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注解研习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5楼#
发布于:2019-10-27 23:23
上卷 素问篇 热论篇第十五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这是一篇系统而又比较全面地论述热病的文献,它把热病的原因、症状、变化、预后、禁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创造性地阐发,对指导后世临床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指出一切外感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但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又有伤寒、温病、暑病等的区别。
三、论述了“两感”热病的脉症特点及预后,并指出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在于“胃气”的存亡。
四、热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汗、下两大法。
五、指出病遗、食复的原因、症状、治疗;申明热病禁忌及其重要性。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⑥,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⑦。

【注释】
①伤寒:是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伤寒,是由于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的伤寒是指由于感受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②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如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感邪。
③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卧。
④未入于脏:人体的经脉,阳经属腑,阴经连于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还在肌表,未及于三阴。
⑤烦满而囊缩:指烦闷、阴囊抽缩。足厥阴经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厥阴受病就会感到烦满而囊缩。
⑥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的意思。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吃肉则不能消化,多吃则消化不完,食物与热相线搏结,容易复发。
⑦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为出汗,暑邪就能随汗出而解,如果此时止汗只能让暑邪郁于体内,所以不应当止汗。

【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泄,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6楼#
发布于:2019-10-28 22:10

上卷 素问篇 评热病论篇第十六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本篇讨论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风水)四种较严重热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等。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①,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②,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③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④,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⑤。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⑥,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⑦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住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⑧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山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小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⑨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注释】
①脉躁疾:指脉象躁动急速。
②阴阳交:阳,指阳热邪气;阴,指阴精正气。
③俾:补助、补充的意思。
④三死:指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盛、狂言三症。
⑤风厥:指太阳受风,精亏不足,少阴虚火上逆而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
⑥上从之:指少阴虚热随太阳之气上逆。
⑦劳风:指因劳成虚,因虚受风引起的以恶风阵寒,颈项僵硬,咳嗽吐浓痰的一种病症。
⑧巨阳引:指在太阳经上取穴,进行针刺以引动经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⑨肾风:风热伤肾,肾不能主水,水邪泛滥而出现水肿的一种病症。
⑩庞然:肿起的样子。
正偃:偃,仰面倒下。正偃,即仰卧。
胞脉:胞,子宫。胞脉,即子宫的络脉。

【译文】
黄帝问道:得温病的人,出汗以后身体即发热,脉躁动,病情也不因汗出而稍减,并且言语狂乱,不食东西,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答道:病名叫阴阳交,是一种死症。黄帝道:希望能听到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气在骨肉之间交争而出汗,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的原因,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发热;发热是邪气引起的,汗是精气的反映。现在出汗而又发热,说明邪气已经胜于正气了。不吃东西,是精气缺乏,而精气缺乏,会使热邪更盛。汗出而热留不退,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而且《热论》说过: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死的征象是显著的。至于言语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现在死征有了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黄帝道:有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又是什么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的,是由于气机上逆,这个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道:希望知晓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是身之表,所以容易先受病邪,而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如果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从而随之上逆,便成为厥。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同时内服汤药。
黄帝道:劳风这种病是如何的?岐伯说:劳风发病是在肺下,它的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易发寒颤。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要节制动作,注意休息;其次是依靠服药引太阳经的阳气,以解郁闭之邪。通过这样的治疗,青壮年三日可以愈,中年人精气稍衰的,五日可愈,老年或精气不足的,七日可愈。这种病人,会咳出青黄的痰,样子像稠脓,大小像弹丸。这种稠痰应当从口中或鼻中排除才好,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肺,伤了肺就会死亡。
黄帝道: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言语也感到不便,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肾已重虚,不应当用刺法,如已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来的。黄帝道:病气来了会怎样?岐伯说:如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多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若病在妇女,月经就会停止,胸闷,不能吃东西,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得非常厉害,这病叫做风水。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道:希望你说说这其中的缘由。岐伯说:邪气的聚集,因为正气的不足。肾阴不足时,阳邪就乘虚聚合在一起,所以短气,时时发热、汗出、小便色黄,这是因为有了内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就咳嗽加重,是水气向上迫肺。凡是有水气的病人,微肿的预兆可在目下看出。
黄帝说:为什么?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目下必然出现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气病人,都不能仰卧,因为卧后会感到惊恐不安,而惊恐就会使咳嗽加重。腹中鸣响,是由于胃水随经下泄。水气迫脾就会烦闷而不想吃东西。食物不能下咽,是胃中有阻隔。身体沉重,难以行动,是胃的经脉下行于足的缘故。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于胞中,现在水气上道迫肺,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很好!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7楼#
发布于:2019-10-29 22:13


