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954回复:124
《汤头歌诀》方解(上)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创作背景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而已哉! [1] 令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义弗赅明,难称善本。不揣愚瞽,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图片:下载.jpg ![]() (上) 一、 补益之剂 二、 发表之剂 三、 攻里之剂 四、 涌吐之剂 五、 和解之剂 六、 表里之剂 七、 消补之剂 八、 理气之剂 九、 理血之剂 十、 祛风之剂 (下) 十一、祛寒之剂 十二、祛暑之剂 十三、利湿之剂 十四、润燥之剂 十五、泻火之剂 十六、除痰之剂 十七、收涩之剂 十八、杀虫之剂 十九、痈疡之剂 二十、经产之剂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9-10-11 22:01
1、汤头歌诀-补益之剂-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图片:574e9258d109b3de49061f3acfbf6c81800a4c23.jpg ![]() 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用量: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义: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峻。 加减化裁: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附注 附方1 异功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满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附方2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附方3 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附方4 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均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兼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保元汤,以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
|
板凳#
发布于:2019-10-12 19:18
2、汤头歌诀-补益之剂-升阳益胃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此汤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图片:timg (1).jpg ![]() 歌诀: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莲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黄芪20克, 人参、 半夏、 炙甘草各10克, 羌活、 独活、 防风、 白芍各6克,陈皮4克, 白术、茯 苓、 泽泻、柴胡各3克, 黄连1.5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克),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
|
地板#
发布于:2019-10-14 14:42
3、汤头歌诀-补益之气-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具有益气养阴,清透虚热支之功效。主治虚劳客热。症见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忡,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图片:u=2691494602,1593772757&fm=26&gp=0.jpg ![]() 【歌诀】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苦梗各一两六钱半,生干地黄(洗,焙干)三两三钱,半夏(煮)、紫菀(去芦)、知母、赤芍药、黄芪、甘草(尴)、桑白皮各二两半,天门冬(去心,焙)、鳖甲(去裙,醋炙)各五两,秦艽(去芦)、白茯苓(焙)、地骨皮(去土)、柴胡(去芦)各三两三钱。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功用】益气养阴,清透虚热。 【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忡,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方义】本方治证为气阴两伤之虚劳内热证。骨蒸潮热、咽干盗汗均为肺肾阴虚之症;食少神疲、倦怠乏力、脉虚弱无力为元气亦亏之象,治宜益气养阴,清透虚热。方中鳖甲、天冬、知母、生地、白芍养阴补水生津;人参、黄芪、肉桂、茯苓、甘草益气固卫助阳;桑白皮、桔梗泻肺热;紫菀、半夏理痰嗽;秦艽、柴胡、地骨皮清透虚热、退热升阳。全方合用,共成表里兼顾、气阴双补、标本同治之剂。 【运用】1、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劳热证之代表方。临床以骨蒸潮热、咽干盗汗、食少乏力、脉细数无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肝纤维化等属于气阴两虚证者。 【加减化裁】若兼肺气不足可加沙参、西洋参以补肺气而不助热;阴虚重者加麦冬、百合;胸闷痰多,加瓜蒌、贝母。 【使用注意】内有实热者,不宜用本方。 