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10955回复:41

《医学影像学》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11-25 09:43

图片:u=1438527078,610911899&fm=26&gp=0.jpg


第一篇 总论
自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eology)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闪烁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computed tomography, 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 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eology)。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并能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对于介入放射学也要了解其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本教材将重点介绍各个系统的X线、CT和USG诊断以及介入放射学。

建国以来,我国医学影像学有很大发展。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在各医疗单位都建有影像科室。现代的影像设备,除了常规的影像诊断设备外,USG、Ct 、SPECT乃至MRI等先进设备已在较大的医疗单位应用,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医学影像学地专业的书刊种类很多,在医学、教学、科研、培养专业人材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学术团体的全国放射学会和和各地分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影像设备,包括常规的和先进的设备,如CT和MRI设备以及诸如胶片,显、定影剂和造影剂等。我国已能自行设计、生产或组装。

最新喜欢:

金藏尊者金藏尊者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沙发#
发布于:2019-11-26 08:46
第一章 X线成像
第一节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特性

(一)X线的产生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因为当时对这个射线的性质还不了解,因此称之为X射线。为纪念发现者,后来也称为伦琴射线,现简称X线(X-ray)。

一般说,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具体说,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因此,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

变压器为提供X线管灯丝电源和高电压而设置。一般前者仅需12V以下,为一降压变压器;后者需40~150kV(常用为45~90kV)为一升压变压器。

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包括电压表、电流表、时计、调节旋钮和开关等。

在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之间以电缆相连。X线机主要部件及线路见图1-1-1。

图片:图1-1-1 X线机主要部件示意图.jpg


图1-1-1 X线机主要部件示意图

X线的发生程序是接通电源,经过降压变压器,供X线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当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间的电势差陡增,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受强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撞击阳极钨靶原子结构。此时发生了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线,其余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前者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后者由散热设施散发。

(二)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目前X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见。

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摄影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摄影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

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算出X线的量。X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二、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依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将出现如图1-1-2所示的情况。在X线片上或荧屏上显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在人体结构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图片:图1-1-2 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jpg


图1-1-2 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学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相反

病理变化也可使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例如,肺结核病变可在原属低密度的肺组织内产生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现代表病变的白影。因此,不同组织密度的病理变化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X线投影可有图1-1-3所示不同表现。在X线片和荧屏上显示出的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线呈比较分明或渐次移行,都是与它们厚度间的差异相关的。图1-1-3中的几种情况,在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中都有这种例子。

图片:图1-1-3 不同厚度组织(密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jpg


图1-1-3 不同厚度组织(密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A.X线透过梯形体时,厚的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照片上呈白影,薄的部分相反,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界限分明。荧光屏上,则恰好相反 B.X线透过三角形体时,其吸收及成影与梯形体情况相似,但黑白影是逐步过渡的,无清楚界限。荧光屏所见相反 C.X线透过管状体时,其外周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呈白影,其中间部分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分界较为清楚。荧光屏所见相反。

由此可见,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是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应当指出,密度与厚度在成像中所起的作用要看哪一个占优势。例如,在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脏大血管密度虽低,但厚度大,因而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反而比肋骨影像白。同样,胸腔大量积液的密度为中等,但因厚度大,所以其影像也比肋骨影像为白。需要指出,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片上的影像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体组织中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而后者则指X线片上所示影像的黑白。但是物质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影像在照片上呈白影。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影像在照片上呈黑影。因此,照片上的白影与黑影,虽然也与物体的厚度有关,但却可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在术语中,通常用密度的高与低表达影像的白与黑。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表达白影、灰影和黑影,并表示物质密度。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时,则用密度增高或密度减低来表达影像的白影与黑影。

三、X线成像设备

X线机包括X线管及支架、变压器、操作台以及检查床等基本部件。60年代以来,影像增强和电视系统技术的应用,使它们逐渐成为新型X线机的主要部件之一。为了保证X线摄影质量,新型X线机在摄影技术参数的选择、摄影位置的校正方面,都更加计算机化、数字化、自动化。为适应影像诊断学专业的发展,近30多年来,除通用型X线机以外,又开发了适用于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系统、乳腺及介入放射、儿科、手术室等专用的X线机。

第二节 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该穿透路径上各层投影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正位X线投影中,它既包括有前部,又有中部和总后的组织结构。重叠的结果,能使体内某些组织结构的投影因累积增益而得到很好的显示,也可使体内另一些组织结构的投影因减弱抵消而较难或不能显示。

由于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因此,将使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放大并产生伴影(图1-1-4)。伴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减低。

锥形投射还可能对X线影像产生如图1-1-5所示的影响。处于中心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虽有放大,但仍保持被照体原来的形状,并无图像歪曲或失真;而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射,对被照体则既有放大,又有歪曲。

图片:图1-1-4 X线管阳极靶对X线投影的(放大与晕影)焦点面使X线投影放.jpg


图1-1-4 X线管阳极靶对X线投影的(放大与晕影)焦点面使X线投影放

大并产生伴影。当荧屏或胶片(F)由A移至B时,投影将更放大,伴影也增大

图片:图1-1-5 斜射投照对X线投影的影响(歪曲失真).jpg


图1-1-5 斜射投照对X线投影的影响(歪曲失真)

同样的球体,由于倾斜投射,使投影变形,呈蛋形(S2);中心射线部分的投影(S1),有放大,但仍呈球形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这就是赖以进行X线检查的自然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便产生人工对比。因此,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是X线检查的基础。

一、普通检查

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

荧光透视(fluoroscopy):简称透视。为常用X线检查方法。由于荧光亮度较低,因此透视一般须在暗室内进行。透视前须对视力行暗适应。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影像亮度明显增强,效果更好。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透视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等。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不适宜透视。另外,缺乏客观记录也是一个重要缺点。

X线摄影(radiography):所得照片常称平片(plain film)。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不难使密度、厚度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部位的病变显影;可作为客观记录,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缺点是每一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对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

这两种方法各具优缺点,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二、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tomography):普通X线片是X线投照路径上所有影像重迭在一起的总和投影。一部分影像因与其前、后影像重迭,而不能显示。体层摄影则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操作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组织结构的影像,而不属于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其原理如图1-1-6所示。体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迭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多用于了解病变内部结构有无破坏、空洞或钙化,边缘是否锐利以及病变的确切部位和范围;显示气管、支气管腔有无狭窄、堵塞或扩张;配合造影检查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

软线摄影:采用能发射软X线的钼靶管球,用以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其他:特殊检查方法尚有①放大摄影,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照片距离以显示较细微的病变;②荧光摄影,荧光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主要用于集体体检;③记波摄影,采用特殊装置以波形的方式记录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和胃肠蠕动等。

图片:图1-1-6 体层摄影原理示意图.jpg


图1-1-6 体层摄影原理示意图

在曝光时,X线管与胶片作相反方向移动,而移动的轴心即在选定层面的平面上。结果,在被检查的部位内,只有选定的一层结构始终投影在胶片上的固定位置(A'),从而使该层面的结构清楚的显影,而其前后各层结构则因曝光时,在胶片上投影的位置不断移动而成模糊影像(B')

三、造影检查

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普通检查中显示。此时,可以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造影剂(contrast media)。造影检查的应用,显著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

(一)造影剂 按密度高低分为高密度造影和低密度造影剂两类。

1.高密度造影剂 为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

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和胶配成。根据检查部位及目的,按粉末微粒大小、均匀性以及用水和胶的量配成不同类型的钡混悬液,通常以重量/体积比来表示浓度。硫酸钡混悬液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并可采用钡气双重对比检查,以提高诊断质量。

碘剂种类繁多,应用很广,分有机碘和无机碘制剂两类。

有机碘水剂类造影剂注入血管内以显示器官和大血管,已有数十年历史,且成为常规方法。它主要经肝或肾从胆道或泌尿道排出,因而广泛用于胆管及胆囊、肾盂及尿路、动脉及静脉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强检查等。70年代以前均采用离子型造影剂。这类高渗性离子型造影剂,可引起血管内液体增多和血管扩张,肺静脉压升高,血管内皮损伤及神经毒性较大等缺点,使用中可出现毒副反应。70年代开发出非离子型造影剂,它具有相对低渗性、低粘度、低毒性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毒副反应,适用于血管、神经系统及造影增强CT扫描。惜费用较高,目前尚难于普遍使用。

上述水溶性碘造影剂有以下类型:①离子型,以泛影葡胺(urografin)为代表;②非离子型以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罗胺(iopromide)碘必乐(iopamidol)为代表;③非离子型二聚体,以碘曲仑(iotrolan)为代表。

无机制碘剂当中,布什化油(lipoidol)含碘40%,常用于支气管、瘘管子官输入卵管造影等。碘化油造影后吸收极慢,故造影完毕应尽可能吸出。

脂肪酸碘化物的碘苯酯(pantopaque),可注入椎管内作脊髓造影,但近来已用非离子型二聚体碘水剂。

2.低密度造影剂 为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在人体内二氧化碳吸收最快,空气吸收最慢。空气与氧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以免发生气栓。可用于蛛网膜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影。

(二)造影方式 有以下两种方式。

1.直接引入 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②灌注法:钡剂灌肠,支气管造影,逆行胆道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脓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③穿剌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2.间接引入 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包括吸收性与排泄性两类。吸收性如淋巴管造影。排泄性如静脉胆道造影或静脉肾盂造影和口服法胆襄造影等。前二者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聚集于肝、肾,再排泄入胆管或泌尿道内。后者是口服造影剂后,造影剂经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再到肝胆并排入胆襄内,即在蓄积过程中摄影,现已少用。

(三)检查前准备造影反应的处理 各种造影检查都有相应的检查前准备和注意事项。必须严格执行,认真准备,以保证检查效果和患者的安全。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以备急需。

在造影剂中,钡剂较安全,气体造影时应防止气栓的发生。静脉内气栓发生后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以免气体进入肺动脉。造影反应中,以碘造影剂过敏较常见并较严重。在选用碘造影剂行造影时,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了解患者有无造影的禁忌证,如严重心、肾疾病和过敏体质等;②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③造影剂过敏试验,一般用1ml30%的造影剂静脉注射,观察15分钟,如出现胸闷、咳嗽、气促、恶心、呕吐和荨麻疹等,则为阳性,不宜造影检查。但应指出,尽管无上述症状,造影中也可发生反应。因此,关键在于应有抢救过敏反应的准备与能力;④作好抢救准备,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和心脏停搏、惊厥、喉水肿、肺水肿和哮喘发作等。遇此情况,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呼吸困难应给氧,周围循环衰竭应给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停搏则需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四、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应该在了解各种X线检查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初步诊断,提出一个X线检查方案。一般应当选择安全、准确、简便而又经济的方法。因此,原则上应首先考虑透视或拍平片,必要时才考虑造影检查。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不易为X线穿透的部位,如颅骨就不宜选择透视,而应摄平片。有时两三种检查方法都是必须的,例如对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准备手术治疗的患者,不仅需要胸部透视与平片,还必须作心管造影。对于可能产生一定反应和有一定危险的检查方法,选择时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视作常规检查加以滥用,以免给患者带痛苦和损失。

第四节 X线分析与诊断
X线诊断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诊断以X线影像为基础,因此需要对X线影像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分辨正常与异常,产节解X线影像所反映的正常与病理的解剖特点。综合X线各种病理表现,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推理,才可能提出比较正确的X线诊断。因此,X线诊断的准确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X线影像的特点及其解剖、病理基础的认识和诊断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为了作出正确的X线诊断,在分析和诊断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

观察分析X线片时,首先应注意投照技术条件。例如,摄影位置是否准确,摄影条件是否恰当,即照片质量是否满足X线诊断需要。

为了不致于遗漏重要X线征像,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观察。例如,分析胸片时,应注意胸廓、肺、纵隔、膈及胸膜,并应结合临床,着重对其中某一方面的观察。在分析肺片时,应从肺尖到肺底,从肺门到肺周依次进行观察。在分析骨关节片时,应依次观察骨骼、关节及软组织。在分析骨骼时,则应注意骨皮质、骨松质及骨髓腔等。否则很易被引入人注目的部分所吸引,忘记或忽略观察其他部分,而这部分恰好是更重要而必需阅读的部分。

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为此,应熟悉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以及它们的X线表现。这是判断病变X线表现的基础。

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观察它的部位和分布、数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及其均匀性与器官本身的功能变化和病变的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因为分析这些X线表现,才可能推断该异常影像的病理基础。在分析判断时,还需找出一个或一些有关键意义的X线表现,以便提出一个或几个疾病来解释这些表现。也就是提出初步的X线诊断。

前述初步考虑的X线诊断是否正确,还必须用其他临床资料和影像诊断检查结果加以验证。临床资料中的年龄、性别、职业史、接触史、生活史、体征及重要检查发现和治疗经过等,对确定X线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初步考虑的X线诊断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吻合的,则诊断的准确性就比较大;如不吻合,则需复核照片的观察与分析是否准确,推理是否符合逻辑,初步X线诊断是否妥当,临床资料是否齐全与准确。

应当指出,X线诊断是有价值的,但也有一定限制。一些疾病的早期或病变很小,则可以没有异常X线表现,以致不能作出诊断。

X线诊断结果基本上有三种情况:①肯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可以确诊。②否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排除了某些疾病。但应注意它有一定限制,因病变从发生到出现X线表现需要一定时间,在该时间内X线检查可以呈阴性;病变与其所在器官组织间的自然对比好坏也会影响X线征象的显示。因此,要正确评价否定性诊断的意义。③可能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发现了某些X线征象,但不能确定病变性质,因而列出几个可能性。

第五节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尽管其他一些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例如CT和MRI等对一部分疾病的诊断,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它们并不能取代X线检查。一些部位的检查,例如胃肠道,骨关节及心血管,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X线还具有成像清晰、经济、简便等特点,因此,在国内外,X诊断仍然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最广泛和最基本的方法。

第六节 X线检查中的防护
X线检查应用很广,接触X线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应该重视X线检查中的防护问题。应了解放射防护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一、放射防护的意义

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若接触的X线量过多,超过容许曝射量,就可能产生放射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但是,如X线曝射量在容许范围内,一般则少有影响。因此,不应对X线检查产生疑虑或恐惧,而应强调和重视防护,如控制X线检查中的曝射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安全合理的使用X线检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X线曝射,以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X线设备的改进,高千伏技术、影像增强技术、高速增感屏和快速X线感光胶片的使用,使X线曝时量已显著减少,放射损害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但是仍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应重视孕妇、小儿和长期接触射线的工作人员。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开展越来越多,射线防护问题应予注意。

二、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技术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前者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线。后者利用X线曝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

从X线管到达人体的X线,有原发射线和继发射线两类,后者是前者照射穿透其他物质过程中发生的,其能量较前者小,便影响较大。通常采用X线管壳、遮光筒和光圈、滤过板、荧屏后铅玻璃、铅屏、铅橡皮围裙、铅手套以及墙壁等,进行屏蔽防护。增加人体与X线源的距离以进行距离防护,是简易的防护措施。

患者方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X线曝射和超过容许量的曝射,应选择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设计正确的检查程序。每次X线检查的曝射次数不宜过多,也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这对体层摄影和造影检查尤为重要)。在投照时,应当注意投照位置、范围及曝射条件的准确性。对照射野相邻的性腺,应用铅橡皮加以遮盖。

放射线工作者方面:应遵照国家有关放射护卫生标准的规定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正确进行X线检查的操作,认真执行保健条例,定期监测射线工作者所接受的剂量。透视时要戴铅橡皮围裙和铅手套,并利用距离防护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在介入放射学操作中,应避免不必要的X线透视与摄影。应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USG和CT等进行监视。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板凳#
发布于:2019-11-26 09:03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是Hounsfield 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从而显着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CT也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由于这一贡献,Hounsfiel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

第一节 CT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见图1-2-1。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

图片:图1-2-1 扫描层面体素及象素.jpg


图1-2-1 扫描层面体素及象素

(digital matrix),见图1-2-2。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象。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图片:图1-2-2 数字矩阵.jpg


图1-2-2 数字矩阵

二、CT设备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①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CT成像流程如图1-2-3。

图片:图1-2-3 CT装置示意图.jpg


图1-2-3 CT装置示意图

扫描部分如图1-2-4及图1-2-5所示的几种不同扫描方式。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Ct 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由于扫描时间短,可避免运动,例如,呼吸运动的干扰,可提高图像质量;层面是连续的,所以不致于漏掉病变,而且可行三维重建,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图1-2-5)。扫描时间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得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因此,适用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小儿和急性创伤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检查。

图片:图1-2-4 不同的扫描方式(I).jpg


图1-2-4 不同的扫描方式(I)

图片:图1-2-5 不同的扫描方式(II).jpg


图1-2-5 不同的扫描方式(II)

第二节 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显然,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 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表1-2-1)。

图片:表1-2-1 体组织CT值(Hu).jpg


表1-2-1 体组织CT值(Hu)

由表1-2-1可见人体软组织的CT值多与水相近,但由于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所以密度差别虽小,也可形成对比而显影。

CT值的使用,使在描述某一组织影像的密度时,不仅可用高密度或低密度形容,且可用它们的CT值平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

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

第三节 CT检查技术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摆好位置,选好层面厚度与扫描范围,并使扫描部位伸入扫描架的孔内,即可进行扫描。大都用横断面扫描,层厚用5或10mm,特殊需要可选用薄层,如2mm。患者要不动,胸、腹部扫描要停止呼吸。因为轻微的移动或活动可造成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CT检查分平扫(plainCT 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扫描。

(一)平扫 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一般都是先作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方法分团注法、静滴法和静注与静滴法几种。

(三)造影扫描 是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例如向脑池内注入碘曲仑8~10ml或注入空气4~6ml行脑池造影再行扫描,称之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第四节 CT分析与诊断
在观察分析时,应先了解扫描的技术条件,是平扫还是增强扫描,再对每帧CT图像进行观察。结合一系列多帧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解器官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病变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显影是CT的特点,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大凡病变够大并同邻近组织有足够的密度差,即可显影。根据病变密度高于、低于或等于所在器官的密度而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有高有低,则为混杂密度病变。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和边缘,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如行造影增强扫描,则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即有无强化。如病变密度不增高,则为不强化;密度增高,则为强化。强化程度不同,形式亦异,可以是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只病变周边强化,即环状强化。对强化区行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可了解强化的程度。此外,还要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和浸润、破坏等。

综合分析器官大小、形状的变化,病变的表现以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就有可能对病变的位置、大小与数目、范围以及病理性质作出判断。和其他成像技术一样,还需要与临床资料结合,并同其他影像诊断综合分析。

CT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及大小与数目方面是较敏感而可靠的,但对病理性质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限制。

第五节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CT诊断应用于各系统疾病有以下特点及优势,参考图1-2-6。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塞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因此,脑的X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少用。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CT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指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但明显病变,X线平片已可确诊者则无需CT检查。

图片:图1-2-6 CT图像.jpg


图1-2-6 CT图像

少支胶质细胞瘤增强,右额、顶叶有一较大不规则肿块,强化不均,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

星形细胞瘤 增强,左额顶叶有一不均匀强化肿块,不规则,内有未有强化的低密度区,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中线结构右移

胸腺增生 平扫,胸腺区有一分叶状密度均一病灶,仍呈胸腺状,主动脉受压右移

肝脓肿 平扫,肝右叶有一低密度灶类圆形,中心部密度更低为脓腔,周边为脓肿壁呈“双边征”

腰椎骨折 平扫,椎弓多处中断,椎管变形,其内可见碎骨片

肝转移癌 增强,肝左、右叶多个大小不一、不规则低密度灶,周边有细的强化环围绕

肺脓肿 平扫,右上叶有一空洞性病灶,内壁光滑,并见气液平面,胸部X线片曾疑肺癌

前裂腺癌 平扫,前列腺分叶状增大,并向膀胱内突入

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均很在帮助。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T对平片检查较难显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迭病变的显圾,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心及大血管的CT检查,尤其是后者,具有重要意义。心脏方面主要是心包病变的诊断。心腔及心壁的显示。由于扫描时间一般长于心动周期,影响图像的清晰度,诊断价值有限。但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壁的钙化及动脉瘤改变等,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很大价值。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骨关节疾病,多数情况可通过简便、经济的常规X线检查确诊,因此使用CT检查相对较少。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地板#
发布于:2019-11-26 09:12
第三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骨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第一节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DSA是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DR是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摄象管对II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有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有如把II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水方块,即象素。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并按序排成字矩阵。这样,图像就被象素化和数字化了(图1-3-1)。

图片:图1-3-1 象素转换为数字(数字化).jpg


图1-3-1 象素转换为数字(数字化)

数字矩阵可为256×256、512×512、或1024×1024。象素越小、越多,则图像越清晰。如将数字矩阵的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模拟图像,并于影屏上显示,则这个图像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

DR设备包括IITV、高分辨力摄像管、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等部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介绍于下。

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目的。这两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系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时间减影法的各帧图像是在造影过程中所得,易因运动而不尽一致造成减影对的不能精确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血管影像模糊。