上卷 素问篇 气厥论篇第十七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本篇是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它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可以为患多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脏腑有病,可以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①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②,如囊里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③。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④。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⑤。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⑥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注释】
①相移:互相转移、转变。
②濯濯:水流动的声音。
③鬲消:指热消膈间,久为消渴病变。
④柔痓:主要症状是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⑤食亦:症状为多食但无力消瘦。
⑥衄蔑:指鼻中出血。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游,便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8楼#
发布于:2019-10-30 21:49

上卷 素问篇 咳论篇第十八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②,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③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④,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注释】

①治时:五脏分别主旺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②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东西阻塞。

③两胠:指左右腋下胁肋部。

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所致,其寒邪都聚积于胃,联属于肺。说明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与肺胃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明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腧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黄帝道:讲得好!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9楼#
发布于:2019-10-31 11:10
上卷 素问篇 咳论篇第十八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②,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③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④,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注释】
①治时:五脏分别主旺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②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东西阻塞。
③两胠:指左右腋下胁肋部。
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所致,其寒邪都聚积于胃,联属于肺。说明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与肺胃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明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腧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黄帝道:讲得好!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0楼#
发布于:2019-11-01 23:25
上卷 素问篇 举痛论篇第十九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本篇论述痛症的病因、症状,又介绍“问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三种诊断方法。另外又对九气影响病变的症状、病理作了讨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①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②,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③,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④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⑤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孔,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接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⑥,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⑦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⑧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⑨,阴气竭⑩,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释】
①验:检验、验证的意思。
②要数极:是说重要道理的本源。
③稽迟:指血脉运行阻塞无力。
④喘动应手:指血脉搏动急促。
⑤宿昔:宿,止的意思;昔,久远的意思;宿昔,指羁留日久。
⑥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
⑦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⑧厥气:指寒气。
⑨泄:向上泄逆。
⑩竭:遏制的意思。
坚而血及陷下者:这里指局部触诊。坚,坚实的,是邪盛;陷,陷下的,是不足。
气缓:指气涣散不收。
气消:悲伤则心系急,营卫之气阻遏于上焦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所以叫气消。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善于谈论古今的,必能把古事与现在联系起来;善于谈论别人的,必能与自己相结合。这样,对于医学道理,才可无所疑惑,而得其至理,也才算是透彻地明白了,现在我要问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能够听听你的见解吗?
岐伯再拜叩头问:你要问哪些道理?黄帝说: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致使的?岐伯回答说: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如果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必然会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黄帝道:有的痛忽然自止;有的剧痛却不能止;有的痛得很厉害,甚至不能揉按;有的当揉按后痛就可止住;有的虽加揉按,亦无效果;有的痛处跳动应手;有的在痛时心与背相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少腹牵引作痛;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积的;有突然剧痛,就像死人一样,不省人事,少停片刻,才能苏醒;有又痛又呕吐的;有腹痛而又泄泻的;有痛而胸闷不顺畅的。所有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岐伯说:寒气侵犯到脉外,则脉便会受寒,脉受寒则会收缩,收缩则脉象缝连一样屈曲着,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突然间发生疼痛,但只要受热,疼痛就会停止;假如再受寒气侵袭,则痛就不易消解了。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里的热气相互交迫,经脉就会满盛,满盛则实,所以就会痛得厉害而不能休止。寒气一旦停留,热气便会跟随而来,冷热相遇,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于中,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后痛就可停止。
寒气侵入了督脉,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处的地方,所以即使按了也无效益。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是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的,所以冲脉的脉不能流通,那么气也就因之而不通畅,所以试探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流行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与心相连,所以互相牵引作痛,如用手按之则手热,热气到达病所,痛就可止。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环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液不得流畅,脉道迫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逆行寒气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牵,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小肠经脉里去,因而血气停住,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向上散发,阴气衰竭,阳气郁遏不通,所以会忽然痛死,不省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是能够苏醒的。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因此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能排出,所以就会疼痛而大便闭结不通。黄帝问:以上病情,是通过问可以明了的,或者通过目视可以了解病情吗?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视而能见的道理。
黄帝问:通过扪摸就可了解病情吗?岐伯说:这要看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是邪盛;陷下的,是不足,这些是可用手扪切而得知的。
黄帝说:讲得非常有道理!我听说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的影响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缓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样气的变化,各不相同,各又导致什么病呢?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飨泄,所以说是“气逆”。高兴气就和顺,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过甚则心系急,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散,热气郁结在内,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衰退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能使腠理闭塞,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热则腠理开发,营卫之气过于疏泄,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过忧则心悸如无依靠,神气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越发消耗,因此说是“气耗”。思虑太多心就要受伤,精神呆滞,气就会凝滞而不能运行,因此说是“气结”。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1楼#
发布于:2019-11-02 23:26
上卷 素问篇 腹中论篇第二十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症状、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介绍了鸡矢醴和四乌鲗骨一茹丸两个方剂,是研究古代方剂学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三、指出妊娠与腹中疾患的鉴别要点。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①。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②,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③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④,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⑤,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⑥。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⑦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⑧,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⑨。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⑩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注释】
①鼓胀:是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疾病。现在把肝硬化腹水后期归为这类疾病。
②鸡矢醴:矢,即鸡屎白。鸡矢醴,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一种药酒名。
③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叫海螵蛸。
④雀卵:麻雀卵。
⑤后饭:即饭前服药的意思。
⑥伏梁:指脘腹痞满肿块的一类疾病。
⑦肓之原:原,即原穴;这里指任脉的气海穴。
⑧热中、消中:即后世所谓的三消病。
⑨厥逆:指阴气并于阳上逆的意思。
⑩三阳之动:三阳,即少阳、阳明、太阳,意思是三阳之脉盛大。

