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796回复:7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准提咒修行法门
准提咒是准提佛母所说心咒,统摄二十五部佛咒之咒母。准提咒修行法门最方便的是坛法,准备一块新的镜子就可以设坛修行,镜子材质不限,如果没有新镜子或镜子被别人用过,在修行前用右手结“宝手印”在镜面画七遍“嚂”(读音“蓝”)即可。 宝手印 图片:宝手印.jpg 观想的种子字“嚂” 读音“蓝” 图片:蓝字.jpg 明代准提镜 图片:准提镜1.jpg 图片:准提镜.jpg 准提咒修行基础知识 七支坐法 图片:七支坐.jpg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行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称为散盘。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结禅定印在肚脐之下,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禅定印”,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准提法门中,目微视准提镜。)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禅定印 图片:u=3061169492,663811177&fm=21&gp=0.jpg 金刚拳印 图片:jingang.jpg 准提咒印 图片:准提手印.JPG 准提咒修行方法 一、念净法界嚂字
取准提镜,用“宝手印”画“嚂”字七遍,恭敬安放于座前,平眼略低。按七支坐法上坐,手结禅定印。念颂:嗡(ong)蓝(lan) 108遍。谓想自身顶上有一梵书蓝字。此字遍有光明。犹如明珠(立体的)、或如满月(平面的)。此净法界嚂字。若想若诵。能令三业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除。又能成办一切胜事。随所住处悉得清净。衣服不净便成净衣。身不澡浴便当澡浴。 二、念护身真言 若诵此咒能灭五逆十恶一切罪业。能除一切种种病苦灾障恶梦。邪魅鬼神诸不祥事。而能成办一切胜事。令一切所愿皆得圆满。此咒是诸佛心。若人专心诵一遍能守护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诵两遍能守护同伴。诵三遍能守一宅中人。诵四遍能守护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护四天下人。 三、念六字大明咒108遍 双手结禅定印,颂咒: 嗡(ong) 嘛(ma) 呢(ni) 叭(bei) 咪(mei) 吽(hong) 四、念准提咒108遍 1、念菩萨名号三遍: 南(ná) 无(mó) 七(qī) 俱(jù) 胝(zhī)佛母大准提菩萨摩诃萨 2、念皈依文三遍: 稽(qǐ) 首(shǒu) 皈(guī) 依(yī) 苏(sū) 悉(xī) 帝(dì), 头(tóu) 面(miàn) 顶(dǐng) 礼(lǐ) 七(qī) 俱(jù) 胝(zhī), 我(wǒ) 今(jīn) 称(chēng) 赞(zàn) 大(dà) 准(zhǔn) 提(tí), 唯(wéi) 愿(yuàn) 慈(cí) 悲(bēi) 垂(chuí)加(jiā) 护(hù)。 3、念准提咒(加大轮一字咒)108遍: 结准提印当于心上。以准提真言与大轮一字咒。一处同诵一百八遍竟。于顶上散其手印。或有不乐大轮咒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准提印法。以二手无名指并小指相叉于内。二中指直竖。相拄二头指屈附二中指第一节。二大拇指捻右手无名指中节。 咒曰:南(ná) 无(mó) 萨多南(sàduōnán)。三秒三菩陀(sānmiǎosānpútuó)。俱胝南(jùzhīnán)。达(dá) 至(zhí) 托(tuo)。嗡(ong)。折隶主隶(zhélìzhǔlì)。准提梭婆诃(zhǔntísuōpóhē)。部林。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上》云:“大轮一字咒,即部林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咒。此咒于末法时法欲灭时有大势力,能于世间作大利益,能护如来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众,能摧世间一切恶咒,是一切诸佛之顶;是文殊菩萨之心。能施一切众生无畏,能与一切众生快乐。凡有修持随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满一切之愿。若诵此咒,于四方面五百驿内,诸恶鬼神皆自驰散,诸恶星曜及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诵余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咒共余真言,一处同诵持之决定成就。若不成就及无现验,其咒神等即当头破七分。是知此咒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别持此咒亦得。 4、持咒时计数和定时间皆可,如果想计数也可以不结禅定印和准提咒印。一手持佛珠计数,一手结金刚拳印。关键之关键是:念咒时一定要“字字听清”心念耳闻。用金刚持法:嘴微动,不发音。如果持咒出声,时久伤气;如果持咒默念,时久伤血。谨记! 五、念回向偈 (三遍)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
|
沙发#
发布于:2016-08-12 12:56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原文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序
宣政殿学士金紫荣禄大夫行给事中知武定军节度使事上护军颖川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同修国史陈觉撰 昔如来居出世之尊。垂化人之道。阐扬大教。诱掖群迷。开种种之门。方便虽陈于万法。入圆圆之海。旨趣皆归于一乘。然而显教密宗。该性含相。显之义派分五教。总名素怛览。密之部囊括三藏。独号陀罗尼。习显教者。且以空有禅律而自违。不尽究竟之圆理。学密部者。但以坛印字声而为法。未知秘奥之神宗。遂使显教密教。矛盾而相攻。性宗相宗。凿枘而难入。互成非毁。谤议之心生焉。竟执边隅。圆通之性懵矣。向匪至智。孰融异端。事必有成。人能弘道。今显密圆通法师者。时推英悟。天假辩聪。髫龀礼于名师。十五历于学肆。参禅访道。博达多闻。内精五教之宗。外善百家之奥。利名不染。爱恶非交。既而厌处都城。肆志岩壑。积累载之勤悴。穷大藏之渊源。撮枢要而诚诵在心。剖义理而若指诸掌。以谓所阅大小之教。不出显密之两途。皆证圣之要津。入真之妙道。览其文体。则异犹盘盂。自列于方圆。归乎正理。则同若器室。咸资于无有。而学者妄生异议。昧此通方。因是错综灵编。纂集心要。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和乳酪之味。