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0楼#
发布于:2019-12-12 10:29
第二节 风痧
风痧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西医学称风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好发于1-5岁小儿,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本病一般证情较轻,多见邪犯肺卫证,恢复较快,少见并发症,故有称之为“皮肤小疾”。但孕妇妊娠早期患本病,可损害胚胎,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值得重视。

[病因病理]

风痧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所致。风热时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发于肌肤。邪轻病浅,一般只伤及肺卫,故见恶风,发热,咳嗽等症,皮肤发出皮疹色泽浅红,分布均匀,邪泄之后迅速康复。若邪毒重者则可见高热烦渴,疹点红艳紫赤、密集等热毒内传营血、气营两燔证候。邪毒与气血相搏,阻滞于少阳经络则发为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多数邪毒外泄,疹点透发之后,随之热退病解。发病重者,其病机重点在肺胃气分,涉及营血。一般不会出现麻疹、丹痧等其他出疹性疾病可见的邪陷心肝、内闭外脱等严重变证。

[临床诊断]

1.患儿有风疹接触史。

2.病初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1天后布满全身,出疹l—2天后,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可有皮屑,无色素沉着。

3.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以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抗体,患儿恢复期较病初期血清抗体增加4倍以上可确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风痧辨证要点主要是分别证候轻重。轻微发热,精神安宁,疹色淡红,分布均匀,病程在3—4天之内者为轻证,病在肺卫。壮热烦渴,疹色鲜红或紫暗,分布密集,出疹持续5-7天才见消退,病程较长者为重证,病在气营。

二、治疗原则

风痧的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为原则。邪在肺卫者,治以疏风清热透疹;邪在气营者,治以清热凉营解毒。

三、分证论治

1.邪犯肺卫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轻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时邪,郁于肺卫。疾病初起,外感风热时邪,犯于肺卫,宣发失职,则见肺卫表证,而见发热恶风,喷嚏流涕,咳嗽;卫气失和,气机不舒,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精神倦怠,胃纳不佳;邪热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故皮肤红疹;邪随疹透,病情较轻,则见疹点稀疏细小,分布均匀,2-3口消退;风犯肌腠,故皮疹瘙痒;邪热与气血搏结,郁于足少阳胆经,故耳后、枕部等处淋巴结肿大;舌质偏红、苔薄白,为风热之证。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透疹。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使邪热由肌表透泄。

耳后与枕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者,加蒲公英、夏枯草、玄参以清热解毒散结;咽喉肿痛者,加僵蚕、木蝴蝶、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皮肤瘙痒者,加蝉蜕、僵蚕祛风止痒。

2.气营两燔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甚则融合成片,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分析:邪热炽盛,气营两燔。感受邪热之毒较重,邪热人里,燔灼肺胃,扰及营血,透于肌肤,发为重症风痧。邪热内传,气分热盛,故壮热、口渴;气分燔灼,内扰营血,心神不宁,故烦躁哭闹;气营两燔,血热较盛,透发肌肤,故疹色鲜红或紫暗,疹色紫暗分布密集者为热伤营血,阴血亏虚,病情较重者;邪热内盛,耗伤津液,故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糙,脉洪数,为气分热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透疹。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常用药:桑叶、薄荷、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透疹达邪,连翘、黄芩、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清气泄热,赤芍、红花凉营活血透热转气,祛邪外出。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以清热生津;大便于结,加大黄、芒硝以泻火通腑;疹色紫暗而密者加生地、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养阴止血。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板蓝根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邪犯肺卫证。

2.清开灵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气营两燔证。

二、外治疗法

花生油50ml,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g,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

[预防保健]

一、预防

风痧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与风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可予口服板蓝根冲剂。保护孕妇,尤其妊娠早期3个月内,避免与风痧病人接触。有条件者对儿童、婚前女子接种风疹疫苗,可预防本病。

二、护理

对于风痧患儿一般不必采取隔离措施,但在易感儿群集的地方,可适当隔离,一般隔离1至出疹后5天。出疹期间不随便外出,防止交叉感染,发生其他合并症。注意休息与保暖,衣服柔软,皮肤瘙痒时切莫抓挠,以免皮肤破损感染。体温较高者,可用物理降温法,同时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吃辛辣、煎炸食物。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小儿因汗,解裳脱衣,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结聚起相连成瘾疹,风气只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瘾疹瘙痒耳。”

腑科活人全书·正麻奶麻风瘾不同》:“风瘾者,也有似于麻疹,乃发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岁之间,时值天气炎热,感风热而作,不由于胎毒,乃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倘身热不退,只须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

《痘麻定论·分别各麻各样调治诰》:“奶麻瘾疹之类,皆风热客于肺脾二经所致。用荆芥发表汤,此药大能疏风泄热清热。”

[现代研究]

蔡恒.银翘散为主治疗风疹196例.内蒙古中医药1995;14(1):5

本组用银翘散方为主: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防风各log,竹叶、薄荷、桔梗、甘草各6go咳重加杏仁;热重加僵蚕、丹皮;皮肤瘙痒加蝉蜕;大便于结加瓜蒌、焦军;口渴加芦根、沙参;咽痛加玄参。日1剂,水煎分2—3次服。对照组100例,用板蓝根冲剂每次1袋,1日2次口服。治疗3日。结果:两组分别痊愈101例(51。5%)、49例(49%);有效93例(47.4%)、38例(38%);无效2例(1.1%)、13例(13%)。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成华.清热透痧汤治疗流行性风疹119例.四川中医1996;14(1):47

应用自拟清热透痧汤治疗流行性风疹119例。基本方: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牛蒡子、绿豆衣各log,薄荷5g,丹皮6g,板蓝根15g。随证加减:热甚加水牛角片log,生地:6g;烦躁者加淡竹叶6g,钩藤log;咳嗽者加杏仁、前胡各log;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5g,枳壳6s;疹透太早者加蝉蜕5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对照组用病毒唑0.1g肌注,每日2次,加服西咪替丁0.2g,每日3次。治疗结果,119例全部痊愈,其中3天以内治愈者68例(占57%),3—5天治愈者44例(占37%),5—7天治愈者7例(占6%);对照组103例全部治愈,其中3天治愈者38例(占37%),3-5天治愈者30例(占29%),5—7天治愈者30例(占2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1楼#
发布于:2019-12-12 10:28

图片:u=3965786969,2838676163&fm=26&gp=0_副本.jpg


第五章 时令疾病

第一节 麻疹 [附]奶麻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

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临床诊断]

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4.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麻疹在发病过程中,主要需判断证候的顺逆,以利掌握证情及预后。

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均在三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二、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因为本病病原是麻毒时邪,治疗目的在于驱邪透达于外,故在麻毒未曾尽泄之前总以透疹为要。

透疹宜取清凉,辛凉透邪解热,不可过用苦寒之品,以免伤正而外邪内陷。还要按其不同阶段辨证论治,一般初热期以透表为主,见形期以凉解为主,收没期以养阴为主,同时注意透发防耗伤津液,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若是已成逆证,治在祛邪安正。麻毒闭肺者,宜宣肺化痰解毒;热毒攻喉者,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宜平肝熄风开窍;出现心阳虚衰之险证时,当急予温阳扶正固脱。

三、分证论治

(一)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肺卫,肺失清宜。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邪郁于表,肺气不宜,故发热咳嗽,恶寒怕风,鼻塞流涕。热毒初盛,上熏苗窍,故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口内发出麻疹粘膜斑。麻为阳毒,症以热象为主,故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毒兴于脾,运化失职,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宜毒发表汤加减。常用药: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葛根解肌透疹并生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肿者,加射干、马勃清利咽喉;壮热阴伤,加生地、玄参、石斛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麻黄、细辛辛温透表。

2.邪入肺胃(见形期)

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分析:邪入肺胃,热毒炽盛。麻为阳邪,犯肺人胃,正气起而抗争,邪正交争则热,麻毒外透则疹出,故随潮热而分批出疹,所谓“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此期热势最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随外出。肺胃气分热盛,故咳嗽加剧,口渴引饮,烦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清凉解毒,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发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玄参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黄连、石膏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凉血止血。’

3.阴津耗伤(收没期)

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分析:阴津耗伤,余热未净。麻毒已透,故疹点依次回没;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好转,均为邪退正复的表现;肺阴亏损,故咳嗽声哑;热退阴津耗损,故皮肤脱屑,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低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麦芽,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二)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邪毒内侵,郁闭于肺。麻毒之邪炽盛,或它邪随之侵袭,闭郁于肺,故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麻毒火邪,炼液生痰,阻于肺络,故喉间痰鸣;肺气阻遏,气滞血瘀,血流不畅,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绀;邪热内盛,故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黄芩、鱼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可加黄连、大黄、山栀,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2.邪毒攻喉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热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咳声重浊。热盛炼液为痰,痰火夹毒,痹阻气道,故咳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气滞血瘀,故面唇紫绀;痰热内阻,故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常用药: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气而利咽喉,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葶苈子泻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马兜铃清肺降气,荆芥疏邪透疹。

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分析:邪毒炽盛,内陷心肝。麻毒热邪化火,内陷心包,清窍被蒙,故神昏、烦躁、谵妄;热毒炽盛,引动肝风,发为抽搐;热盛入营动血,致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为热毒内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调服)、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甘草柔肝养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陈胆星、矾水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蒲公英、大青叶各500g,加工成浓缩液750mL。每服3-5mL,1日3次。用于邪毒闭肺证。

2.鲜芦根、鲜白茅根、鲜石斛各30g。煎汤代茶。用于收没期阴津耗伤证。

二、外治疗法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若接触传染源后,可采取被动免疫方法,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并采取隔离措施,观察21天。

麻疹患儿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般在出疹第6天即无传染性。并发肺炎者,隔离时间延长至疹后10天。

二、护理

麻疹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无论在初热期、见形期或收没期,都不可忽视。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减少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康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注意补足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发热出疹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恢复期宜营养丰富食物。注意保持眼睛、鼻孔、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每天按时清洗,防止破溃感染,发生并发症。

[文献摘要]

《幼科全书·原疹赋》:“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视岁气。寒风凛凛,毒气郁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气乘而作厉。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不知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初起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食少,作渴发烦。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巢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注:凡麻疹出贵乎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净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透出,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现代研究]

谢云桂.清肺解毒汤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50例小结.湖南中医杂志1989;5(2):24