【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可用鸡矢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发。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茹,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么病呢?可以治疗吗?岐伯说:病名叫伏梁。黄帝说:伏梁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小腹部里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阴,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内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骨行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都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剽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土而恶木,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乙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症;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阳脉是主热症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少阳;大两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黄帝说:好。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2楼#
发布于:2019-11-03 20:59

上卷 素问篇 风论篇第二十一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性主动,变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数变”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具有病症变化多端的特点。风邪还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长”之称。作者列举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等多种风病,以阐明以上道理。
二、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三、各种风证,虽然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均有汗出恶风的共同症状,这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②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③。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④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⑤,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⑥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⑦,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⑧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注释】
①偏枯:即偏瘫,见于中风后遗症。
②邪:这里的邪特指风邪。
③病能:能,即态;病能,即病态。
④色皏:皏,浅白色。
⑤眉上:指两眉之间,又叫阕中,是肺在面部望诊的部位。
⑥焦绝:因津液消耗而唇舌焦躁的意思。
⑦肌上:怀疑为颐上之误。
⑧上渍:腰以上多汗如水渍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羁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遍行太阳经脉及其俞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溃烂。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羁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腧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是风邪入侵。
黄帝问道:五脏风症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燥,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疵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膜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黄帝道:讲得好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3楼#
发布于:2019-11-04 21:29


