相交济,病邪从水化寒伤阳而导致阴寒内盛,就会出现一派寒化症状。如果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会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图片:足少阴肾经.jpg



厥阴病症:
病邪至厥阴,则肝木受损失调,心包也会受病邪侵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相交争斗中,阳胜阴衰而热多寒少,阴盛阳衰而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负,病邪内陷,气血气机的紊乱,阴阳不能相交接,所以有各种厥逆症。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图片:足厥阴肝经.jpg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