第二节 DSA检查技术

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两种。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注入造影剂前将IITV影屏对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秒。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像。

IVDSA可经导管或针剌静脉,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

第三节 DSA的临床应用

目前,IDASA对动脉的显示已达到或超过常规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水平,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对直径200μ以下的小血管及小病变,IADSA也能很好显示。而观察较大动脉,已可不作选择性插管。所用造影剂浓度低,剂量少。还可实时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作为功能检查手段。DSA可行数字化信息储存。

IVDSA经周围静脉注入造影剂,即可获得动脉造影,操作方便,但检查区的大血管同时显影,互相重迭,造影剂用量较多,故临床应用少,不过在动脉播管困难或不适于作IADSA时可以采用。

DSA有助于心、大血管的检查。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发育异常和检查肺动脉可用IVDSA。DSA对显示冠状动脉亦较好。

IADSA对显示颈段和颅内动脉均较清楚,可用于诊断颈段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动脉闭塞以及颅内及颅内肿瘤的供血动脉和肿瘤染色等。(图1-3-2)。

对腹主动脉及其大分支以及肢体大血管的检查,DSA也很有帮助(图1-3-2)。

DSA技术发展很快,现已达到三维立体实时成像,更有利于病变的显示。

图片:图1-3-2 DAS图像.jpg


图1-3-2 DAS图像

a、b、c. 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动静脉畸形d.左锁骨下动脉狭窄e.肾动脉狭窄,为PTA前f.为PTA后,狭窄段被扩张。所有照片只有血管影像而无骨及软组织影像。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楼#
发布于:2019-11-26 09:34
第四章 超声成像
超声是超过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000赫兹(Hertz,Hz)以上。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借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40年代初就已探索利用超声检查人体,50年代已研究、使用超声使器官构成超声层面图像,70年代初又发展了实时超声技术,可观察心脏及胎儿活动。超声诊断由于设备不似CT或MRI设备那样昂贵,可获得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还可观察运动器官的活动情况,成像快,诊断及时,无痛苦与危险,属于非损伤性检查,因之,在临床上应用已普及,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足之处在于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不如CT和MRI高。本教材只介绍灰阶超声成像(grey scale ultrasonic tomography)。

第一节 USG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超声的物理特性

超声是机械波,由物体机械振动产生。具有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物理量。用于医学上的超声频率为2.5~10MHz,常用的是2.5~5MHz。超声需在介质中传播,其速度因介质不同而异,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在人体软组织中约为150m/s。介质有一定的声阻抗,声阻抗等于该介质密度与超声速度的乘积。

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有良好的指向性.这是可以用超声对人体器官进行探测的基础。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其声阻抗差大于0.1%,而界面又明显大于波长,即大界面时,则发生反射,一部分声能在界面后方的相邻介质中产生折射,超声继续传播,遇到另一个界面再产生反射,直至声能耗竭。反射回来的超声为回声。声阻抗差越大,则反射越强,如果界面比波长小,即小界面时,则发生散射。超声在介质中传播还发生衰减,即振幅与强度减小。衰减与介质的衰减系数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还与介质的吸收及散射有关。超声还有多普勒应(Doppler effect),活动的界面对声源作相对运动可改变反射回声的回率。这种效应使超声能探查心脏活动和胎儿活动以及血流状态。

二、超声的成像基本原理


人体结构对超声而言是一个复杂的介质,各种器官与组织,包括病理组织有它特定的声阻抗(表1-4-1)和衰减特性。因而构成声阻抗上的差别和衰减上的差异。超声射入体内,由表面到深部,将经过不同声阻抗和不同衰减特性的器官与组织,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射与衰减。这种不同的反射与衰减是构成超声图像的基础。将接收到的回声,根据回声强弱,用明暗不同的光点依次显示在影屏上,则可显出人体的断面超声图像,称这为声像图(sonogram或echogram)。

表1-4-1 人体不同介质的声速与声阻抗

介 质       密度(g/cm3)       超声纵波速度(m/s)       特征阻抗(105R*)       测试频率(MHz)
空 气       0.001293           332                             0.000429                  2.9
水              0.9934              1523                           1.513                        2.9
血 液        1.055                1570                          1.656                        1.0
软组织        1.016                1500                          1.524                        1.0
肌 肉        1.074                1568                          1.684                        1.0
骨              1.658                3860                          5.571                         1.0
脂 肪        0.955                1476                          1.410                         1.0
肝              1.050                1570                           1.648                         1.0

*R(Rayls)=1kg/m2.s

人体器官表面有被膜包绕,被膜同其下方组织的声阻抗差大,形成良好界面反射,声象图上出现完整而清晰的周边回声,从而显出器官的轮廓。根据周边回声能判断器官的形状与大小。

超声经过不同正常器官或病变的内部,其内部回声可以是无回声、低回声或不同程度的强回声。

无回声:是超声经过的区域没有反射,成为无回声的暗区(黑影),可能由下述情况造成:①液性暗区:均质的液体,声阻抗无差别或差很小,不构成反射界面,形成液性暗区,如血液、胆汁、尿和羊水等。这样,血管、胆囊、膀胱和羊膜腔等即呈液性暗区。病理情、况下,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脓液、肾盂积水以及含液体的囊性肿物及包虫囊肿等也呈液性暗区,成为良好透声区。在暗区下方常见回声增强,出现亮的光带(白影)。②衰减暗区:肿瘤,如巨块型癌,由于肿瘤对超声的吸收,造成明显衰减,而没有回声,出现衰减暗区。③实质暗区:均质的实质,声阻抗差别小,可出现无回声暗区。肾实质、脾等正常组织和肾癌及透明性变等病变组织可表现为实质暗区。

低回声:实质器官如肝,内部回声为分布均匀的点状回声,在发生急性炎症,出现渗出时,其声阻抗比正常组织小,透声增高,而出现低回声区(灰影)。

强回声:可以是较强回声、强回声和极强回声。①较强回声:实质器官内组织致密或血管增多的肿瘤,声阻抗差别大,反射界面增多,使局部回声增强,呈密集的光点或光团(灰白影),如癌、肌瘤及血管瘤等。②强回声:介质内部结构致密,与邻近的软组织或液体有明显的声阻抗差,引起强反射。例如骨质、结石、钙化,可出现带状或块状强回声区(白影),由于透声差,下方声能衰减,而出现无回声暗区,即声影(acoustic shadow)。③极强回声:含气器官如肺、充气的胃肠,因与邻近软组织之声阻抗差别极大,声能几乎全部被反射回来,不能透射,而出现极强的光带。

三、超声设备

超声设备类型较多。早期应用幅度调制型(amplitude mode),即A型超声,以波幅变化反映回波情况。灰度调制型(brightness mode),即B型超声,系以明暗不同的光点反映回声变化,在影屏上显示9~64个等级灰度的图像,强回声光点明亮,弱回声光点黑暗。

根据成像方法的不同,分为静态成像和动态成像或实时成像(real timeimagimg)两种。前者获得静态声像图,图像展示范围较广,影像较清晰,但检查时间长,应用少,后者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多帧图像(20~40帧/s)故可观察器官的动态变化,但图像展示范围小,影像稍欠清晰。

超声设备主要由超声换能器即探头(probe)和发射与接收、显示与记录以及电源等部分组成(图1-4-1)。

图片:图1-4-1 脉冲回声式超声设备基本结构示意图.jpg


图1-4-1 脉冲回声式超声设备基本结构示意图

换能器是电声换能器,由压电晶体构成,完成超声的发生和回声的接收,其性能影响灵敏度、分辨力和伪影干扰等。B型超声设备多用脉冲回声式。电子线阵式多探头行方形扫描,电子相控阵式探头行扇形扫描(图1-4-2)。为了借助声像图指导穿剌,还有穿剌式探头。

图片:图1-4-2 实时扫查探头a.jpg


图片:图1-4-2 实时扫查探头b.jpg


图1-4-2 实时扫查探头

a.电子线阵式 b.电子相控阵式

探头性能分3.0、3.5、5.8MHz等。兆赫越大,其通透性能越小。根据检查部位选用合适的探头。例如眼的扫描用8MHz探头,而盆腔扫描,则选用3.0MHz探头。一个超声设备可配备几个不同性能的探头备选用。

显示器用阴极射线管,记录可用多帧照相机和录像机等。

第二节 USG图像特点

声像图是以明(白)暗(黑)之间不同的灰度来反映回声之有无和强弱,无回声则为暗区(黑影),强回声则为亮区(白影)。

声像图是层面图像。改变探头位置可得任意方位的声象图,并可观察活动器官的运动情况。但图像展示的范围不像X线、CT或MRI图像那样大和清楚。

第三节 USG检查技术

超声探查多用仰卧位,但也可用侧卧位等其他体位。探查过程中可变更体位。

切面方位可用横切、纵切或斜切面。

患者采取适宜体位,露出皮肤,涂耦合剂,以排出探头与皮肤间的空气,探头紧贴皮肤扫描,扫描中观察图像,必要时冻结,即停帧,行细致观察,作好记录,并摄片或录像。

应注意器官的大小、形状、周边回声,尤其是后壁回声、内部回声、活动状态、器官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活动度等。

第四节 USG图像分析与诊断
观察声像图时,首先应了解切面方位,以便于认清所包括的解剖结构。注意周边回声,包括器官和较大肿块的边缘回声,借此可观察其大小、形状、位置与活动情况。应用游标可测量其径线、面积或体积,判断是否增大或缩小;有无局部膨隆;有无移位,活动如何等。要观察器官与较大肿块的内部回声,包括回声的强弱、多少、分布和回声周围情况(例如有无声影)等。因为它可反映组织结构的内部性质。还应注意邻近器官的改变,包括受压移位或浸润破坏等。器官弥漫性病变依器官大小、形状和内部回声的改变进行诊断,较为困难,器官内占位病变则依靠局限性内部回声异常作诊断,较易发现。

将所得声像图的改变进行综合判断。如为局部病变,则应确定病变的位置(例如位于某一器官的哪一部位);病变的大小、数目;病变的物理性质,是液性、实质性、含气性或混合性;病理性质,是炎性或肿瘤性,良性或恶性,原发还是转移,是癌还是肉瘤等。

声像图对发现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和大小较易,确定病变为液性、实质性或含气性也较为可靠。鉴别是良性或恶性也有可能、例如良性病变的周边回声清楚,边缘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衰减不明显,而恶性病变则周边回声不清,边缘不光滑,轮廓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出血坏死区可无回声,而衰减也较为明显。

第五节 USG诊断的临床应用

超声对心、腹部和盆部器官包括妊娠的检查应用较多。如对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硬化、胆囊结石与肿瘤、胰腺及脾的疾病、腹水的诊断;肾、膀胱、前列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的检查;眼、甲状腺及乳腺的检查;妊娠的诊断,胎位、胎盘的定位,多胎、死胎、胎儿畸形及葡萄胎的判定等都有相当的价值(图1-4-3)。

图片:图1-4-3 声像图.jpg


图1-4-3 声像图

a.正常子宫(↓) b.卵巢皮样囊肿(↓) c.妊娠(↓)d.胎头光环(↓) e.子宫前壁胎盘(↓)f.前置胎盘(↑为子宫内口) BL.膀胱 UT.子宫 C.囊肿 P.胎盘 AM.羊水FA.胎儿

应当指出,超声诊断也有它的限制。由于超声的物理性质,使超声对骨骼、肺和胃肠的检查受到限制。声像图表现所反映的是器官和组织声阻抗差的改变,缺少特异性,因之对于病变的性质的判断,需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相结合才可靠。病变过小,直径在0.5cm左右,或声阻抗差不大,不引起反射,则难于由声像图上显示出来。此外,超声设备的性能、检查人员的技术与经验也均影响诊断的结果。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5楼#
发布于:2019-11-26 17:18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象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象。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第一节 MRI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图1-5-1)。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图1-5-2)。在这种状态下,

图片:图1-5-1 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jpg


图1-5-1 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图片:图1-5-2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jpg


图1-5-2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表1-5-1a、b)。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5-1a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肝             140~170              脑膜 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肾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腺 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脂肪          60~80                  肺脓 肿           400~500
肌肉          120~140              膀胱 癌           200~240


表1-5-1b 正常颅脑的T1与T2值(ms)

组 织                   T1                 T2
胼胝体                 380               80
桥 脑                 445               75
延 髓                 475               100
小 脑                 585               90
大 脑                 600               100
脑脊液                 1155             145
头 皮                 235                60
骨 髓                 320                80


二、MRI设备

MRI的成像系统包括MR信号产生和数据采集与处理及图像显示两部分。MR信号的产生是来自大孔径,具有三维空间编码的MR波谱仪,而数据处理及图像显示部分,则与CT扫描装置相似。

MRI设备包括磁体、梯度线圈、供电部分、射频发射器及MR信号接收器,这些部分负责MR信号产生、探测与编码;模拟转换器、计算机、磁盘与磁带机等,则负责数据处理、图像重建、显示与存储(图1-5-3)。

磁体有常导型、超导型和永磁型三种,直接关系到磁场强度、均匀度和稳定性,并影响MRI的图像质量。因此,非常重要。通常用磁体类型来说明MRI设备的类型。常导型的线圈用铜、铝线绕成,磁场强度最高可达0.15~0.3T*,超导型的线圈用铌-钛合金线绕成,磁场强度一般为0.35~2.0T,用液氦及液氮冷却;永磁型的磁体由用磁性物质制成的磁砖所组成,较重,磁场强度偏低,最高达0.3T。

梯度线圈,修改主磁场,产生梯度磁场。其磁场强度虽只有主磁场的几百分之一。但梯度磁场为人体MR信号提供了空间定位的三维编码的可能,梯度场由X、Y、Z三个梯度磁场线圈组成,并有驱动器以便在扫描过程中快速改变磁场的方向与强度,迅速完成三维编码。

图片:图1-5-3 MRI设备基本结构示意图.jpg


图1-5-3 MRI设备基本结构示意图

射频发射器与MR信号接收器为射频系统,射频发射器是为了产生临床检查目的不同的脉冲序列,以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产生MR信号。射频发射器及射频线圈很象一个短波发射台及发射天线,向人体发射脉冲,人体内氢原子核相当一台收音机接收脉冲。脉冲停止发射后,人体氢原子核变成一个短波发射台,而MR信号接受器则成为一台收音机接收MR信号。脉冲序列发射完全在计算机控制之下。

MRI设备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图像显示,除图像重建由Fourier变换代替了反投影以外,与CT设备非常相似。

第二节 MRI图像特点

一、灰阶成像

具有一定T1差别的各种组织,包括正常与病变组织,转为模拟灰度的黑白影,则可使器官及其病变成像。MRI所显示的解剖结构非常逼真,在良好清晰的解剖背景上,再显出病变影像,使得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MRI的影像虽然也以不同灰度显示,但反映的是MR信号强度的不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不象CT图象,灰度反映的是组织密度。

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特征参数时,为T1加权象(T1weighted image,T1WI),它反映的是组织间T1的差别。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则为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WI)。

因此,一个层面可有T1WI和T2WI两种扫描成像方法。分别获得T1WI与T2WI有助于显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正常组织,如脑神经各种软组织间T1差别明显,所以T1WI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而T2WI则对显示病变组织较好。

在T1WI上,脂肪T1短,MR信号强,影像白;脑与肌肉T1居中,影像灰;脑脊液T1长;骨与空气含氢量少,MR信号弱,影像黑。在T2WI上,则与T1WI不同,例如脑脊液T2长,MR信号强而呈白影。表1-5-2是例举几种组织在T1WI和T2WI上的灰度。

表1-5-2 人体不同组织T1WI和T2WI上的灰度

                脑白质       脑灰质       脑脊液        脂肪       骨皮质       骨髓质        脑膜
T1WI           白             灰             黑              白            黑            白              黑
T2WI           白             灰             白             白灰          黑            灰              黑

图片:图1-5-4 不同器官结构的MRI.jpg


图1-5-4 不同器官结构的MRI

A.B.C.颅脑的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的MRI D.颈部的矢状面MRI

E.F.心脏大血管的横断面和矢状面MRI G.躯干冠状面MRI H.足的矢状面MRI

二、流空效应


心血管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WI或T2WI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flowing Void)。这一效应使心腔和血管显影(图1-5-4),是CT所不能比拟的。

三、三维成像

MRI可获得人体横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断面的图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一般CT则难于作到直接三维显示,需采用重建的方法才能获得状面或矢状面图像以及三维重建立体像(图1-5-4)。

四、运动器官成像

采用呼吸和心电图门控(gating)成像技术,不仅能改善心脏大血管的MR成像,还可获得其动态图象。

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

MRI的扫描技术有别于CT扫描。不仅要横断面图像,还常要矢状面或(和)冠状面图像,还需获得T1WI和T2WI。因此,需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和扫描参数。常用多层面、多回波的自旋回波(spin echo,SE)技术。扫描时间参数有回波时间(echo time,TE)和脉冲重复间隔时间(repetition time,TR)。使用短TR和短TE可得T1WI,而用长TR和长TE可得T2WI。时间以毫秒计。依TE的长短,T2WI又可分为重、中、轻三种。病变在不同T2WI中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例如,肝血管瘤T1WI呈低信号,在轻、中、重度T2WI上则呈高信号,且随着加重程度,信号强度有递增表现,即在重T2WI上其信号特强。肝细胞癌则不同,T1WI呈稍低信号,在轻、中度T2WI呈稍高信号,而重度T2WI上又略低于中度T2WI的信号强度。再结合其他临床影像学表现,不难将二者区分。

MRI常用的SE脉冲序列,扫描时间和成像时间均较长,因此对患者的制动非常重要。采用呼吸门控和(或)呼吸补偿、心电门控和周围门控以及预饱和技术等,可以减少由于呼吸运动及血液流动所导致的呼吸伪影、血流伪影以及脑脊液波动伪影等的干扰,可以改善MRI的图像质量。

为了克服MRI中SE脉冲序列成像速度慢、检查时间长这一主要缺点,近年来先后开发了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等成像技术,已取得重大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还开发了指肪抑制和水抑制技术,进一步增加MRI信息。

MRI另一新技术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出现流空现象。它的MR信号强度取决于流速,流动快的血液常呈低信号。因此,在流动的血液及相邻组织之间有显著的对比,从而提供了MRA的可能性。目前已应用于大、中血管病变的诊断,并在不断改善。MRA不需穿剌血管和注入造影剂,有很好的应用前景。MRA还可用于测量血流速度和观察其特征。

MRI也可行造影增强,即从静脉注入能使质子弛豫时间缩短的顺磁性物质作为造影剂,以行MRI造影增强。常用的造影剂为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Gd-DTRA)。这种造影剂不能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不被胃粘膜吸收,完全处于细胞外间隙内以及无特殊靶器官分布,有利于鉴别肿瘤和非肿瘤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MRI作造影增强时,症灶增强与否及增强程度与病灶血供的多少和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MRI还可用于拍摄电视、电影,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动态观察和诊断。

基于MRI对血流扩散和灌注的研究,可以早期发现脑缺血性改变。它预示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人需远离MRI设备。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金属夹,不仅影响MRI的图像,还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也不能进行MRI检查,应当注意。

第四节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MRI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时间虽短,但已显出它的优越性。

在神经系统应用较为成熟。三维成像和流空效应使病变定位诊断更为准确,并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对脑干、幕下区、枕大孔区、脊髓与椎间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对脑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脑梗塞、脑与脊髓肿瘤、血肿、脊髓先天异常与脊髓空洞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纵隔在MRI上,脂肪与血管形成良好对比,易于观察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肺门淋巴结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帮助也较大。

心脏大血管在MRI上因可显示其内腔,所以,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伤的检查中完成。

对腹部与盆部器官,如肝、肾、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颈部和乳腺,MRI检查也有相当价值。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对血管的侵犯以及肿瘤的分期方面优于CT。

骨髓在MRI上表现为高信号区,侵及骨髓的病变,如肿瘤、感染及代谢疾病,MRI上可清楚显示。在显示关节内病变及软组织方面也有其优势。

MRI在显示骨骼和胃肠方面受到限制。

MRI还有望于对血流量、生物化学和代谢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带来希望。

在完成MR成像的磁场强度范围内,对人体健康不致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是一种非损伤性检查。

但是,MRI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检查所需时间长,对某些器官和疾病的检查还有限度,因之,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6楼#
发布于:2019-11-26 17:19
第六章 计算机X线成像和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第一节 计算机X线成像
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线摄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于照片上显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则不同,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image plate,IP)上,经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CR与DSA中所述的DR同属数字化成像。

一、CR的成像原理与设备

CR的成像要经过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等步骤。其基本结构见图1-6-1。

影像信息的记录:用一种含有微量素铕(Eu2+)的钡氟溴化合物结晶(BaFX:Eu2+,X=CI.Br.I)制成的IP代替X线胶片,接受透过人体的X线,使IP感光,形成潜影。X线影像信息由IP记录。IP可重复使用达千次。