自拟清肺解毒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法半夏)治疗麻疹各期并发肺炎。疹前期上方加葛根、荆芥,出疹期加蝉蜕、紫草,疹回期加北沙参、麦冬。共治疗50例,痊愈45例,有效4例,仅1例无效。

赵连臻.中药治疗麻疹并发肺炎60例报告.云南中医杂志1992;13(1):18

应用中药基本方为麻黄3g,杏仁、桔梗、甘草各6g,石膏15—30g,金银花15g,连翘、芦根各log,黄芩、赤芍各9s。疹出不畅者加葛根log,蝉蜕、薄荷各6g,牛蒡子9g;疹稀色淡加黄芪log;疹色紫暗加紫草log,丹皮9g;痰多喘重加苏子log,天竺黄6g;干咳少痰加沙参log;高热惊厥加钩藤log,地龙6g;腹泻去石膏,加薏苡仁15g,白术12g。每日1剂,分3—4次服,3岁以下用量酌减。结果:治愈54例,无效6例。体温正常及哕音消失时间4.6—6.1天。

刘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疹5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2):82

治疗组25例,前驱期用透表汤加减:葛根、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g,升麻、薄荷、蝉蜕各4.5g,高热无汗加浮萍,日1剂,水煎服。并用热醋熏蒸室内。黄酒加芫荽煮沸后擦洗全身。出疹期用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生地、黄芩各9g,鲜茅根、鲜芦根各30g,竹叶、蝉蜕各4.5g。并用芫荽、甘草各log,麦冬20g,水煎代茶饮。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各9g,金银花、竹叶各6g,芦根12S,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均J日J剂,水煎服。对照纽27例。两纽均用西药作退热、输液等对症处理。结果:两组分5U治愈23、22例,好转2、5例。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

[附]奶麻

奶麻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疹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下,尤以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最高。因此时正值哺乳期,故称“奶麻”。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两次得病。本病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

奶麻的病情,起病急骤,发热较高,持续不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偶有轻微流涕,咳嗽,咽红,神情烦躁。发热3-4天,体温可骤然降至正常,热退时或热退数小时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为多,头面、颈部及四肢较少。皮疹发出后1—2天内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奶麻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病机为邪郁肌表,与气血相搏,外泄于肌肤。奶麻的治疗原则,出疹前为疏散风热,方选银翘散加减。热退后,皮疹发出,病已趋于痊愈,一般只需加强护理,不必因皮疹多施药物,可煎服菊花、竹叶、鲜石斛、生地等轻清之剂,以清热生津。发热期间应多饮开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流质为宜,高热时给退热处理。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2楼#
发布于:2019-12-11 15:10
第四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脐部疾患是指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性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脐部突起者称为脐突。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脐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脐湿、脐疮西医学泛指新生儿脐炎,脐血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

脐部疾患发生在新生儿期,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脐疮处置不当亦可酿成败血症等重症;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脐突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治愈。

[病因病机]

产生脐湿、脐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致。婴儿洗浴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脱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使湿浊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若湿郁化热,或污秽化毒,则湿热之邪蕴郁,致营卫失和、气滞血瘀,而致脐部红、肿、热、痛,进而湿热酿毒化火,毒聚成疮,致脐部溃烂化腐,则为脐疮。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引起脐突的原因有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由于初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或腹壁部分缺损。外因为啼哭叫扰,屏气所致。啼哭口叫扰过多,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成为脐突,若肿物突起久不回纳,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热化火,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临床诊断]

1.有脐带处理不洁,尿液及水湿浸渍脐部或脐带根痂撕伤等病史。

2.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根部见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3.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为脐血。

4.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辨证论治]

脐湿、脐疮临床上应辨常证与变证。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一般情况尚好为常证;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血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证。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的脐疝与脐膨出。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治疗脐湿、脐疮以祛湿生肌、清热解毒为总原则。若热毒炽盛,邪陷心肝则凉血清营,熄风镇惊。配合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应益气摄血。

脐突的治疗以外治为主,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发红。

分析: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渍,或为秽毒之邪所侵袭,壅于肌表,故局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散清热解毒。

二、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分析:秽毒之邪侵入脐部,壅于肌肤,经络受阻,气血凝滞,发为脐疮。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血流溢。风火交织,邪毒内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散风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解热毒。局部外用金黄散。

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三、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U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胎热内甚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

方药: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四、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

分析:腹壁肌肉嫩薄松弛,脐孑L未全闭合,留有脐环,啼哭叫闹,压力过高,致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故脐部光浮胀突。.

治法:压脐法外治。

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扎紧。

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2岁仍未见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化毒散每服0.3—0.5g,1日2次。用于脐疮。

2.云南白药每服0.5g,1日2次。用于脐血。

3.三七片每服1-2片,1日2次。用于脐血。

二、单方验方

1.马齿苋,每日5g,水煎。分3二4次服。用于脐疮。

2.鱼腥草、野菊花各5g,水煎。1日分3—4次服。用于脐疮。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二、护理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他感染。

减少婴儿啼哭叫扰。若啼哭频频,肿物久不回复,应注意检查其原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卷五十.儿杂病诸候》:“脐疮候,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风气人伤经脉,则变为痫也。”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幼幼集成·卷二》:“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之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海,气动于中,则脐突于外。其状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控之则微有声。”

[现代研究]

闫继勤.复方天仙胶囊外敷治疗新生儿脐炎30例.新中医1996;(2):53

复方天仙胶囊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止痛散结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局部用药后,药粉直接渗入感染灶,充分发挥治疗作用,能使新生儿脐炎迅速痊愈,方便易行。本组治疗30例,痊愈29例。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3楼#
发布于:2019-12-11 15:09
第三节 硬肿症
硬肿症是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引起的病证,临床从局部甚至全身皮肤、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本病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而引起死亡。

古代医籍中没有硬肿症专门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胎寒”、“五硬”中。80年代以来对硬肿症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其病机除阳气虚衰、寒凝血涩外,与血瘀密切相关,治疗中运用温阳活血药取得良效。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硬肿症的死亡率。

西医学称硬肿症为新生儿硬肿症。

[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病因主要是胎禀虚弱及感受寒邪,少数则因感受温热之邪而致。

初生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尤其双胎儿、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为发病之内因,小儿出生之后护理、保暖不当,感受寒邪为主要发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

硬肿症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为主要病机。

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先天禀赋不足之小儿感受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或生后感受它病,阳气虚衰,致寒邪凝滞,气滞血瘀而发病。

脾阳不振,水湿内停则见水肿,寒侵腠理,肺气失宣,肌肤失调,皮肤硬肿加重。肾阳虚衰,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身冷肢厥。阳虚则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致肌肤僵硬,色呈紫暗。严重者血不循经而外溢。阳气虚极,正气不支,引起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

另有少数患儿因感受湿热之邪,毒热蕴结,耗气伤津,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行涩滞,气血运行不畅,亦可致肌肤硬肿。

[临床诊断]

1.病史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表现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35’E,严重者<30’E,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主要从患儿体温、硬肿部位、硬肿面积来区别。若一般反应尚可,体温正常或不升,硬肿以下肢、面颊为主,硬肿面积<50%者为轻症;反应较差、体温不升、硬肿涉及四肢、臀部、面颊及全身,面积>50%者为重症,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重症死亡率较高。

本病临床尚须辨别虚、寒、瘀孰轻孰重,患儿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的重症多属虚;反应尚可,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的轻症多属寒,两种证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

二、治疗原则

硬肿症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温和,活血化瘀,其中阳虚者温补脾肾,寒甚者散寒通阳,血瘀者行气活血。同时配合复温、中药外敷等法,可增强疗效。

三、分证论治

1.寒凝血涩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暗。

分析:本证为轻症,系体弱小儿中寒而致,阳气不足,复感外寒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寒凝则气滞血瘀而见皮肤暗红,青紫。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芍、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硬肿甚加郁金、鸡血藤活血行瘀;虚甚加人参、黄芪补气;寒甚加制附子、干姜温阳散寒。

2.阳气虚衰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分析:本证多属重症,阳气衰弱则全身冰冷,僵臣吵动;阳气虚衰,经脉不利则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

治法:益气温阳,调和气血。

方药:参附汤加味。常用药:人参、黄芪补气,制附子、巴戟天温肾阳,桂枝、丹参、当归温经活血。

肾阳衰加鹿茸0.3g补肾壮阳;口吐白沫,呼吸不匀加僵蚕、石菖蒲、胆南星化痰开窍;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小便不利加四苓散利尿。

[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滴。每日1次,7-15天为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每日6-lOmL/kg,最大不超过20mL,加入lOOk葡萄糖注射液肋-lOO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二、外治疗法

1.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g。捣碎混匀,酒炒,热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香9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

7.5g,肉桂6g。研末,加羊毛脂lOOg,凡士林900g,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1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三、复温疗法

复温是治疗本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多种。轻者可放在26度-28度室温中,置热水袋,使其逐渐复温。重者先置26度—28度室温中,1小时后置28度暖箱中,每1小时提高箱温1度,至30度-32度,使皮肤温度达36度左右。也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各种保暖和复温方法,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

四、针灸疗法

1.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温灸局部用艾条温灸。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度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二、护理

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变换,严防发生并发症。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管滴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血浆。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卷五十五·杂证门》:“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心、足心冰凉而硬,皆由阳气不营于四末,最为难治。”

《幼幼集成·卷四》:“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末也,为独阴无阳,难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汤加姜、桂、升麻、柴胡,以补脾子肝。若面青而小腹硬满者,不治。”

[现代研究]

曹振祥.中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56例.中医杂志1994;35(4):214

人参、熟附子各6g,枳实2g。上药分别捣碎,加水250mL,文火煎附子,90分钟后加人人参、枳实,再煎20分钟至药液50mL。重度患儿24小时内用滴管频频服尽,轻度患儿48小时服尽,未愈者照前法再服,病愈即止。有效率达80%。新生儿硬肿症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人参、附子具回阳消阴翳作用。