都作醍醐。采云霞之滋。并为甘露。诚诸佛之会要。为后人之指南。使披览者似获随意之珠。所求皆遂。遵依者如食善见之果。无疾不瘳。觉学愧荒虚。辞非华丽。曾因暇日。得造吾师。每亲挥尘之谈。颇广窥班之见。属当传世。爰托撰文。素惭舒理之能。聊着冠篇之引。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上 原夫如来一代教海。虽文言浩瀚。理趣渊冲。而显之与密统尽无遗。显谓诸乘经律论是也。密谓诸部陀罗尼是也。爰自摩腾入汉。三藏渐布于支那。无畏来唐。五密盛兴于华夏。九流共仰七众同遵。法无是非之言。人析修证之路。暨经年远误见弥多。或习显教。轻诬密部之宗。或专密言。昧黩显教之趣。或攻名相。鲜知入道之门。或学字声。罕识持明之轨。遂使甚深观行。变作名言。秘密神宗。翻成音韵。今乃不揆琐才。双依显密二宗。略宗成佛心要。庶望将来悉得圆通。故依教理略启四门。一显教心要。二密教心要。三显密双辩。四庆遇述怀(已下四段之中。为避文繁。或暗用圣教。或义引经文。览者应知)。且初显教心要者。谓贤首清凉。共判如来一代时教而有五种。一小乘教。谓阿含等六百余卷经。婆沙等六百余卷论。说一切法从因缘生。明三界不安。了人空真理。修自利之行。忻小乘之果。二大乘始教有二。一法相宗。谓深密佛地等数十本经。瑜伽唯识等数百卷论。说一切法皆是唯识。了二空真理。修六度万行。趣大乘佛果。于中多谈法相之义。二无相宗。谓诸部般若等千余卷经。中百门等数本论文。说一切法本来是空无始迷情妄认为有。欲证菩提以为所得。修习万行。于中多谈无相空义。斯之两宗。皆是大乘初门。故名曰始。始者初也。三一乘终教。谓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等十余部论。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本已来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始迷倒不自觉悟。欲成佛果须先了悟自家佛性。后方称性修习本有无量妙行。多谈法性是大乘尽理之教。故名曰终。终者尽也。四一乘顿教。谓楞伽思益经文。达磨所传禅宗。说一切妄相本空真心本净。元无烦恼本是菩提。唯谈真性不依位次成佛。故名曰顿。五不思议乘圆教。谓华严一经。十地一论。全说毗卢法界普贤行海。于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一具一切重重无尽。总含诸教无法不收。称性自在无障无碍。迥殊偏说故名为圆。此之五教。前前者是浅是权。后后者是深是实。若以圆教望之前四。皆是应根权施设也(今且据对待而论。言前四是权圆教为实。若定执圆教为实缺前四教亦非圆畅。若五教俱传偏圆共赞。逗根方足已下为圆教。中具含前教行门。故不别说)今依圆教修行略分为二。初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且初悟毗卢法界者。谓华严经所说。一真无障碍法界或名一心。于中本具三世间(一器世间。为一切国土。二众生世间。谓一切有情。三智正觉世间。谓一切圣人)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染净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此是一切凡夫圣人根本之真心也(亦是根本之真身)泛言真心而有二种。一同教真心。二别教真心。于同教中复有二种。一终教真心。二顿教真心。且初终教真心者。故首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自家真心犹如太清之天。十方虚空喻似一片之云。即知真心极大虚空极小。虚空比于真心尚尔极小。况诸世界在虚空中耶)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大觉即是真心异名。真心广大犹如大海。虚空微小似一浮沤。况诸国土皆依虚空生耶。若比真心即是小中之小)又云真心遍圆含里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彼十方虚空之内。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又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既言皆即菩提妙明真心。非是世间诸法在真心内别有其体。即知尽法界所有。虚空大地情与非情。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凝然清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却此心。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个澄清大海不认。但认一小浮沤(若了四大之身缘虑之心。缘生无性全是真心。如了浮沤。缘生无体全是海水。近有儒生罕览佛经。闻斯广大真心懵然未信。余寻喻云。此是如来亲说。但是自心迷倒不见。安得不信。且如俗书庄子云。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将徙于南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列子云。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不可为自目不亲睹。亦不信有此物耶。俗书所说有相物情尚尔。何况如来所说无相真心也。宝性论云。声居者不知宇宙之通泰是也)后顿教一心者。谓绝待一心。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一切妄相本来是无。绝待真心本来清净。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谓前终教随众生迷说有色身山河虚空大地世间诸法。令诸众生翻妄归真。了达色身山河虚空大地世间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今顿教中。本无色身山河虚空大地世间诸法。本是一味绝待真心。故清凉云。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即知周遍法界。本是一味绝待真心。寂然清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欲要易解周遍法界。喻似一颗莹净圆珠。朗然清净无影无像无内无外。清凉云。照体独立物我一如。达磨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即传此心。曹溪云。明镜本清净何假出尘埃。亦是此心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了此心妄见诸相。犹如眼病横见空华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若了真心本无诸相。如虚空中本无诸华。圆觉经云。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流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今顿教中空华之喻甚为切要。今时缁素宗禅者。极广洎乎开示此心多不入神。