影像信息的读取:IP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统(图1-6-2)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激光束对匀速移动的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的扫描。在IP上由激光激发出的辉尽性荧光,由自动跟踪的集光器收集,复经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放大后,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影像信息。由IP扫描完了后,则可得到一个数字化图像。

影像信息的处理: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图像的特性。这是CR优于X线照片之处,X线照片上的影像特性是不能改变的。图像处理主要功能有:灰阶处理、窗位处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和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等。

灰阶处理:通过图像处理系统的调整,可使数字信号转换为黑白影像对比,在人眼能辨别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这有利于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胸部可得到两张分别显示肺和纵隔最佳图像。

窗位处理:以某一数字信号为0,即中心,使一定灰阶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其对X线吸收率的差别,得到最佳的显示,同时可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增强处理。窗位处理可提高影像对比,有利于显示组织结构,如骨小梁的显示。

图片:图1-6-1 CR装置示意图.jpg


图1-6-1 CR装置示意图

图片:图1-6-2 影像读取装置示意图.jpg


图1-6-2 影像读取装置示意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选择血管造影一系列CR图像中的一帧为负片(蒙片)行数字减影处理,可得到DSA图像。

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用两个不同的X线摄影条件摄影,选择其中任何一帧作为负片进行减影,则可消除某些组织。例如对胸部行减影处理可消除肋骨影像,以利于观察肺野。

影像的显示与存储:数字化图像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荧屏上的图像可供观察分析,还可用多帧光学照相机摄于胶片上,用激光照相机可把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直接记录在胶片上,可提高图像质量。激光照相机同自动洗片机联成一体,可减少操作程序。

CR的数字化图像信息还可用磁带、磁盘和光盘作长期保存。

二、CR的临床应用

CR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CR的优点。

CR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迭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CR成像,而且对C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所不同的是C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CR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CR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C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用CR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C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在临床应用上,CR不像CT与MRI那样不可代替。

第二节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 communicating system, RACS)是存放和传输图像的设备,不是成像装置。当前,X线图像、CT与MRI大多是以照片形式于放射科档案室存档。需要时,要从档案室借调,占用很多人力,借调中,照片丢失或错拿时有发生,而且效率低。由于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图像数量大增。照片存档与借调工作大且不便。因此,人们提出了用另一种方式存放与传输图像,以使图像高效率使用并能安全保存。由于计算机、存档装置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设想成为可能。

一、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图1-6-3与图1-6-4)组成。

(一)图像信息的获取 CT、MRI、DSA、CR及ECT等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直接输入PACS,而众多的X线图像需经信号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信息才能输入。可由摄像管读取系统、电耦合器读取系统或激光读取系统完成信号转换。所者速度快,精度高,但价格贵。

(二)图像信息的传输 在PACS中,传输系统对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输入,检索和处理起着桥梁作用。方法有:①公用电话线,将影像信息以电信号形式通过公用电话线联网完成信息传输;②光导通信,将影像信息以光信号形式通过光导纤维完成信息传输;③微波通信,将影像信息以微波形式进行传输,有如电视台发射电波,由电视机接收再现图像。后者速度快,但成本高。

图片:图1-6-3 PACS结构示意图.jpg


图1-6-3 PACS结构示意图

图片:图1-6-4 小型PACS系统示意图.jpg


图1-6-4 小型PACS系统示意图

(三)图像信息的储存与压缩 图像信息的储存可用磁带、磁盘、光盘和各种记忆卡片等。图像信息的压缩储存非常必要。因为,一张X线照片的信息量很大,相当于1500多页400字稿纸写满汉字的信息量,而一个30.48cm光盘也只能存储2000张X线照片的信息。压缩方法多用间值与哈佛曼符号压缩法,影像信息压缩1/5~1/10,仍可保持原有图像质量。

(四)图像信息的处理 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再处理的功能。

检索:在输入图像信息时要同时准确输入病历号和姓名等,便于检索时使用。

编辑:删去无意义的图像,以避免不必要的存储,并把文字说明与相应的图像信息一并存入。

再处理:在终端进行。包括图像编组,对兴趣区作图像放大,窗位与窗宽的调节以及用激光相机把荧屏上的图像照在胶片上。

二、PACS的临床应用


PACS已经在荷兰、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应用。根据联网范围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微型只用于放射科内。小型用于医院内各科,中型则用于一个城市各医院之间。

PACS使医生在远离放射的地方及时看到图像,可提高工作效率与诊断水平;避免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减少照片的管理与存放空间;减少胶片的使用量。可在不同地方同时看到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个图像,便于对照、比较。在终端进行图像再处理,使图像更便于观察。

中型PACS使患者只要有一张磁卡,就可在市内,乃至国内参加PACS的医院看到以前不同医院的各种图像,避免重复检查,有利于诊断和会诊。

但是,PACS不能存储大量的图像,由于荧屏数目的限制,也难满足同时观察十几张乃至几十张的图像,而且在荧屏上观察图像还需一个适应过程。

PACS投资甚高,使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7楼#
发布于:2019-11-26 17:20
第七章 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如前所述,医学影像学中有X线、CT、DSA、USG和MRI等多种成像技术,在每种成像技术中还有多种检查方法。应当指出,各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并非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的检查和疾病诊断,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能取代另一种成像技术,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印证。在选用时就要权衡利憋,进行选择和综合利用。一般在能正确诊断的前提下,应选用简单方便,对患者安全、痛苦少的非损伤性和检查费用低的成像技术或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

虽然有了CT和MRI等先进的成像技术,但是它们每日能检查的例数有限,检查费用高,而且不是对人体所有部位都能进行检查,所以不以代替大量而有效的X线诊断。一般而言,在神经系统,对头颅和脊椎疾病,X线平片多可解决诊断问题,对颅内和椎管内疾病,如肿瘤、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等,则CT或MRI为好。对心脏大血管疾病,用普通X线检查与超声心动图多可作出诊断,但如观察心、大血管疾病细节,则常需用心血管造影。对肺与纵隔应先用X线检查,必要时再用CT或MRI。腹内与盆腔内器官X线检查价值有限,而USG与CT则较为可靠,应用较多。胃肠道的检查,钡剂造影是有效而可靠的诊断方法。骨关节疾病,X线检查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解决诊断问题。

因此,应该在充分了解、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劣、适用范围、价值与限度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检查中得出的初步诊断,本着有效、安全、经济、简便的原则,提出影像检查的程序。如何作好影像学检查程序设计,已成为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8楼#
发布于:2019-11-27 09:57
第二篇 骨关节
骨关节疾病多而复杂,除外伤、炎症和肿瘤等疾病外,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代谢和内分泌等疾病也可引起骨骼的改变。X线能反映这此疾病的一定病理变化。因此,X线检查和诊断在骨关节疾病中应用相当普遍。CT与MRI不但可显示骨与关节,且对病变的准确定位优于X线,但价钱昂贵,故一般是在X线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


第一章 X线诊断
骨骼含有大量钙盐,密度高,同其周围的软组织有鲜明的对比,而在骨骼本身的结构中,周围的骨皮质密度高,内部的松质骨和骨髓比皮质密度低,也有鲜明的对比。由于骨与软组织具备良好的自然对比,因此,一般摄影即可使骨关节清楚显影,而骨关节疾病也易于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经观察、分析可作出诊断。

X线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有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不少骨关节疾病,X线表现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出现晚,因此,初次检查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早期病变的存在。例如炎症的早期和肿瘤在骨髓内浸润就可能无重要发现,应根据临床拟诊,依不同疾病的发展规律,定期复查,才可能发现病变。也有时初次X线检查能发现病变而不能确诊,经过复查后才能作出定性诊断。

还须指出,不少骨关节疾病缺乏典型或特殊的X线表现,需结合临床资料,如发病急缓、症状轻重和体征特点等,才能明确诊断。

第一节 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骨关节的X线检查主要用摄片,不用透视。只在火器伤寻找异物与定位时和在外伤性骨折与脱位进行复位时采用。

摄影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任何部位,包括四肢长骨、关节和脊柱都要用正、侧两个摄影位置。某些部位还要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②应当包括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都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在行脊柱摄影时,例如摄照腰椎应包括下部胸椎,以便计数;③两侧对称的骨关节,病变在一侧而症状与体征较轻,或X线片上一侧有改变,但不够明显时,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摄照对侧,以便对照。

二、特殊检查


(一)体层摄影 在骨关节本身结构复杂或同其他结构重迭的部位,体层摄影可使结构显示清楚。对骨病亦可更清晰地显示病灶。

(二)放大摄影 使用微焦点X线管通过X线影像的直接放大,可观察骨骼细微结构和轻微变化。多用于检查局部骨小梁结构和小的骨关节。

三、造影检查


(一)关节造影 关节间隙为关节软骨和少量滑液构成,在相对的关节软骨之间还有解剖上的关节间隙,同其组成的骨骼有明显的对比,因此,关节间隙变窄、增宽和骨性关节面破坏、硬化,平片可清楚显示出来。但关节内的软骨盘、关节囊、滑膜及韧带等均为软组织,彼此间密度一致,在平片上缺乏对比,这些软组织的损伤和病理改变需向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才能观察,即关节造影(arthrography )。

关节造影一般用气体作为造影剂,或用有机碘水剂注入关节腔内。也可同时注入有机碘水剂和气体行双重造影。

(二)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多用于肢体动脉。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良、恶性肿瘤后的鉴别,对后者,根据肿瘤的血管形态改变、肿瘤血流情况和邻近血管的移位等进行诊断。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人体骨骼因形状不同而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一、骨的结构与发育

(一)骨的结构 骨是由骨细胞、骨基质、矿物盐和纤维构成。骨的细胞成分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细胞埋置于骨基质中。骨基质为有机的胶原纤维,有矿物盐沉积。因此,X线片上呈高密度影。

骨质按其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种。长骨的骨皮质和骨的内外板为密质骨,主要由多数哈氏系统组成。哈氏系统包括哈氏管和以哈氏管为中心的多层环形同心板层骨。密质骨由于骨结构密实,X线片显影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由多数骨小梁组成,骨小梁自骨皮质向骨髓腔延伸,互相连接形成海绵状,骨小梁间充以骨髓。松质骨X线显影密度低于密质骨,且可见多数骨小梁交叉排列。

(二)骨的发育 骨的发育包括骨化与生长。在胚胎期即开始进行。骨化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膜化骨,包括颅盖诸骨和面骨。膜化骨是间充质细胞演变为纤维母细胞,形成结缔组织膜,在膜的一定部位开始化骨,成为骨化中心(ossification centre),再逐步扩大,完成骨的发育。另一种为软骨内化骨,躯干及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骨均属软骨内化骨。软骨内化骨是由间充质细胞演变为软骨,已具有成年骨的形态,即软骨雏型。为软骨原基。在软骨原基中心的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软骨膜血管侵入软骨细胞囊中,由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而成骨,形成原始骨化中心。以后,还出现继发骨化中心。骨化中心不断扩大,最后全部骨化,而完成骨骼的发育。锁骨及下颌骨则兼有两种形式的骨化。

骨骼在发育生长过程中不断增大,根据生理功能的需要,通过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活动而改建塑型。骨质的吸收过程称为破骨。骨髓腔的形成就是在骨发育过程中骨皮质内面骨吸收的所造成的。骨骼的发育、发展主要是以成骨和破骨的形式进行的。

(三)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组织的生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由成骨细胞的作用形成细胞外的有机质,骨细胞埋置于其中,形成骨样组织(osteoid tissue)。二是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的沉积。与此同时,还由破骨细胞作用进行骨吸收。如此,维持正常骨组织代谢的平衡。如果成骨细胞活动、矿物盐沉积和破骨细胞发生变化。都将影响骨骼的发育。其中关系密切的有钙磷代谢、内分泌和维生素等。

二、长骨


(一)小儿骨骼 长骨是软骨雏型经骨化形成的,一般有3个以上的骨化中心,一个在骨干,另外的在两端。前者为原始或一次骨化中心,后者为继发或二次骨化中心。原始骨化中心在胚胎第5周后在骨干中央发生,骨化迅速进行。出生时,长骨骨干已大部骨化,只两端仍为软骨,即骺软骨(epiphyseal cartilage)。因此,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diaphysis)、干骺端(metaphysis)、骺(epiphysis)及骺板(epiphyseal plate)等部分(图2-1-1、2)。

图片:图2-1-1 小儿长骨端示意图.jpg


图2-1-1 小儿长骨端示意图

图片:图2-1-2 儿童正常膝关节.jpg


图2-1-2 儿童正常膝关节

1.骨干 管状骨周围由密质骨构成,为骨皮质,含钙多,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致密影,外缘清楚,在骨干中部最厚,越近两端越薄。骨干中央为骨髓腔,含造血组织和脂肪组织,X线表现为由骨干皮质包绕的无结构的半透明区。骨皮质外面和里面(除关节囊内部分以外)均覆有骨膜,前者为骨外膜,后者为骨内膜。骨膜为软组织,X线上不能显影。

2.干骺端 为骨干两端的较粗大部分,由松质骨形成,骨小梁彼此交叉呈海绵状,周边为薄的骨皮质。顶端为一横行薄层致密带影,为干骺端的临时钙化带,是骨骺板软骨干骺端未端软骨基质钙化,经软骨内成骨即为骨组织代替,形成骨小梁,经改建塑型变为干骺端松质骨结构。此临时钙化带随着软骨内成骨而不断向骨骺侧移动,骨即不断增长。骨干与干骺端间无清楚分界线。

3.骺 为长骨未完成发育的一端。在胎儿及儿童时期多为软骨,即骺软骨,X线片上不显影。骺软骨有化骨功能。在骨化初期于骺软骨中出现一个或几个二次骨化中心。X线表现为小点状骨性致密影。骺软骨不断增大,其中的二次骨化中心也不断由于骨化而增大,形成松质骨,边缘由不规则变为光整。

4.骺板(骺盘) 当骺与干骺端不断骨化,二者之间的软骨逐渐变薄而呈板状时,则称为骺板。因为骺板是软骨,X线片上呈横行半透明线,居骺与干骺端之间,称之为骺线(epiphyseal line)。骺板不断变薄,最后消失,即骺与骨干结合,完成骨的发育。X线表现为骺线消失。

(二)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就是骨龄(bone age)。根据正常男女人体各骨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骺与干骺端结合时期的差别范围可制定一个正常骨龄标准,用这个方法估计骨的发育情况骨龄标准,用这个方法估计骨的发育情况即骨龄判断,虽不够准确,但较简便易行,为较多人采用。也有人根据儿童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骺有规律性X线变化来判断骨龄,这个方法比较准确,但因程序比较复杂,较少应用。

测量骨龄是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常儿童骨龄标准相比。如骨龄与被检查者实际年龄不符,且相差超出一定范围,常提示骨发育过早或过晚,对诊断内分泌疾病有一定的价值。表2-1-1是天津地区国人的四肢骨龄正常标准,可供参考。

骨龄是判断骨骼发育的参考资料之一。但因种族、地区及性加别而有所不同,正常标准还有一个范围。所以有应用骨龄时,也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成年骨骼 成年骨骼的外形与小儿骨骼相似,但骨发育完全。骼与干骺端结合,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由骨松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骨板为骨性关节面。表层光滑。其外方覆盖的一层软骨,即关节软骨,X线上不能显示(图2-1-3)。成年长骨骨皮质较厚,密度高。骨端各部位所承受重力、肌肉张力以及功能活动不同,其骨小梁分布的比例和排列方向也不同。此外,靠近关节附近,还常有光滑的子骨附于骨骼附近的肌腱中。位置与数目正常有所差异。以手及足部为多见。

图片:图2-1-3 正常成人小腿骨胫、腓骨 只有骨干和骨端,没有骺骺线和干骺端.jpg


图2-1-3 正常成人小腿骨胫、腓骨 只有骨干和骨端,没有骺骺线和干骺端

三、四肢关节

四肢关节包括骨端、关节骨和关节囊。

关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端。每个骨端的骨性关节上面覆盖的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表面光滑,具有强弹性,在功能范围内滑动自如,并能承受重力,对骨性关节面的骨质有保护作用。但关节软骨不能再生,一旦破坏或退行性变,活动时就产生磨擦,随后为纤维组织所覆盖,关节囊由外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内层较薄的滑膜所组成。滑膜可分泌少量的关节滑液。

表2-1-1 天津地区国人四肢骨龄正常标准

图片:表2-1-1 天津地区国人四肢骨龄正常标准.jpg


表内数字是骺最早出现年龄到最晚出现年龄的正常范围;□内数字为骺间和骺与干骺端结合年龄的正常范围;括号数字为女性材料。

X线上,由于软骨、关节囊都是软组织密度,不能显示,所以,相对骨端之骨性关节面间呈半透明间隙,称之为关节间隙(joint space)。因此,X线所见关节间隙包括了关节软骨及其间的真正微小间隙和少量滑液。两个相对骨端的骨性关节面光滑整齐,相距匀称,间隙清晰,宽度均匀(图2-1-4)。关节间隙的宽度因部位和年龄而异。

新生儿的关节间隙,由于骨端有骺软骨,骨化中心尚未出现或很小,而显得很宽,随着年龄增长,骺逐渐增大,则间隙逐渐变窄,待骨骼发育完成,则成为成年的宽度。

图片:图2-1-4 正常成人膝关节.jpg


图2-1-4 正常成人膝关节

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骨性关节整齐,间隙清晰,宽度均匀

四、脊柱

脊柱由脊椎(vertebra)和其间的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所组成。

一般,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4个。颈、胸、腰椎各脊椎间都可活动,而骶椎与尾椎则分别连成骶骨和尾骨。除颈椎1~2外,每个脊椎分椎体及椎弓两部分。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和关节突组成。同侧上下两个关节突组成脊椎小关节,有关节软骨和关节囊。

脊椎顺列曲度在婴儿时只有一个后突的曲度。能站立时,脊柱即显示四个弯曲,近于成年的曲度。成年时,颈椎段前突;胸椎段后突,以胸椎7明显;腰椎段前突,以腰椎4明显;骶骨及尾骨则明显后突,尤以女性为甚。

成年脊椎椎体呈短的圆柱状,上下面平直。椎弓由两个椎弓根和两侧椎弓板构成,椎弓板生方联合成棘突。在每侧椎弓都附有一个横突及上、下关节突。各个椎体与椎弓围成椎管,容纳脊髓。椎间盘居椎体之间,在椎体上下面附有一层纤维软骨板,似长骨骨端的关节软骨,椎间盘中心包含一个胶样、富有弹性的髓核,似关节腔,其周围为一纤维环包绕,似一关节囊。椎间盘弹性强,有缓冲压力,保护椎体和支持脊椎活动的作用。

在正位片上,椎体呈长方形,从上向下依次增大,主要由松质骨构成,纵行骨小梁比横行骨小梁明显,周围为一层致密的骨皮质,密度均匀,轮廓光滑。椎体两侧有横突影。在横突内侧可见椭圆形环状致密影,为椎弓根横断面影像,称椎弓环。在椎弓根的上下方为上下关节突的影像。椎弓板由椎弓由椎弓向后内延续,于中线联合成棘突,投影于椎体中央的偏下方,呈尖向上类三角形的线状致密影,大小与形状不同(图2-1-5、6)。

在侧位片上,椎体也呈长方形,其上下缘与后缘成直角。椎弓居其后方。在椎体后方的椎管显示为纵行的半透明区。椎弓板位于椎弓根与棘突之间。棘突在上胸段斜向后下方,不易观察,于腰段则向后突,易于显示。上下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弓板连接之上、下方,下关节突在下个脊椎上关节突的后方,以保持脊椎的稳定,不向前滑。脊椎小关节间隙匀称的半透明影。颈、胸椎小关节侧位清楚,腰椎正位清楚。椎间盘的纤维软骨板、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系软组织密度,故呈宽度匀称的横行半透明影,称之为椎间隙(intervertebral space)。椎间孔居相邻椎弓、椎体、关节突及椎间盘之间,呈半透明影,颈椎斜位显示清楚,胸、腰椎侧位清楚,呈类圆形(图2-1-5、6)。

图片:图2-1-5 正常腰椎正侧位.jpg


图2-1-5 正常腰椎正侧位

图片:图2-1-6 正常腰椎(正位、侧位、斜位).jpg


图2-1-6 正常腰椎(正位、侧位、斜位)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9楼#
发布于:2019-11-27 10:31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
骨关节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X线表现多种多样,但大多包括下列一些基本病变。了解基本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其X线表现,对诊断骨关节疾病是重要的。实际工作中就是观察这些X线变化,加以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

一、骨骼的基本病变

(一)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1g骨内有的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在质上正常,化学成分不变。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图2-1-7)。

图片:图2-1-7 长骨骨皮质横断面示意图表示骨质稀疏和骨质软化现象.jpg



正常钙化骨           骨质疏松,     骨质软化
                          骨完全钙化,    大量骨质为非
                          但骨量不足,    钙化骨样组织