龙筱梅.韭菜水浴防治新生儿硬肿症50例.中医杂志1996;37(4):229

将新鲜韭菜200-250g和清水2500-3000mL,煮沸至韭菜熟而发黄,并散发其特有的芳香气味,即熄火放置,待其降温至42度-40度备用。

在26度-28度室温中将患儿包被解开及衣服脱光,立即放人备好的40吧-42度韭菜水中沐浴,除患儿头面部外,身体其他部位均浸在韭菜水中,并用煮熟变软的韭菜给患儿轻轻揉摩皮肤,尤其是硬肿部位,着重按摩,约洗浴5-10分钟,水温下降至37度-38度时即抱起患儿,擦干身体用包被包好取暖,每日1-2次。

治疗50例患儿,显效4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韭菜辛温无毒,温中行气散血,用温暖的韭菜水洗浴,具活血化瘀消肿功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4楼#
发布于:2019-12-11 15:08
第二节 胎黄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病因病机]

形成病理性胎黄的病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若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可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

还有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均可以形成本病。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久则气滞瘀积。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有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瘀积的区别。湿热郁蒸者,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疽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支,气阳虚衰,可成虚脱危证。寒湿阻滞者,寒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气滞瘀积因气机不畅,肝胆失常,络脉瘀积而致,其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为痞块。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胆液不能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

[临床诊断]

1.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疽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检测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疽。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胎黄以皮肤、面目发黄为主证,辨证首先要区别其性质,以黄疽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情况,结合全身症状以区别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性胎黄。其次辨别胎黄的阴阳属性,凡黄疽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多啼,门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疽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则属阴黄。

二、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证以化瘀消积为主。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三、分证论治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若黄疸动风,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

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治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寒盛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瘀积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血瘀,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内阻故右胁下结成痞块,质硬。血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

大便于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痞块质硬加穿山甲片、广虫活血化瘀。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茵栀黄注射液每次40—50nlL,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二、外治疗法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

三、推拿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二、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叫、儿杂病诸候·胎疽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活幼心书·卷上》:“身黄暑湿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传生便见,母宜多服地黄汤。”

《医宗金鉴·卷五十四·黄疸门》:“阴黄者,乃脾湿、肾寒,两虚而成,此最为危候。温脾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主之。”

[现代研究]

卓安山,罗丽玲,陈上春,等.中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3;34(2):101将适量茵陈、栀子、黄芩、制大黄浓煎,分装于10mL安瓿内备用。于小儿生后24小时取5mL加少量白糖哺乳前喂服,上下午各1次,连服3日。对照组32例,仅喂白开水。结果实验组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较对照组慢,血清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刘润侠,聂丽,刘艳巧,等.从湿热论治ABO母儿血型不合40例.陕西中医1993;(12):531自拟益黄散(生地、当归、黄芩、甘草、益母草、制大黄),给确诊ABO母儿血型不合的孕妇服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情况口服茵陈蒿汤作预防性治疗,结果30例ABO母儿血型不合者仅发生轻度黄疽。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5楼#
发布于:2019-12-11 15:07

图片:u=3965786969,2838676163&fm=26&gp=0_副本.jpg


第四章 初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怯
胎怯是指初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本病按其主要证候表现,与西医学低出生体重儿相近,包括早产儿与小于胎龄儿。本病因先天不足,新生儿一时难以适应出生后的变化,并发初生窒息、黄疽、硬肿症、败血症等疾病的比例高,死亡率也较高,成为目前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关研究表明:25ms以下的新生儿,死亡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减少而急剧上升。此外,出生时的低体重不仅对体格发育有很大影响,还将影响小儿的智能发育。

[病因病理]

胎怯的病因与胎盘的形成及胎儿在胞宫内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胎儿由父母受精卵发育而成,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精,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父母身体强壮,肾精充足,精神怡悦,精力充沛,才能具有生育能力,形成正常胚胎,凡是影响父母健康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胚胎的形成与胚胎的质量,产生胎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除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外,还需不断摄取来自母体的营养,若其母孕期脾运失调,不能充分吸收水谷精微以充养胎儿先天肾精,均可致胎萎不长。此外,胎盘因素对胎儿的孕育也有影响,若父母精血不足,气血精微衰少,均可致胎盘功能不全,使胎儿禀受怯弱。

胎怯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与脾,发病机理为肾脾两虚,化源未充,涵养不足。肾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既是生命之源,又是生长发育之本。先天之精需赖后天之精不断滋养得以充实,后天之精须先天之精蒸化而吸收和转输。胎怯儿成胎之际肾精不充,出生之后,无精以助脾之运化,元气不足,则各脏腑无以滋生化育,其形态、功能均不成熟。五脏禀气未充,全身失于涵养,如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胎怯儿五脏皆虚,但总以肾脾两虚为其根本。

[临床诊断]

1.初生儿出生时形体瘦小,肌肉瘠薄,面色无华,精神萎软,气弱声低,吮乳无力,筋弛肢软。一般体重低于2500g,身长少于45cm。

2.有早产、多胎、孕妇体弱、疾病、胎养不周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种病因,及胎盘、脐带异常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胎怯有五脏不足之区别,肺虚者气弱声低,皮肤薄弱,胎毛细软;心虚者神萎面觥,唇甲淡白,虚里动疾;肝虚者筋弛肢软,目无神采,时有惊惕;脾虚者肌肉瘠薄,萎软无力,吮乳量少;肾虚者形体瘦小,肌肤不温,骨弱肢柔,指甲软短。临床分辨为肾精薄弱、脾肾亏虚两个主要证型。两者可从形体、毛发、耳壳、神态、指甲诸方面加以区别。

二、治疗原则

胎怯属初生儿内伤疾病,可采用脏腑辨证分别论治。因肾脾两虚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治疗当以补肾培元为本,促进患儿迅速生长发育。临证可根据其不同证型,分别采取益肾充髓、补肾温阳、补气养血、温运脾阳等治则。亦可根据证情需要,给予脾肾并补。初生小儿脾肾薄弱,补益同时当佐以助运,·以防呆滞。药物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才能提高疗效。胎怯患儿已有合并症者,应遵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合并症证情重时,先治合并症,同时要顾及小儿体质薄弱、正气亏虚的特点。合并症好转后,及时转以培元治本为主。

三、分证论治

1.肾精薄弱

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分析:肾精薄弱,元阳未充。肾主胞胎,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故形体、肢骨、耳窍等均示肾精禀赋不足之象。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紫河车、熟地、枸杞子、杜仲益肾充髓,鹿角胶、肉苁蓉补肾温阳,茯苓、山药健脾。

不思乳食加麦芽、谷芽、砂仁醒脾助运;兼见气虚加黄芪、党参健脾益气;肢体不温加附子、鹿茸温阳;唇甲青紫加红花、桂枝温经通络。

2.脾肾两虚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分析:脾肾两虚,运化无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脾胃虚弱故吮乳无力,肌瘦倦怠;吐泻为脾胃升降失调之象;气血生化乏源故皮肤干皱不泽,唇指色淡;脾阳不振,气滞则腹胀,水停则水肿;阳虚失煦则四肢欠温。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方药:保元汤加减。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胃,陈皮、甘草理气和中,肉桂、干姜温阳助运。

呕吐加半夏,生姜易干姜和胃降逆;腹泻加苍术、山药运脾燥湿;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助运;喉中痰多加半夏、川贝母化痰;气息微弱加脐带、蛤蚧补气纳气。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生脉饮注射液每次1支,加入10%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气弱欲绝者。

二、西医疗法

发生青紫及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生后前3天给予维生素K1可防止出血,生后第3天可给予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生后第10天可给浓缩鱼肝油滴剂。并发低血钙抽搐者,立即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合并吸人性肺炎及其他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做好产前检查,密切观察胎儿生长情况。积极治疗严重妊娠反应,预防妊娠中毒症,纠正孕母贫血,劳逸结合,避免感染。胎儿期发现胎萎不长者,可由孕母服药补肾培元,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二、护理

1.胎怯儿阳气不足,应注意保暖,根据不同情况及条件采用各种保温措施。

2.按体重、日龄计算热量,尽量母乳喂养,喂足奶量。吞咽功能差者需静脉补充营养液,也可采用胃管喂养。

3.保持居室空气新鲜,一切用品均应消毒后使用,接触患儿应戴口罩、帽子,防止感染疾病。

4.密切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合并症并加以处理。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胎怯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

《幼科发挥·卷之一》:“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脏气求之。”

《景岳全书·卷四十.儿则上》:“生儿怯弱,必须以药扶助之。……又当看小儿元气厚薄,厚者十无一失,薄者十五一生。然其中有死者,有不死者,则以病之所生有真伪也。凡怯弱者,宜专培脾肾为主。”

[现代研究]

汪受传.胎怯从补肾健脾证治研究.新中医1997;29(7):10

胎怯辨证当从肾脾两虚着手。研制了补肾健脾的助长口服液,用于治疗胎怯患儿,收到促进生长发育的良好效果。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表明胎怯肾脾两虚的本质与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等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胎怯豚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皮质醇、生长激素、胃泌素分泌减少,胎怯患儿血清T3值低下而T4值偏高,经服助长口服液后,有使以上激素水平趋于正常的作用。从肾脾两虚辨证治疗胎怯不仅显著促进了患儿生长发育,实验研究也说明补肾健脾对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消化系统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具有调整作用。

姚石安.中医治疗胎儿宫内生长迟缓需注意什么?中医杂志1995;36(11):694胎萎不长临床辨证虽有气血不足、脾肾虚损不同,总的治则以益气血、滋化源而固养胎元为主。临床观察表明,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方(黄芪30g,人参6g.仙灵脾、狗脊、当归各15g,菟丝子18g,川芎12g,红花10g)有改善不匀称型宫内生长迟缓作用,这与改善胎盘功能、防止母血浓缩、改善妊娠期母体血循环有关。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6楼#
发布于:2019-12-10 17:11
第四节 儿科治法概要
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
(一)治法选用

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

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必须使用时也当中病即止。就是说,儿科治疗与成人相比,更要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三)中药用法

儿科应用中药,要因人、因病、因时,选择内服汤剂、不同剂型中成药、药物外治法,或单用、或合用,择优选用。例如,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如需应急或当同时补液可用静脉给药,伴昏迷者可鼻饲给药等等。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一般与成人相同。但小儿服药量需比成人小。汤剂处方用药总量,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7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用药总量的减少,可以通过减少药味和每味药的药量来达到。