如叶公好龙真龙现前愕然不顾。若未悟此心非是真禅。是故欲修禅行。先须了悟此一心也)二别教一心者。谓一真无障碍大法界心。含三世间具四法界。全此全彼而无障碍。即知包罗法界圆裹十方。全是一真大法界心。于此一真大法界内。所有若凡若圣若理若事。随举一法亦皆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举一尘亦皆全是大法界心。华严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又一尘既是大法界心。于此一尘大法界内。复举一尘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横若竖重重举之。重重皆是大法界心。故清凉大师。于华严十地品疏。说帝网无尽一心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妄。不知无尽法界是自身心。于中本具帝网无尽色心功德。即与毗卢遮那身心齐等。却将自家无障无碍佛之身心。颠倒执为杂染众生。譬如金轮圣王统四天下。身智具足富乐无比。忽然昏睡梦为蚁子。于梦位中但认已为蚁子。不觉本是轮王(无尽法界之佛世喻难况。今但喻迷真执妄之义。智者应知)是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须悟此毗卢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纵经多劫修习万行。徒自劳苦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亦不能生如来家。故华严经云。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清凉云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为修行元来结业(此无尽法界一心人罕能知。知亦寡信信亦鲜解。解亦难臻此境。是以多劫菩萨不信不解。上首声闻如盲如聋。其有宿熏圆根宜此驻意。若能信悟在怀。当日生于佛家。恐人难信今举例况之。如法苑珠林说。有一术人路行见一人担檐上有笼子可受升余。告担人云。我步行疲极。欲寄君笼子内。愿相许耳。担人虑是狂人。便语云任君入耳。乃跳入笼子中。笼子非大术人非小。担之而行也。不觉重行数十里。担人于一树下住食。乃呼术人共食。术人云我自有饮食。担人视之。见笼中有种种器物饮食。告担人云。我欲与妇共食。即口中吐出一女子。容貌甚美二人共食。食已其夫便睡。妇告担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夫若觉时君勿道之。妇便口中出一丈夫共食。三人笼中全不逼窄。良久其夫身动欲觉。其外夫告担人云且去。其妇即置外夫口中。器物饮食亦置口中。其夫觉已。复置妇在口中云云。此是世间小术尚尔。重重相容而无障碍。岂况毗卢无障碍法界耶。应须谛而信之思而解之。勿要高推圣境虚度一生者哉)后修普贤行海者。既得了悟无障碍法界。于自本心。于中本具十华藏世界微尘数相好。帝网无尽神通功德。与十方诸佛更无差别。奈无始局执妄情。习以性成卒难顿尽。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尽得自在受用。故须称自家毗卢法界。修本有普贤行海。令无尽功用疾得现前。华严经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虽普贤行海浩瀚无涯(一藏教中所说行门。皆是华严普贤之行。但应权浅根宜之流出也)今就观行略示五门。一诸法如梦幻观。二真如绝相观。三事理无碍观四帝网无尽观。五无障碍法界观。且初诸法如梦幻观者(即当事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诸法。全体不实皆如梦幻。此能观智亦如梦幻。华严经云。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肇公云。虚兮妄兮三界不实。梦兮幻兮六道无物。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一切法而为实有。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亲三界六道。全体不实皆如梦幻。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梦幻观圆觉疏中名起幻消尘观。天台名假观。亦名方便随缘止。谓分明鉴照曰观。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观。乃止观双运也。余诸止观准此解之。若人虽信解圆教。而烦恼厚重不能习得此梦幻观者。应作不净观。谓观身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谓父精母血赤白二色和合成故。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二住处不净。谓在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不净流溢污秽充满。彼中住故。又海山云。不净乃作衣装。污秽便为饮食。三自体不净。谓三十六物皆是不净共和合故。言三十六者。外有十二。发毛爪齿垢污大小二遗眵泪涕唾。次有十二。皮肤血肉肪犒脑膜骨髓筋脉。中有十二。心肝胆腑脾肾肠胃生脏熟脏赤痰白痰。即知从顶至足皆是不净。永嘉师云。革囊盛粪脓血之聚。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四自相不净。谓九窍常流诸秽恶故。言九窍者。两耳出垢两眼出眵泪。两鼻出浓涕。口出涎唾。大便道出屎。小便道出尿。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净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谓命终身坏胮胀臭秽。脓血蛆分不堪近故。天台云。从足至头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唯见胮胀坏烂。大小便道虫脓流出。臭极死狗。心地观经云。应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金光明经云。我从久来恃此身。臭秽脓流不可爱。虽常供养怀怨害。终归弃我不知恩。观自身竟复观他人。若男若女所有之身。皆具五种不净。乃至观一切世间有情之身。皆是不净。故起信论云。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既观皆是不净。贪爱之心自然不起。阿含经说。昔有国王嗜欲无厌。有一比丘以偈谏曰。目为眵泪窟。鼻是秽涕囊。口为涎唾器。腹是屎尿仓。但王无慧目。为色所耽荒。贫道见之恶。出家修道场。天台云。虽观不净能成大事。如海中尸依之得度。或作骨锁观。应先观想自身额上。皮肉烂坠唯见白骨。渐渐从狭至宽。想于一头皮肉烂坠见于白骨。乃至全身皆见白骨。既见自身一具骨锁。分明现已。复观余人烂坠亦尔。观第二具已。渐次观于一房一寺一城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骨锁充满。为令观心增长。复却从宽至狭渐略而观。唯见一国皆是骨锁。渐见一城一寺一房一具。又于一具中。乃至渐渐唯见眉间少许白骨。见眉间已专注一缘湛然而住。如是修习乃至得定。