图2-1-7 长骨骨皮质横断面示意图表示骨质稀疏和骨质软化现象

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在长骨可见骨松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在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其上下缘内凹,而椎间隙增宽,呈梭形,致椎体呈鱼脊椎状。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椎体有时可压缩呈楔状。

骨质疏松见于多种疾病。广泛性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成骨减少。老年、绝经期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都可引起。局限性骨质疏松多见于废用,如骨折后、感染、恶性骨肿瘤等和因关节活动障碍而继发骨质疏松。只根据骨质疏松,难于对病因作出诊断。

(二)骨质软化 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因此,1g骨内的钙盐含量降低。骨发生软化。组织学上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足,常见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而外面围以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图2-1-8)。

图片:图2-1-8 前臂及小腿骨骨质软化.jpg


图2-1-8 前臂及小腿骨骨质软化—佝偻病骨质普遍密度减低,骨皮质薄,边缘不清,骨小梁

模糊,骨变弯、变形。干骺端宽大呈杯口状变形,骺与干骺干骺端距离增宽。骺边缘模糊。腕骨出现少

骨质软化的X线表现主要是由于骨内钙盐减少而引起的骨密度减低,以腰椎和骨盆为明显。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系因骨组织内含有大量未经钙化的骨样组织所致(图2-1-8)。由于骨质软化,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图2-1-9)。此外,还可见假骨折线,表现为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致密,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等。

在成骨过程中,骨样组织的钙盐沉积发生障碍,即可引起骨质软化。造成钙盐沉积不足的原因可以是维生素D缺乏,肠道吸收功能减退,肾排泄钙磷过多和碱性磷酸酶活动减低。骨质软化系全身性骨病,常见者发生于生长期为佝偻病,于成年为骨软化症。亦可见于其他代谢性和氟中毒骨疾患。

图片:图2-1-9 骨盆骨质软化.jpg


图2-1-9 骨盆骨质软化一骨软化症骨盆骨质密度普遍降低,骨皮质变薄、模糊,

骨小梁不清,骨盆有明显变形。耻骨支可见假骨折,呈光滑的透明线影,两侧对称

(三)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destruction of bone)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增强所致。骨松质或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骨质破坏的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图2-1-10)。骨皮质破坏,在早期发生于哈氏管周围,X线上呈筛孔状,骨皮质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

图片:图2-1-10 骨破坏.jpg


图2-1-10 骨破坏——胫骨下端干骺端及骺结核于干骺端及骺骨松质中可见局限性

密度减低(箭头所示),形成缺损,其中无骨质结构,过缘较清楚。邻近无骨质增生,也无骨膜反应。

骨质破坏见于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不同病因造成的骨质破坏,在X线表现上虽无特征,但由于病变的性质、发展的快慢和邻近骨质的反应性改变等,又形成它各自的一些特点。如炎症的急性期或恶性肿瘤,骨质破坏常较迅速,轮廓多不规则,边界模糊。而炎症的慢性期或良性骨肿瘤,则骨质破坏进展缓慢,边界清楚,有时还可见一致密带状影围绕,且可使局部骨骼轮廓膨胀等。骨质破坏是骨骼疾病的重要X线征,观察破坏区的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边界和邻近骨质、骨膜、软组织的反应等,进行综合分析,对病因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四)骨质增生硬化 骨质增生硬化(hyperostosis osteosclerosis)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这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大多因病变影响成骨细胞活动所造成,属于机体代偿性反应,少数是因病变本身成骨,如肿瘤细胞成骨。

骨质增生硬化的X线表现是骨质密度的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图2-1-11)。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明显者,则难于分清骨皮质与骨松质。发生于长骨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

骨质增生硬化见于多种疾病。多数是局限性骨增生,见于慢性炎症、外伤和某些原发良性骨肿瘤、骨肉瘤或成骨性转移瘤。少数为普遍性骨增生,骨皮质与骨松质多同时受累,见于某些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如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中毒性疾病,如氟中毒。

图片:图2-1-11 骨质增生硬化.jpg


图2-1-11 骨质增生硬化-肱骨上端骨肉瘤(成骨型)

肱骨上端骨质密度增高,骨皮质外有瘤骨形成,呈针状排列,其中无骨小梁

骨膜过生的X线表现在早期是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质间可见1~2mm宽的透亮间隙。继则骨膜新生骨增厚。由于新生骨小梁排列形式不同而表现亦异。常见的有与骨皮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骨膜反应(图2-1-12)。骨膜增生的厚度与范围同发生的部位、病变性质和发展阶段有关。一般,长骨的骨干明显。炎症者较广泛,而肿瘤则较局限。随着病变的好转与痊愈,骨膜增生可变得致密,逐渐与骨皮质融合,表现为皮质增厚。痊愈后,骨膜新生骨还可逐渐被吸收。在恶性骨肿瘤,骨膜增生可受肿瘤侵蚀而被破坏。

骨膜增生多见于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只根据骨膜增生的形态,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需结合其他表现才能作出判断。

(六)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原发于骨的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肿瘤软骨内钙化;骨栓塞所致骨质坏死可出现骨髓内钙化;少数关节软骨或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也可出现软骨钙化。X线表现为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七)骨质坏死 骨质坏死(necrosis of bone)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sequestrum)。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组织学上是骨细胞死亡、消失和骨髓液化、萎缩。在早期骨小梁和钙质含量无何变化,此时X线上也无异常表现。当血管丰富的肉芽组织长向死骨,则出现破骨细胞对死骨的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新骨生成。这一过程延续时间很长。

死骨的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图2-1-13),其原因:一是死骨骨小梁表面有新骨形成,骨小梁增粗,骨髓内亦有新骨形成即绝对密度增高。二是死骨周围骨质被吸收,或在肉芽、脓液包绕衬托下,死骨亦显示为相对高密度。死骨的形态因疾病的发展阶段而不同,随时间而渐被吸收。恶性骨肿瘤内的残留骨有时为死骨,有时为活骨。

图片:图2-1-12 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花边状骨膜增生.jpg


图2-1-12 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花边状骨膜增生

图片:图2-1-13 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jpg


图2-1-13 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上图可见骨破坏及骨膜反应,有死骨形成。下图为半年后,死骨更为明显

骨质坏死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死和外伤骨折后。

(八)矿物质沉积 铅、磷、铋等进入体内,大部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X线表现为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厚薄不一。于成年则不易显示。

氟进入人体过多,可激起成骨活跃,使骨量增多。亦可引起破骨活动增加,骨样组织增多,发生骨质疏松或软化。氟与骨基质中钙质结合称为氟骨症。骨质结构变化以躯干骨为明显,有的X线表现为骨小梁粗糙、紊乱,而骨密度增高。

(九)骨骼变形 骨骼变形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如骨肿瘤可使骨局部膨大、变形;发育畸形使一侧骨骼增大;脑垂体功以亢进使全身骨骼增大;骨软化症和成骨不全使全身骨骼变形。

(十)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骼X线片上可看到肌肉、肌间隙和皮下脂肪层等影像。外伤和感染引起软组织肿胀时,X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软组织的正常层次模糊不清。开放损伤、厌氧杆菌感染、于皮下或肌纤维间可见气体。软组织肿瘤或恶性骨肿瘤侵犯软组织,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肢体运动长期受限,可见肢体变细、肌肉萎缩变薄。先天性骨疾病可引起全身肌肉发育不良。外伤后发生骨化肌炎,可见软组织内钙化和骨化。

二、关节的基本病变

(一)关节肿胀 关节肿胀(swelling of joint)常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X线表现都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难于区别,大量关节积液可见关节间隙增宽。常见于炎症、外伤和出血性疾病。

(二)关节破坏 关节破坏(destruction of joint)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其X线表现是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破坏和缺损(图2-1-14)。关节间隙变窄和骨破坏程度不同。严重时可引起关节半脱位和变形。

关节破坏是诊断关节疾病的重要依据。破坏的部位与进程因疾病而异。急性化脓性关节炎,软骨破坏开始于关节持重面或从关节边缘侵及软骨下骨质,软骨与骨破坏范围有时十分广泛。关节滑膜结核,软骨破坏开始于边缘,逐渐累及骨质,表现为边缘部分的虫蚀状破坏。类风湿性关节炎到晚期才引起关节破坏,也从边缘开始,多呈小囊状。

图片:图2-1-14 关节破坏——膝关节结核.jpg


图2-1-14 关节破坏——膝关节结核

膝关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边缘有虫蚀状骨破坏

(三)关节退行性变 关节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lf joint)早期改变开始于软骨,为缓慢发生软骨变性、坏死和溶解,骨板被吸收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代替,广泛软骨坏死可引起关节间隙狭窄。继而造成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于骨缘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关节退行性变的早期X线表现主要是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中晚期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囊变和骨性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不发生明显骨质破坏,一般无骨质疏松。

这种变化多见于老年,以承受体重的脊柱和髋、膝关节为明显(图2-1-15、16),是组织衰退的表现。此外,也常见于运动员和搬运工人,由于慢性创伤和长期承重所致。不少职业病和地方病可引起继发性关节退行性变。

(四)关节强直 关节强直 (ankylosis of joint)可分为骨性与纤维性两种。

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

纤维性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后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常见于关节结核。诊断需结合临床,不能单凭X线确诊。

(五)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

图片:图2-1-15 关节退行性变.jpg


图2-1-15 关节退行性变——颈椎关节病颈椎曲度变直,椎体边角锐利有骨赘形成,颈5~6椎间隙变窄,邻近的骨赘较明显

关节脱位多为外伤性,也有先天性或病理性。任何关节疾病造成关节破坏后都能发生关节脱位。

图片:图2-1-16 关节退行性变-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jpg


图2-1-16 关节退行性变-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膝关节的关节间隙变窄,边角锐利,有骨赘形成,关节面平而致密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0楼#
发布于:2019-11-27 11:39
第四节 骨关节疾病X线表现与诊断
一、骨关节外伤

骨关节外伤要进行X线检查,其目的是:①明确有无骨折或脱位;②了解骨折和脱位的详情;③在透视监视下行复位治疗;④复位固定后摄片,复查复位情况;⑤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过程和有无并发症;⑥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可用为判断是否为病理性骨折。

(一)骨折 骨折以长骨骨折和脊椎骨折常见。

1.长骨骨折

(1)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骨折(fracture)是骨骼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骨折断裂多为不整齐的断面,X线片上呈不规则的透明线,称为骨折线(2-1-17),于骨皮质显示清楚整齐,在骨松质则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骨干骨折线应同骨滋养动脉管影区别,干骺端的骨折则需同骺线区别。当中心X线通过骨折断面时,则骨折线显示清楚,否则可显示不清,甚至难于发现。严重骨折骨骼常弯曲、变形。嵌入性(图2-1-18)或压缩性骨折骨小梁紊乱,甚至骨密度增高,而看不到骨折线。

图片:图2-1-17 颈骨骨折.jpg


图2-1-17 颈骨骨折

骨折呈斜行透明线,断端有轻微分离

图片:图2-1-18 股骨颈嵌入性骨折示意图.jpg


图2-1-18 股骨颈嵌入性骨折示意图

(2)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前者骨折线贯穿骨骼全径,后者则不贯穿全径。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向,可将骨折分为线形、星形、横行、斜行和螺旋形骨折。复杂的骨折又可按骨折线形状分为T形、Y形等(图2-1-19)根据骨碎片情况可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

图片:图2-1-19 各型骨折示意图,尺,桡骨不全骨折.jpg


图片:图2-1-19 各型骨折示意图,纵行骨折.jpg


图片:图2-1-19 各型骨折示意图,斜行骨折.jpg


图片:图2-1-19 各型骨折示意图,Y形骨折.jpg


图片:图2-1-19 各型骨折示意图,粉碎骨折.jpg


尺、桡骨不全骨折   纵行骨折   斜行骨折   Y形骨折    粉碎骨折

图2-1-19 各型骨折示意图

(3)骨折的对位与对线关系:完全性骨折,要注意骨折断端的移位。确定移位,在长骨以骨折近段为准,借以判断骨折远段的移位方向和程度,骨折端可发生内外或前后移位,上下断端亦可相错得迭或分离,重迭时必然有内外或前后移位,上下断端亦可相错重迭或分离,重迭时必然有内外或前后移位。骨折端还可有成角,即两断端纵轴形成大小不等的交角。此外,骨折还可发生旋转移位,断端围绕该骨纵轴向内或向外回旋。

上述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称为对位不良,而成角移位则称为对线不良。骨折的对位及对线情况与预后关系密切,故应注意观察。X线摄影需包括正、侧位,而观察旋转移位,则需包括上下两个关节。在骨折复位后复查时,应注意骨折断端的对位与对线关系。

(4)骨折断端的嵌入:骨折断端可能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临床诊断困难。X线片上并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反而表现为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系因相互嵌入的骨断端重迭所致。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断裂相错。由于嵌入而引起骨骼的缩短与变形,但断端移位多不明显。嵌入性骨折以股骨颈部发生较多,一般不难诊断。

(5)儿童骨折的特点: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由于骺板软骨不能显影,所以它的骨折并不能显示,X线片上只显示为骺线增宽,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与干骺端一并撕脱。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grenstick fracture)。

(6)骨折的愈合: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基本过程是先形成肉芽组织,再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上产生新骨,依靠骨痂使骨折断端连接并固定。

骨折后。断端之间、骨髓腔内和骨膜下形成血肿。此时,X线片可见骨折线变得模糊不清。

骨折2~3天后,血肿周围有由新的毛细血管和成骨细胞组成的成骨性肉芽组织开始长入血肿内,使血肿机化,形成纤维性骨痂,但联接薄弱不能负重。在纤维性骨痂的基础上,由成骨细胞活动而形成大量骨样组织,即成为骨样骨痂,使骨折进一步固定。纤维性和骨样骨痂在X线上均不能显影,所以骨折线仍存在。在骨样骨痂上有矿物质沉积形成骨组织,则成为较坚实的骨性骨痂。只有骨性骨痂才能在X线上显影。随着骨性骨痂不断增多,骨折断端不再活动,即达临床愈合期。X线片上骨折区虽可见骨痂,即致密的不定形骨质,但骨折线依然可见,断端骨密度增高。此年,骨痂范围加大,生长于骨折断端之间和骨髓腔内,使骨折联接坚实,骨折线即消失而为骨性愈合。机体为了适应负重和活动的需要,骨骼还进行再建,使承力部骨小梁致密,不承重骨痂被吸收,而骨痂不足处,如弯曲、变形,则经骨膜生骨而补足,使断骨恢复正常形态,但如变形严重则不能恢复。

骨折愈合的速度同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与部位、营养状况和治疗方法有关。一般,儿童肌肉丰富区骨折、嵌入性骨折愈合快,而老年关节内骨折、骨折断端移位严重、营养状态差或并发感染,则愈合慢,需时较长。

(7)骨折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如下,在治疗过程中复查时应加以注意: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复位不良、固定不佳、局部血供不足、全身营养代谢障碍、肌肉嵌入断端间和并发感染等都可以引起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愈合不良的X线表现是骨痂出现延迟、稀少或不出现,骨折线消失迟缓或长期存在。不愈合的表现是断端为骨密质封闭,致密光整,或骨折断端吸收变尖,断端间有明显的裂隙,有时可形成假关节。②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成角、旋转、缩短和延长改变。轻者不影响外观与功能。③外伤后骨质疏松;骨折经固定后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轻者恢复,重者则持续较久,且影响功能。④骨关节感染:见于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手术复位后。如转为慢性,则较难治愈。⑤骨缺血性坏死:由于动脉供血中断或因反复手术复位所致。例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⑥关节强直:多因关节周围及关节内粘所致,X线上关节间隙依然存在,但可见骨质疏松和软组织萎缩。⑦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内骨折或骨折畸形愈合,可引起这种改变。⑧骨化性肌炎;骨折后于软组织中形成广泛性骨化,称为异位性骨化,系发生于肌纤维之间,可引起局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异位骨化可逐渐吸收缩小。

(8)不同部位的骨折:①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远侧段向背侧或桡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②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骨折线横过喙突窝或鹰嘴窝,远侧端多向背侧移位。③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骨折可发生于股骨头下、中部或基底部。断端常有错位或嵌入。头下骨折在关节囊内,易引起关节囊的损伤,影响关节囊血管对股骨头及颈的血供,使骨折愈合缓慢,甚至发生缺血性坏死。

2.脊椎骨折 暴力突然使脊柱过度弯曲(伸展者少见),由于外力与支重的关系而形成椎体压缩性骨折,易发生于脊柱活动较大的胸椎下段和腰椎上段。以单个椎体多见。X线表现为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骨皮质嵌压(图2-1-20)。由于断端嵌入,所以不仅不见骨折线,反而可见横形不规则线状致密带。有时,椎体前上方有分离的骨碎片。其上下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严重时常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甚至发生椎体错位,由于压迫脊髓而引起截瘫。常并发棘间韧带撕裂,使棘突间隙增宽,也可并发棘突撕脱骨折。横压也可发生骨折。

图片:图2-1-20 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示意图.jpg


图2-1-20 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示意图

(二)关节脱位 关节外伤性脱位大都发生于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在四肢以肩和肘关节常见,而膝关节少见,外伤只引起其韧带撕裂。关节脱位常伴有关节囊的撕裂,有时还有骨折。成年大关节脱位,特别是完全性脱位,征象明确,临床不难诊断,但仍需X线检查以了解脱位的情况和有无并发骨折,这对复位治疗是重要的。成年小关节脱位和骨骺未完全骨化的关节脱位,特别是不完全脱位,X线征象不明确,诊断较难,常需加照健侧进行比较,才能确诊。

各个关节的脱位由于不同关节的解剖特点和外伤的性质与方向而有一定的脱位方向。下边介绍常见的关节脱位:

1.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活动范围最大,肩胛盂浅,关节囊与韧带松弛而薄弱,易因外伤而脱位。分为肱骨头前脱位两种,以前脱位常见。肱骨头前脱位时,常同时向下移位,位于肩胛盂的下方,称为盂下脱位(图2-1-21)。也可向上移位,位于喙突下方或锁骨下分,分别称之为喙突下或锁骨下脱位。肩关节脱位常并发肱骨大结节或肱骨颈骨折。肱骨头后脱位少见,只有侧位才能发现肱骨头在肩胛盂的后方,正位易漏诊。

图片:图2-1-21 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示意图.jpg


图2-1-21 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示意图

2.肘关节脱位 较常见,多因肘关节过伸引起,常为后脱位。尺骨与桡骨端同时向肱骨后方脱位,尺骨鹰嘴半月切迹脱离肱骨滑车。少数可为侧方脱位,尺、桡骨向外侧移位。肘关节脱位常并发骨折。关节囊及韧带损伤严重,还可并发血管及神经损伤。

(三)椎间盘脱出 椎间盘脱出是慢性损伤的后果。外伤,特别是慢性劳损引起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与纤维环可向后、向两旁或向前脱出。也可穿破椎体软骨板而突入椎体。多见于腰椎4~5和骶椎1之间,颈椎次之。向后及后外方突出可压迫脊髓或脊神经而引起症状。临床诊断不难。X线检查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或对疑难病例进行诊断和定位。

X线平片可见①椎间隙均匀或不对称性狭窄,特别是后宽前窄;②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系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诊断需与临床资料结合。此外,脊椎排列变直或有侧弯现象。髓核向椎体脱出称为Schmorl结节,可于椎体上或下面显示一圆形或半圆形凹陷区,其边缘在硬化线,可对称见于两个椎体的上下面,并累及几个椎休,多见于胸椎,临床上多无症状。

为了明确诊断或定位,需行脊髓造影或CT或MRI检查。

二、骨关节化脓性感染

(一)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常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骨髓所致。细菌可经①血行感染;②附近软组织或关节直接延伸;③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其中以血行感染最多,好发于儿童和少年,男性较多。长骨中以胫骨、股骨、肱骨和桡骨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是①发病急、高热和明显中毒症状;②患肢活动障碍和深部疼痛;③局部红肿和压痛。

血行感染时,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广泛地侵犯骨髓和骨皮质,常较多停留于近骺软骨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形成局部脓肿。因为在生长期,此区血运丰富,末梢血管呈弯曲走行,终支吻合呈网状血管窦,血流缓慢,细菌易于在此处停留。脓肿虽可局限化而成为慢性骨脓肿,但病灶常是蔓延发展,侵犯较广泛区域,甚至涉及整个骨干。蔓延可向①髓腔方向直接延伸;②也可由病灶向外扩展,突破干骺端的骨皮质,在骨膜下形成脓肿,再经哈氏管进入骨髓腔。骺软骨对化脓性感染有一定的阻力,故在儿童,除少数病例外,感染一般不能穿过骺软骨而侵入关节。但在成年,由于已无骺软骨,所以感染可侵入关节而引起化脓性关节炎。若干骺端位于关节囊内,则感染可以侵入关节。例如股骨上端骨髓炎就常累及髋关节。有时骨膜下脓肿,也可延伸入关节。根据病情发展,骨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在发病后2周内,虽然临床表现明显,但骨骼可无明显变化。如周围软组织显影良好,则可见一些软组织改变:①肌肉间隙模糊或消失;②皮下组织与肌肉间的分界变模糊;③皮下脂肪层内骨出现致密的条纹影,靠近肌肉部分呈纵行排列,靠外侧者则呈网状。变化较为广泛,系软组织充血、水肿所致,虽无特征,但结合病史对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发病2周后可见骨骼的改变。开始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破坏区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范围扩大,可达骨干2/3或全骨干。小的破坏区融合而成为大的破坏区。骨皮质也遭受破坏。有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由于骨膜下脓肿的剌激,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病程越长,则新生骨越明显。新生骨广泛则形成包壳。骨膜增生一般同骨的病变范围一致。