上卷 素问篇 痹论篇第二十二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寒湿三邪杂合伤人是痹病的主要成因。由于感受风寒湿三邪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
二、
痹病分类1.从原因分类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湿胜——著痹
2.从四时和受
邪部位分类春——筋痹
夏——脉痹
长夏——肌痹
秋——皮痹
冬——骨痹病邪深入或邪
气直接入里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肾痹
肠痹
胞痹
三、论述了风寒湿邪侵入脏腑为痹的径路:一是由五体之痹日久不愈,内传所合的五脏;二是由病邪循五脏六腑之腧直接侵入体内,形成五脏六腑之痹。
四、强调痹病的发生还和机体内部的失调有关。如果营卫运行正常,“不与风寒湿气合”,就不会引起痹病。只有在营卫运行失常的情况下,复感风寒湿邪,才会致病。
五、指出了病邪性质、发病部位和痹病的预后关系:“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入脏者,死”。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①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②,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③,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④,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⑥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⑦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⑧,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⑨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⑩,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注释】
①舍:羁留的意思。
②心下鼓:指心悸。
③善噫:因心痹,气机不畅,发出叹气。
④尻以代踵:尻,骶尾部;踵,脚跟;尻以代踵,指只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行走的意思。
⑤若沃以汤:汤,热水;若沃以汤,形容热甚,如热水灌之。
⑥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⑦淫气:指五脏内逆乱失和的气。
⑧乏竭:疲乏口渴的意思。
⑨益内:益,通溢,蔓延的意思;益内,指病重向内发展。
⑩各有所发:各经受邪,均在经脉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各随其过,则病瘳:各随病变部位而治疗则病能痊愈;瘳,病痊愈的意思。
两气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温邪为主的风寒相互作用。
虫:历代解释不一,《甲乙经》《太素》都作“急”,本文从之。

【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著痹。
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症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逆气上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形,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盛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羁留在筋骨间的则疼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而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腧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邪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的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黄帝道:讲得好!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4楼#
发布于:2019-11-05 22:17


上卷 素问篇 痿论篇第二十三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以五脏与五体相合理论为立论基础,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论证了“五脏使人痿”的基本观点。
二、提出了五种痿症的鉴别方法。
三、论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①,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②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③,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④。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⑤;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⑥;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⑧,则病已矣。帝曰:善。

【注释】
①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损伤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痿躄:指四肢萎废,不能行走,包括下文的各种痿病。
③枢折挈:枢,指关节;折,指断;挈,提举的意思;枢折挈,形容关节迟缓,不能做提举活动,像是枢轴折断不能活动的样子。
④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的一类疾病。
⑤络脉溢:指表浅部位的脉络出血。
⑥肉蠕动:肌肉萎软无力的意思。
⑦宗筋:指全身众多筋会聚地。泛指全身的筋膜。
⑧各以其时受月:都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按张志聪说法,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呈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躄;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津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灼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黄帝问道:痿症是怎样引起的?岐伯说:肺是诸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使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热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躄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伤精气所致。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如从事于水湿环境中的工作,水湿滞留体内,或居处潮湿,肌肉受湿邪浸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症呢?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阳明,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会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会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衔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黄帝道:很对!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5楼#
发布于:2019-11-06 23:11

上卷 素问篇 厥论篇第二十四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本篇介绍寒厥和热厥的病因、症状以及六经的厥和厥逆的症状。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①;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②。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③,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④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⑤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⑥,以秋冬夺于所用⑦,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⑧,邪气因从之而上⑨也;气因于中⑩,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徧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腹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注释】
①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下,足部;足部阳气虚弱,阴寒之气乘机侵入,足冷,称为寒厥。
②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足部阴气逐渐衰弱,阳热邪气乘机侵入,足热,称热厥。
③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足三阳经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端,所以说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阴经都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叫五指之里。
④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不从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导致;皆从内,指寒从中生,阳虚不制阴则寒。
⑤太阴阳明之所合:脾胃二经行于腹部,都近前阴。前阴周围有九脉循行,这里独指脾胃两脉,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⑥此人者质壮: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体壮实而不知道修养身心。
⑦秋冬夺于所用:指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制,损伤在下的阳气,损及肾阳。
⑧精气溢下:指因为下元虚寒不能内藏,精气漏泄而滑精。
⑨邪气因从之而上:阴寒之气得以上逆。
⑩气因于中:气,指阳虚所致的阴寒之气。这里指阴寒之气不是外感,而是内生,应上文“不从外”的意思。
渗营:这里是温煦的意思。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气彪悍,所以入胃以后,即先从卫气行于皮肤而充盈于络脉,经脉和络脉不能同时充盈,所以说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精气竭:指水谷精气无以化生而衰竭。
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醉饱入房,脾肾两伤,脾伤不能运化,肾虚不能资助脾胃运化,所以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暴不知人: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重,并、聚的意思;邪气,指气机失常,即逆乱之气。这句话是说在下的肾气虚衰,阴不能制阳,失于制约的肾中阳气上扰。
眴仆:眴,通“眩”;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所以见眩晕或晕倒的症状。
不得卧:脾气失运,胃气不降,“胃不和则卧不安”。
太阴厥逆:《黄帝内经太素》经脉厥作“足太阴脉厥逆”。下面的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均加足字。
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经脉的腧穴治疗。
机关不利:指关节活动不灵便。