汤剂煎煮前放水不要太多,一般以浸透后水能淹没药物为适宜。煎出的药液总量,要根据年龄大小来掌握,一般婴儿60-1OOmL,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250ml每日服药次数,按照患儿每次服药量和病情特点灵活掌握,可分3-5次不等。

小儿服药方法也要符合小儿特点与病情需要。服用汤药,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尽量讲清道理,争取他们主动配合。对婴幼儿畏服苦味汤药者,可在汤药中加少量白糖类矫味。若患儿拒服汤药,则只能灌服,固定患儿头手,待小儿张口时,将药匙送人其舌根部,倾倒药液后,听到患儿咽下声再退出药匙。不可捏鼻强灌,免得呛入气管,造成危险。服用丸剂、片剂,必须先研成细末,再加水或米汤调服。合剂、口服液可直接灌服。各种药物服人后,都可以再服几匙温开水或糖水,去除口中苦味。

二、内治治法

儿科常用内治治法有以下各种。

(一)疏风解表法

具有发汗解肌、疏风透疹、透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用于外邪犯表的证候。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葱豉汤;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桑菊饮;解暑透表常用新加香薷饮;透疹解表常用宣毒发表汤等。

(二)宣肃肺气法

具有宣发、肃降肺气,恢复肺气正常呼吸功能的治法,用于肺失宣肃的证候。宣肺止咳常用杏苏散、桑菊饮;肃肺止咳常用桑白皮汤、三拗汤;泻肺平喘常用苏子降气汤、麻杏石甘汤;宣肺利水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三)燥湿化痰法

具有调脾化湿、祛除痰饮、分清别浊作用的治法,用于湿浊痰饮的证候。温燥化湿常用平胃散;清热祛湿常用连朴饮;温化痰饮常用小青龙汤;清化痰热常用清金化痰汤等。

(四)清热解毒法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解里热作用的治法,用于里热实证的证候。清气分热常用白虎汤;清营凉血常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泻火解毒常用黄连解毒汤;清脏腑热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等。

(五)通腑泻下法

具有通便下积、攻逐水饮、荡涤实热作用的治法,用于里实积聚的证候。通腑泻热常用大承气汤;润肠通便常用麻子仁丸;泻下逐水常用舟车丸;驱虫攻下常用万应丸等。

(六)消食导滞法

具有消乳化食、消痞化积、通导积滞作用的治法,用于乳食积滞的证候。消乳化积常用消乳丸;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健脾消食常用健脾丸等。

(七)活血化瘀法

具有疏通血脉、畅达血流、消除瘀积作用的治法,用于血脉瘀滞的证候。温经活血常用当归四逆汤;凉血活血常用犀角地黄汤;行气活血常用桃红四物汤;破瘀消症常用大黄广虫丸等。

(八)安神开窍法

具有安神定志、镇惊宁心、通窍开闭作用的治法,用于神志不宁、窍闭神昏的证候。养心安神常用归脾汤;镇惊安神常用磁朱丸;清热开窍常用清官汤、安宫牛黄丸;温通开窍常用苏合香丸等。

(九)祛风熄风法

具有祛风通络、平肝熄风作用的治法,用于风邪留络、肝风内动的证候。祛风逐湿常用蠲痹汤;祛风清热常用白虎桂枝汤;凉肝熄风常用羚角钩藤汤;养阴熄风常用大定风珠等。

(十)收敛固涩法

具有止汗敛肺、涩肠缩尿、固摄精津作用的治法,用于气血精津外泄的证候。固表敛汗常用牡蛎散;敛肺止咳常用九仙散;涩肠固脱常用真人养脏汤;固脬止遗常用桑螵蛸散等。

(十一)补益健脾法

具有补益脾气、养脾阴血、温补脾阳作用的治法,用于脾虚证候。健脾益气常用异功散;滋脾养血常用四物汤;补脾养阴常用益胃汤;温补脾阳常用理中汤等。

(十二)扶元补肾法

具有滋阴填精、温壮元阳、补肾固本作用的治法,用于肾虚证候。补益肾阴常用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常用河车大造丸;温肾壮阳常用右归丸;阴阳并补常用龟鹿二仙胶等。

(十三)挽阴救阳法

具有增液挽阴、益气回阳、救逆固脱作用的治法,用于气阳阴津衰竭的证候。增液生津常用增液汤;益气救阴常用生脉散、生脉饮注射液;益气回阳常用回阳救急汤;回阳救逆常用参附龙牡救逆汤等。

三、药物外治
儿科常用药物外治法有以下各种。

(一)雾化吸入疗法

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人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雾化装置目前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吸人疗法常使用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用于哮喘、肺炎喘嗽、咳嗽、感冒、鼻渊等肺系疾病。例如,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人,有清肺解毒之功。

(二)滴药疗法

是将药液或新鲜药汁点滴于耳、鼻、眼等患处治疗疾病的方法。滴药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定痛、明目退翳功效的药物,用于脓耳、耳疔、鼻渊、鼻窒、天行赤眼、乳蛾等五官疾病。例如,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滴眼治天行赤眼、鲜虎耳草捣汁滴耳治脓耳等。

(三)吹药疗法

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喷粉器或自制工具(细竹管、纸筒等),将药末吹人孔窍等处治疗疾病的方法。吹药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豁痰、利气通窍、熄风解痉功效的药物,用于鹅口疮、乳蛾喉风、耳疮脓耳、鼻渊鼻窒,以及白喉、丹痧、黄疸、惊风、癫痫、昏迷痰壅等病症。例如,红棉散吹耳治慢性脓耳、西瓜霜喷剂喷咽治急喉痹等。

(四)药袋疗法

是将药物研末装袋,给小儿佩挂或做成枕头、肚兜的外治法。用于佩挂常使用具有辟秽免疫、祛风燥湿功效的药物,如山柰、苍术、冰片、白芷、藁本、甘松等做成香囊,用于增强呼吸道反复感染儿童的免疫力。药枕常使用具有宣肺通窍、疏风散寒、清热祛暑功效的药物,用于鼻渊、感冒、疰夏、暑疖、头痛等疾病。如干绿豆皮、干菊花制成的豆菊药枕治疗疰夏。肚兜常使用具有温脾散寒、理气止痛、消食除胀、止吐止泻功效的药物,用于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厌食等疾病。如茴香、艾叶、甘松、山柰、肉桂、丁香等制成的暖脐肚兜治疗脾胃虚寒性腹痛腹泻。

(五)熏洗疗法

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局部或全身的外治法。熏洗疗法用于局部、全身的多种疾病。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熏蒸皮肤的方法是熏蒸法,常使用具有疏风散寒、解肌清热、发表透疹、辟秽免疫功效的药物,用于麻疹、感冒的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等,如麻黄、浮萍、芫荽煎煮熏蒸麻疹患儿,可助透疹。煎煮的药液温度降为温热后,浸泡、洗涤局部的方法是浸洗法,常使用具有疏风通络、舒筋活血、驱寒温阳、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用于痹证、痿证、外伤、泄泻、脱肛及多种皮肤病。又常与熏法同用先熏后洗,如石榴皮、五倍子、明矾煎汤先熏后洗肛门治疗脱肛。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的方法是药浴法,常使用具有发汗祛风、解表清热、透疹解毒、活络蠲痹、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用于感冒、麻疹、痹证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如苦参、菊花、蛇床子、金银花、白芷、黄柏、地肤子、菖蒲煎汤,温浴,可治疗全身瘙痒症。

(六)热熨疗法

是将药物、器械或适用的材料经加热处理后,对机体局部进行熨敷的治疗方法。热熨疗法常使用具有温中驱寒、理气止痛、通阳利尿、温经通络功效的药物,用于腹痛、泄泻、积滞、癃闭、痹证、痿证、哮喘等疾病。例如,用食盐炒热,装入布袋,熨腹部治疗腹痛。

(七)涂敷疗法

是将药物制成药液,或调制成药糊、药泥等剂型,涂抹、湿敷于体表局部或穴位处的治疗方法。涂敷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止泻、活血消肿、止咳平喘、利尿摄尿、燥湿收敛等各种功效的药物,用于发热、痄腮、哮喘、泄泻、腹痛、遗尿、暑疖、湿疹、烧伤等疾病。例如,、复方湿疹液(马齿苋、连翘、百部、苦参、五倍子、生甘草、白芷,煎液)涂敷患处治奶癣;白芥子、胡椒、细辛研末,生姜汁调糊,涂敷肺俞穴,治寒喘;鲜蒲公英捣烂如泥,外敷腮肿处,治痄腮等。

(八)贴敷疗法

是将药物熬制成膏药、油膏,或将药物加赋型剂做成药饼,或用自然薄型药源、人工加工制作得到的药膜,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贴敷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活血生肌、舒筋通络、化痰平喘、温中健脾、摄涎敛汗等各种功效的药物,用于感冒、哮喘、肺炎、泄泻、腹痛、遗尿、暑疖、湿疹、烧伤等疾病。例如,暖脐膏贴脐治疗寒凝腹痛泄泻;炒白芥子、面粉等份研末,水调,纱布包裹,敷贴于背部第3、4胸椎处,皮肤发红则去药,用于肺炎喘嗽协助哕音吸收;蟾皮药膜贴局部用于痄腮、疖肿初起等。

四、其他治法
儿科常用其他治法很多,这些治法一般不需用药,可根据病种及患儿个体情况,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

(一)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用推拿手法防治疾病的方法。小儿推拿疗法应用方便有效,不需服药打针,受到患儿及家长的欢迎。推拿疗法有促进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儿科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痛、疳证、厌食、感冒、哮喘、遗尿、肌性斜颈、痿证等病证。小儿推拿疗法有儿科特定的穴位。操作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而不飘浮,常用手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掐法、揉法、搓法等。急性出血性疾病、急性外伤、急腹症,以及局部有皮肤病者,不宜推拿。

捏脊是小儿推拿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治疳证、泄泻、遗尿及脾胃虚弱的患儿。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医生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自尾椎两旁开始,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挟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从第3次起,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1次,连续6天为疗程,休息1天,再作第2疗程。对脊背皮肤感染、出血的患儿禁用此法。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多种针法和灸法。小儿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痿证、痹证等病证。小儿针灸疗法所用经穴基本与成人相同,但小儿接受针刺的依从性较差,故一般采用浅刺、速刺的方法,不常深刺和留针;小儿灸治常用艾条间接灸法,与皮肤有适当距离,以皮肤微热微红为宜。