此观成就一切贪爱自然消亡。或作数息观。应从浅至深次第进修。先须调和自家气息。不涩不滑专注一心数出入息。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从一至十终而复始。想心在数不令散乱。若宽自心不假功力。运任徙一至十住数息中。然更一心随息出入。若息入时心乃随之。从鼻至喉从喉至心。脐臗脾胫乃至脚指。若息出时心亦随之。息出离身为至一搩一寻等。一心恒随息之出入。若觉心息任运相依。然更系念唯在眉间。或在鼻端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为冷为暖为损为益。若觉身湛湛然悦乐。然更谛观微细之息。及观全身三十六物内外不净。又观心识刹那不住。如是修习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身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方更转修。其余行门更有别说。恐繁且止。如经中说。观出入息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也。或作我空观。应须作意推寻。今此之身本来无我。但是色心二法和合为相。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是其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是其水。暖是其火。动转是风。心有受想行识之四类。所谓领纳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别是识。于此八类何者是我。若皆是我即有八我。又况色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同。是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生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知此身但是众缘假和合相。本来无我。行者昼夜恒作此观甚妙。为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身为我因宝此我。贪求名利欲荣益我。嗔违情境恐侵损我。愚痴之情非理计校。今既常观此身本来无我。即三毒自灭。三毒既灭三界自离也。或他法空观。应须谛观此身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风。心有受想行识。于此八法一一谛观。皆从缘生都无自性。八法当体皆是空也。初心行者。宜习此等观门。随心所乐或一或二。乃至五种皆得修习。心观法门唯贵修炼。炼之有味说之言淡也)二真如绝相观者(即当理法界观)于中安心复有三门。一者常观遍法界。唯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无差别事相。此能观智亦是一味真如。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七祖禅师云。无念念者即念真如。六祖释无念云。无者无诸相。念者念真如。此乃想念诸法全是真如。虽然想念本无想念之相。故起信论云。虽念无有能念可念(此中所想真如。即是前顿教中所说绝待真心也。此门行者常想一切诸法。唯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无生灭。是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无生三昧)二者若念起时但起觉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即此觉心便名为观。此亦虽起觉心本无起觉之相(此门行者一切时中。心念若起但起觉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门)三者拟心即差动念便乖。但栖心无寄理自玄会。故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古德云。实相言思断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故。圆觉经云。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又贤首云。若起心作凡行圣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无寄。是名大行。此门即以本性自照名观(此门行者一切时中心无所寄。是名真修。虽然备修万行。于万行中心无所寄。又禅宗东夏七代祖师。所传心要而有三门。摄尽无遗。一见性门。先须了悟绝待真心。一切妄相本无。真心本净。即心是佛非假外求。即前顿教一心是也。二安心门。如上所说想念真如等三门是也。三发行门。须备修菩萨六度万行。具依三门即是正禅。随阙一门便成偏见。达磨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亦名佛性。欲求佛道须悟此心。即是见性门。又云如是安心所谓壁观。令修道人心住真理。寂然无为喻似墙壁。不起分别即是安心门。又云如是发行所谓四行。一报怨行。谓修道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趣。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怨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二随缘行。谓修道人若得胜报荣誉等事。当自念言。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是我过去修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嗔风不生。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三界九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于三界内无所愿乐。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四称法行。谓性净真理目之为法。而此理性本无悭等一切万恶。应称理性修布施等一切万善。斯之四行即是发行门。又草堂禅师圆觉疏中亦有三门。大同于此。一先悟圆觉性。谓一味清净真心。二次发菩提心。谓大悲大智大愿。三后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等法。斯之三门禅。学之者甚为切要。若不圆修三门。无由离诸邪见。谓古来禅宗诸家语录。多分但应当时根宜。或唯说见性。或但言安心。或只谈发行。又于安心发行中复各有多途。或但明一途等云云。今此诸门心若通达。然后披览诸家禅教。乃各知其旨归)三事理无碍观者(即当事理无碍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事法。缘生无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净事法。如观波全是湿。湿全是波。故起信论云。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理不碍事也。