由于骨膜掀起和血栓动脉炎,使骨皮质血供发生障碍而出现骨质坏死,沿骨长轴形成长方形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且密度甚高。

总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表现是不同范围的骨质破坏,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和死骨。虽然是以骨质破坏为主,但修复与骨质增生也已开始,在骨质破坏周围有骨质密度增高现象。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得到及时而充分治疗的结果。临床可见排脓瘘管经久不愈或时愈时发,主要是因为脓腔或死骨的存在。X线片可见到明显的修复,即在骨破坏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膜的新生骨增厚,并同骨皮质融合,呈分层状,外缘呈花边状。因此,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内膜也增生,致使骨密度明显增高,甚至使骨髓腔闭塞。虽然有骨质修复、增生,但如未痊愈,则仍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图2-1-13)。因有骨硬化,常需用过度曝光片或体层摄影才能显示。

慢性骨髓炎痊愈,则骨质破坏与死骨消失,骨质增生硬化逐渐吸收,骨髓腔沟通。如骨髓腔硬化仍不消失,虽然长期观察认为病变已静止,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仍可突然复发。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毒力较低或耐药菌株的增加,典型、严重、长期不愈的慢性骨髓炎已很少见。相反,却常有多种不典型的X线表现。如感染仅限于骨膜下,则表现为骨膜增生,而无明显破坏,少数病例甚至佯似恶性骨肿瘤或其他骨疾病,应注意分析鉴别。

3.慢性骨脓肿(Brodie脓肿) 系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以胫骨上下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中心部位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绕以骨硬化带。破坏区中很少有死骨,多无骨膜增生,也无软组织肿胀或瘘管。

4.硬化型骨髓炎 又称Carre骨髓炎,少见,特点为骨质增生硬化,骨膜与骨内膜都明显增生。局部密度很高,致使不规则的小破坏区也不能被发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边缘不整。

(二)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arthritis)是较为严重的急性关节病,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血液到滑膜而发病,也可因骨髓炎继发侵犯关节而致。多见于承受体重关节,如髋和膝关节,常单发。

感染自滑膜开始,引起关节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积液。急性期X线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增宽。此时化脓病变极易破坏关节囊、韧带而引起关节的半脱位或脱位,以婴儿和儿童的髋关节最常见。构成关节的骨骼有明显骨质疏松。

在关节内脓液中蛋白质溶解酶的作用下,关节软骨被破坏,即引起关节间隙的狭窄。由于肉芽组织的增生并侵及骨端,使关节软骨下骨质发生破坏,以承受体重的部分出现早和明显。与关节结核发病缓慢、骨质破坏居关节面边缘不同。严重时可发生干骺端的骨髓炎。

愈合期,骨质破坏停止进行,而出现修复。症变区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疏松消失。如软骨与骨质破坏不甚明显,则关节间隙可部分保留,并有一部分功能,严重时则形成骨性强直。

三、骨关节结核

骨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是以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的慢性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系继发性结核病,原发病灶要在肺部。结核杆菌经血行到骨或关节,停留在血管丰富的骨松质内,如椎体、骺和干骺端或关节滑膜。脊椎是好发部位,其次是髋和膝等处。多为单发。临床上无急性发病历史,经过缓慢。局部可有肿、痛和功能障碍。还可有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表现。

(一)骺、干骺端结核 骺和干骺端是结核长在长骨中的好发部位。干骺端结核病灶内干酪坏死物可形成脓肿。X线片可见骨松质中出现一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图2-1-10)。骨膜反应亦较轻微,这与化脓性骨髓炎显然不同。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之为“泥沙”状死骨,也和化脓性骨髓炎明显不同。病变早期,患骨即可见骨质疏松现象。病变发展易破坏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干骺端结核很少向骨干发展,但病灶可破坏骨皮质和骨膜,穿破软组织而形成瘘管,并引起继发感染。此时则可出现骨质增生和骨膜增生。

(二)骨干结核 骨干结核可发生于短骨或长骨。

1.短骨骨干结核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掌骨、跖骨、指或趾骨,常为多发。临床表现少,只有局部肿胀。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和骨“气鼓”之称。多数可见广泛平行分层状骨膜增生,使骨干增粗,呈纺锤状,表现很典型。病变很少累及关节,但有时可形成瘘管。

2.长骨骨干结核 少见。慢性病程。主要表现为骨松质局限性破坏,很少骨质增生,可侵及骨皮质,且可有轻微骨膜增生。死骨少见。长骨如胫骨骨干结核的X线表现与短骨骨干结核相似。

(三)关节结核 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joint)可继发于骺、干骺端结核,为骨型关节结核,也可是细菌经血行先累及滑膜,为滑膜型结核。在后期关节组织和骨质均有明显改变时,则无法分型。

1.骨型关节结核 X线表现较为明显,即在骺、干骺端结核征象的基础上,又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或关节骨质破坏等。诊断不难。

2.滑膜型关节结核 较常见,多见于青年和成年。大多累及一个较大关节。以髋关节和膝关节常见,其次为肘、腕和踝关节。

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和骨质疏松。这些变化系因滑膜肿胀、增厚,形成肉芽组织和关节积液所致。可持续几个月到1年以上。因X线表现无特点,诊断较难。病变发展,滑膜肉芽组织逐渐侵犯软骨和关节面,首先引起承重轻、接触面小的边缘部分,造成关节面的虫蚀状骨质破坏,主要在边缘,且上下骨面多对称受累。由于病变首先侵犯滑膜,关节渗出液中又常缺少蛋白质溶解酶,关节软骨破坏出现较晚。因此,虽然已有明显关节面骨质破坏,而关节间隙变窄则较晚,与化脓性关节炎不同。待关节软骨破坏较多时,则关节间隙变窄(图2-1-14)。此时可发生半脱位。邻近骨骼骨质疏松明显,肌肉也萎缩变细。关节周围软组织常因干酪液化而形成冷性脓肿。有时穿破关节囊,形成瘘管。如继发化脓性感染,则可引起骨质增生硬化,从而改变结核以骨质破坏为主的X线表现。晚期,病变愈合,则骨质破坏停止发展,关节面骨质边缘变得锐利。骨质疏松也逐渐消失。严重病例,愈合后产生关节强直,多为纤维性强直,关节间隙变窄,但无骨小梁通过关节间隙。

总之,滑膜型关节结核多为慢性发展,骨质破坏一般刚于关节面边缘,以后才累及承重部分。关节软骨破坏较晚,以致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程度较轻。关节囊肿胀、密度增高,而邻近的骨骼与肌肉多有明显萎缩。这些表现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明显不同。

(四)脊椎结核 脊椎结核(tubercrlosis of spine)是骨关节结核的最常见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以腰椎最多。病变好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受累。临床上,常有脊柱活动受限,局部疼痛,冷性脓肿和窦道形成。还可发生脊柱变形和脊髓受压症状。

椎体结核主要引起骨松质的破坏。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由于病变开始多累及椎体的上下缘及邻近软骨板,较早就引起软骨板破坏,而侵入椎间盘,使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和椎体互相嵌入融合而难于分辨(图2-1-22)。病变广泛。常出现后突变形。病变在破坏骨质时可产生大量干酪样物质流入脊柱周围软组织中而形成冷性脓肿。腰椎结核干酪样物质顺一侧或两侧腰大肌引流,称为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轮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胸椎结核的脓肿在胸椎两旁,形成椎旁脓肿,表现为局限性梭形软组织肿胀,边缘清楚。在颈椎,则使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并呈弧形前突,侧位上易于观察。冷性脓肿较久可有不规则形钙化。

图片:图2-1-22 脊椎结核.jpg


图2-1-22 脊椎结核

胸12与腰1椎体破坏、融合,两椎体间不见椎间隙,于该处有后突变形,

于右侧可见腰大肌脓肿,并有钙化

总之,脊椎结核的主要X线变化是椎体骨质破坏,变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和冷性脓肿的出现。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楔状变形一般不难鉴别,后者无骨质破坏,椎间隙不变窄,更无冷性脓肿表现,而且有清楚的外伤史。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1楼#
发布于:2019-11-27 11:40
四、骨肿瘤与肿瘤样疾病

骨肿瘤的X线检查在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不仅能显示肿瘤的准确部位、大小、邻近骨骼和软组织的改变,对多数病例还能判断其为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转移性。这对确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很重要。X线检查对骨肿瘤良恶性的判断虽然确诊率较高,但由于不同肿瘤的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恒定的典型征象不多,因而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仍较困难。正确的诊断有赖于临床、X线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最后还需同病理检查结合才能确定。

恶性骨肿瘤的正确诊断极为重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对骨肿瘤X线诊断的要求是:①判断骨骼病变是否为肿瘤;②如属肿瘤,是良性或恶性,属原发性还是转移性;③肿瘤的组织类型。

骨肿瘤X线检查需有正、侧位片,且包括病变区邻近的正常骨骼及软组织。有时要用体层摄影。为了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行动脉造影。

在观察X线片时,应注意发病部位、病变数目、骨质改变、骨膜增生和周围软组织变化等。因为这些方面的差别对诊断有所帮助。

发病部位:不同的骨肿瘤有其一定的好发部位,例如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而骨髓瘤则好发于扁骨和异状骨。发病部位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病变数目:原发性骨肿瘤多单发,转移性骨肿瘤和骨髓瘤常多发。

骨质变化:常见的变化是骨质破坏。良性骨肿瘤多引起膨胀性、压迫性骨质破坏,界限清晰、锐利,破坏邻近的骨皮质多连续完整。恶性骨肿瘤则为浸润性骨质破坏,不膨胀,界限不清,边缘不整;骨皮质较早出现虫蚀状破坏和缺损,同时肿瘤易穿破骨皮质而进入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肿块影。

一些恶性骨肿瘤还可见骨质增生。一种是生长较慢的骨肿瘤可引起的邻近骨质在成骨反应,例如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其破坏区周围有骨质增生;另一种是肿瘤组织自身的成骨,即肿瘤骨的生成。这种骨质增生可呈毛玻璃状、斑片状、放射针状或骨皮质硬化。

骨膜增生:良性骨肿瘤常无骨膜增生,如出现,则骨膜新生骨表现均匀致密,常与骨皮质愈合。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而且骨膜新生骨还可被肿瘤所破坏,以致仅于边缘区保留骨膜增生,这种表现对恶性骨肿瘤有特征性。

周围软组织变化:良性骨肿瘤多无软组织肿胀,仅见软组织被肿瘤推移。肿瘤较大,可见局部肿块,但其边缘与软组织界限清楚。恶性骨肿瘤常侵入软组织,并形成肿快影,与邻近软组织界限不清。

通过观察、分析,常有可能判断骨肿瘤是良性或恶性,并确定其性质。表2-1-2是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特点,可供鉴别诊断时参考。

表2-1-2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恶性
生长情况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

无转移有转移
局部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模糊,边缘不整,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与缺损,可有肿瘤骨
骨膜增生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周围软组织变化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如前所述,骨肿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应注意肿瘤发病率、年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这些资料对骨肿瘤定性诊断有参考价值。


发病率:在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多见,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

年龄:多数骨肿瘤患者的年龄分布有相对的规律性。在恶性骨肿瘤中,年龄更有参考价值,在婴儿多为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童年与少年好发尤文肉瘤,青少年以骨肉瘤为多见,而40岁以上,则多为骨髓瘤和转移瘤。

症状与体征:良性骨肿瘤较少引起疼痛,而恶性者,疼痛常是首发症状,而且常是剧痛。良性骨肿瘤的肿块边界清楚,压痛不明显,而恶性者则边界不清,压痛明显。良性骨肿瘤健康情况良好,而恶性者,除非早期多有消瘦和恶病质,而且发展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良性骨肿瘤,血液、尿和骨髓检查均正常,而恶性者则常有变化,如骨肉瘤碱性磷酸酶增高,尤文肉瘤血白细胞增高,转移瘤和骨髓瘤可发生继发性贫血及血钙增高。在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增高,尿中可杳出Bence-Jones蛋白。

(一)良性骨肿瘤 以骨软骨瘤、骨囊及骨巨细胞最常见。

1.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ostechondroma)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系由不同成分的骨、软骨和纤维组织构成。大都附在长骨干骺端的表面,又称孤立性骨软骨瘤或孤立性外生骨疣。只发生于软骨化骨的骨骼,多见于少年和童年、好发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也可见于骨盆和肩胛骨。肿瘤生长慢,成年时停止生长。临床上除肿块外,一般无症状,偶可恶变,成为软骨肉瘤。多发性骨软骨瘤,虽表现与本病相似,但属于遗传性疾病。

骨软骨瘤X线表现特殊,易于诊断。生长于长骨者起于干骺端,邻近骺线,骨性肿块向外突起,生长方向常背向骨骺。瘤体内含骨松质或骨密质,也可混合存在。外缘为与正常骨皮质延续的一层薄的骨皮质。顶部有一层软骨覆盖,如不钙化则不显影。软骨钙化,则呈不规则形斑片状致密影。肿瘤可以细蒂或广基与骨相连。发生于肩胛骨或骨盆者形状不整,多呈菜花状。肿瘤较大可压迫邻近骨骼,而造成边缘整齐的压迹,甚至引起畸形和骨发育障碍。

2.骨囊肿 骨囊肿(bone cyst)为单发性病变,好发于青少年,多发于长骨干骺端,尤以股骨及肱骨上端。一般无症状,多因发生病理性骨折而被发现。由于长骨纵向生长,故囊肿多偏于骨干中部。囊内含棕色液体。外被一层纤维包模,在骨松质内包膜周围为边缘整齐的薄层骨壁。

骨囊肿的X线表现为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楚的透明区,有时呈多囊状,但病变内无骨隔,只有横行的骨嵴。囊肿沿长骨纵轴发展,有时呈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为薄层骨壳,边缘规则,无骨膜增生。

骨囊肿易发生骨折,小囊肿可因骨折后形成骨痂而自行消失,大的囊肿也可变小。

3.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起于骨骼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的骨肿瘤。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故有人称之为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肿瘤局部破坏较大,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故需重视。

肿瘤质软而脆,似肉芽组织,富含血管,易出血,有时有囊性变,内含粘液或血液。良性者邻近肿瘤的骨皮质变薄、膨胀,形成菲薄骨壳,生长活跃者可穿破骨壳而长入软组织中。肿瘤组织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肿块。

骨巨细胞瘤以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

长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多较典型(图2-1-23),常侵犯骨端,症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多数为偏侧性破坏,边界清楚。瘤区X线表现可有两种类型,较多的病例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比较纤细的骨嵴。X线上可见似有分隔成为大小不一的小房征,称为分房型。少数病例破坏区内无骨嵴,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称为溶骨型。病变局部骨骼常呈偏侧性膨大,骨皮质变薄,肿瘤明显膨胀时,周围只留一薄层骨性包壳。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致密影,邻近无反应性骨膜增生。边缘亦无骨硬化带,如不并发骨折也不出现骨膜增生。破坏区骨性包壳不完整,并于周围软组织中出现肿块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跃。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和虫蚀状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侵犯软组织出现明确肿块者,则提示为恶性骨巨细胞瘤。肿瘤一般不穿破关节软骨,但偶可发生,甚至越过关节侵犯邻近骨骼。

图片:图2-1-23 桡骨巨细胞瘤桡骨骨端边界清楚的骨破坏,.jpg


图2-1-23 桡骨巨细胞瘤桡骨骨端边界清楚的骨破坏,

其中有多个骨隔将骨破坏区分成多个小房,病变有膨胀性

(二)原发性恶骨肿瘤 以骨肉瘤与骨髓瘤为例讲述。

1.骨肉瘤 骨肉瘤(osteogenic sarcoma)是起于骨间叶组织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见于青年,男性较多。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是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常较热并有浅静脉怒张。病变进展迅速。

生长在长骨干骺部的骨肉瘤开始在骨髓腔内产生不同程度、不规则的骨破坏和增生。病变向骨干一侧发展而侵蚀骨皮质,侵及骨膜下则出现骨膜增生,呈平行、层状,肿瘤可侵及和破坏骨膜新生骨,当侵入周围软组织时,则形成肿块,其中可见多少不等的肿瘤新生骨。

总之,骨肉瘤病理的主要特征,为肿瘤在生长和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数量不等的骨样组织和肿瘤骨。因而其X线表现主要为骨髓腔内不规则骨破坏和骨增生,骨皮质的破坏,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及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坏,软组织肿块和其中的肿瘤骨形成等。在众多的征象中,确认肿瘤骨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认真观察不难识别。

儿童发育期骨肉瘤的发展,病理已证明肿瘤可破坏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并侵入关节内。成年后,肿瘤要侵及骨端。

由于上述X线表现出现的多少与阶段不同,而使骨肉瘤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混合型多见。

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广,明显时可呈大片象牙质变。早期骨皮质完整,以后也被破坏。骨膜增生较明显。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生成。肿瘤骨X线所见无骨小梁结构(图2-1-11)。肺转移灶密度多较高。

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破坏多偏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皮质受侵较早,呈虫蚀状破坏或消失,范围较广。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中大多无新骨生成(图2-1-24)。广泛性溶骨性破坏,易引起病理性骨折。肿瘤细胞分化差。

混合型骨肉瘤:成骨与溶骨的程度大致相同。于溶骨性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可见较多的肿瘤骨,密度不均匀,形态不一。肿瘤周围常见程度不等的骨膜增生。

图片:图2-1-24 肌骨下端骨肉瘤(溶骨型).jpg


图2-1-24 肌骨下端骨肉瘤(溶骨型)股骨下端干骺端骨松质有广泛性不规则骨质破坏,

骨膜增生也破坏,只在边缘部残留,形成骨膜三角,破坏区周围有软组织块影

2.骨髓瘤 骨髓瘤(myeloma)是起于骨髓的恶性肿瘤。一般多同时累及多骨,而每一骨中又有多个病灶,故又称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 myeloma)。常见于成年,男性多见。好发于椎体、肋骨、颅骨和骨盆等有红髓之骨骼中,后期则长骨,如肱骨和股骨也受累。临床表现主要是全身骨痛、肿块、骨折与局部肢体变形、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血钙和血浆白蛋白增高等。患者尿中可有Bence-Jones蛋白等。

骨髓瘤可有多种X线表现,比较典型的为多骨、多发的小圆形骨质破坏,大小不等,常为1~2cm。边缘可清楚,亦可比较模糊,以后者较多见,一般无骨质增生和骨膜增生。以颅骨病灶表现较为典型,肋骨受累还可呈膨大性溶骨性改变。骨质破坏严重常引起病理性骨折,多见于脊椎和肋骨。少数不典型的病例可仅表现为骨质疏松,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个别病例可表现骨质破坏合并骨膜增生和骨增生硬化。肿瘤化疗、放疗后亦可出现骨质增生。诊断比较困难。多发性骨髓瘤应同骨转移瘤鉴别。

孤立性骨髓瘤少见,为单一骨质破坏区,见于脊椎或骨盆,有一定膨胀性,骨皮质变薄,破坏区中为残留骨小梁,呈皂泡状。病变发展快,破坏范围扩大,常于几个月或1~2年后转为多发性骨髓瘤。孤立性者诊断较难,应同骨巨细胞瘤、转移瘤等鉴别。

(三)转移性骨肿瘤 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 tumor of bone)是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者,主要是经血流从远处原发肿瘤,如癌、肉瘤转移而来。常在中年以后发病。原发肿瘤多为乳癌、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肾癌、鼻咽癌等。恶性骨肿瘤很少向骨转移,但尤文肉瘤和骨的恶性淋巴瘤例外。转移瘤常多发,多见于胸、腰椎、肋骨和股骨上段,其次为髂骨、颅骨和肱骨。膝关节和肘关节以下骨骼很少被累及。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疼痛、病理性骨折和截瘫。转移瘤引起广泛性骨质破坏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这有助于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后者正常。此外,血钙增高。

血行性转移瘤的X线表现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溶骨型转移瘤发生在长骨,多在骨干或邻近的干骺端,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小的虫蚀状骨质破坏,病变发展,破坏融合扩大,形成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也被破坏,但一般无骨膜增生和软组织侵犯。常并发病理性骨折。发生在脊椎则见椎体的广泛性破坏,因承重而被压变扁,但椎间隙保持完整。椎弓根多受侵蚀、破坏。