小儿针法除体针外,还常用头针、腕踝针、耳针,这些针法以经络学说、神经学说为理论指导,分别于头部、腕踝、耳朵取穴,施针便利,不受季节限制。激光穴位照射更免除了金属针刺,无痛苦、无损伤、无感染,应用日益广泛。

刺四缝疗法是小儿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四缝是经外奇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中节正中点,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有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疳证、厌食。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少许,每日1次。

(三)拔罐疗法

儿科拔罐疗法常用口径4—5cra的竹罐或玻璃罐。本法有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肺炎喘嗽、哮喘、腹痛、遗尿等病证。操作方法: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酒精棉球点燃,置杯内数秒钟,取出后迅速将罐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由于负压,皮肤被吸人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后取去。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自行脱落。若是高热抽风、水肿、出血、严重消瘦、皮肤过敏、皮肤感染者,不宜采用此法。

(四)割治疗法

儿科割治疗法常取两手大鱼际处割治。本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功效,常用于疳证、哮喘等病证。操作方法:将两手掌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lcm处,用0.4em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长约0.5em,然后挤出赤豆大小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术中、术后防止感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7楼#
发布于:2019-12-10 17:11
第三节 儿科诊法概要
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
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
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面色青,因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多见于惊风、寒证、痛证、血瘀证。惊风欲作或已作,常见眉间、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是为肝风。寒证分虚实,青灰晦暗为阳气虚,乍青乍白为里寒甚。痛证色青多见于腹部中寒,常伴啼哭不宁。血瘀证色青见口唇青紫、面色青灰,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

面色赤,因血液充盈面部皮肤络脉所致,多为热证,又有实、虚之分。外感热证,表热常见面红目赤,恶寒发热;里热常见面赤气粗,高热烦渴;虚热常见潮红颧红,低热绵延。

若病重者见面红如妆或两颧艳红,多为虚阳上越的戴阳证。小儿也有因衣被过暖,活动过度,日晒烤火、啼哭不宁等原因而面红者,不属病态。

面色黄而非常色者,常因脾虚失运,水谷、水湿不化所致,多为虚证、湿证。黄疽属湿证,黄而鲜明如橘色是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寒湿。面色萎黄,是脾胃气虚;面黄浮肿,是脾虚湿滞;面色枯黄,是气血枯竭。有因过食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食物或阿的平等药物而面黄者,当另作判断。

面色白,是气血不荣,络脉空虚所致,多为虚证、寒证。外感起初,面白无汗,是风寒外束;阵阵面白,啼哭不宁,常为中寒腹痛;突然苍白,肢冷汗出,多是气阳暴脱;面白无华,爪甲苍白,多为营血亏虚;面白色滞,肢面浮肿,多属阳虚水泛。若小儿少见风日,面肤白皙,又当别论。

面色黑,常因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主虚寒证、水饮证、血瘀证。小儿面色青黑,四肢厥冷,是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多是肾气虚衰;面唇黧黑,多是心阳久衰;唇指紫黑多是心阳虚衰,血脉瘀滞;面黑浅淡虚浮,常是肾阳亏虚,水饮内停。若因经常日晒风吹,肤色红黑,不属病态。

2.望形态

望形态,指望形体和望姿态。通过神、色、形、态的望诊,可以初步推断病证的性质。

形,指形体、外形,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筋骨、指趾等。从小儿外形的壮弱,可以测知五脏的盛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凡小儿身高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嫩,肌肉壮实,筋骨强健,身材匀称,毛发黑泽,是先天禀赋充足,发育营养良好的外形表现。若形体矮小,肌肉瘠薄,筋骨不坚,毛发稀细萎黄,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的发育营养不良表现。头大囟开,颈不能举,常为肾虚水积之解颅;鸡胸龟背,筋弱肢软,多为肝肾亏虚之弱证;面浮肢肿,按之凹陷,是为水湿潴留;形体肥胖,躯脂满盈,是为痰湿郁滞;皮肤松弛,肌肉不实,是为脾胃气虚;肌肤干瘦,肤色苍黄,是为气血两虚;四肢枯细,肚腹膨大,是为脾虚夹积。

态,指动静姿态。动静姿态反映人体脏腑阴阳总体的平衡协调状态。多动少静为阴亏阳盛,多静少动为阴盛阳虚。

凡坐卧不宁,烦闹不安,是肝阳心火内盛;嗜卧少坐,懒动无力,阳虚阴寒内盛。身体蜷缩,喜偎母怀,常为风寒外感;仰卧伸足,揭衣弃被,常为热势炽盛;鼻煽气喘,端坐难卧,是肺气上逆;喘促气短,动则喘甚,是肺脾气虚或肾不纳气;伏卧抚腹,睡卧不安,多是积滞腹痛;身振目直,四肢抽搐,是为肝风;撮空循摸,谵语妄动,是为心神蒙蔽;背曲肩随,转摇不能,行则振掉,肾气将惫。将患儿具有的动作能力与该年龄组儿童应具备的动作能力相对照,可以及早发现五迟之类发育迟缓的病证。

3.审苗窍


苗窍指五官九窍。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脏腑病变,每能在苗窍上有所反映。儿科疾病,有些有苗窍的特别表现。

(1)察舌:正常小儿的舌象表现为舌体灵活,伸缩自如,舌质淡红而润,舌苔薄白。

小儿舌常伸出口外,久不回缩,称为吐舌;舌反复伸出舐唇,旋即回缩,称为弄舌。吐舌常因心脾有热,弄舌可为惊风先兆,二者又皆可见于先天禀赋异常、智能低下者。

正常舌色淡红。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为热入营血;舌红质干为热伤阴津;舌质紫暗为气血瘀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常见于丹痧。

舌苔由胃气所生。新生儿多见薄白苔,少数舌红无苔者常于48小时内转为淡红舌,长出白苔。舌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食积内停;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便秘腹胀者,称“霉酱苔”,为宿食内停,中焦气机阻滞。小儿常有因服药、进食而染苔者,如吃橄榄、乌梅、铁剂等可使舌苔染黑,服青黛可使舌苔染青,吃牛乳、豆浆可使舌苔染白,吃橘子水、蛋黄可使舌苔染黄等,不可误认为病苔。

(2)察目: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眼睑张合自如,是为肝肾精血充沛。眼睑浮肿,是风水相搏;眼睑开合无力,是元气虚惫;寐时睑开不闭,是脾虚之露睛;寤时睑不能闭,是肾虚之睑废。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白睛发黄,是湿热熏蒸;目赤肿痛,是风热上攻。目眶凹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是正气衰亡。

(3)察鼻: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邪;鼻流黄浊涕,为风热客肺;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为肺经郁热;鼻衄鲜血,为肺热迫血妄行;鼻孔干燥,为肺热伤阴。鼻翼煽动,气急喘促,为肺气闭郁。

(4)察口:口,包括口唇、口腔、齿龈、咽喉,舌象已另作专论。

唇色淡白为气血亏虚;唇色淡青为风寒束表;唇色红赤为热;唇色红紫为瘀热互结。环口发青为惊风先兆;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丹痧征象。

口腔内要全面诊查。粘膜色淡为虚为寒;粘膜色红为实为热。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毒。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按摩腮部无脓水流出者;为痄腮,有脓水流出者为发颐。

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齿萌出延迟,为肾气不足;齿衄龈痛,为胃火上冲;寐中磨牙,是肝火内亢;牙龈红肿,是胃热熏蒸。

外感时咽红为风热;色淡多风寒。咽部疱疹色红,为外感邪毒;咽部滤泡增生,为瘀热壅结。乳蛾红肿,是肺胃热结;乳蛾溢脓,是热壅肉腐;乳蛾大而不红,称为肥大,多为阴伤瘀热未尽或肺脾气虚不敛。咽喉部有灰白色伪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常为白喉。

(5)察耳: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耳舟不清,是先天肾气未充的证候。耳内疼痛流脓,因风热犯咽传耳或肝胆火盛上炎;耳垂周围漫肿,乃风温邪毒传于少阳经络之痄腮。

(6)察二阴:阴囊紧缩不弛,为外感风寒或肾气不足;阴囊弛而不张,为气虚体弱或外感热病。阴囊睾丸肿大不红,照之透红,为鞘膜积液之水疝;阴囊肿物时大时小,上推可消,为小肠下坠之狐疝。阴囊通体肿大光亮阴凉,常见于阳虚阴水;阴囊肿痛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

肛门周围粘膜皮肤色红为热,色淡为虚。肛周灼热燥褐为阳明里热伤津;糜烂潮红为大肠湿热下注。肛口弛而不张为元气不足;直肠脱出肛外为中气下陷。肛门瘙痒,会阴部搔痕潮湿,常是蛲虫病。

4.辨斑疹

斑疹见于皮肤。一般说来,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者,称为斑;点小量多,高出皮肤,压之褪色者,称为疹。斑疹在儿科多见于外感时行疾病,如麻疹、奶麻、风痧、丹痧、水痘等,也可见于内伤疾病,如紫癜。

斑分阴阳。阳斑指热毒阳证发斑,多见于温病热入营血,其斑大小不一,色泽鲜红或紫红,伴发热等症。阴斑多因伤或者伴有外感而发,色淡红者多气不摄血,色淡紫者多阴虚内热,色紫红者多血热夹瘀。

疹有疱疹、丘疹,以疹内是否有液体而区分。疱疹内液色清,见于水痘;疱疹内液混浊,见于脓疱疮。丘疹细小暗红,先稀后密,面部尤多,常见于麻疹;疹细稠密,色如玫瑰,热退出疹,常见于奶麻;疹点稀疏,色泽淡红,身热不甚,常见于风痧;肤红如锦,稠布疹点,、身热舌绛,常见于丹痧;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常见于荨麻疹。

5.察二便

新生儿生后3—4天内,大便呈粘稠糊状,墨绿色,无臭气,日行2-3次,称为胎粪。

母乳喂养之小儿大便呈卵黄色,偶带绿色,稍有酸臭气,稠度均匀,日行3次左右。牛乳、羊乳喂养为主者,大便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日行1-2次。小儿饮食过渡到与成人相同时,大便亦与成人相似。