如湿性虽一。不碍波浪成多)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事不碍理也。如波浪虽多。不碍全是湿性。若习假空中三观者。谓想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举体全空即是空观。如观镜中像全无实体。若想一切诸法虽有不实皆如梦幻。即是假观。如观镜中像有而不实。若想一切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如前终教所明广大真心是也。即是中观。如观明镜。此之三观。或单修一门或渐次俱修。或一时齐修任器取舍)四帝网无尽观者(即当事事无碍法界观)于中略示五门。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初礼敬门者。谓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礼帝网无尽三宝。每一一三宝前。各有自家帝网无尽身礼。更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作此观想。或晨昏礼佛暂时敛念。入此观门功德无尽。清凉云。不入此观徒自疲劳。或且入纯门。想遍法界纯是毗卢佛。或准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礼。更若难入且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身礼。习之稍熟渐增。百尊千尊乃至无尽。下准此门习之)二供养门。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出帝网无尽供具所谓香华灯烛衣服饮食幢旛伞盖。璎珞云楼阁云等。每一一身所出供具。各供养帝网无尽三宝。每一一三宝前。有帝网无尽身供养。更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想此供养。或佛前烧香奉华。时暂入此观。或无香华但合掌入此观门。功德亦无穷尽)三忏悔门。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尽皆志诚忏悔帝网无尽罪障。所谓自从无始迄至今身。所造五逆十恶等罪烦恼所知等障。每一一身忏悔帝网无尽罪障。每一一罪障有帝网无尽身忏悔。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想此忏悔。或佛前忏悔时作此观门)四发愿门。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发帝网无尽愿。所谓无边众生誓愿度。无边烦恼誓愿断。无边佛法誓愿学。无边福智誓愿集。无上菩提誓愿成。并自心所乐善愿尽总发之。每一一身发帝网无尽愿。每一一愿有帝网无尽身发。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坐中念炼。或佛前发愿时作此观想)五持诵门。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每一一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有帝网无尽身持。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或持课诵经等时。先作此观想竟。然后持诵甚妙。上之五门既尔。若其余行门准此习之。若习相即观者而有四句。一者一即一。谓观一毛即一耳时。一耳同时却即一毛。二者一切即一。三者一即一切此两句应合而观之。谓观一切尘即一佛时一佛同时却即一切尘。四者一切即一切。谓观一切人即一佛时。一切佛同时却即一切人。每句之中一切诸法例准观之。若习相入观者亦有四句。一者一摄一带之入一。谓观一人摄一佛。带之将入一菩萨中。如东镜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中。二者一摄一切带之入一。谓观一华摄一切河带之将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摄一带之入一切。谓观一切尘摄一佛。带之将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摄一切带之入一切。谓观一切树摄一切神。带之将入一切海中 每句之中一切诸法例准观之。此相即相入二观。随观每句之中。复有总观别观等。多[番*去]观心恐繁不示。但专心修炼自然晓达。故裴公法界观序云。但使学人冥此境。于自心心慧既明。自见无尽之义。不在备通教典碎列科段。若习同时具足相应观者。谓随观一法同时具足法界诸法也。其余玄门例此解之。若有乐习圆宗三观三止者。谓行者观一人时便成三观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谛。人身假相有故名俗谛。人身缘生无性色体空故名真谛。人身假相无别自性。举体全是寂照真理。名中道谛。然此三谛。体用无碍空有相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是。依此三谛行者观察成三观三止。谓行者心观人身假相幻有。名假观。即此观心了假相时。离实有执。名方便随缘止。又观人身色体全空。名为空观。即此观心了色空时。离于色体。实有之执。名体真止。又观人身举体全是中道实性。名中道观。即此观心离相有执及离体空执。名远离二边分别止。如是观心于一念中。齐见三谛义立三观。离三种执义立三止。三观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将此一心契同所观。三谛体用空有无碍之境。心境常融复常历然。既观一人之身而成三观三止。观一切法例皆如是。问曰夫大行统唯无念。何以此帝网相即等观。令人起无尽想念。岂不疲役身心耶。答云若此见者。是离念外求无念者。尚未得于真无念。真无念者念本无。无何能更得念与无念之无碍。又若得真无念。但是无尽行中之一行。岂得总遮无尽之圆行耶。此问答意出华严大疏。若不习帝网相即等观。终不能得无碍佛果。今有小根闻此法门。即嫌繁乱全不介怀。昔人云。井蛙不能居海。泰山难以处囊是也)五无障碍法界观者(即当四法界所依总法界观)谓常观想一切染净诸法。举体全是无障碍法界之心。此能观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清凉云。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无障碍法界中。本具三世间四法界一切染净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无障碍。则知根根尘尘全是无障碍法界。若于四威仪中常观根根尘尘。皆是重重无尽法界。即习普眼之境界也(此观是一切三昧观门根本。若常修习一切三昧观门自然现前)上来所说诸多观门。或乐总修者或修一二者任情皆得。但专切修炼。一生不克三生必圆。又行者须起思想。想得现前常现不隐。方是华严圆教真行。清凉疏主。事事无碍十玄门中多有六句。前五句是起想修炼。炼得现前更不想炼。虽不想炼常现不隐。方成第六行句。法界观云。深细思之令现在前。圆明显现称行境界(圭山禅师释云。思之令现为真解也。已现即不更思。虽不更思而亦常现不隐。方为实行)又一行禅师云。先须起想想得现前。然后用般若空而净除之。即成不思议大用顿入佛果。若不起心观之错会般若意也。纵尔入空亦失圆顿之道。圆宗行者。炼修功至豁然言亡虑绝。了了分明方为真行。若得如是。四威仪中常见不思议境界。愿修道者于此留心。本来如是但昧之不见。又修心行者。或有诸[番*去]善恶梦境。或逢种种魔障。或现种种违顺境界。或闻种种善恶之声。或诸[番*去]虫蚁身上行走。或身心不安多思多虑。或入观时种种相现。不与本观相应等皆须观之。如梦如幻全体非实。或观之皆是自家真心。起信论云。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上来显教心要竟。