成骨型转移瘤少见,多系生长缓慢的肿瘤所引起,见于前列腺癌、乳癌、肺癌或膀胱的转移。病变为高密度影,居骨松质内,呈斑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均匀一致,骨皮质多完整,多发生在腰椎与骨盆。常多发,境界不清。椎体不压缩、变扁。

混合型转移瘤,则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的骨质改变。

五、代谢性骨病

骨骼从出生到老年,骨质的形成(成骨)和吸收(破骨)以及矿物质的沉积和去除都是有规律地进行着。自出生到成年,骨的发育与生长占优势。成年后骨的形成与吸收保持平衡,到老年则成骨作用缓慢,而破骨作用照常进行,以致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骨骼的发育、生长和矿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主要系由适当的营养和正常内分泌腺功能的调节所保证。营养不足、维生素缺乏和内分泌腺功能障碍均可能引起全身性骨骼改变,在不同的发育、生长时期产生不同的表现。代谢性骨病的发病机理包括骨吸收、骨生长和矿物质沉积三个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X线改变不外是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和骨质硬化等。X线检查在诊断、随诊与疗效的观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为了作出正确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特别是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为例加以叙述。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是婴幼儿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障碍,使骨生长中的骨样组织缺乏钙盐沉积所致,是全身性骨疾病。骨质变化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骺和干骺端。由于骨样组织钙化不足而发生骨化异常、骨质软化和变形。

维生素D缺乏主要是食物中缺少维生素D或缺少日光照射,致使皮下胆固醇不能转变为维生素D。6个月内的婴儿由于从母体得到维生素D,少得此症。临床早期表现为睡眼不安,夜惊及多汗等,以后出现肌肉松弛、肝增大、出牙晚、前囟推迟闭合、方形颅、串珠肋、鸡胸和小腿畸形等。血钙及磷降低和碱性磷酸酶增高等。

佝偻病的一般X线表现是全身骨骼由于软骨基质钙化不足和骨样组织不能钙化,再加上原有的骨结构被吸收而发生普遍性骨质软化、密度减低,骨小梁稀少、粗糙,骨皮质变薄、分层等改变,骨结构由于骨组织内有大量无钙盐沉积的骨样组织的存在而显示模糊、毛糙。

具有典型X线表现的骨骼是在长骨干骺端,特别是在幼儿发育较快的尺桡骨远端、胫骨、肱骨上端、股骨下端和肋骨的前端等。较早的变化在骺板,由于软骨基质钙化不足,临时钙化带变得不规则、模糊、变薄,以至消失。干骺端中间带曲折变形而凹陷,明显者呈杯口状变形,其边缘因骨样组织不规则钙化而呈毛刷状致密影,干骺端宽大。骺出现延迟,密度低,边缘模糊,乃至不出现。骺与干骺端的距离由于骺板软骨增生、肥大、堆积、不骨化而增宽。干骺端边缘出现骨剌乃系骨皮质向干骺端方向延伸所致(图2-1-8)。肋骨前端由于软骨增生而膨大,形成串珠肋,X线表现肋骨前端呈宽的杯口状。由于骨质软化,承重的长骨常弯曲变形,在下肢发生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少数例可发生青枝骨折或假性骨折。

佝偻病愈合的X线表现先是临时钙化带的重新出现,几周后干骺端出现大量不规则或均匀的钙盐沉积,使杯口状凹陷和毛刷状改变减轻、消失。干骺端与骺的距离恢复正常。但干骺端新骨化的致密带需经几个月后才能恢复。骨膜下骨样组织钙化后,先呈层状改变,随后与骨皮质融合,呈均匀性增厚和致密,尤其在骨干的凹面。骺周边也迅速骨化而增大。至于骨的变形,则多长期存在。

六、内分泌性骨病

人体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功能失调,引起分泌的激素增多或减少可引起全身性骨病。此类疾病为内分泌性骨病。其中有的骨改变显著,且有X线特征,如垂体功能亢进,有者改变轻微又无特点。因此,X线检查在内分泌性骨病诊断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一)垂体疾病 垂体疾病按功能变化分为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和低下两类。前者包括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后者包括垂体性侏儒及席汉综合征。

1.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 本症系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腺瘤或增殖引起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在骨骺未结合前发病,全身生长发育增速,形成巨人症(gigantism)。成年期发病则形成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巨人症多见于男性,身高超出正常,四肢过长,与躯干长度不成比例。头增大,面部变形。于骺与干骺端结合后,如生长激素仍分泌过多,则出现肢端肥大症表现。

X线表现为长骨因软骨化加快而变长,又因骨膜性成骨而增粗。颅骨可有蝶鞍增大等垂体瘤的表现。

肢端肥大症由于生长激素增多只促进短骨与扁骨的生长,致使出现面部宽大,眉弓、颧突、鼻、唇肥大,下颌前突和下牙前错。手足粗大,尤其是末端。皮肤粗糙增厚。胸廓前后径大,并有驼背现象。部分患者可有血糖增高和尿糖。常有多饮、多尿和多食现象。如为腺瘤,则可有头疼、头晕和由于压迫视束交叉而发生偏育和视野缩小。

肢端肥大症的X线表现包括骨骼及软组织和内脏的改变。

在颅骨片上可见蝶鞍因肿瘤压迫而呈方形增大,但蝶鞍虽明显增大,蝶鞍后壁多不消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垂体瘤。颅壁增厚。鼻窦与乳突气化显著。下颌支伸长、下颌角增大。四肢长骨增粗,以指、掌骨明显,爪隆突增大。子骨可增大、增多。骨小梁粗糙。常有骨质疏松。关节常发生退行性改变,主要累及髋关节。

心、肾和胃肠均增大。全身皮肤增厚,但皮下组织变薄。跟垫软组织增厚更为显著。胸部可见胸骨隆起,肋骨前端与肋软骨相连处突出。脊椎改变少,但椎体可增大呈方形。

综上所述,肢端肥大症的X线表现较为特殊,一般不难诊断。

2.垂体性侏儒 垂体性侏儒(pituitary dwarfism)系在青春期前发生垂体前叶功能不足,于童年时期出现发育停止现象,常为颅咽管瘤所引起。患者体型瘦小,但匀称,智力正常,性发育不全。

X线表现是全身骨骼发育较小,与年龄不符,但大小比例匀称。骺与干骺端结合晚或终生不结合。颅盖骨大,面骨小,颅缝不封合。出牙晚,牙齿互相挤压。椎体因骨骺缺如而变扁。特发性垂体功能不足,蝶鞍小,肿瘤引起者,则可有蝶鞍增大等改变。

(二)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按功能分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功能低下两类,后者称呆小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系因甲状腺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致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病变是代谢率增高。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心悸和消瘦。

骨骼的X线改变主要是全身性骨质疏松,严重时可继发脊椎压缩性骨折,但对诊断并不具特征性。晚期,少数病例可见掌骨干由于骨膜增生而呈梭形增粗。

2.呆小病 呆小病(cretinism)系因先天性甲状腺素缺如引起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障碍。分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发生于甲状腺流行区,由于饮食中缺碘,胎儿供碘不足,致甲状腺素不足而影响发育。甲状腺代偿性增大,但功能偏低或正常。后者则因母体患甲状腺疾病,血清中产生抗甲状腺抗体,通过胎盘而破坏胎儿的甲状腺组织,甲状腺发育不良或缺如,使甲状腺功能不良或丧失。

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体格短小,呆板愚笨,鼻扁下塌,舌厚大伸出口外,步态摇摆,食欲不佳,智力极低。地方性与散发性二者在临床与实验室检查上虽有不同,但X线表现则无何差别。

骨骼的X线表现主要是骨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畸形和骨质疏松。在不同部位的骨骼,其表现有所差异。X线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颅骨的改变主要是前额扁平、颅壁致密、囟与颅缝宽,且封合延迟,常有缝间骨。颅底骨与面骨短小,蝶鞍偶可增大。鼻窦与乳突气化不良。出牙延迟。肋骨向下倾斜走行,使胸廓上窄下宽。椎体呈楔形或变扁,椎体前上角和前下骨缺损,椎体前缘中部凹陷。多累及胸腰椎的几个椎体。椎间隙增宽。四肢长骨变短,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晚,发育慢而且骺与干骺端结合推迟。致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更特殊的是骨骺可呈分散不规则的颗粒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胫骨与股骨两端出现多条横行致密线,即生长障碍线。

经过治疗后,未钙化的骨化中心可迅速出现,全身骨骼生长加快。

(三)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疾病中以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所致之骨骼改变为主。

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本病又称C综合征,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所致。肾上腺质增生多为两侧性,可继发于垂体嗜碱细胞腺瘤。肺癌、甲状腺癌、恶性胸腺瘤也可引起本病,可能与肿瘤分泌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活性物质有关。多见于中年妇女。主要临床表现为向心性肥胖、衷竭、高血压、皮下出血及多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增高。血钾低、血钙高、血糖高、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和17羟类固醇增高。

骨骼的改变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所致。糖皮质激素促使蛋白分解过多使骨样组织生成不足而引起骨质疏松,并使软骨化骨迟缓,致骨龄落后。骨质疏松常并发骨折,多见于胸腰椎、坐骨、耻骨和肋骨等。骨折疼痛不重。关节退行性变显著。X线上易于显示骨质疏松及并发的骨折与畸形。骨折后由于骨样组织生成障碍,于骨折周围形成大量棉毛样骨痂,发生在肋骨前端,则出现串珠状表现。椎体在骨质疏松基础上,其上下缘可显示密度增高。当发现无痛性骨折,缺乏症状的骨髓炎和明显退行性骨关节病,又与全身骨骼骨质疏松同在,则应考虑本病。

2.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 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其他合成代用品ACTH进行治疗而引起的Cushing综合征为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骨改变与原发性者相同。一般X线上发现改变需经用药半年以上。偶尔于颅骨上可出现多发性透明区,佯以骨髓瘤。

七、慢性关节病

慢性关节病是指发病缓慢、逐渐发展、病程长、涉及全身关节的疾病。不易治愈,病因多不明。

(一)退行性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又称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增生性或肥大性关节炎(hypertrophic arthritis)。是一种由于关节软骨行性改变所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病。而不是真正的炎性病变。分原发与继发两种。前者是原因不明的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致,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承重关节如髋、脊柱和膝等关节易受累。后者则是继发于炎症或外伤,任何年龄、任何关节均可累病。常见症状是局部疼痛,运动受限,关节变形,但无肿胀和周身症状。症状轻重与关节变化程度并不平行。

病变主要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软骨表面不光滑、变薄,且可碎裂,游离于关节腔内,承重部分完全消失,使关节面骨皮质暴露。骨皮质硬化,于边缘形成骨赘。

四肢关节如髋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包括由于关节软骨破坏,而使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变平,边角锐利或有骨赘突出,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面下方骨内出现圆形或不规整形透明区。前者为退行性假囊形成,后者为骨内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晚期除上述表现加重外,还可见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内游离骨体,但多不造成关节强直。关节囊与软组织无肿胀。邻近软组织无萎缩,而骨骼一般也无骨质疏现象。(图2-1-16)。在指间关节多先累及远侧关节,关节间隙可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造成关节强直。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包括脊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可统称为脊椎关节病。脊椎小关节改变包括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和关节间隙变窄。在颈椎不可累及钩突关节。椎间盘退行性变表现为椎体边缘出现骨赘,相对之骨赘可连成骨桥。椎间隙前方可见小骨片,但不与椎体相连,为纤维环及邻近软组织骨化后致。髓核退行性变则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骨缘硬化(图2-1-15)。由于退行性变而引起椎体滑动。椎体后缘骨剌突入椎间孔或椎管内引起脊神经压迫症状,可摄斜位或体层摄影以显示骨赘。同时并发的椎管内后纵韧带和两侧黄韧带及脊椎小关节囊的增生肥厚与椎板增厚可引起椎管狭窄,并压迫脊髓,诊断有赖于脊髓造影。CT和MRI。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属于泛发性结缔组织病,具有疏松结缔组织粘液样水肿和类纤维蛋白变性两种基本病变。病因不明。多见于中年妇女。早期症状包括低热、疲劳、消瘦、肌肉酸痛和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关节呈梭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肌无力、萎缩和关节半脱位等。常累及近侧指间关节,呈对称性。部分病例出现较硬的皮下结节。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蛋白低,球蛋白高等。

骨关节的X线改变大多出现在发病3个月以后。主要改变有①关节软组织梭形肿胀,系因滑膜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和关节积液所致;②关节间隙早期因关节积液而增宽,待关节软骨破坏,则变窄;③关节面骨质侵蚀多见于边缘,是滑膜血管翳侵犯的结果,也可累及邻近骨皮质。小关节,特别是手骨最为常见;④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软骨下骨质吸收囊变是血管翳侵入骨内所致,内充纤维肉芽组织及滑膜液,呈透明影,周围有硬化,最后为骨质充填;⑤关节邻近骨骼发生骨质疏松,病变进展则延及全身骨骼;⑥邻近关节的骨骼可出现骨膜增生,呈层状;⑦膝、髋等大关节可形成滑膜囊肿向邻近突出;⑧晚期可见四肢肌萎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端破坏后形成骨性融合。半脱位可发生于环枢椎,可以是最早的变化。指间、掌指间关节半脱位明显,且常造成手指向尺侧偏斜畸形,具有一定特点。

值得提出的是跟骨后下缘皮质即有表浅的侵蚀,又有边缘不规则的骨赘增生,这是发生在肌腱和韧带附着处的纤维软骨增生骨化,乃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变化。附近骨小梁也模糊不清。累及两侧,不难诊断。本病还可引起胸腔积液和弥漫性肺炎。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2楼#
发布于:2019-11-27 15:14
第二章 CT与MRI诊断
骨关节与软组织疾病一般先用X线检查以发现病变,估计病变性质及范围。只有临床和X线诊断疑难时才需CT或MRI检查。有时对软组织肿块和骨骼解剖较复杂的区域如骨盆和脊柱,也可首选CT或MRI。

CT不仅能显示组织结构机横断面解剖的空间关系,而且可分辨出密度差别小的脂肪、肌肉和软骨等组织,易查出病灶,并能确定其部位、范围、形态及结构。还可行三维观察。

MRI也是检查骨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脂肪、纤维软骨、韧带、肌肉、肌腱和骨髓各具有不同强度的磁共振信号,在MRI上其影像有差别。但MRI显示病灶钙化、骨皮质破坏及骨膜反应不如X线平片和CT,对疾病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合理应用X线平片、CT与MRI,对诊断骨关节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 CT诊断

一、长骨、四肢关节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四肢CT检查需同时进行两侧肢体横断面扫描,以便作两侧对照观察。根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决定层厚,一般为0.5cm或1cm。调节窗位与窗宽以分别观察骨和软组织结构。

(二)骨关节疾病 CT以横断面图像显示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关节软骨及邻近的肌肉、脂肪和肌腱等。

骨关节外伤X线检查多能作出诊断。只有深部或解剖关系复杂区域,如髋关节外伤可用CT检查。CT可显示X线片未发现的骨折、脱位、关节内游离体及软组织血肿等。

CT可诊断骨关节感染性病变。急性化脓性骨髓炎,CT可见骨破坏、骨髓腔密度增高和小死骨。当X线平片对炎症和肿瘤不易鉴别时,如CT发现上述改变和软组织内脓肿时则有助于骨髓炎的诊断。

对于骨肿瘤,CT能显示肿瘤大小、形状、轮廓、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了解肿瘤在骨髓腔内浸润及向骨外软组织侵犯的范围。骨髓受肿瘤浸润的检出有较高的价值,但CT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及确定肿瘤性质仍有困难,应综合临床资料加以考虑。

(三)软组织疾病 CT能显示四肢肌肉分隔及大的血管与神经结构,因此,CT可用于观察软组织疾病,确定病变范围和性质。

软组织肿瘤的密度一般低于正常肌肉,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和正常肌肉的密度差,多数良性肿瘤边界清楚或有包膜且质地均匀,但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脂肪瘤因有典型的脂肪密度,表现具有特征性(图2-2-1)。海绵状血管瘤于肿块内可见小圆形静脉石,且在造影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具有一定的特点。

图片:图2-2-1 大腿脂肪瘤.jpg


图2-2-1 大腿脂肪瘤

右大腿中1/3后内侧低密度肿块,境界清楚,CT值-100Hu

软组织恶性肿瘤一般边界不清,质地不均匀或呈斑片状。生长迅速的肿瘤内还常有坏死、水肿和出血,使病灶密度更不均匀。当邻近骨组织或器官受到肿瘤侵犯时则可肯定肿瘤为恶性。CT对多数软组织肿瘤不能判断其性质,有时难与血肿或脓肿区分。在CT引导下,经皮穿剌活检可获得正确的组织学结果。

二、脊柱

CT对显示脊柱、椎管和椎间盘优于平片,在诊断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和脊柱外伤有较高价值。

(一)检查技术 脊柱的CT检查常规取仰卧位,先作定位,标定扫描层面并决定扫描架倾斜角度。扫描层厚,对椎间盘病变多用2~5mm,脊柱病变则用10~15mm。疑有椎管受累时,可向硬膜囊内注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再作CT扫描,即脊髓造影CT。

(二)正常脊柱CT表现 在脊柱CT的横断像上,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椎管骨环,脊髓居椎管中央,呈低密度影,与周围结构有较好的对比。黄韧带为软组织密度,附着在椎弓板和关节突的内侧,正常厚2~4mm。腰段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前外侧,呈圆形高密度影,两侧对称。侧隐窝(lateral recess)。呈漏斗状,其前方是椎体后外面,后方为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壁。其前后径小于5mm,隐窝内有穿出的神经根。椎间盘由髓核与纤维环组成,其密度低于椎体,CT值为50~110Hu。

(三)椎间盘病变

1.腰椎间盘膨出(bulgingof disk) CT表现为椎间盘边缘匀称而弥漫膨隆并超出椎体骨板。椎间盘内可含气体(真空现象),易为CT证实。

2.椎间盘脱出 CT表现为①椎管内前方出现脱出椎间盘的块影(图2-2-2),CT值低于骨但高于硬膜囊;②椎管和硬膜囊间的脂肪层消失,系最早出现变化;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④硬膜囊受压变形(图2-2-2)。

图片:图2-2-2 腰椎间盘中央型脱出(腰4~5).jpg


图2-2-2 腰椎间盘中央型脱出(腰4~5)

(四)椎管狭窄(stenosis of spinalcanal) 常见于颈段和腰段。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前者少见,见于软骨发育不全、粘多糖和椎弓根肥大等疾病。后者是继发于骨或(和)椎管内四周软组织肥厚所致的均匀性狭窄。除累及椎管中央部分外,也可累及侧隐窝及椎间孔。

椎管狭窄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其CT表现为;①椎体后缘骨赘向椎管内突入;②椎间盘退变膨出和上关节突肥大,为造成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主要原因。侧隐窝前后径在2mm以下可肯定为狭窄,2~4mm为可疑狭窄;③黄韧带或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后纵韧带骨化多见于颈椎,可严重压迫脊髓。④椎体滑脱可引起椎管狭窄,CT可发现椎板峡部裂或引起滑脱的椎间盘和韧带的退行性变。

(五)脊柱外伤 X线检查常不能完全显示脊椎外伤范围和严重程度,而CT则可充分显示脊椎骨折、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变形与狭窄以及椎管内骨碎片或椎管内血肿等。还可对脊髓外伤情况作出判断。对此,脊髓造影CT价值较大。

第二节 MRI诊断
一、长骨、四肢关节与软组织

(一)检查方法 MRI检查需根据受检部位选择不同的体线圈或表面线圈,以提高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使影像更为清晰。自旋回波是最基本的扫描序列。T1WI可显示细致的解剖结构,用于观察骨髓及皮下脂肪内的病变。T2WI用于显示病变累及软组织的范围。根据关节和疾病的不同而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

(二)正常MRI表现 皮下脂肪和骨髓在T1WI、T2WI和质子密度像上均呈高信号;骨皮质、空气、韧带、肌腱和纤维软骨呈低信号;肌肉和关节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图2-2-3)。液体,如关节内积液,炎症或水肿和肿瘤组织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血肿则依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呈现强度不同的信号。

(三)骨关节疾病 应用高分辨力表面线圈可提高四肢大关节的成像质量,良好地显示肌腱、神经、血管、骨和软骨结构。对膝和髋关节的应用较多。

在膝关节,MRI主要用于检查外伤所致的半月板断裂和韧带撕裂。半月板断裂多发生在后角,以矢状面T1WI最为敏感,于断裂处信号增高,T2WI可帮助显示关节内积液和出血。MRI诊断的准确率可超过90%,比关节造影和关节内镜敏感。膝关节外伤引起胫、腓副韧带撕裂可在冠状面T1WI上显示,表现为韧带中断或不见。十字韧带撕裂在矢状面T1WI上则表现为外形不整断裂,在低信号的韧带内出现高信号。这些疾病在X线或CT上是难于显露的。