大便性状变稀,次数、数量、容积增加,是为泄泻。大便稀薄如水,色黄夹粘液,气味臭秽,为湿热蕴结肠腑;大便质稀色清,夹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为风寒湿滞大肠;大便稀薄色淡,夹乳片,气味酸臭,为伤乳积滞泄泻;大便稀薄色黄,夹未消化食物残渣,气味腐臭,为伤食积滞泄泻;大便质稀溏,夹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泻,为脾虚食滞不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滑泄不止,为脾肾阳虚失煦。便泄赤白粘冻,伴里急后重,多为湿热下痢;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

小便清澈量多为寒,包括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小便色黄量少为热,包括邪热伤津或阴虚内热。尿色深黄,为湿热内蕴;黄褐如浓茶,见于湿热黄疽。尿色红或镜检红细胞增多为尿血,可由多种病证引起,大体鲜红为血热妄行,淡红为气不摄血,红褐为瘀热内结,暗红为阴虚血热。

6.看指纹


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显露,故儿科对于3岁以下小儿常以看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

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见图)。

图片:3-3-1.jpg



看指纹时,要将小儿抱于向光处,检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按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指纹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浮指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纹沉伏,.深而不显,主病邪在里。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邪内滞,如食积、痰湿、瘀热等。三关是就指纹长短而言,纹在风关,示病邪初人,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人里,病情较重;纹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可能提示病情危重。但需注意到,指纹诊应当结合患儿无病时的指纹状况,以及患病后的其他各种临床表现,全面加以分析,才能准确辨证。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大小便臭气等。

1.啼哭声小儿的啼哭,有属生理现象,有因某种不适,也有是各种病态的表现。

新生儿刚离母腹,便会发出响亮的啼哭。若初生不啼,便属病态,需紧急抢救。婴儿也常有啼哭,正常小儿哭声清亮而长,并有泪液,无其他症状表现,属于生理现象。

婴幼儿有各种不适时,也常以啼哭表示。例如:衣着过暖。温度过高或过低,口渴,饥饿或过饱,要睡觉,要抚抱,包扎过紧妨碍活动,尿布潮湿,虫咬,受惊等。不适引起的啼哭常哭闹不止,但解除了原因后,啼哭自然停止。

病理性啼哭,若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尖锐惊怖者多为剧烈头痛、腹痛等急重症;哭声低弱目干无泪者多为气阴衰竭危证。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哭声响亮,面色潮红,注意是否发热;哭而骤止,时作惊惕,须防惊风发作;吮乳进食时啼哭拒进,注意口疮;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咽喉急症;夜卧啼哭,睡卧不宁,为夜啼或积滞;哭声绵长,抽泣呻吟,为疳证体弱;哭声极低,或喑然无声,须防阴竭阳亡。

2.呼吸声正常小儿呼吸平稳、均匀,声音轻柔。呼吸气粗急促,是肺气失肃;气粗有力,多为外邪袭肺;气急鼻煽,多为肺气闭郁;气喘痰鸣,为痰壅气道;鼻息稍促,张口呼吸,可能鼻塞;呼吸急迫,面青不咳,须防喉风;呼吸声弱,是为肺气虚弱;呼吸微弱,声低不续,间歇如泣,防肺气将绝。

3.咳嗽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初咳、声咳、咳声不扬为肺气失宣;剧咳、连咳、咳兼喘憋为肺失肃降。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多为外感风邪,涕清多风寒,涕浊为风热;干咳无痰,咳声稍嘶,为燥热伤津;咳声重浊,痰多喉鸣,为痰浊阻肺;咳声嘶哑如犬吠,须防喉风、白喉类疫毒攻喉之症;久咳声哑,为肺阴耗伤;久咳声轻无力,为肺气虚弱;久咳而发作时连咳难止,面红目赤,气急呛咳,涕泪皆出,咳毕回声、作吐,日轻夜重,是为顿咳。

4.言语声正常小儿的言语声应当清晰,语调抑扬顿挫有度,语声有力。妄言乱语,语无伦次,声音粗壮,称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或邪陷心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神志不清,称为郑声,多属心气大伤。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语声低弱,断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语声重浊,伴有鼻塞,多为风寒束肺;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毒结咽喉。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喃喃独语,多为心虚、痰阻。

5.嗅气味;正常小儿口中无臭气。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口气酸腐,多属乳食积滞;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多系血证出血;口气腥臭,咯痰脓血,常为肺热肉腐。

大便臭秽为肠腑湿热;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稀无臭为虚寒泄泻。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少臭清长多为脾肾二脏虚寒。矢气频作臭浊者,多为肠胃积滞。

(三)问诊
儿科问诊通常以询问患儿亲属或保育者为主,年龄较大的患儿也可以作为问诊的对象,但对其所诉是否可靠要加以分析。儿科问诊要注意询问一般情况和个人史。

1.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病史陈述者、节气等。其中年龄一项,对百日内婴儿要问明天数,3岁内问明月数,较大儿童问明几岁几个月。了解患儿的实际年龄对于判断其生长发育状况,计算体重、饮食量、用药量等,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2.问个人史个人史主要包括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生产史与婴儿疾病诊断关系密切,要询问胎次、产次,是否足月产,顺产还是难产,出生时情况,出生体重等,必要时还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家族中遗传病史等。喂养史包括婴儿期喂养方法、添加辅食情况、平时饮食习惯、起病前有无进不洁饮食或其他特别饮食等。生长发育史包括小儿体格发育、智能发育方面的各项重要指标。预防接种史指接受预防接种的情况,与传染病诊断关系密切。

3.问病情

(1)问寒热小儿恶寒可从观察测知,如依偎母怀、蜷缩而卧、肤起鸡皮疙瘩等。发热可通过触摸来感觉,还可以用体温计准确测定。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寒热往来为半表半里证,但热不寒为里热证,但寒不热为里寒证。

(2)问出汗小儿肌肤嫩薄,发育旺盛,较成人易于出汗。无运动、哭闹、过暖等情况而于安静状态下汗出过多才属汗证。日间多汗为自汗,夜寐多汗为盗汗。虽古有自汗属阳气虚、盗汗属阴气虚之说,儿科当综合分析辨证。外感病汗出而热不解,是邪气由表人里的征象。

(3)问头身婴幼儿头痛常表现为反常哭闹,以手击首或摇头。年长儿可询问其头痛、头晕及部位、性质。头身疼痛,常为外邪束表;头痛剧烈须防邪毒犯脑。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常见于痹证,肿胀而热多热痹,肿胀不热多寒痹。肢体瘫痪不用,强直届伸不利为硬瘫,多因风邪留络、瘀血阻络;痿软届伸不能为软瘫,多因阴血亏虚、络脉失养。

(4)问胸腹胸部窒闷,痰吼哮鸣,为痰阻肺络;胸痛咳嗽,咯吐脓血,为肺热肉腐。

婴儿腹痛,常表现为阵发性反常哭闹,曲腰啼叫,或双手捧腹,辗转不安。脐周腹痛,别无它症,急性发作多因中寒,绵绵缓作多因虚寒。脘腹胀痛,嗳气酸馊,为伤食积滞;两胁作痛,呕恶发热,为热结少阳;右上腹痛,剧如钻顶,时急时缓,呕恶吐蛔,为蛔扰人膈;脘痛隐隐,绵绵发作,嗳气吐酸,食欲不振,为中虚气滞。各种腹痛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腹部触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或可触及包块者,皆当作全面检查,分辨急腹症。

(5)问二便要询问大便的次数、数量、性状、颜色及夹滞物等,作为泄泻、积滞、便秘等病辨证的重要依据。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阳亏虚;尿频尿急,尿时疼痛,为湿热下注;小便刺痛,尿中见血,常为湿热蒸熬之石淋,

(6)问睡眠要询问小儿每日睡眠时间,睡中是否安宁,有无惊惕、惊叫、啼哭、磨牙等。少寐多啼,常为心火上炎;多寐难醒,常为气虚痰盛;寐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睡中磨牙,多为肝火内盛;寐不安宁,多汗惊惕,常见于心脾气虚之佝偻病。

(四)切诊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按诊和脉诊两部分,都应在尽可能使患儿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1.按诊按诊包括按压和触摸头囟、颈腋、四肢、皮肤、胸腹等。

(1)按头囟小儿囟门逾期不闭,是肾气不充,发育欠佳;囟门不能应期闭合,反而开大,头缝开解,是为解颅。囟门凹陷,名曰“囟陷”,常为津液亏损,阴伤欲竭;囟门高凸,名曰“囟填”,常为邪热炽盛,肝火上炎。

(2)按颈腋颏下颈项腋部触及小结节,质稍硬不粘连,是为骨核。若头面口咽有炎症感染,骨核触痛,属痰热壅结之骨核肿痛;连珠成串,质地较硬,推之不易移动者,可能为痰核内结之瘰疬。

(3)按四肢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尺肤灼热,多属热证。四肢挛急抽掣,属于惊风;四肢细弱无力,属于痿证。·

(4)按皮肤了解寒、热、出汗情况。肤冷多汗,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盛表束;手足心灼热,为阴虚内热。肌肤肿胀,按之随手而起,属阳水水肿;肌肤肿胀,按之凹陷难起,属阴水水肿。

(5)按胸腹胸骨前突为鸡胸,胸椎后突为龟背,胸骨两侧肋骨前端突出称串珠,胸廓在膈部内凹肋缘处外翻称胸肋沟,均因先天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产生。

小儿腹部应当柔软温和,不胀不痛。左胁肋下按及痞块,属脾肿大;右胁肋下按及痞块,明显增大,属肝肿大。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者,多属虚属寒;腹痛拒按,按之痛剧者,多属实属热。腹部触及包块,在左下腹如腊肠状者常为粪块;在右下腹如圆团状者常为肠痈;大腹触及包块推之不散者常为肠结;大腹触及包块按摩可散者常为虫瘕。腹部胀满,叩之如鼓者为气胀;叩之音浊,随体位移动者为水臌。

2.脉诊小儿脉诊,一般用于3岁以上儿童。小儿寸口脉位短,切脉时可以用“一指定三关”法,即以医生右手的食指或拇指一指指腹按于患儿寸口部切脉。

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细软而快。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计算,初生婴儿一息7-8至,1—3岁6-7至,4-7岁约6至,8-13岁约5至。若因活动,啼哭等而使脉搏加快,不可认作病态。