【附方】 名称:秦艽扶赢汤 组成:秦艽、鳖甲、柴胡、地骨皮、当归、紫菀、半夏、人参、炙甘草 用法:或作丸剂,每服5-10g,每日2-3次 主治:肺痨而见消瘦乏力,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干咳少痰,舌赤少苔,脉象细数无力等 出处:《杨氏家藏方》 功用:滋阴清热,止嗽扶羸 名称:秦艽鳖甲散 组成: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当归、知母、乌梅 用法:或作丸剂,每服5-10g,每日2-3次 主治:风劳证而见骨蒸潮热,盗汗,消瘦乏力,胸闷气短,五心烦热,干咳少痰,痰中夹血,舌赤少苔,脉象细数无力等 出处:《卫生宝鉴》 功用:滋阴清热,止嗽敛汗 名称:黄芪鳖甲汤 组成:黄芪、鳖甲、知母、桑根白皮、甘草、陈橘皮、白术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葱白三寸,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主治:伤寒温病,愈后夹劳,形体羸瘠,或寒或热,如疟状,四肢烦疼 出处:《圣济总录》 名称:人参鳖甲丸 组成:杏仁、人参、当归、赤芍药、甘草、柴胡、桔梗、地骨皮、宣黄连、胡黄连、肉桂、木香、麝香、鳖甲 用法:上为细末,用青蒿、斤,研烂,绞,取汁,童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以来;次入真酥三两,白沙蜜三两,再熬成膏,候冷,方下众药末,搜和令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妇人一切虚损,肌肉瘦悴,盗汗心忪,咳嗽上气,经脉不调,或作寒热,不思饮食 出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九 名称:人参汤 组成:人参、肉豆蔻、半夏、藿香、黄芪、厚朴、枇杷叶、白茯苓、甘草、白术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指大(拍碎),大枣二枚(擘破),煎取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主治:虚劳,脾胃气弱,呕吐不纳饮食,四肢怠惰 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
|
4楼#
发布于:2019-10-14 15:23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是一副中药,主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图片:u=4218626678,3738517303&fm=26&gp=0.jpg ![]() 【歌诀】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组成】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主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方论】方中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既能滋阴养血以治本,又能退热除蒸以治标。临床上常用于结核病的潮热,温热病后期阴亏津伤,余热未尽,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于阴虚型者。 方 名:秦艽鳖甲散(补养之剂) 总 结:风劳 编 号:039 组 成:地骨皮﹑知母﹑青蒿﹑乌梅﹑鳖甲﹑柴胡﹑秦艽﹑当归 主 治:治风劳骨蒸,午后壮热,咳嗽肌瘦,颊赤盗汗,脉来细数。 加 减:汗多倍黄耆。 归 经:足少阳厥阴药也。 方 义:(1)风生热而热生风,非柴胡、秦艽不能驱风邪使外出。鳖阴类,用甲者,骨以及骨之义。 乌梅酸涩,能引诸药入骨而敛热。青蒿苦寒,能从诸药入肌而解蒸。知母滋阴。 当归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里热,又止汗除蒸之上品也。 【临床应用】 肺结核 应用本方加味:秦艽12g,鳖甲12g,地骨皮12g,青蒿12g,当归12g,知母12g,乌梅12g,黄芩12g,银柴胡10g,百部15g,海浮石15g。日1剂水煎服。每晚睡前服。治疗肺结核伴中毒症状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其中Ⅱ型肺结核26例,Ⅳ型肺结核6例。所有病人均有低热37.50-38℃或盗汗,手足心热。结果:痊愈(服药15剂以下,体温恢复正常,盗汗止)29例;有效(服药15剂以下,体温不降,但未降至正常,盗汗减轻)2例;无效(服药15剂,体温不降,盗汗不减)1例。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应用本方加减:秦艽15g,鳖甲15g,太子参15g,百部10g,地骨皮10g,知母6g,青蒿6g,柴胡6g,乌梅6g。气虚甚者加黄芪15g,阴虚甚者加生地15g,痰热甚者加黄芩10g;汗多者加五味子5g。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6岁,以3-5岁者为多,占22例。结果:症状完全消失,疗效巩固,随访1年无复发者为痊愈,共18例;症状完全消失,但疗效不巩固者为显效,共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
|
5楼#
发布于:2019-10-14 15:44
5、秦艽扶赢汤
秦艽扶羸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或寒或热成劳,咳嗽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倦怠。 【歌诀】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图片:217829,320s.gif ![]() 【组成】柴胡(去苗)60克 人参(去芦头) 鳖甲(米醋炙) 秦艽 地骨皮各45克 半夏(汤洗七遍) 紫菀茸 甘草各30克 当归(洗,焙)38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乌梅、大枣各1枚,煎至280毫升,去滓,食后服。 【主治】肺痿骨蒸,已成劳嗽,或寒或热,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怠惰,饮食减少。 【归经】手太阴足少阳药也。 【加减】热甚者,加青蒿;汗多,加黄耆,去半夏、生姜。 【方义】(1)柴胡、秦艽,散表邪兼清里热,?甲、地骨,滋阴血而退骨蒸。参、草补气。当归和血。紫菀理痰嗽。半夏发音声。(2)表里交治,气血兼调,为扶羸良剂。 |
|
6楼#
发布于:2019-11-17 17:10
6.紫菀汤(王海藏) 劳热久嗽。
图片:1.jpg ![]()
