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补益类--南沙参(《本经》)
药师李
资深菩萨
资深菩萨
  • UID41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36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2237回复:0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补益类--南沙参(《本经》)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12-14 16:21
南沙参(《本经》)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沙参、杏叶沙参及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低山草丛、岩石缝内。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临床用名有南沙参、蜜南沙参。
 

图片:1.jpg


1、《别录》:"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2、《本草经集注》:"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井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3、《蜀本草》:《图经》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4、《本草图经》:"今出淄、齐。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知葵根,著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来根,暴十。有上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  
5、《救荒本草》:"沙参,令辉县太行山边亦有之。又有杏叶沙参及细叶沙参,气味与此相类,但《图经》内不曾载此二种叶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条。今皆另条开载。救饥:掘根浸洗极净,换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饭熟,食之。"
6、《本草备要》:"似人参而体轻松,向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难得。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逊。)"  
7、《本草从新》:"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 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8、《本经逢原》:"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9、《植物名实图考》:"沙参,《本经》上品。处处皆有,以北产及太行山为上,其类亦有数种,洋《救荒本草》。花与荠苨相同,惟叶小而很有心为别。"
10、《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谈,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草,象花形也。”按:弘景谓五参“主疗颇同”,非也,实因其根皆为锥形与人参相类也。
11、时珍列沙参为山草类,并谓“沙参处处山原有之”,而又调其“宜于沙地”,所释乃望文生义。
12、《吴普本草》云:“沙参,一名白参,实白如芥,很大,白如芜菁。”
13、《广雅疏证》:“案‘沙’之言斯,白也。”《诗刊、小雅. 瓠叶)笺云:“‘斯’,白也。今俗语斯白字作‘鲜’,齐鲁之声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实与根皆白,故调之‘白参’,又谓之‘沙参’”。“沙参”与“白参”同义。
14、《广雅疏证》又云:“《神农本草》云:‘沙参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
15、《本草经考注》则云:“沙参、知母,古误混同……知母下地参、水参、水须三名盖为沙参一名
 

图片:2.jpg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