小儿病理脉象分类,一般比成人简化。儿科基本脉象,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证,无力主虚证。6种脉象可以兼见,如浮数主外感风热,沉迟主阳气虚弱,脉数有力主实热证,脉数无力主虚热证等。当然,除以上6种脉象之外,其他脉象在儿科也可见到,如滑脉见于热盛、痰湿、食滞,洪脉见于气分热盛,结脉见于气血亏虚或寒凝瘀滞,代脉见于气血虚衰,弦脉见于惊风、腹痛、痰饮积滞等。

二、常用辨证方法
儿科常用辨证方法,自钱乙提出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纲领之后,历代不断应用和发展。目前,儿科辨证方法应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淫疫疠辨证、气血痰食辨证等,其中以前三种最为常用。

(一)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纲领,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总纲领。八纲辨证用于所有各类儿科病证之中诸如各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都可以归纳于八纲范畴。治疗大法的选择,如解表治里、祛寒清热、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等,都需要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确定。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的理论,对患者的病证表现加以归纳,以辨明病变所在脏腑及其性质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为临床分析辨证的依据。脏腑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也常用于外感病中作为辅助辨证方法。

儿科常用脏腑辨证分类方法:肺与大肠病辨证分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虚弱证、肺阴亏虚证、大肠湿热证、大肠虚寒证;脾与胃病辨证分脾气虚证、脾血虚证、脾阴虚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热盛动风证、胃虚寒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食积胃肠证;·肝与胆病辨证分热盛动风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虚证、肝血虚证;心与小肠病辨证分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阳虚证、心火炽盛证、心血瘀阻证、痰迷心窍证、痰火扰心证、小肠虚寒证、小肠实热证;肾与膀胱病辨证分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精不足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膀胱虚寒证等。现代对脑、髓、骨、脉等奇恒之腑辨证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三)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内经》《伤寒沦》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的温病辨证方法,属于病机辨证的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温热病邪侵袭,故各种温病在儿科发病率高。卫气营血辨证广泛地适用于多种温病,是小儿温病病机辨证的基本方法。

卫分证是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气分证是温热病邪内传脏腑,邪实正盛,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严重阶段,病位多涉及心与心包络。血分证是温热病由营分进一步发展至血分的深重阶段。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8楼#
发布于:2019-12-10 17:10
第二节 儿科病理特点
小儿在病理方面,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在生理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物质和功能均未发育完善,称之为“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不仅容易被外感、内伤诸种病因伤害而致病,而且一旦发病之后,病情变化多而又迅速。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所以,年龄越小,发病率也越高,病情变化也越多。从新生儿、婴幼儿,到学龄儿童,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也是在年龄越幼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

小儿发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现在易于发生肺、脾、肾三系疾病及时行疾病方面。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白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饮食失节、喂养不当、食物不洁,病从口人,犯于脾胃,则发生呕吐、泄泻、腹痛、食积、厌食、疳证等脾系疾病,这类病证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

肾为后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因而称“肾常虚”。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

小儿腠理不密,皮毛疏松,肺脏娇嫩,脾脏薄弱,各种时邪易于感触。邪从鼻人,肺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时行疾病;邪从口人,脾胃受邪,易于发生痢疾、霍乱、肝炎、小儿麻痹症等时行疾病。时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染易,造成流行。

小儿不仅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小儿发病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而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小儿患病,邪气易盛而呈实证,正气易伤而呈虚证,因正不敌邪或素体正虚而易于由实转虚,因正盛邪却或复感外邪又易于由虚转实,也常见虚实夹杂之证。例如,小儿不慎冒受外邪而患感冒,可迅速发展而成肺炎喘嗽,皆属实证,若邪热壅盛,正气不支,可能产生正虚邪陷,心阳虚衰的虚证变证。又如阴水脾肾阳虚证,若是不慎感受外邪,可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阳水实证证候,或者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候等,均属临证常见。

寒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证候属性。小儿由于“稚阴未长”,故易见呈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寒热和虚实之间也易于兼夹与转化。例如,风寒外束之寒实证,可迅速转化成风热伤卫,甚至邪热人里之实热证。若是正气素虚,又易于转成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者阴伤内热之虚热证。湿热泻暴泻不止易于产生热盛阴伤之变证,迁延不愈又易于转为脾肾阳虚之阴寒证等。

认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要在临床上充分意识到小儿发病后证情易于转化和兼夹的特性,熟悉常见病证的演变转化规律,特别是早期预见和发现危重病证的出现,防变于未然,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与治疗的有效率。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这是小儿病理特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小儿患病之后,常常病情好转也比成人快,治愈率也比成人高。例如,儿科急性病感冒、咳嗽、泄泻、口疮等多数好转比成人要快;慢性病哮喘、癫痫、紫癜、阴水等的预后也相对好于成人;即使是心阳虚衰,阴伤液竭、惊风神昏、内闭外脱等危重证候,只要抢救及时,能够挽回危急,进而顺利康复的机会也大于成人。

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我们对儿童患者的治疗康复要更有信心。危急重症要当机立断,慢性病证要耐心缓求,绝不要轻易放弃对任何一名患儿的救治努力。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39楼#
发布于:2019-12-10 17:10

图片:u=3965786969,2838676163&fm=26&gp=0_副本.jpg


第三章 儿科临证概要

第一节 儿科病因特点
小儿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成人有同有异,具有儿科自身的特点。小儿外多伤于六淫及疫疠之邪,内多伤于乳食,先天因素致病是特有的病因,情志失调致病相对略少,意外性伤害和医源性伤害需要引起重视。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指小儿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

遗传病因是先天因素的主要病因。调查表明,约1.3%的婴儿有明显的出生缺陷,即有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谢异常,其中70%-80%为遗传因素所致。父母的有害基因是遗;传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现代社会又增加了工农业及环境污染·,导致新的致畸、致癌与致突变的机会。已被认识的遗传性疾病达3500种以上,其中相当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或需要终生进行饮食及药物治疗。对于有碍优生的遗传性疾病基因携带者应劝其不结婚或不生育,这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措施。

怀孕之后,若不注意养胎护胎,也易于造成先天性疾病。诸如孕妇营养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当、感受外邪、接触污物、遭受外伤、房事不节、患有疾病、用药犯忌等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胎儿。分娩时难产、窒息、感染、产伤等,也会成为许多疾病的病因。《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说明了胎养因素与小儿健康的密切关系。

二、外感因素
小儿因于外感因素致病者最为多见。外感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

风性善行数变,小儿肺常不足,最易为风邪所伤,发生肺系疾病。风为百病之长,它邪常与风邪相合为患。风寒、风热犯人,常见外感表证,正气不足则由表人里。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气阴;暑多夹湿,困遏脾气,缠绵难解。风寒湿或风湿热三气杂至,合为痹证。燥性干涩,化火最速,易伤肺胃阴津。火为热之极,六气皆从火化,小儿又易于感受外邪,故小儿所患之热病最多。

疫疠是一类有着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小儿形气未充,抗病力弱,加之气候反常、环境恶劣、食物污染,或没有做好预防隔离工作等原因,均可造成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疫病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甚至造成大批伤残。

三、食伤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易被饮食所伤,产生脾胃病证。

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往往小儿幼稚不能自调饮食,挑食偏食,造成偏嗜作疾,饮食营养不均衡,或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辛伤肺、甘腻伤脾、肥厚生痰,少进蔬菜成便秘、某些食品致过敏等。生活无规律,饮食不按时,饥饱不均匀,如饮食质、量的过度,小儿脾胃不能耐受而遭损;饮食质、量的不足,小儿气血生化无源而虚怯。又有因家长缺少正确的喂养知识,婴儿期未能用母乳喂养,或未按时添加辅食,或任意纵儿所好,都易于造成脾气不充甚至受损,运化不健,好发脾胃病证。进一步因脾胃生化乏源,还会引起肺、肾、心、肝诸脏不足而生病。

饮食不洁也是儿科常见病因。小儿缺乏卫生知识,脏手取食,或误进污染食物,常引起肠胃疾病,如吐泻、腹痛、肠道虫症,甚至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四、情志因素
小儿思想相对单纯,接触社会较成人少,受七情六欲之伤也就不及成人多见。但是,儿科情志失调致病也不容忽视。例如,婴幼儿乍见异物、骤闻异声,易致惊伤心神,或使已有的肝风惊厥发作加剧;所欲不遂,思念伤脾,会造成食欲下降,产生厌食或食积;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儿童忧虑、恐惧,产生头痛、疲乏、失眠、厌食,或精神行为异常;家庭溺爱过度,社会适应能力差,造成心理障碍;父母离异、再婚,亲人丧亡,教师责罚,小朋友欺侮等,都可能使儿童精神受到打击而患病。近年来,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五、外伤因素
小儿缺少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对外界的危险事物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识别与防范,加之生性好奇,常轻举妄动,因而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婴儿蒙被受捂,或哺乳时乳房堵住口鼻,可造成窒息;小儿碰翻热汤热水,或误触火炉水瓶,会被水火烫伤;家用电器安装不当,可能被小儿误摸触电;小儿在水边玩耍,或儿童无人保护下水游泳,容易溺水;幼儿学步摔倒,或遇交通事故,或小孩互相打斗,可造成创伤骨折;蛇咬、虫螫、猪狗咬伤,造成意外伤害;误食有毒的植物、药物,发生中毒;误将豆粒、小球放人口鼻,因气道异物而呼吸道梗阻。凡此种种,在儿童均比成人更为常见。

六、医源因素
进入现代社会,儿童的医源性损害日益受到重视。

儿科感染性疾病较多,对住院患儿要尽可能按病种类别安排病室,对传染病患儿更要做到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小儿的检查、护理动作都要轻柔,注意无菌操作,与患儿讲话要亲切,减少其抗拒,防止对儿童带来身体、心理的伤害。

儿科用药应当谨慎,因小儿气血未充,脏腑柔嫩,易为药物所伤。凡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以及攻伐、峻烈、毒性药物,皆应慎重使用,中病即止。治疗热病要顾护阴津,治疗虚证要顾护脾胃,急当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失治误治,药过病所或损伤正气,则使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加重病情。

