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如何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
观世音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3
  • 粉丝8
  • 关注1
  • 发帖数61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1535回复:0

裁缝如何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10-20 18:31
01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在瑞典时间10月10日下午1点揭晓,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看点是将同时揭晓2018年和2019年的获奖者,原因是因去年瑞典文学院的丑闻而导致的该奖项“轮空”,所以今年的文学奖是整个诺贝尔奖最有看点的,也最引人关注的一个奖项。自从中国作家莫言拿过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许多人总会对这个奖项产生好奇,想着今年会花落谁家。英国博彩公司的赔率榜上,中国作家残雪与村上春树并列第四,成为中国获奖的最热门人选。
中国作家残雪火了,她被视作最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让人惊讶的是,残雪只是上过小学而已。但她的作品,却是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知名大学的教材;开始写作时,她还只是一个裁缝而已。但在美国和日本文学界,都对她的评价特别的高,还有专门研究她的机构研究。我相信,这不只是老天爷赏饭,也不是她太有天赋了。就算把她的经历、天赋嫁接给我们任意一个人,恐怕也很难再出第二个残雪。

图片:2.jpg



别的不说,就单单说说她每天严格的时间把控,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7点准时起床;
9点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
14点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
晚餐后,小说创作时间,一个小时。
也许,一天、两天还行,但要雷打不动坚持30年、10950天那就太难了。而且,在前10年里,最常遭遇的不是被杂志社拒绝,就是被出版社拒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坚持太难做,而是尝不到甜头的痛苦太煎熬。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低投入快回报,都想一付出就立马尝到甜头。所以,我们几乎99%的人,都没法做到残雪这样,去做一件高投入高回报的事情。别说这样磨上30年了,恐怕在没有看到任何好处的前提下,就连坚持3年都不愿意去等。

图片:0.jpg



02
有的福,得来慢慢享 。在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中,讲了这样一对兄弟:
 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被同样的父母教大。但长大后的两个人,人生境遇却是截然相反。哥哥伊凡,一个身价千万的名流政客;弟弟大卫,一个靠打零工讨生活的流浪汉;差不多的年龄、智商、成长环境,两人怎么就差别这么大?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弟弟比哥哥会“享福”。小时候,哥哥帮人遛狗、送报纸、修剪草坪赚钱;弟弟根本不动弹,就只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21岁时,哥哥靠做小生意,分享致富经赚得人生第一个100万英镑;弟弟连大学都不上,要么就是搞破坏找乐子,要么就是四处旅行、抽烟吸毒。等到49岁,哥哥成为身家千万的企业家,住着豪宅,混着上流社会;弟弟却四处打零工,什么活都做不精,完全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因为太会“享福”,哪怕哥哥一直想着激励弟弟努力上进,弟弟依旧吊儿郎当,怎么舒服怎么来。见到哥哥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劲质问他,“为什么不给我买游艇?”
说白了,弟弟完全就是一个只顾眼前快乐的人,小时候如此,长大后亦是如此。而哥哥呢,是直接跳过眼前的快乐,把眼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唾手可得的快乐,可怕的地方不是让人在快乐中荒废时光,而是会让人迷失在这快乐中。最后,就变成一个被本能驱动的人。就像一只为了追赶眼前胡萝卜的驴子,根本不去琢磨这胡萝卜能不能吃到,就只是被胡萝卜刺激着往前走。

图片:3.jpg



03
当初有多快乐,日后就会有多痛苦。看到这里,我猜肯定会有人反驳我说,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了多么卓越,只要过得快乐也很好。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那些唾手可得的快感,根本不是快乐,往往在它们背后潜藏着更大的痛苦。在我身边,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表哥原本是一个名校高材生,有着无比灿烂的未来。但在大一那年,因为母亲的离世,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从此就迷恋上了各种手游。游戏中的打打杀杀,能让他变得兴奋起来。一开始,只是玩上一个小时就能开心一整天。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了得逃课玩一整天才行。正因为如此,他挂了好几门课程、留了级。学业压力增大、留级后的尊严打击,让他对游戏的需求变得更大,一星期总有那么一两天是在通宵打游戏。越是用游戏来缓解压力,学业压力就变得越大,就越需要更大剂量的游戏才行。这完全就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的结局,就是表哥挂科太多,上了5年学却只拿到了一张大学肄业证。去找工作的时候,也只能被认定为高中学历,工作之余还得努力补考拿毕业证。
原本只想用游戏给自己一点甜,帮自己熬过最黑暗的时光,哪里想到这点甜却带来了更多的苦。在这个即时满足时代,我们得时刻保持清醒。因为即时满足给人短暂的满足后,同时也会带来其他有害的附加产物。
一个靠吸烟获得满足的人,日后很可能会被肺病折磨;
一个靠熬夜打发内心恐慌的人,日后很可能会为稀疏的头发难过;
一个靠买买买来取悦自己的人,日后很可能会为钱而焦虑;
短暂的快乐太好满足,也太容易让人陷入一个不断加量的恶性循环。等到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我们又该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图片:4.jpg



04
50年前,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就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还放有一个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小朋友,他们可以选择立马吃掉棉花糖,或者等15分钟后再吃。如果他们愿意延后满足,能等15分钟后再吃,那么就会再奖励他们一个棉花糖。等研究人员一走,有的孩子立马就吃掉了棉花糖,也有的一直在那里努力消磨时间,强忍着肚子里的馋虫不吃。最后,15分钟过去了。有三分一的小朋友没有吃棉花糖,他们用15分钟的等待多赢了一个棉花糖。
在十多年后,研究人员再次调查发现,这些没有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比那些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的表现更好——学习成绩好、抗压能力强、对未来都有规划。虽然,一个人的表现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有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绝对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最大因素。
我十分认同作家斯科特·派克的观点: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身处这样一个即时满足时代,我们周边充斥着各种快感。如果,我们只贪图眼前的安逸,过早透支微小的快乐和满足,那我们永远只能做一些多平快的事情。人生的宽度、高度、广度,都取决于我们做了多少高投入高回报的事情。我们很多人的人生问题,就是不懂得延后满足,只是急于享受眼前的安逸。身处这个即时满足的年代里,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得需要延后满足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身边林林总总所诱惑,不会只为一时的快感而让生活一团糟。毕竟,生活可以用快感来调剂,但它永远不能成为快乐,值得我们去追求。

图片:6.jpg


最新喜欢:

虚空藏尊者虚空藏尊者 金藏尊者金藏尊者
厚德载物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