在髋关节,MRI主要用于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观察疗效。征象出现早于X线,核素成像和CT,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在冠状面T1WI和T2WI上,股骨头内出现带状或半月状低信号区,其关节侧还可见强度不等的信号。

图片:图2-2-3 正常膝关节T1WI 冠状面.jpg


冠状面

图片:图2-2-3 正常膝关节T1WI 矢状面.jpg


矢状面

图2-2-3 正常膝关节T1WI

股骨和胫骨脂肪髓呈高信号(白);关节软骨呈中等信号(灰);半月板呈低信号(黑)

此外,MRI对于检查手段部腱鞘囊肿、肩袖破裂和踝关节外伤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软组织病变 MRI主要用于诊断肿瘤、血肿、脓肿、滑膜囊肿等,可比较准确地确定其位置、大小、范围和邻近结构受累情况,但多不能确定病变性质。一般,良性肿瘤MRI信号强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周围水肿,而恶性肿瘤信号多不均匀,边界欠清楚,且常有邻近血管和神经的侵犯。

二、骨髓

骨髓因含脂肪而能在MRI上成像,当骨髓内脂肪成分有改变或被病变组织取代,则信号强度将发生变化。MRI是直接观察骨髓症变的最佳成像方法,优于X线、核素成像和CT。

成人正常骨髓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和邻近皮下组织及盆腔脂肪相等或略低。

改变骨髓内脂肪成分或取代脂肪的症变,在T1WI上信号减弱。T2WI上信号强度的改变取决于病变的组织类型。坏死组织、血肿和炎性碎屑其信号较肿瘤组织为高,而纤维或硬化组织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骨髓瘤、淋巴瘤和骨肉瘤在T1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MRI可准确确定其范围,但确定其病理性质仍有困难。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正常骨髓脂肪化,致T1WI上呈高信号。骨髓纤维化,骨髓为纤维组织所取代,在T1Wi 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MRI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比X线与CT要敏感和可靠。

三、脊柱

MRI能清楚显示脊椎、椎管和椎间盘,并能显示椎管内软组织,包括韧带、硬膜囊、脑脊液和脊髓等结构。对诊断椎间盘变性、膨出和脱出,椎管狭窄,脊柱外伤和感染价值很高。由于可行三维成像和多参数成像并能显示硬膜囊和脊髓,所以,解剖结构和病变的显示以及了解病变与椎管内结构的关系优于CT。

脊髓的MRI检查多用自旋回波序列,以矢状面为主,横断面与冠状面则依情选用。

椎间盘变性MRI表现为椎间盘变薄,呈低信号,其中可见不规则的斑点状高信号区。以T2WI显示清楚。椎间盘膨出于矢状面T2WI上可见椎间盘向后隆起,横断面像上则膨出的椎间盘匀称地超出椎体的边缘,在硬膜囊前方的高信号脂肪带出现光滑规整的压迹。椎间盘脱出于矢状面T1WI上,脱出的髓核为扁平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块影,并与未脱出的部分相连,其信号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而比脑脊液的信号高。

MRI可清楚地显示椎管狭窄,包括椎体与脊椎小关节的增生、韧带肥厚和椎间盘脱出等。如果椎间盘脱出发生在多个平面,且相对的黄韧带肥厚,则在与椎间隙水平相对应的硬膜囊前后缘受压,在矢状面T2WI上,硬膜囊呈串珠状表现(图2-2-4)。

图片:图2-2-4p; 颈椎关节病颈4~6段的蛛网膜.jpg


质子密度像 T2WI

图2-2-4p; 颈椎关节病颈4~6段的蛛网膜下腔及脊髓于椎间盘水平均受压变细,呈典型的糖葫芦状

在脊柱外伤,MRI可用以观察椎体骨折,椎间盘脱出和韧带撕裂。同时还可观察脊髓挫裂伤和脊髓受压等,诊断价值高。在脊椎化脓性骨髓炎,MRI可观察炎症是否累及椎间盘,如受累,则椎间盘与椎体分界不清,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而在T2WI上则呈高信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3楼#
发布于:2019-11-27 18:14
第三篇 胸部
第一章 肺与纵隔
许多胸部变可借X线检查显示其部位、形状及大小,诊断效果好,方法简单,因而应用最广。已成为胸部疾病诊断、早期发现、随访观察及普查等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胸部疾病的X线表现是胸部病理生理及病理解剖的反映,不能直接反映组织学的改变。在诊断中必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某些较早期和过于细微的病变,X线检查尚不能显示。气管或支气管内的早期病变,则必需用特殊摄影或造影检查才能发现。

随着CT和介入放射学的开展,胸部病变的CT检查及对肺内病变在影像监视下行穿剌活检也已用于临床。CT对发现小的肺肿瘤和肺癌所致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价值较大,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

MRI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较大。特别是MRI的流空效应,使心血管成像有助于了解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的关系。USG由于空气对超声的极强反射,而难以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对胸腔积液有一定诊断价值。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肺与纵隔的X线检查方法有透视、摄影、体层摄影及支气管造影等。对某些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可用血管造影。许多胸部病变可借胸部平片结合透视及体层摄影作出诊断。

普通检查

(一)透视 胸部透视(chest fluoroscopy),方法简单、经济、应用广泛。但缺点是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的射线量远较摄影时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和无永久性图像记录。因此,现在许多医院用胸部荧光摄影或胸部摄片取代透视检查,只将透视作为必要时的辅助检查。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的应用以及隔室透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生、患者所接受的射线量。

透视时应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并参考病史和过去的胸片或透视报告。除去体表影响透视的衣物、膏药及发卡等。一般取立位,根据病情可用半卧位或卧位。应对肺野、肋膈角、肺门、纵隔及心脏大血管等作全面观察。让患者深呼吸,以观察肺野透明度、膈动度及病变形态的改变等。

(二)摄影 常用摄影位置如下:

1.后前位 是常规胸部摄影位置,取立位,病人胸前壁靠片,X线自背部射入。应包括全部肺野、胸廓、肋膈角和下颈部。好的胸片应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透过气管能看清第1~4胸椎,下部胸椎与心脏重叠,隐约可见。

2.侧位 患侧胸壁靠片。侧位胸片可帮助确定病变在肺或纵隔内的位置,并能从侧面观察病变的形态。

3.前后位 适用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取仰卧位,X线自前方射入。

4.前弓位 用于显示肺尖部及与锁骨、肋骨重迭的病变。

5.侧卧水平方向后前位 用于观察胸内液体及气体在变换体位时的表现,并可根据液面长度确定空洞或空腔的范围。

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体层摄影已广泛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它可使某一选定层面清晰显影,而使非选定层面模糊不清,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体层摄影可用于:①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②较准确地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③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以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狭窄、扩张、受压、中断及缺损;④显示肺门增大的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体层摄影层面及其深度的选择依欲显示的结构及病变所在而不同。对肺内病变应根据透视或正、侧位胸片选层。

支气管肺门可采用正位倾斜体层摄影,能较好的显示肺门、气管、主支气管及上、下叶支气管。

2.高千伏摄影 由于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等对肺内病变的干扰,并可使肺纹理显示清晰,对比较好,气管及肺门区支气管影显示较清楚,对中心型肺癌、纵隔病变以及尘肺等诊断有帮助。

造影检查

呼吸系统的造影检查主要是支气管造影(bronchography),这是直接观察支气管病变的检查方法,诊断效果好,但有一定痛苦,应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①原因不明的咯血或临床拟诊支气管扩张症而平片无阳性发现或只有轻微改变,需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以行手述治疗。如平片已明确为两肺广泛病变,无法手术者,则不必造影;②平片似诊肺癌,虽经体层摄影仍不能明确诊断;③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需明确有无合并支气管扩张;④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

禁忌证包括:①全身情况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的功能不良;②肺或支气管急性感染及进展期浸润型肺结核;③7~10日内发生大咯血;④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对碘造影剂过敏,不宜用碘油造影,可改用硫酸钡胶浆。

支气管造影所用造影剂有:①40%碘化油,较常用。②50%~60%硫酸钡胶浆,为硫酸钡加适量西黄蓍胶或羧甲基纤维素制成的混悬液。显影清晰,无过敏反应,价立,咯出快。

造影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向患者说明造影目的、方法以及可能有的痛若,取得患者的合作;②造影前4小时及影后2小时禁食;③术前一日作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④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位引流。

将导管经鼻插入气管,透视下将导管端置于气管隆突上方1~2cm处,缓缓注入麻醉剂,以麻醉各叶支气管。透视下控制体位注入造影剂,使其充盈至5~6级支气管。造影后拔出导管,作体位引流,以排出造影剂。对于肺癌及其他较局限的病变可将导管插入一侧或一叶一支气管,行选择性造影。

二、正常X线表现

正常胸部X线影像是胸腔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重迭的总合投影。应熟悉生后前位及侧位片上各种影像的正常及变异表现(图3-1-1),以免误诊为病变。

图片:图3-1-1 正常胸部侧位、后前位片.jpg


图3-1-1 正常胸部侧位、后前位片

(一)胸廓 胸廓软组织及骨骼在胸片上形成的影像,有时可造成误诊,应当认识(图3-1-2)。

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锁乳突肌(sterno-mastoidmuscle)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的影像。当颈部偏斜时,两侧胸锁乳突肌影可不对称,勿误认为肺尖部病变。

图片:图3-1-2 可能引起误诊的胸部软组织和骨骼影像.jpg


图3-1-2 可能引起误诊的胸部软组织和骨骼影像

锁骨上皮肤皱褶(skin reflection over the clavicle)为与锁骨上缘平行的3~5m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其内侧与胸锁乳突肌影相连。系锁骨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投影。

2.胸大肌 胸大肌(pectoral muscle major)在肌肉发达的男性,于两侧肺野中外带可形成扇形均匀致密影,下缘锐利,呈一斜线与腋前皮肤皱褶连续,一般右侧较明显,不可误为病变。

3.女性乳房及乳头 女性乳房(female breast)可在两肺下野形成下缘清楚、上缘不清且密度逐渐变淡的半圆形致密影,其下缘向外与腋部皮肤连续,勿误认为肺炎。乳头(nipple)在两肺下野相当于第5前肋间处,有时可形成小圆形致密影,年龄较大的妇女多见,有时亦见于男性。勿误为肺内结节性病灶。两侧对称为其特点,透视下转动患者即可与肺野分开。

骨 骼

1.肋骨 肋骨(ribs)起于胸椎两侧,后段呈水平向外走行,前段自外上向内下倾斜走行形成肋弓。肋骨前后端不在同一水平,一般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的高度。前段扁薄,不如后端影像清晰。1~10肋骨前端有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因软骨不显影,故X线片上肋骨前端游离。25岁以后第1对肋软骨首先钙化,随年龄增长,其他肋软骨也自下而上逐条钙化,表现为不规则的斑片状致密影,勿误认为肺内病变。肋骨及肋间隙常被用作胸部病变的定位标志。

肋骨有多种先天性变异,常见的有:①颈肋(cervicsal rib),可发生于一侧或两侧,表现为短小较直的小肋骨,自第7颈椎处出发;②叉状肋(bifurcation of rib),为最常见的肋骨变异,肋骨前端呈叉状,有时一支明显,另一支短小,甚至仅为肋骨上的突起,勿误信为肺内病变;③肋骨联合(fusion of rib),多见于第5、6后肋,表现为相邻的两条肋骨局部呈骨性联合,肋间隙变窄,易误为肺内病变。

2.肩胛骨 肩胛骨(scapula)内缘可与肺野外带重迭,勿误信为胸膜增高。青春期肩胛骨下角可出现二次骨化中心,勿误为骨折。

3.锁骨 在后前位片上两侧胸锁关节到中线距离应相等,否则为投照位置不正。锁骨(clavicle)的内下缘有半月凹陷,为菱形韧带附着处,有时边缘不规则,勿认为骨制裁破坏。

4.胸骨 胸骨在后前位片上与纵隔影重迭,只有胸骨柄两侧外上角可突出于纵隔影之外,勿误认为纵隔病变。

5.胸椎 胸椎(thoracic spine)的横突可突出于纵隔影之外勿误认为增大的淋巴结。

(二)纵隔 纵隔(mediastinum)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界于两肺之间。其中有心、大血管、气管、食管、主支气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器官和组织。除气管及主支气管可以分辨外,其余结构间无明显对比,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着重要意义。纵隔的划区有几种,现介绍九分区法,即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及上、中、下共九个区(图3-1-3),前纵隔系胸骨之后,心、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狭长三角区。中纵隔相当于心、主动脉弓、气管及肺门所占据的区域,食管前壁为中、后纵隔的分界线。食管以后和胸椎旁区为后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连一水平线,其上为上纵隔,其下至肺门下缘(第8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为中纵隔,肺门下缘以下至膈为下纵隔。

正常纵隔于卧位及呼气时,宽而短,立位及吸气时窄而长,尤以小儿为显著。婴幼儿的胸腺可致纵隔向一侧或两侧增宽,呈帆形影。

正常时纵隔居中,一侧胸腔压力增高,如一侧胸腔大量积液或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纵隔可被推向健侧;一侧胸腔压力减低,如肺不张和广泛胸膜增厚,纵隔可被牵向患侧。纵隔可因炎症、肿瘤、增大淋巴结、主动脉瘤、食管极度扩张及椎旁脓肿等而呈普遍或局限性增宽。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寨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左右摆动,称纵隔摆动。气体进入纵隔形成纵隔气肿,可在两侧边缘出现透明的气带影。

图片:图3-1-3 纵隔分区示意图.jpg


图3-1-3 纵隔分区示意图

(三)膈 膈(diaphragm)后前位上分左右两叶,呈圆顶状。膈在外侧及前、后方与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有内侧与心形成心膈角。膈的圆顶偏内前方,因而外、后肋膈角深而锐。右膈顶较左膈顶高1~2cm,一般位于第9或第10后肋水平,相当于第6前肋间隙。呼吸时两膈上下对称运动,运动范围为1~3cm,深呼吸时可达3~6cm。膈的形态、位置及运动,可因膈之发育与胸腹腔病变而出现变化。

膈的局部可发育较薄,向上呈半圆形隆起,称局限性膈膨升,多发生于右侧,中老年多见,为正常变异。有时深吸气时,膈顶可呈波浪状,称波浪膈,系因膈附着于各肋骨前端,在深吸气时受肋骨牵拉所致,勿误为胸膜粘连。

胸腔及腹腔压力的改变可影响膈的位置。胸腔压力减低如肺不张、肺纤维性变;腹腔压力增高,如妊娠、腹水、腹部巨大肿块等均可使膈升高。反之胸腔压力升高可使膈降低,如肺气肿、气胸及胸腔积液等。一侧膈发育不良,因膈张力减弱而升高,称膈膨升。膈神经麻痹时,膈也升高。

上述引起膈位置改变的因素及胸、腹腔的炎症均可使膈运动减低。膈膨升及膈神经麻痹时,由于膈的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可出现矛盾运动,即吸气时正常侧下降而患侧上升,呼气时反之。

(四)胸膜 胸膜(pleura)衬于胸壁内面、膈面与纵隔面的壁层胸膜和包绕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正常时不显影,只有在胸膜反褶处X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才在X线片上显示为薄层状或线状致密影,见于肺尖胸膜反褶及叶间裂反褶。

(五)气管、支气管 气管、支气管在胸部平片上观察不满意,但在体层摄影和支气管造影时则可清楚显示。

气管(trachea)起于环状软骨下缘,长11~13cm,宽1.5~2cm,在第5~6胸椎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分叉部下壁形成隆突,分叉角度为60°~85°,吸气时角度略大。两侧主支气管与气管长轴的角度不同,右侧为20°~30°;左侧为30°~45°。两侧主支气管分别分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又分出肺段支气管,经多次分支,最后与肺泡相连。支气管分支的名称见表3-1-1。

表3-1-1 两侧支气管分支名称

右侧                                                  左侧

上叶                1尖支                         上叶              上部支气管                   1+2尖后支

                     2后支                                                                                   3前支
                     3前支                                              下部支气管(舌部)       4上舌支

中间支气管      5下舌支  


中叶                4外支  

                     5内支  

下叶                6背支                          
下叶
                     7内基底支                                         6背支
                     8前基底支                                         7+8内前基底支
                     9外基底支                                         9外基底支
                     10后基底支                                       10后基底支

熟悉两侧肺叶及肺段支气管的名称及分支形式,有利于根据正侧位胸片判断肺内病变位于哪一肺叶或肺段。一般用数字表示肺段气管的名称。两侧支气管的分支形式不完全相同,有以下几点差异:①右主支气管分为上、中、下三支肺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分为上、下两支肺叶支气管;②右上叶支气管直接分为肺段支气管,而左上叶支气管先分为上部及下(舌)部支气管,然后再分别分出肺段支气管;③右上叶支气管分为尖、后、前三支肺段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分为尖后支及前支两支肺段支气管;④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后至中叶支气管开口前的一段称为中间支气管。左侧无中间支气管;⑤右下叶支气管共分为背、内、前、外、后五支肺段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则分为背、内、前、外、后四支肺段支气管。

(六)肺 肺的各解剖部分的投影在X线上表现为肺野、肺门及肺纹理。

1.肺野 肺野(lumg field)是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两侧肺野的透明度相同,深吸气时肺内气量多,透明度高,呼气时则透明度低,以两肺中下野表现明显。肺尖部含气量较少,故较不透明。为便于标明病变位置,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带,又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图3-1-4)。

图片:图3-1-4 肺野的划分.jpg


图3-1-4 肺野的划分

2.肺门及肺纹理 肺门影(hilar shadow)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图3-1-5)。后前位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右肺门分上下两部:上部由上肺静脉、上肺动脉及下肺动脉干后回归支组成,其外缘由上肺静脉的下后静脉干形成;下部由右下肺动脉干构成,其内侧因有含气的中间支气管衬托而轮廓清晰,正常成人宽度不超过15mm。上下部相交形成一较钝的夹角,称肺门角。左肺门主要由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上部由左肺动脉弓形成,为边缘光滑的半圆形影,易被误认为肿块;下部由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构成,由于左心影的掩盖,只能见到一部分。侧位时两侧肺门大部重迭,右肺门略偏前。肺门表现似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拖长的“逗号”尾巴由两下肺动脉干构成。

图片:图3-1-5 肺门结构示意图.jpg


图3-1-5 肺门结构示意图

1.气管 2.右主支气管 3.右肺动脉 4.下后静脉干 5.右下肺动脉干 6.肺门角

7.中间支气管 8.右上肺静脉 9.右下肺静脉 10.左肺动脉弓 11.舌叶动脉

12.左下肺动脉13.左上肺静脉 14.左下肺静脉

多种肺部疾病可引起肺门大小、位置和密度上的改变。肺门增大见于肺门血管的扩张、肺门淋巴结的增大和支气管腔内或腔外的肿瘤等。由于肺门大小的正常差异较大,又无正常标准,因此,除非增大明显,多较难判断。但如内凹的肺门角变成外凸,则多系肺门邻近肿物所致。肺门缩小则见于肺门血管的变细。肺门移位多见于肺叶不张,上叶或下叶肺不张可使肺门上移或下移。肺门密度增高常与肺门增大同时存在。如未见肺门肿块,则多因肺门血管及支气管周围间质内的病变,如炎症或水肿所致。

肺纹理(lungmarkings)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状影。由肺动、静脉及淋巴管组成,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分支。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正常时肺下野较肺上野粗,特别是右肺下野因无心重迭更为明显,并可见略呈水平走行的肺静脉分支所形成的纹理。

观察肺纹理应注意其多少、粗细、分布、有无扭曲变形等。其正常粗细和多少并无明确标准,但变化明显时则不难确定。肺纹理的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对多种心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肺叶、肺段和肺小叶

(1)肺叶:肺叶(lobe)属解剖学范畴,与肺野的概念不同。正常情况下,除非叶间胸膜显影借以分辨肺叶外,在胸片上并不能显示各肺叶的界限。但结合正、侧位胸片,却可推断各肺叶的大致位置,借以确定病变的所在。

右肺有上、中、下三叶,左肺有上、下两叶。各肺叶由叶间裂分隔。右肺有斜裂与水平裂两个叶间裂。侧位片上或右肺斜裂上起第4胸椎水平,向前下斜行达膈前部距前肋膈角2~3cm处。水平裂起自斜裂的中部,向前稍向下达前胸壁。水平裂上方为上叶,下方为中叶,后下方为左下叶。左肺上叶相当右肺上、中两叶。

肺叶在后前位像上前后重迭,如右肺中叶与下叶完全重迭,中叶在前,下叶在后。右肺上叶与下叶的上部重迭。在确定病变的部位时应结合侧位片,根据叶间裂的位置,辨别病变位于哪个肺叶或肺段。

肺的分叶还可有先天变异,主要的是副叶。其中以下叶内侧的下副叶较多,其叶间裂呈线状致密影,自膈的内侧向上向内斜行达肺门,左侧由于心影遮盖而不易显示。另一副叶为奇叶,系因奇静脉位置异常,奇静脉周围的胸膜反折,呈一倒置的逗点弧形叶间裂,自上纵隔向外上斜行达肺尖。