二密教心要者。谓神变疏钞。曼荼罗疏钞。皆判陀罗尼教。是密圆也。前显教圆宗。须要先悟毗卢法界。后依悟修满普贤行海。得离生死证成十身无碍佛果。如病人得好药方。须要自知分两炮炙法则。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圆神咒。一切众生并因位菩萨。虽不解得但持诵之。便具毗卢法界普贤行海。自然得离生死成就十身无碍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药。虽不知分两和合法则。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严经云诸佛密咒秘密之法。唯佛与佛自相解了。非是余圣所能通达。但诵持之能灭大过速登圣位。又云神咒是诸佛密印。佛佛相传不通他解。贤首般若疏云。咒是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不须强释。又远公涅槃疏云。真言未必专是天竺人语。翻译者不解是以不翻。又天竺止观云。上圣方能显密两说。凡人但能宣传显教。不能宣传密教也。自古诸师皆说陀罗尼。因位圣贤不能晓解。但信而持之灭障成德(问曰何以诸佛密咒不通他解。答云谓咒圆解偏解生咒丧。是以不通他解。密义在此宜可思之。故法华钞云。诸佛密法不显其义故云密言也)般若经云。总持犹妙药亦如天甘露。能疗众惑病服者常安乐。又理趣经中如来说有五藏。一经藏如牛乳。二律藏如酪。三论藏如生酥。四般若藏如熟酥。五陀罗尼藏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等中最为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西天多用醍醐疗病)陀罗尼者。经律等中最为第一。能除诸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彼理趣疏云。性德力大密咒功强。解行虽劣解脱则疾。问曰贤首大师等。但判华严经为圆。余教皆非。今判陀罗尼又是圆教。岂不违贤首等耶。合云圆宗有二。一显圆二密圆。贤首但据显教。正判华严为圆。今神变疏钞曼荼罗疏钞。类彼显圆判斯密教亦是圆宗。显密既异。乃诸师无违也。依密圆修炼亦分为二。一持诵仪轨。二验成行相。且初持诵仪轨者。谓真言行者。每日欲依法持。诵时。先须金刚正坐(以右脚压左脚脾上。或随意坐亦得)手结大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甲相着。安脐轮下。此印能灭一切狂乱妄念杂染思惟)澄定身心方入净法界三昧。谓想自身顶上有一梵书◇嚂字。此字遍有光明。犹如明珠或如满月。想此字已。复以左手结金刚拳印(以大拇指捻无名指根第一节。余四指握大拇指作拳。此印能除内外障染。成就一切功德)右手持数珠。口诵净法界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嚂(或只单持嚂字亦得或名囕字)【◇】(此是梵书唵嚂) 此净法界嚂字。若想若诵。能令三业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除。又能成办一切胜事。随所住处悉得清净。衣服不净便成净衣。身不澡浴便当澡浴。若用水作净不名真净。若用此法界心嚂字净之。即名毕竟清净。瓶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真言一字变染令净。偈云啰字色鲜白。空点以严之(梵书◇啰字上安空点。即成◇嚂字也)。如彼髻明珠。置之于顶上。真言同法界。无量众罪除。一切触秽处。当加此字门(若实外缘不具无水洗浴阙新净衣。但用此嚂字净之。若外缘具者。先用水了着新净衣。更用此嚂字净之。即内外具清净也。广如诸真言仪轨经说) 次诵护身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 唵齿[口*臨](二合[口*臨]字去声弹舌呼之)【◇】(此是梵书唵齿[口*臨]字已下例准知之) 若诵此咒能灭五逆十恶一切罪业。能除一切种种病苦灾障恶梦。邪魅鬼神诸不祥事。而能成办一切胜事。令一切所愿皆得圆满。此咒是诸佛心。若人专心诵一遍能守护自身。一切鬼神天魔不敢侵近。诵两遍能守护同伴。诵三遍能守一宅中人。诵四遍能守护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护四天下人(广如文殊根本一字咒经说。上二咒各持一百八遍亦得) 次诵六字大明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 ◇唵◇么◇抳◇钵◇讷铭(二合)◇吽。 若诵此咒随所住处。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集会。又具无量三昧法门。诵持之人七代种族皆得解脱。腹中诸虫当得菩萨之位。是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圆满功德。得无尽辩才清净智聚。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蒙所触者离诸嗔毒当得菩萨之位。假若四天下人。皆得七地菩萨之位。彼诸菩萨所有功德。与诵六字咒一遍功德等无有异。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本心。若人书写此六字大明。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所获功德等无有异。若以金宝造如来像数如微尘。不如书写此六字中一字功德。若人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贪嗔痴不能染着。若戴持此咒在身者。亦不染着贪嗔痴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触眼目所睹。一切有情速得菩萨之位。永不复受生老病死等苦。说此六字大明竟。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时现前同声说准提咒。即知此六字大明。与准提真言次第相须也(广如大乘庄严宝王经说) 然后结准提印当于心上。以准提真言与一字大轮咒。一处同诵一百八遍竟。于顶上散其手印(或有不乐大轮咒者。只持准提真言亦得。准提印法。以二手无名指并小指相叉于内。二中指直竖。相拄二头指屈附二中指第一节。二大拇指捻右手无名指中节。若有请召二头指来去。正结印诵咒。欲记数时 于自身分手指上记。或准提菩萨手臂上记。或于观心上记。或十记皆得。或结印诵得一千八十遍更好。或一百八遍。外但以左手作金刚拳印。右手掏数珠持亦得。若务忙者只散持之)。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曰。