【译文】
黄帝问:厥病有寒有热,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阳气从足部渐衰,就是寒厥;阴气从足部渐衰,就是热厥。
黄帝问:热厥必定先从足下发生,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阳气行于脚小拇指的外侧,集中在脚下,而聚结在脚心,所以阳气胜了,脚下就会发热。
黄帝问:寒厥必定先从足的小拇指发生,然后上行到膝下,这又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阴气起于足小拇指的里侧,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所以阴气胜,逆冷就先起于足小拇指,上行到膝上;这种逆冷,不是从外面侵入人体的寒气,而是由于内部阳虚所致的寒冷。
黄帝问:寒厥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道:前阴是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场所。一般来说,春夏季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季阴气盛而阳气衰。患寒厥的人,往往是自恃形体壮实,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制,使在下的阴气,向上浮越,与阳相争,而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漏泄,阴寒之气得以从而上逆,成为寒厥。寒邪之气,潜居在体内,阳气就逐渐衰退,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这样,阳气天天受损害,只有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就会发冷。
黄帝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胃里,能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见空虚。脾的功能,是帮助胃来输送津液的。如饮酒过度,脾就无所输而致阴气虚,阴气虚则阳气实,阳气实则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水谷的精气衰减,精气一旦衰减,就难以营养四肢了。这种病人,一定是由于经常酒醉,饱食后行房,肾气太虚,命门无气以资脾造成的,所以气聚而不宣散,酒气与谷气两相搏结,酝酿成热,热从里面起来,所以全身发热。因为有内热,所以小便色赤。酒气盛而性烈,肾气日益衰减,而阳气独胜于内,所以手足就发热。
黄帝说:厥病有的使人腹满,有的使人突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认识人,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阴气偏盛于上,那么下部就虚,下部虚,则腹部就容易胀满。阳气偏盛于上,阴气也会并行于上,而邪气是逆行的,邪气上逆则阳气就会紊乱,阳气一旦紊乱,就会使人突然不省人事了。
黄帝说:讲得好!我希望听听六经厥病的病症。
岐伯说:太阳经患厥病,令人感觉头脚都沉重,足不能行,眼花昏乱。阳明经患厥病,就会发为癫疾,令人狂走叫呼,腹满,不能卧下,卧下就面红发热,看到稀奇古怪的东西,胡言乱语。少阳经患厥病,令人突然耳聋,颊部肿,胸部发热,两胁疼痛,大腿不能行动。太阴经患厥病,令人肚腹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吃了就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患厥病,令人舌干,小便赤,腹满,心痛。厥阴经患厥病,令人小腹肿痛,腹胀,小便不利,睡眠喜欢蜷腿,前阴萎缩,足胫内侧发热。治疗以上厥病,身体强壮的就用泄法,虚弱的就用补法,如既不强壮又不虚弱的,就刺所患病的本经主穴。
足太阴经厥逆,则小腿拘挛,心痛连及腹部,要治它主病之经。足少阴经厥逆,则腹部虚满、呕逆、下泄清水,要治它主病之经。足厥阴经厥逆,则筋挛、腰痛,小便不通,胡言乱语,要治它主病之经。如太阴、少阴、厥阴同时厥逆,人会大小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后人就会死亡。足太阳经厥逆,则昏倒、经常鼻出血,要治它主病之经。足少阳经厥逆,则筋骨关节不灵活,腰部难以动弹,脖项拘禁,如若兼发肠痈,就难以治疗,如再受惊,人就会死亡。足阳明经厥逆,则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恐,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厥逆,则胸腹虚满,咳嗽,常常呕出痰水,要治它主病之经。手心包络和手少阴心经厥逆,则心痛连及咽喉,如果身体发热,人就会死,不能治。手太阳经厥逆,则耳聋,眼睛流泪,头颈不能回顾,腰不能俯仰,要治它主病之经。手阳明经和少阳经厥逆,则发为喉痹,咽肿,颈项强直,要治它主病之经。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6楼#
发布于:2019-11-07 21:25
上卷 素问篇 奇病论篇第二十五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妊娠九月而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癃病、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预后等。
二、提出了“无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原则,这是刺法和药物等疗法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论述小儿先天性癫痫发病原因,是中医学中关于先天性疾病的最早记载,对后世医学有深远的影响。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①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②。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③。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④,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⑤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注释】
①镵石:镵,指镵针,古代使用的九种针具之一;石,指砭石,经磨制而成的尖石或石片,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②厥逆:由于寒邪上逆于脑引起的一种顽固性头痛。
③脾瘅(dān):指脾热而谷气上蒸所导致的口中甜腻的疾病。
④胆募俞:募俞,针灸分类穴位名,指脏腑之气积聚于胸腹部的募穴和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它们是治疗脏腑的重要穴位。
⑤癫疾:这里指癫痫。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泄法,用泄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步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黄帝说:好。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滥,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背腧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患癃病的,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症候。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症候。所谓“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症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黄帝说:面目浮肿,像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得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肾俱败,神气消亡,则为死症。黄帝说:对。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7楼#
发布于:2019-11-08 14:55
上卷 素问篇 脉解篇第二十六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介绍了六经与月份的配合以及相应的月建。
二、分析了四时阴阳盛衰与六经病变的关系。
三、详细解释了六经病变的机理。