(2)肺段;肺叶由2~5个肺段(segment)组成,各有其单独的支气管。正常时,X线片不能显示肺段的界限,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单独肺段受累,才能看到肺段的轮廓。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3)肺小叶:每一肺段由许多肺小叶(lobule)组成,肺小叶的直径约1cm,有一小叶支气管及伴随的小叶动脉进入。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称小叶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及淋巴管。每支小叶支气管分出3~5支未梢细支气管,每支末梢细支气管所支配的范围称为腺泡(呼吸小叶),为肺部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其直径约为6mm。末梢细支气管继续分出呼吸细支气管,以后再分为肺泡管、肺泡囊,最后为肺泡。

(4)肺实质与间质:肺组织由肺实质与肺间质组成。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图3-1-6)。

图片:图3-1-6 肺间质示意图.jpg


图3-1-6 肺间质示意图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

胸部可发生多种疾病。为了掌握各种疾病的X线诊断,必需认识各种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综合X线所见,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现象到本质对疾病作出诊断。下边三个方面介绍呼吸系统基本病变及基本X线表现。

(一)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 支气管阻塞可因腔内肿块、异物、先天性狭窄、分泌物郁积、水肿、血块及痉挛收缩等原因引起,也可因外在性压迫,如肿瘤、增大淋巴结等所致。部分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emphysema);完全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不张(obstructiveatelectasis)。

1.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系肺组织过度充气而膨胀的一种状态。支气管的部分性阻塞产生活塞作用,就是空气能被吸入,而不能完全呼出,致使由该支气管所分布的肺泡过度充气而逐渐膨胀,形成肺气肿。过度膨胀和随之产生的肺泡壁血供障碍或并发感染,可导致肺泡破裂弹性丧失。

末梢细支气管远侧肺组织的肺气肿,为小叶性肺气肿(lobular emphysema)或泡性肺气肿。肺泡壁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为间质性肺气肿(interstitisl emphysema)。多个肺泡壁破裂,可合并形成较大的含气空腔,为肺大泡(bullae)。

阻塞性肺气肿可分为慢性弥漫性及局限性两种。弥漫性者可继发于多种慢性肺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尘肺时多见。其阻塞部位多在细支气管。局限性者可为叶段肺气肿,阻塞发生在较大支气管,见于支气管异物、肿瘤及慢性炎性狭窄等。

轻度阻塞性肺气肿,X线诊断有一定限度。较严重的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X线表现比较明显,有以下特点:

两侧肺野透明度增加,呼气与吸气时肺野透明度改变不大,肺内可见肺大泡;肺纹理稀疏、变细、变直;胸廓呈桶状,前后径增加,肋间隙变宽;膈位置低,动度明显减弱,侧位片见胸骨后间隙增宽;心表现为狭长的垂位心型。

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的X线表现为肺局部透明度增加,范围取决于支气管阻塞的部位。范围较小时,可无胸廓及膈的改变。支气管异物引起者常伴有纵隔摆动。局限性肺气肿可为早期支气管肿瘤的表现,发现后应作体层摄影或支气管造影以确定病因。

2.阻塞性肺不张 肺不张系多种原因所致肺内气体减少和肺体积缩小的改变。分先天性与获得性,后者可由支气管完全阻塞、肺外压迫及肺内瘢痕组织收缩引起,以支气管阻塞最为多见,可以是支气管腔内阻塞或是腔外压迫。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肺内气体多在18~24小时内被循环的血液所吸收,肺叶萎陷,肺泡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渗液。无气的肺缩小,密度增高,可并发肺炎或支气管扩张。

阻塞性肺不张的X线表现与阻塞的部位和不张的肺内有无已经存在的病变或并发感染有关。阻塞可以在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细支气管,而导致一侧性、肺叶、肺段和小叶的肺不张。肺不张的范围不同,其X线表现也不同。

(1)一侧性肺不张:X线现为患侧肺野均匀致密,纵隔向患侧移位,肋间隙变窄(图3-1-7)。健侧肺可有代偿性肺气肿。

图片:图3-1-7 一侧性肺不张.jpg


图3-1-7 一侧性肺不张

左侧支气管阻塞引起左侧全肺不张,显示左侧肺野均匀致密,

纵隔向患侧移位,肋间隙变窄,膈升高

(2)肺叶不张:不同肺叶不张的X线表现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肺叶缩小,密度均匀增高,叶间裂呈向心性移位。纵隔及肺门可有不同程度的向患部移位(图3-1-8)。邻近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图片:图3-1-8 各肺叶肺不张 a.jpg


图片:图3-1-8 各肺叶肺不张 b.jpg


图片:图3-1-8 各肺叶肺不张 c.jpg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4楼#
发布于:2019-11-27 18:16

图片:图3-1-8 各肺叶肺不张 d.jpg


图3-1-8 各肺叶肺不张

1)右肺上叶不张:后前位表现为右肺上叶缩小呈扇形,密度增高,水平裂外侧上移。上叶轻度收缩时,水平裂呈凹面向下的弧形,明显收缩时,上叶可表现为纵隔旁三角形致密影。肺门上提,甚至上半部肺门消失。中下叶肺纹理上移而疏散,并可有代偿性肺气肿。气管可右移。

2)右肺中叶不张:较为常见,后前位表现为右肺下野内侧靠心右缘现上界清楚下界模糊的片状致密影,心右缘不能分辨(图3-1-9)。侧位上表现为自肺门向前下方倾斜的带状或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致密影(图3-1-9)。上、下叶可有代偿性肺气肿。

3)左肺上叶(包括舌段)不张:左肺上叶上部较厚,下部较薄。肺不张时,后前位表现为左肺上、中肺野片状模糊影,上部密度较高,下部密度较淡,边界不清,气管左移,心左缘不清,侧位上可见整个斜裂向前移位,不张的肺叶密度高、缩小。下叶呈代偿性肺气肿,而下叶尖部向上膨胀达第2胸椎水平。

4)下叶不张:两侧肺下叶不张均表现为肺下野内侧尖端在上,基底在下的三角形致密影,肺门下移,有时肺门下部消失。上、中叶有代偿性肺气肿。右肺下叶不张较左侧显示清楚,因左侧有心影重迭,但在斜位或过度曝光片上可以显示。侧位时,下叶不张表现斜裂向后下方移位,下叶密度高。

图片:图3-1-9 右肺中叶肺不张(正、侧位).jpg


图3-1-9 右肺中叶肺不张(正、侧位)

(3)肺段不张:肺段不张(segmental atelectasis)较少见,单纯肺段不张,后前位一般呈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肺段缩小。

(4)小叶性不张:小叶性不张(lobular atelectasis)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肺炎,由于多数末梢细支气管被粘液阻塞所致。X线表现为多数小斑片状影,其周围可有透明的气肿带。

(二)肺部病变 肺部病变的X线表现是大体病理改变在X线上的反映,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渗出与实变 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是渗出(exudation)。渗出性病变的范围不同,在X线上表现为密度不太高的较为均匀的云絮状影,边缘模糊,与正常肺间无清楚界限(图3-1-10)。肺部急性炎症进展至某一阶段,肺泡内气体即被由血管渗出的液体、蛋白及细胞所代替,形成渗出性实变(consolidation)。渗出是产生实变常见原因之一。实变在大体病理上为肺泡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或组织所代替。这些病理液体可以是炎性渗出液、血液及水肿液。见于肺炎、渗出性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等。由于病理性液体可以通过肺泡孔向邻近肺泡蔓延。因而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间无截然分界,而呈逐渐称行状态。实变可大可小,多数连续的肺泡发生实变,则形成单一的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多处不连续的实变,隔以含气的肺组织,则形成多数小片状致密影,边界模糊。小范围的实变随病变的进展可成为大片实变。如实变占据整个肺叶,其边界至叶间胸膜,则形成边缘锐利以叶间胸膜为界的全叶性实变(图3-1-11)。实变中心区密度较高,边缘区较淡。以浆液渗出或水肿为主的实变密度较低;以脓性渗出为主的实变密度较高;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实变密度最高。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则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而在实变的影像中可见到含气支气管分支影,称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

图片:图3-1-10 渗出性病变.jpg


图3-1-10 渗出性病变

两肺浸润型肺结核,两肺第1~2前肋间出现边

缘模糊、密度不太高的云絮状影

图片:图3-1-11 肺实变(右中叶大叶性肺炎).jpg


图3-1-11 肺实变(右中叶大叶性肺炎)

相当于右肺中叶密度均匀增高,后前位上,上缘清楚,下缘模糊,

侧位上呈三角形致密影,尖端在肺门区

炎性渗液形成的实变,经治疗多数或在1~2周内吸收。在吸收过程中,由于炎性渗出液并非同时吸收,因而病变密度常失去其均匀的特点。

肺出血或肺泡性水肿所形成的实变,其形态可与肺炎相似,但其演变较炎性实变快,经适当处理,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完全消失。

2.增殖 肺的慢性炎症在肺组织内形成肉芽组织,为增殖性病变(proliferation)。由于增殖的成分多为细胞和纤维,故病变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常见于肺结核和各种慢性肺炎。

增殖性病变在X线片上一般不大。多局限于腺泡(呼吸小叶)范围内,呈结节状,称为腺泡结节样病变。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楚,呈梅花瓣样,没有明显的融合趋势,甚至多数病灶聚集在一起时,各个病灶的界限也较清楚。

3.纤维化 肺的纤维化(fibrosis),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类。局限性纤维化多为肺急性或慢性炎症的后果和愈合表现。见于吸收不全的肺炎、肺脓肿和肺结核等。肺组织破坏后,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但病变较局限,对肺功能影响不大。反复发作且范围广泛的肺结核,也可发生较广泛的纤维化。

弥漫性纤维化常广泛累及肺间质,对肺功能影响较大。多见于弥漫性间质肺炎、尘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放射性肺炎、组织细胞增大症及结缔组织病等。

范围较小的纤维化,X线表现为局限性索条状影,密度高,僵直,与正常肺纹理不同,多见于肺结核及慢性炎症。

病变较大被纤维组织代替后,收缩形成密度高、边缘清楚的块状影。病变累及1~2个肺叶,可使部分肺组织发生瘢痕性膨胀不全,形成大片致密影,密度不均,其中可见密度更高的索条状影,有时可见由支气管扩张形成的低密度影。周围器官可被牵拉移位,如气管、纵隔向患侧移位,上肺野大量纤维化可拉肺门上提,使下肺野的纹理伸直呈垂柳状,多见于慢性肺结核及尘肺。

弥漫性纤维化依病变程度不同可表现为紊乱的索条状、网状或蜂窝状,自肺门区向外伸展,直至肺野外带,同正常纹理不同。在网状影像的背景上也可有多数弥散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影,称网状结节病变,多见于尘肺及慢性间质性肺炎。

4.钙化 钙化(calcification),一般发生于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多见于肺或淋巴结干酪样结核灶的愈合。某些肿瘤组织内或襄肿壁也可钙化,如肺错构瘤、肺包虫病等。尘肺时肺门淋巴结、肺胞浆菌病及肺内转移性骨肉瘤也可发生钙化。

钙化X线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锐利,形状不一。可为斑点状、块状或球形,呈局限或弥散分布。肺内愈合的结核灶多位于两肺上野,形状不定,常伴有不规则的肺门淋巴结钙化。肺错构瘤内可以发生“爆玉米花”样钙化。尘肺时肺门淋巴结的钙化常为蛋壳样。

5.肿块 肺肿瘤以形成肿块(mass)为特征。肺良性肿瘤多有包膜,呈边缘锐利光滑的球形肿块,生长慢,一般不发生坏死。肺含液囊肿的X线表现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分,但含液囊肿可随深呼吸运动而有形态的改变。恶性肿瘤多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故边缘多不锐利,并可有短细毛剌伸出。由于生长不均衡,其轮廓常呈分叶状或有脐样切迹(图3-1-12)。生长快,可发生中心坏死。

图片:图3-1-12 肺肿块.jpg


图3-1-12 肺肿块

右肺外围型肺癌,肿块呈分叶状,边缘清楚,密度均匀

肺转移性肿瘤常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球形病变。

非肿瘤性病变如结核球及炎性假瘤,也可形成肿块影,类似肿瘤,应结合其他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鉴别。

6.空洞与空腔 空洞(cavity)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X线表现为大小与形状不同的透明区(图3-1-13)。见于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病变、肺脓肿、肺癌及某些真菌病。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肺脓肿、肺癌及某些真菌病。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或洞壁周围的薄层肺不张所形成。依病理变化可分为三种:

(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是大片坏死组织内的空洞,较小,形状不一,常多发,洞壁为坏死组织。X线表现为实变肺野内多发小的透明区。轮廓不规则,如虫蚀状。见于干酪性肺炎。

图片:图3-1-13 空洞的三种形态.jpg


图3-1-13 空洞的三种形态

(2)薄壁空洞:洞壁薄,壁厚在3mm以下,由薄层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形成。X线表现为境界清晰、内壁光滑的圆形透明区。一般空洞内无液面,周围很少有实变影。常见于肺结核。

(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超过3mm。X线上,空洞呈形状不规则的透明影,周围有密度高的实变区。内壁凹凸不平或光滑整齐。多为新形成的空洞。见于肺脓肿、肺结核及肺癌。结核性空洞常无或仅有少量液体,而肺脓肿的空洞内多有明显的液面。癌瘤内形成的空洞其内壁多不规则,呈结节状。

空腔(aircontaining space)是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空腔的X线表现与薄壁空洞相似,但较空洞壁薄,一般腔内无液面,周围无实变。襄状支气管扩张亦属空腔,但其中可见液面,周围可见炎性实变。

7.肺间质病变 肺间质病变是发生在肺间质的弥慢性病变,主要分布于支气管、血管周围、小叶间隔及肺泡间隔,而肺泡内没有或仅有少许病变。

许多肺部疾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发生肺间质病变。如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霉菌)、沿淋巴管播散的癌瘤、早期粟粒性肺结核、寄生虫病、组织细胞病X、尘肺、结缔组织病、特发性间质纤维化、热带嗜伊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间质性肺水肿等。

肺间质病变的X线表现与肺实质病变不同,多表现为索条状、网状、蜂窝状及广泛小结节状影。有时网状影与小结节状影同时存在。诊断应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

(三)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多种疾病可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病因不同,液体的性质也不同。胸膜炎可产生渗出液;化脓性炎症则为脓液;心肾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血浆蛋白过低,可产生漏出液;胸部外伤及胸膜恶性肿瘤可为血性积液;颈胸部手术伤及淋巴引流通道、恶性肿瘤侵及胸导管及左锁骨下静脉,均可产生乳糜性积液。X线检查能明确积液的存在,但难以区别液体的性质。胸腔积液因液量的多少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X线表现。

(1)游离性胸腔积液:依积液量而表现不同:

少量积液:液体首先聚积于后肋膈角,故站立后前位检查难以发现,需使患者向一侧倾斜达60°或取患侧在下的水平投照,才能发现液体沿胸壁内缘形成窄带状均匀致密影。液体量在300ml以上时,侧肋膈角变平、变钝。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体位改变而移动,借以同轻微的胸膜肥厚、粘连鉴别。


中量积液:液体量较多时,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而积聚于胸腔下部的肺四周,表现为下肺野均匀致密,肋膈角完全消失。膈影不清(图3-1-14)。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的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此弧线的形成是由于胸腔内的负压状态、液体的重力、肺组织的弹性、液体的表面张力等作用所致。实际上液体的上缘是等高,但液体的厚度是上薄下厚,液体包绕肺的周围,当摄影时,胸腔外侧处于切线位,该部液体厚度最大,因而形成外侧和下部密度高,内侧和上部密度低。

大量积液: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肺尖部透明。纵隔常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图片:图3-1-14 右侧胸腔中量积液.jpg


图3-1-14 右侧胸腔中量积液

右下肺野均匀致密,肋膈角与膈影不能分辨,

上缘模糊不清,心脏左移

(2)局限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为包裹性积液(encapsulated effusion)。好发在侧后胸壁,偶发于前胸壁及肺尖,也可发生于纵隔旁,发生于侧后胸壁者,切线位片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或梭形致密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其上、下缘与胸壁的夹角常为钝角(图3-1-15)。发生于纵隔旁,积液可局限于上或下部。少量呈位于纵隔旁的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在下。液体量较多时,外缘呈弧形突出,侧位表现纵隔密度增高,但无清楚边界。

图片:图3-1-15 包裹性积液.jpg


图3-1-15 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叶间积液(interlobar effusion)发生在水平裂或斜裂。后者可局限于斜裂的上部或下部。后前位上X线诊断较难,侧位则易于识别。少量叶间积液侧位表现为叶间裂部位的梭形致密影,密度均匀,梭形影的两尖端与叶间裂相连。液体量多时,可呈球形。游离性积液进入斜裂时,常在斜裂下部,表现为尖端向上的三角形致密影。

肺下积液:聚积在肺底与膈之间的积液为肺下积液(infrapulmonary effusion)。多为单侧,以右侧多见。因液体将肺下缘向上推移,故X线表现为肺下野密度增高,膈影不见。而上缘呈上突的圆顶状,易误为膈升高。但肺下积液有以下特点:“膈圆顶”最高点偏外侧1/3,肋膈角变深、变锐;透视下见肝下界位置正常;向患倾斜600时,可见游离积液的征象;仰卧位透视,由于淮体流至胸腔背部,表现为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同时可见患侧膈项位置正常,并未升高。少数肺底胸膜粘连,而液体不能流动。可作USG以确定诊断。

2.气胸及液气胸

(1)气胸;空气进入胸腔则形成气胸(pneumothorax)。进入胸腔的气体改变了胸腔的负压状态,肺可部分或完全被压缩。

空气进入胸腔的途径有二:①壁层胸膜破裂:主要由胸壁穿通伤、胸部手术及胸腔穿剌引起。为治疗或诊断目的,将气体注入胸腔形成的气胸称人工气胸。②脏层胸膜破裂:肺部病变引起脏层胸膜破裂并没有肺或支气管病史,由于突然用力,剧烈咳嗽使胸内压突然升高,而致胸膜破裂使空气进入胸腔形成气胸。这样的气胸称自发性气胸。常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胸膜下肺大泡、表浅的结核性空洞及肺脓肿等。如胸膜裂口呈活瓣作用,气体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则形成张力性气胸,使纵隔明显移向健侧。

气胸的X线表现是由于胸腔内气体将肺压缩,使被压缩肺与胸壁间出现透明的含气区,其中不见肺纹理(图3-1-16)。肺被压缩的程度与胸腔内气体多少成正比。气体首先自外围将肺向肺门方向压缩,被压缩肺的边缘,呈纤细的线状致密影,呼吸时清楚。大量气胸可将肺完全压缩,肺门区出现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纵隔可向健侧移位,患侧膈下降,肋间隙增宽。张力性气胸时,可发生纵隔疝。健侧肺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发生胸膜粘连,可见条状粘连带影。多处粘连,可将气胸分隔为多房局限性气胸。

图片:图3-1-16 右侧气胸伴右下胸膜粘连.jpg


图3-1-16 右侧气胸伴右下胸膜粘连

右肺萎陷,向肺门收缩,密度高,压缩肺与胸壁间

透明,其中未见肺纹理,肺底有粘连带与膈相连

(2)液气胸:胸腔内液体与气体并存,为液气胸(hydropneumothorax)。可因胸腔积液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手术后以及胸腔穿剌时漏进气体而引起,也可先有气胸而后出现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同时出现,明显的液气胸立位检查时可表现为横贯胸腔的液面,液面上方为空气及压缩的肺(图3-1-17)。气体较少时,则只见液面而不易看到气体。如有胸膜粘连,可形成多房性液气胸。

图片:图3-1-17 液气胸.jpg


图3-1-17 液气胸

左肺萎陷,靠近纵隔,肺外有透明区,其中未见肺纹

理,下部致密,其上缘平直

3.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由于胸膜发生炎症引起纤维素沉着、肉芽组织增生或外伤出血机化,均可导致胸膜肥厚、粘连和钙化(pleural thickening,adhesion andcalcification)。胸膜肥厚与粘连常同时存在。轻度胸膜肥厚、粘连多见于肋膈角处,X线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平,呼吸时膈运动受限,膈顶变平直而不呈圆顶状。膈胸膜的粘连有时表现为膈上缘的幕状突起。广泛胸膜肥厚时,可显示为肺野密度增高,沿胸廓内缘出现带状致密影,肋间隙变窄,甚至引起纵隔向患侧移位。正常叶间胸膜有时可显影,呈发丝状,但如厚度超过1mm,则应考虑有胸膜肥厚。

胸膜钙化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脓胸及出血机化。也见于尘肺。X线表现为片状、不规则点状或条状高密度影。有时包绕于肺表面呈壳状,与骨性胸壁间有一透明隙相隔。

广泛的壁层胸膜肥厚可使肋间隙变窄、胸廓塌陷并影响呼吸功能。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