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儞也(二合)◇他。 ◇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二合)◇诃◇部林(二合) 佛言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迦摩罗疾尚得除差。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若诵满四十九日。准提菩萨令二圣者常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所念。皆于耳边一一具报。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禅宗传灯录中引古人云。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又诵此咒能令国王大臣及诸四众。生爱敬心见即欢喜。诵此咒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烧。毒药怨家军阵强贼。及恶龙兽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请梵王帝释四天王阎罗天子等。但诵此咒随请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驱使随心皆得。此咒于南赡部洲有大势力。移须弥山竭大海水。咒干枯木能生华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长生及诸仙药。但依法诵咒。即得见观世音菩萨或金刚手菩萨。授与神仙妙药。随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寿命齐于日月。证菩萨位。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若欲成就坛法。不同诸部广修供养。掘地香埿之所建立。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于佛像前随月十五日夜。面向东方置镜坐前。随力庄严诸供养具。烧安息香及净水。然后结印在于心上。咒镜一百八遍。以囊盛镜常将随身。每欲念诵但以镜坛置于面前。结印诵咒。若不能逐日对镜念诵。但于十斋日对镜念诵。除十斋日外不对镜坛持诵亦得(密藏之中今此镜坛最为要妙。总摄一切诸坛。若无镜者但想一镜者于面前持诵。净诸恶趣经等多说。想成坛法持诵为上。或不能想得坛者。但只专注持咒。十斋日者。所谓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准提咒。一切诸佛菩萨等同说。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真言坛法。准梵本有十万偈说文。龙树菩萨以偈赞曰。 准提功德聚 寂静心常诵 一切诸大难 无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间 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珠 定获无等等 (广如诸准提经并持明藏龙树仪说。又此准提。或名准泥或名尊那等。但是梵音不同耳) 大轮一字咒。即部林是也。亦名末法中一字心咒。此咒于末法时法欲灭时有大势力。能于世间作大利益。能护如来一切法藏。能降伏一切八部之众。能摧世间一切恶咒。是一切诸佛之顶。是文殊菩萨之心。能施一切众生无畏。能与一切众生快乐。凡有修持随意得果。同如意珠能满一切之愿。若诵此咒。于四方面五百驿内。诸恶鬼神皆自驰散。诸恶星曜及诸天魔不敢侵近。若持诵余一切真言恐不成就即用此咒共余真言。一处同诵持之决定成就。若不成就及无现验。其咒神等即当头破七分。是知此咒能助一切真言疾得成就。或别持此咒亦得(广如文殊仪轨经于法中一字心咒经说)上来次第持诵至准提咒。若不能结得准提印者。但以左手作金刚拳印。右手持珠诵之。或不能从前净法界真言等次等持诵者。只持准提神咒。更或根钝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归敬词。唵字等是正咒也。每持诵了。却用右手作金刚拳印。口诵吽字真言而印五处。先印额上次印左肩次印右肩次印心上后印喉上。印竟顶上散之。能除一切魔障成就一切胜事。或比至持课先印五处亦得。又随所住处欲辟除鬼神。结金刚界但诵准提真言。咒香水二十一遍。八方上下洒之。即成辟除结界。又正持诵时。准俱胝陀罗尼经金刚顶经五字陀罗尼颂等数本经教中说。随根所乐亦有多种。一瑜伽持。但想心月中布字。谓想自心如一月轮。湛然清净内外分明。以梵书◇唵字安心月中以◇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字。从前右旋次第周布轮缘(去声呼之)终而复始。二出入息持。谓出入息中想于真言梵字。息出字出。息入字入。字字朗然如贯明珠不得间断(或息出时。想自心月轮中九圣梵字。字字连环皆有五色光明。从自口中。流入准提菩萨口中。右旋安布准提菩萨心月轮内。若息入时。想准提菩萨心月轮中字。亦字字连环皆有五色光明。从准提菩萨口出。流入自口中。右旋安布心月轮内。如是终而复始。想之甚妙)三金刚持。唇齿不动舌不至齶。但口中微动。四微声持。但令自耳闻之。不缓不急字字须得分明称之。五高声持。令他闻之灭罪。复有二种持诵。一无数持诵。谓不持珠定数。常无间断持之。二有数持诵。谓掏数珠每日须得限定。其数不须阙少(若掏数珠所获功德诸经广赞。如数珠功德经说。若有人手持数珠。虽不念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又金刚顶念珠经偈云。若安顶髻净无间。由戴顶上灭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又一字顶轮仪说。若用嚂字真言加持数珠七遍。用持课时。一遍或千遍。若掏数珠至母珠。却回不得越过母珠)每日依法持诵时。须限定其时分。若一时持谓早晨。若二时持并黄昏。若三时持加正午(若忙务者不拘时分。但有暇时持之)若上根持。谓须得三密相应。一身密结印。二语密诵咒。三意密或想真言梵字。或缘持诵之声或想准提菩萨。或想菩萨手中所执杵瓶华果等物。故神变经疏云。若用三密为门。不须经历劫数具修诸行。只于此生满足诸波罗蜜。又正持诵未满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语话。若欲语话时。于自舌上想一梵书◇嚂字。纵语话不成间断。问曰为当只持一道真言功德成就。为复广持多本真言功德成就。答有二门。一者随根所乐门。谓根有多种好乐不同。或有乐持三道五道十道乃至百道等。中间随根所乐不同皆得持诵。二者疾得成就门。谓欲求一切功德疾得成就。宜专持诵一道真言。成时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就。故文殊仪轨经说。若欲一切功德成就。不得于别真言而起思想是也。如上虽有数道真言。皆是持诵准提真言之次第。问曰既专诵一咒疾得成就。何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诵。答云一为准提总含一切诸真言故。准提能含诸咒。诸咒不含准提。如大海能摄百川。百川不摄大海(准提总含诸咒如下所明)二为准提坛法人易成办故。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便是坛法。