【原文】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①,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②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疏疏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③。所谓恐如人将搏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注释】
①喑俳:指喑哑不能说话,四肢瘫痪不能活动的病变。多由肾精亏虚,导致肾气厥逆所致。
②噫:指嗳气。
③煎厥:是阳气亢盛,煎熬津液,使阴精耗竭而导致的气逆昏厥的病症。

【译文】
太阳经有所谓腰肿和臀部疼痛的,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但阴寒之气尚盛,阳气未能依正常规律,逐渐旺盛,当旺不旺,病及于经,故发生腰肿和臀部疼痛。病有阳气不足而发为偏枯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里阳气促使冰冻解散,地气从下上出,由于寒冬的影响,阳气颇感不足,若阳气偏虚于足太阳经一侧,则发生偏枯跛足的症状。所谓颈项强急而牵引背部的,是因为阳气剧烈地上升而争引,影响于足太阳经脉,所以发生颈项强急。所谓出现耳鸣症状的,是因为阳气过盛,好像万物向上盛长而活跃,盛阳循经上逆,故出现耳鸣。所谓阳邪亢盛发生狂病癫痫的,是因为阳气尽在上部,阴气却在下面,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狂病和癫痫病。所谓逆气上浮而致耳聋的,是因为气分失调,阳气进入内部不能言语的,是因为阳气盛极而衰,故不能言语。若房事不节内夺肾精,精气耗散而厥逆,就会发生疳痱病,这是因为肾虚,少阴经的精气不至而发生厥逆。
少阳所以发生心胁痛的症状,是因少阳属九月,月建在戌,少阳脉散络心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阴气方盛,邪气循经而病,所以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不能侧身转动,是因为九月阴气盛,万物皆潜藏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甚则跳跃,是因为九月万物衰败,草木尽落而坠地,人身的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旺盛在上部,阳气向下而生长,活动于两足,所以容易发生跳跃的状态。
阳明经有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极而阴生的时候,人体也是一样,阴气加于盛阳之上,故令人洒洒然寒栗。所谓足胫浮肿而腿弛缓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生,阳气始衰,在下初生之一阴,向上与阳气相争,致使阳明经脉不和,故发生足胫浮肿而两腿弛缓不收的症状。所谓因水肿而致喘息的,是由于土不制水,阴气自下而上,居于脏腑之间,水气不化,故为水肿之病,水气上犯肺脏,所以出现喘息的症状。所谓胸部疼痛呼吸少气的,也是由于水气停留于脏腑之间,水液属于阴气,停留于脏腑,上逆于心肺,所以出现胸痛少气的症状。所谓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的声音则惊惕不已,这是由于阳气与阴气相争,水火不相协调,所以发生惊惕一类的症状。所谓想关闭门窗而独居的,是由于阴气与阳气相争,阳气衰而阴气盛,阴主静,所以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居。所谓发病则登高处而歌唱,抛弃衣服而奔走的,是由于阴阳之气反复相争,而外并于阳经使阳气盛,阳主热主动,热盛于上,所以病人喜欢登高而歌,热盛于外,所以弃衣而走。所谓客于孙脉则头痛、鼻塞和腹部肿胀的,是由于阳明经的邪气上逆,若逆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就出现头痛、鼻塞的症状,若逆于太阴脾经,就出现腹部肿胀的症状。
太阴经脉有所谓病腹胀的,是因为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应于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时阴气最盛,万物皆闭藏于中,人气亦然,阴邪循经入腹,所以发生腹胀的症状。所谓上走于心而为嗳气的,是因为阴邪盛,阴邪循脾经上走于阳明胃经,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心主嗳气,所以说上走于心就会发生嗳气。所谓食入则呕吐的,是因为脾病,食物不能运化,胃中盛满而上溢,所以发生呕吐的症状。所谓得到大便和矢气就觉得爽快而病减的,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极而下衰,阳气初生,人体也是一样,腹中阴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胀嗳气的病人得到大便或矢气后,就觉得爽快,就像病减轻了似的。