紫菀汤中知贝母 参茯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 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紫菀 阿胶 知母 贝母各二钱(各6克)桔梗人参 茯苓 甘草各五分(各1.5克)五味子十二粒1.5克) 【用法】水煎温 服。 【功用】润肺化痰,清热止嗽。 【主治】肺气大伤,阴虚火旺。症见久嗽不止,咳血吐痰,少气懒言,胸胁逆满,以及肺痿变成肺痈。 【方析】本方肺伤气损,阴虚有热,咳痰吐血为其主证。方以阿胶、紫菀润肺补虚,消痰止嗽,为君药。知母、贝母清肺泻火,润燥消痰,为臣药。人参、茯苓补脾益肺;五味子滋肾敛肺,助止久嗽,共为佐药。桔梗载诸药上行入肺;甘草助人参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药。 “肺痿”是指肺叶枯萎,而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的慢性虚弱疾患。多由燥热 伤津,久咳伤肺,枯萎不荣所致。若治不及时,肺热渐盛,肺阴愈伤,有可能变生“肺痈”(即肺脓疡),症见口中干燥,咳吐腥臭浊痰,胸中隐隐作痛等,因病机与本方相合,故亦可用本方治疗。 |
|
7楼#
发布于:2019-11-22 23:54
7.百合固金汤(赵蕺庵)? 肺伤咳血。(《医方集解》)
图片:u=2199268111,1536220920&fm=26&gp=0 (1).jpg ![]()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生地黄二钱(6克)熟地黄三钱(9克) 麦冬钱半(5克) 百合 芍药? 当归? 贝母? 生甘草 各一钱(各3克)元参? 桔梗各八分(各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为本方主证。肺受火灼,气失宣降,故见咳嗽气喘,为次要症状。方中百合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二地黄滋补肾阴,清心凉血,重用甘寒为君药。麦冬、玄参助君药滋养肺肾,增液止咳,为臣药。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清利咽喉,载药上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保肺止咳,同为佐药。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肺肾同补,虚火自平,痰清咳止,实为治本为主的良方。 |
|
8楼#
发布于:2019-11-23 00:08
8.补肺阿胶散(钱仲阳) 止嗽生津。
图片:b72efd2ce22e2d8b.jpg ![]()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 顺气生津嗽哽①宁 【词解】①哽:哽(gěng),音梗,有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 【组成】 阿胶一两半(9克) 黍粘子(牛蒡子)二钱五分(3克) 甘草二钱五分(3克) 马兜铃五钱(6克) 杏仁七个(6克)糯米一两(6克) 【用法】水煎,食后温服。 【功用】养阴补肺,清热止咳。 【主治】小儿肺虚有热。 症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喉中有声,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析】本方阴虚肺热为其主证。阴虚热盛,灼津为痰,气逆不降,故咯痰不爽,为兼证;咳嗽气喘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阿胶,既可滋阴补肺,又可养血止血,为君药。马兜铃、牛蒡子助阿胶清肺化痰,为臣药。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糯米补脾益肺,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标本兼顾,为治肺虚久咳有效方剂。 |
|
9楼#
发布于:2019-11-24 00:12
9.小建中汤(张仲景) 温中散寒。(《伤寒论》)
图片:u=1058039116,2804147822&fm=26&gp=0.jpg ![]() 【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冷服之瘥① 增入黄芪名亦尔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阴斑劳损起沉疴② 十全大补加附子 麦夏苁蓉仔细哦③ 【词解】①瘥:瘥(chài)音猜。病愈。 ②疴:疴(kē),音苛。病。沉疴:重病。 ③哦:哦(é),音鹅。吟咏。 【组成】 芍药六两(l8克) 桂枝三两(9克) 炙甘草二两〔6克) 生姜三两(9克) 大枣十二枚(4枚) 饴糖一升(3O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析】 本方所治诸虚,皆以脾胃虚寒,阴阳两虚,为其主证。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由此化生,中焦虚寒,化源不足,血不养心,故虚烦心悸;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治当温中补虚,调和阴阳。方中重用饴糖,补脾益气,和里缓急,为君药。白芍酸甘益阴,养血缓急,较桂枝汤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阳,温阳祛寒,共为臣药。生姜温胃止呕,大枣补脾养血,合用调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助饴糖配桂枝辛甘养阳,又合芍药酸甘化阴,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具有平补阴阳,调和营卫,建立中气的作用,故名建中。按:本方在(方剂学)多归属温里剂,而就本方君药重用饴糖而论,其作用在于补脾益气,调和阴阳。而桂枝、生姜二味温中之力不如干姜,故将其归为补益剂确有其道理。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加黄芪—两半(4克),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炙黄芪肉桂 附子 半夏 麦冬 苁蓉14味组成,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次三钱(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功用: 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阴证发斑。症见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稀疏淡红色 斑点,高出皮肤,如蚊虫叮咬状。 |