某些西药的毒副作用较多,如糖皮质激素的柯兴氏征,阴伤火旺证候;一些抗生素的胃肠道反应、抑制造血功能、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毒副作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二重感染;免疫抑制剂导致脏器损害、骨髓抑制、生殖毒性等等,都为临床所常见。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0楼#
发布于:2019-12-09 15:22
第七节 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生理、心理变化大,保健工作也就有其专门的要求。做好青春期保健,对于顺利完成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使之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生理保健
青春期女孩月经来潮、男孩发生遗精,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次高峰,要保证充足的营养、足够的休息和必要的锻炼。既要学好知识,也要提高动手能力,手脑并用,劳逸结合,全面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好发疾病,如甲状腺肿、高血压、痛经、月经不调等,要及时检查和治疗。

二、心理保健
青春期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同时,生理方面的不断变化可能造成不安或易于冲动,环境改变接触增多也会带来适应社会的心理问题。要根据其心理、精神方面的特点,加强教育与引导,使之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哪些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避免过分紧张;认识客观,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顺利地融人社会,发展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1楼#
发布于:2019-12-09 15:21
第六节 学龄期保健
进入学龄期,儿童已经入学读书,生活规律和要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龄期保健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身心健康,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
学龄期儿童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长和教师要言教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既不能娇生惯养姑息放纵,也不能操之过急打骂逼迫,要努力让孩子沿着正确的培养目标发展,使之造就目标远大、道德高尚、有责任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自强自重的优良品质。

要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疾病预防
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进一步降低,但也有这一时期的好发疾病,须注意防治。近年来,小学生中近视眼、龋齿发病增多,有必要加强眼睛、口腔保健教育,矫正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养成餐后漱口、早晚刷牙、睡前不进食的习惯,配合眼保健操等锻炼方法,加以防治。一些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风湿热、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在这一时期发病率高,要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感染、避开污染环境、避免过敏原,减少发病。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的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生。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2楼#
发布于:2019-12-09 15:21
第五节 学龄前期保健
学龄前期儿童活动能力较强,智识已开,求知欲旺盛,虽然随着体质增强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也要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体格锻炼
学龄前期小儿一般进入了幼儿园,也可能散居。要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小儿体质。要有室内外活动场所,幼儿园要添置活动设备,如摇船、摇马、滑梯、跷跷板、转椅,以及各种电子活动设备,作操用的地毯、垫子,有条件的还有戏水池、小型游泳池、运动场等。安排适合该年龄特点的锻炼项目,如跳绳、跳舞、踢毽子、做保健操,以及小型竞赛项目。各种活动和锻炼方法轮换安排。要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二、早期教育
学龄前期儿童好学好问,家长与保育人员应因势利导,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尽可能给予解答。要按照小儿的智能发育特点,安排适合的教育方法与内容。幼儿园有规范的学前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在游戏中学;家庭中也可通过讲故事、看学前电视节目、接触周围的人和物、到植物园动物园游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孩子增长知识。不能强迫孩子过早地接受正规的文化学习,违背早期教育的规律,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三、疾病预防
这一时期的儿童发病率下降,要利用孩子体质增强的时机,尽可能根治某些疾病。防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要调摄寒温、调节饮食、避免意外、讲究卫生。对幼儿期患病未愈的孩子要抓紧调治,如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辨证调补,改善体质,减少发病;哮喘缓解期扶正培本,控制发作;厌食患儿调节饮食,调脾助运,增进食欲;疳证患儿食疗、药治兼施,健脾开胃,促进生长发育等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3楼#
发布于:2019-12-09 15:20
第四节 幼儿期保健
进入幼儿期,小儿的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虽然体格生长、智力发育,但仍易于发病,需要做好保健工作。

一、饮食调养
幼儿处于以乳食为主转变为以普通饮食为主的时期。此期乳牙逐渐出齐,但咀嚼功能仍差,脾胃功能仍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每日还可给予1-2杯豆浆或牛奶,同时进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荤素菜搭配。每日3次正餐,外加1—2次点心。要培养小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满足小儿这一时期生长发育仍然很快的需要。

二、起居活动
幼儿1-1.5岁学会走路,2岁以后能够并且喜欢跑、跳、爬高。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初步学会用玩具做游戏。幼儿学走路时要由成人牵着走,防止跌跤,又要为孩子保留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孩子的动作发育。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时间,从14小时渐减至12小时,夜间睡觉为主,日间午休1次1.5-2.5小时。2岁开始培养其睡前及晨起漱口刷牙,逐渐教孩子学会自己洗手洗脚、穿脱衣服,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进餐。1岁让孩子坐盆排尿,1.5岁不兜尿布,夜间按时唤醒小儿坐盆小便,平时注意观察小儿要解大小便时的表情,使小儿早日能够自己控制排便。

三、疾病预防

幼儿生活范围增大,患病机会增加。要训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耐心教育,纠正其不良习惯,如吮手、脏手抓食品、坐在地上玩耍等,饭前便后要洗手,腐败污染的食品不能吃,衣被经常换洗。幼儿的肺系疾病、脾胃疾病发病率高,要防外感、慎起居、调饮食、讲卫生,才能减少发病。还要继续按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幼儿好奇好动,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应注意防止烫伤、触电、外伤、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4楼#
发布于:2019-12-09 15:20
第三节 婴儿期保健
渡过新生儿期,婴儿的自立能力已大为增强。婴儿期生长发育特别快,脾胃常显不足,合理喂养显得特别重要。婴儿期保健,要做好喂养、护理和预防接种等工作。

一、喂养方法
婴儿喂养方法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

(一)母乳喂养

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为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最适合婴儿需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营养丰富,最适合婴儿的生理需要;母乳易为婴儿消化吸收;母乳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母乳喂哺最为简便而又经济;母乳喂养利于增进母子感情,又便于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料护理;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早日恢复,推迟月经来潮不易怀孕,哺乳的妇女也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等。

母乳喂养的方法,以按需喂给为原则。第1、2个月不需定时喂哺,可按婴儿需要随时喂。此后按照小儿睡眠规律可每2-3小时喂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1次,夜间逐渐停1次,一昼夜共6-7次。4-5个月后可减至5次。每次哺乳约15-20分钟。根据各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度。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拭净乳头,乳母取坐位,将小儿抱于怀中,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哺乳完毕后将小儿轻轻抱直,头靠母肩,轻拍其背,使吸乳时吞人胃中的空气排出,可减少溢乳。

母亲患传染病、重症心脏病或肾脏病,或身体过于虚弱者,不宜哺乳。乳头皲裂、感染时可暂停哺乳,但要吸出乳汁,以免病后无乳。

断奶时间视母婴情况而定。一般可在小儿10-12个月时断奶,若母乳量多者也可延至1.5—2岁断奶。断奶应逐渐减少以至停止哺乳,不可骤断。若正值夏季或小儿患病之时,应推迟断奶。

(二)混合喂养


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有两种:补授法与代授法。

1.补授法每日母乳喂养的次数照常,每次喂完人乳后加喂一定量代乳晶,直到婴儿吃饱。这种喂养方法可因经常吸吮刺激而维持母乳的分泌,因而较代授法为优。

2.代授法一日内有数次完全喂牛、羊乳代替母乳。使用代授法时,每日母乳哺喂次数最好不少于3次,维持夜间喂乳,否则母乳会很快减少。

(三)人工喂养

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别的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1.乳制品根据当地习惯和条件选用动物乳,其中牛奶最为常用。

牛奶所含营养成分与人奶有差别。所含蛋白质较多,但以酪蛋白为主,在胃内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含乳糖较少,故喂食时最好加5%-8%的糖。婴儿每日约需加糖牛奶100”120mL/kg,需水每日150raL/kg。例如3个月婴儿,体重5kg,每日需喂鲜牛奶550mL内加蔗糖44g,另需加喂温开水、果汁200mL。一般小儿全日鲜牛奶喂哺量以不超过800mL为宜,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增补辅助食品。小于5个月的婴儿喂牛奶宜适当加水稀释,2个月以内加1/2水,3—4个月加1/3水。

全脂奶粉是由鲜牛奶浓缩、喷雾、干燥制成。按重量1:8(30g奶粉加240g水),或按体积1:4(1匙奶粉加4匙水)加开水调制成乳汁,其成分与鲜牛奶相似。

鲜羊奶成分近似于牛奶,使用方法可参照牛奶。

2.代乳品大豆类代乳晶营养价值较谷类代乳晶为好。制备时应补足所缺成分,可用作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晶。3个月以下婴儿因不易消化,最好不用豆类代乳晶。豆浆用500g大豆制成豆浆约3000ral。每500g豆浆加食盐0.5g、乳酸钙1.5g、淀粉10g、糖30g,煮沸20分钟,待温喂用。开始喂哺时可加1倍水稀释,如无消化不良可逐渐减少水分。豆制代乳品如5410代乳粉也适合婴儿使用。

米、面制品如乳儿糕、糕干粉等,大多含碳水化合物高而蛋白质、脂肪过少,所含必需氨基酸也不完善,一般只宜作为辅助食品。使用时要加入一定量豆粉、蛋粉、鱼蛋白粉或奶粉及植物油,以增加其营养价值。

(四)添加辅食

无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都应按时于一定月龄添加辅助食品。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不能同时添加几种,需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添加辅食的顺序可参照下表。

表2—1添加辅食顺序

月龄添加辅食

5—6个月米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豆腐

7—9个月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末饼干馒头片窝窝头熟土豆芋头等

10-12个月粥、软饭、挂面等各种饮食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二、婴儿护养
婴儿期间生长发育迅速,护养方面除了要合理喂养之外,必须根据这一时期儿童的特点安排起居作息。阳光及新鲜空气是婴儿成长不可缺乏的,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天和暖无风之时,将小』啪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小儿肌骨强健,耐受风寒。婴儿衣着不可过暖,人秋后要缓缓加衣,以锻炼耐寒能力。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发育。古人有头要凉、背要暖、腹要暖、足要暖等说法,可资护养参照。婴儿要有足够的睡眠,同时要掌握婴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的生理特点,在哺乳、戏耍等的安排上,注意有利于使之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婴儿期是感知觉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听觉及其分辨能力迅速提高,要结合生活的实践,教育、训练他们由近及远认识生活环境,促进感知觉发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预防接种
婴儿时期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于发生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和时行疾病。要调节乳食,使婴儿的脾胃功能逐步增强,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降低脾胃病的发病率。婴儿时期对各种传染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必须切实按照我国卫生部制订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规定的免疫程序,为1岁以内的婴儿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