少阴有所谓腰痛的,是因为足少阴经应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阴气初生,万物肃杀,阳气被抑制,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痛的症状。所谓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附,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出现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症状。所谓身体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是因为七月秋气始至,微霜始降,阴阳交替尚无定局,万物因受肃杀之气而衰退,人体阴阳之气衰夺,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则两目视物不清。所谓少气善怒的,是因为秋天阳气下降,失去调气作用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滞在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不能约束其所管,故容易发怒,怒则气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谓恐惧不安好像被人捉捕一样,是因为秋天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衰,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经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所谓厌恶食物气味的,是因为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使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进食而厌恶食物的气味。所谓面色发黑如地色的,是因为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精气内夺而肾虚,故面色变黑。所谓咳嗽则出血的,是上焦阳脉损伤,阳气未盛于上,血液充斥于脉管,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厥阴经脉为病有所谓疝,及妇女少腹肿的,是因为厥阴应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阳气方长,阴气尚存,阴邪积聚于中,循厥阴肝经发病,故发生阴囊肿大疼痛及妇女少腹肿的症状。所谓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为三月阳气振发,万物荣华繁茂,然尚有余寒,人体应之,故出现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所谓有癃疝、肤皮肿胀的,也是因为阴邪旺盛,以致厥阴经脉胀闭不通,故发生前阴肿痛、小便不利以及肤胀等病。所谓病甚则咽干热中的,是因为三月阴阳相争而阳气胜,阳胜产生内热,热邪循厥阴肝经上逆入喉,故出现咽喉干燥的症状。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8楼#
发布于:2019-11-09 16:22
上卷 素问篇 刺要论篇第二十七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一、阐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分别说明人体各部位因针刺深浅不当导致五脏在相应季节产生的种种病变。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①,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②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③胻④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注释】
①浮沉:这里指病位的深浅。
②泝泝然:逆流而上,这里形容怕冷的样子。
③销铄:指病久枯瘦。
④胻:脚胫。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该刺骨的,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而髓便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的病症。
法自在尊者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 UID568
  • 粉丝9
  • 关注8
  • 发帖数7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9楼#
发布于:2019-11-10 08:49
上卷 素问篇 刺禁论篇第二十八