|
10楼#
发布于:2019-11-24 00:19
10.益气聪明汤(李东垣) 聪耳明目。(《东垣试效方》)
图片:1422861113128.jpg ![]() 【歌诀】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组成】 黄芪 人参各五钱(各15克) 葛根 蔓荆子各三钱(各9克) 白芍 黄柏各二钱(各6克) 升麻一钱半(4.5克)炙甘草一钱(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中益气,助升清阳。 【主治】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症见目内生障,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等。 【方析】 本方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为其主证。并兼心火亢盛之证。方中黄芪、人参温补脾阳,意在治本,为君药。葛根、升麻、蔓荆子鼓舞清阳,上行头目;白芍养血平肝;黄柏清热泻火,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中气得补,清阳得升,肝肾受益,耳目聪明,故名为益气聪明汤。 |
|
11楼#
发布于:2019-11-24 00:26
增辑
1.独参汤 专补元气。 (《伤寒大全》)
图片:下载.jpg ![]() 【歌诀】 独参功擅①得嘉名 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 应知专任力方宏 【词解】 ①擅:擅(shàn),音善,长于;善于。 【组成】 人参 【用法】 浓煎取汁。 【功用】 大补元气。 【主治】 元气欲脱。症见突然出血不止,大汗出,面色光白,气短脉微等。 【方析】 人参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或暴脱之症皆可用之。人参专补脾肺之气,元气 充沛,一身之气得,脱症自除。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本方亦可用于大失血之救急。人参用 量宜大,每次30一60克浓煎。 |
|
12楼#
发布于:2019-11-24 00:32
2.龟鹿二仙胶(王肯堂) 大补精髓 (《证治准绳》)
图片:v2-c7a8c0e11f3feb82234637d5ba5d72c2_1200x500.jpg ![]() 【歌诀】 龟鹿二仙最守真 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 益寺延年实可珍 【组成】 鹿角十斤(5kg) 龟板(2.5kg) 枸杞子三十两(1.5kg)人参十五两(500克) 【用法】 每晨取3克,清酒调化,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 滋阴填精,益气壮yang。 【主治】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症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痉软,久不孕育。 【方析】 本方以阴阳精血不足为其主证。方中鹿角温肾阳,益精血,善通督脉;龟板补阴精,益气血,善通任脉,二药同用,可峻补阴阳,补益精髓,化生气血,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枸杞子滋养肝肾,为臣药。本方药性平和,补阴益阳,能益寿延年,生精助孕。 |
|
13楼#
发布于:2019-11-24 00:39
3.保元汤(魏桂岩) 温补气虚。 (《博爱心鉴》)
图片:7ec76ebdf26d2c2d.jpg ![]() 【歌诀】 保元补益总偏温 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 持纲三气①妙难言 【词解】 ①三气:指肺气、胃气、肾气而言。 【组成】 黄芪三钱(9克) 人参一钱(3克) 炙甘草一钱(3克) 肉桂5分(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用法】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方析】 本方以元气不足为主证。阳气偏虚为兼证。方以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大补 元气,为臣药。肉桂少量,温暖元阳,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温补元气,气充体壮,虚损 自复。本方偏于温补,故阴虚血少者慎用。按:本方是魏氏从李东垣黄芪汤借治痘证发展而来,因加官桂以助药力,故名为“保元”。 |
|
14楼#
发布于:2019-11-24 00:44
4.还少丹(杨炎) 温肾补脾 (《场氏家藏万》)
图片:c3c578cf-7410-4cc0-87db-7a32db15b9e7_600X600.jpg ![]() 【歌诀】 还少温调脾肾寒 茱淮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香枸 远志菖蒲味枣丸 【组成】 熟地黄二两(12克) 山药 牛膝 枸杞子各一两半(9克) 山茱萸 茯苓 杜仲 远志 五味子 楮实 小 茴香 巴戟天 肉苁蓉各一两(各6克) 石菖蒲五钱(3克) 红枣一百枚(5枚) 【用法】 炼蜜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日服2次,每服三钱(9克),淡盐汤送下。 【功用】 温肾暖脾,阴阳并补。 【主治】 脾肾两虚。症见身体瘦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饮食无味,健忘怔忡,遗精白浊,阳痿早泄,牙齿浮痛等。 【方析】 脾肾阳虚,精血不足,为本方主证。健忘怔忡,遗精白浊,为心肾不交之兼证。方以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熟地、枸杞子滋补肾阴,阴阳并补,为君药。小茴香、楮实助苁蓉、巴戟天散寒补火:杜仲、牛膝补肾强腰膝,为臣药。山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山茱萸、五味子固肾涩精;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以安神,为佐药。此方水火平调,脾肾双补。服药后影响食欲者,可加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健胃,增强药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