图片:17_568_04ca311e67e35d9.jpg


【本章要点】
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心部于表③,肾治于里④,脾为之使⑤,胃为之市⑥,鬲肓之上,中有父母⑦,七节之傍,中有小心⑧。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⑨,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⑩,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释】
①禁数:禁,禁忌;数,几;禁数,指禁止针刺的地方有多少。
②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春生之气,应于东方,东方为左,所以肝生于左;同理,肺主秋收之气,应于西方,西方为右,所以肺藏于右。
③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引申为调节。心在五行属火,心部于表,指心调节在表的阳气。
④肾治于里:肾在五行中属水,调节在里的阴气。
⑤脾为之使:使,指脾的传输功能。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至全身,所以脾为之使。
⑥胃为之市:市,即市场。形容胃受纳水谷犹如货物集中于市场。
⑦父母:指心肺两脏。
⑧小心:这里指肾脏。
⑨跗上:足背。
⑩溜脉:指与眼睛相流通的经脉。
脑户:穴位名,位于枕骨上,强间穴后一寸五分处。
舌下:即廉泉穴。
鼠仆:指腹股沟。
乳上:即乳中穴,位于乳头中央。
根蚀:根,乳根,指乳房内部;蚀,腐蚀的意思。
客主人:穴位名。属足少阳胆经,又叫上关。
内漏:指耳内化脓流出。
重虚:指肾气原本已经很虚弱,误刺后使肾气更虚。
气归之:气归聚于局部。这里是指因为针刺不当,使气血凝聚不散。

【译文】
黄帝问:请你讲讲禁刺之处有哪些。岐伯说:五脏都有其要害的地方,不可不注意。肝长在左边;肺长在右边;心脏主管着外表;肾脏治理着体内;脾脏输送水谷精华给各脏器,像个差役;胃腑容纳水谷,像个集市;膈盲上有维持生命的气海,第七椎旁里有肾的微精。这些重要部位,在针刺时,遵循着法则就有疗效,违反了法则,就有误刺的过失。
如误刺心脏,大约一日就会死,其变化是表现出嗳气的症状。如误中肝脏,大约五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打哈欠的症状。如误刺肾脏,大约六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打喷嚏的症状。如误刺肺脏,大约三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咳嗽的症状。如误刺脾脏,大约十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吞咽的症状。如果误刺胆,大约一日半死,其变化是出现呕吐的症状。
刺足面上,如误伤高骨间的动脉,就会流血不止而死。刺面部,如误中溜脉,会使人遭受眼瞎的不幸。刺头部,如误伤脑户穴,不久就会死亡。刺舌下廉泉穴,如中经脉太深,就会血流不止,以致失音不能说话。误刺伤了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流不出来,就会发肿。刺郄中太深,误伤大脉,会使人晕倒,面色变白。刺气街穴,误伤血脉,血流不出来,就淤结而发肿,扯得鼠蹊也痛。刺脊骨间隙,误伤脊髓,会发生背曲的病变。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就会肿起来,生成蚀疮。刺缺盆穴太深,气外泄,会使人喘逆。刺手鱼腹太深,会使人体局部发肿。
不可针刺大醉的病人,如刺了,会使人脉气乱。不可针刺正在大怒时的病人,如刺了,会使人气逆。不可针刺过于疲劳的人,不可针刺过饱的人,不可针刺过于饥饿的人,不可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可针刺受了极大惊吓的人。
针刺大腿内侧的穴位时,如果误伤大脉,就会流血不停而死。刺客主人穴,如误伤络脉,会耳底生脓,使人耳聋。刺膝盖骨,如流出液体,会使人跛足。刺天府穴,如出血则多数会很快死亡。刺足少阴经脉,出血,会使肾气更虚,出现舌不灵活,难以说话的疾病。刺胸膺太深,伤了肺脉,会发为气喘上咳、仰面呼吸的疾病。刺尺泽、曲泽两穴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会使臂部不能屈伸。刺大腿内侧下三寸的部位太深,会使人小便失控。刺胁肋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刺少腹部太深,伤了膀胱,小便就流入腹腔,使人少腹胀满。刺小腿肚太深,会导致局部发肿。刺眼眶骨上,伤了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刺腰脊或四肢的关节时,如体液流出,会使人失掉伸屈活动的可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