不同余咒建办坛法。须得拣选净处。香埿涂地广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有财物者。广造佛像多办供具。于佛像前安置镜坛。对之持诵更妙)三为准提不拣染净得持诵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诵。不同余咒须要持戒方得诵习(今为俗流之辈。带妻挟子饮酒啖肉是其常业。虽逢僧人教示。习性难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议咒法救脱。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其有斋戒清净依法持诵者。更为胜妙。故准提经云。何况更能结斋具戒。依法持诵不转空身。往第四天得入神足是也)所以多示准提真言令人持诵。若有乐持余真言者。随心皆得。勿要定执一途耳(虽专诵二咒。须先起圆信信五部咒。皆是成佛之门。若受一缺余多成谤法也)又真言行者。每日对镜初欲持诵时。或只依前先想自身顶上有一梵书◇嚂字。犹如明珠。然后持课。又准大乘观想曼拏罗经。持明藏成就仪轨经。尊胜佛顶修瑜伽法等数十本经教中说。或想自身顶上◇嚂字。变作三角火轮。从顶至足烧尽自身。遍周法界唯见清净(纵有五无间罪用此字烧身亦皆除灭无遗)次想一梵书◇阿字生成自身(谓阿字即体是无相法界。从无相法界生成行者之身)复想一◇暗字。在自顶门十字。缝中(谓暗字即体是十方诸佛。光明法水用灌佛子之顶。此是秘密灌顶法门)然后持诵。或想自心如一月轮圆满清净。于月轮中有一梵书◇唵字(如来因位多年修道不得菩提。后习此观于初夜分便成正觉。谓唵字具含无量法门。是一切真言之母。一切如来皆因观想此字而得成佛)或心月轮中想一◇阿字(谓阿字是毗卢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无量功德)或心月轮中想一◇吽字(谓吽字总摄金刚部一切真言。是金刚部主身。亦是三解脱门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或舌上想一◇嚂字。或◇吽字想竟然后持诵。或想自身颈上出大莲华。于莲华上现出◇阿字。复想阿字变成月轮。又想月轮变成◇字。吽字变成五股金刚杵。又想此杵移于舌上。方得名为金刚舌。然后持诵(次于二手中亦想◇阿字。阿字变成月轮。月轮变成◇吽字。吽字变为白色五股金刚杵。方得名为金刚手。然后结一切印)或想准提九圣梵字。每一一字有种种光明。安自身分之中。所谓想◇唵字安头上。◇折字安两目。◇隶字安项颈。◇主字安于心。◇隶字安两肩。◇准字安脐中。◇提字安两髀。◇娑婆(二合)安两胫。◇诃字安两足。想安布已然后持诵(持明藏仪轨经说。若于准提菩萨法中求成就者。先观准提菩萨根本微妙字轮。安自身分一一分明。是人先身所造一切罪业悉得除灭。凡有所求决定成就。安布九字藏经数处说也)观想梵字所有功德。广如诸陀罗尼经中说之(此上梵字观门。若四威仪中常思之更妙凡诸经中说想真言字者。皆是梵字。非是此方文字。故一字顶轮王仪轨云所言观诸字。唯瞻于梵字。非是随方文。有大神用力)。或有不能想得梵字者。但只专心持诵亦具一切三昧。故大悲心经云。陀罗尼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若人紧切持诵时。或逢种种魔障或忽然怕怖。或舌难持诵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或见诸异相。或于咒反生疑心不欲持诵等云云。若对治者。应观梵书◇罗字。或观◇嚂字或观◇阿字等。但随观一字彼竟界自然消灭。若分别心多。当观◇洒字。即成无分别。若著有心多。应观◇含字。即因缘法本空也(此上且约一途而说。若实言之。随一字一切处皆得用之。谓一字实具一切字一切功用。是一切诸佛菩萨也)。问曰何以梵字皆有如是不思议神用。答谓每一一字即体。是诸佛菩萨身心故。又即体是离相法界故。又即体是教理行果故。所以有不思议神用(西天梵字法尔本有。但世界初成时梵王传说。不同此方字是苍颉等创制)若尔应西天梵字皆有不思议神用。何得偏说真言中字。答谓真言中字。法尔诸佛不思议力加持故。法性如是故。偏有神用。如此方言语。是一唯急急如律令等语。咒火不烧咒水不热。盖作咒语偏有功用。非余一切言语皆有如是功用。西方字亦尔。字虽是一谓作真言中字偏有神用。非余一切字皆有如是神用也。问曰上说对坛结印诵。咒等岂不是有相耶。答云圆宗无障碍法界体上。本具无尽法门。禅宗无相法门。但是无尽门中之一门耳。今密宗坛法手印真言。即体便是无障碍法界也(如华严经疏钞十玄门中托事显法门说。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无分别智等是也。今有人云。持咒结印对坛是滞相者。此乃只就禅宗。中论之。即是离相外求于无相。古师指为外道见也。非是佛教之意耳。又首楞严经疏云。持诵神咒能却诸恶能集众善。愚丛罔知斯旨。见持咒者。往往兴谤谓非修行。未有一佛不由神咒。而得成道度众生矣。请细览之以革斯弊)。问曰上引古来诸师皆云。咒是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何却如前解说阿字是毗卢佛身。吽字是三解脱门等耶。答云准贤首般若心经疏及神变疏。辨密藏诸陀罗尼经意而有二门。一不可说门。谓咒是诸佛密法。佛佛相传不通他解。但当诵持不须强释。二强说门。谓真言中随举一字。或作人或作法横竖该罗自在解说。举要而言无尽法门。于一字中总解说尽。方是陀罗尼字义。就此言之。假使十方诸佛经恒沙劫。共说真言一字中义亦不能尽。何况余人。说者尚难岂况受者。所以且于一字中少分。或作人或作法而解说之。前说阿字是毗卢佛身。吽字是三解脱门等。即是强说中少分一途之义。余处有文解释真言字义句义。皆是此强说门中少分一途义耳(若于真言一字中。或作二义五义十义。乃至百义等解释。名少分义。若作一义解释名一途义耳)上言唯佛所知不通他解者。据密教本宗不可说门言也(此不可说门义。当显圆离言果海。此强说门义。当显圆带言因分)。问曰或有众生欲除种种灾障。或欲增长福慧。或欲祈证圣果等。为当只依前仪轨持诵耶。为复更别有方法耶。答曰但只依前仪轨持诵。凡有所求决定成就。或有乐随所求之事各别作法者。今与略示法式。准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七俱胝大明陀罗尼经。神变经疏及诸真言仪轨等说。有五种坛法。所谓息灾法增益法。敬爱法降伏法。出世间法。 若作息灾法者(为除恶业重罪烦恼等障。种种灾难官事口舌。鬼魅所著恶星陵逼等)。行者面向北。交脚竖膝而坐。像面向南。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白色圆坛。于圆坛中遍想◇嚩字或◇[金*(离-禸+ㄆ)]字。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俱想在圆坛之中。或于像前只涂拭一圆坛亦得)。观准提作白色。所献华果饮食。并自身衣服皆作白色。涂香用白檀。烧香用沉水。然酥灯。以慈心相应。从月一日初夜时起首。至八月日满。每日三时澡浴三时换衣。至日满时或断食或食三白食(三白食。谓乳酪粳米饭。或粥无力者。尊像供具衣服。但运心想之亦得。下准此知之)若念诵时。前次第持诵至准提咒。诵一百八遍已。后但从唵字诵之。妙言曰。 唵折隶主隶准提与某甲除灾难娑婆诃(若为自己于娑婆字上。称自己名及所为事。若为他人。称他人名及所为事) 若作增益法者(为求迁加官荣增长寿命。及求福德聪明眷属势力。钱财礼盛谷麦成熟。及求伏藏宝珠仙药五通等)。行者面向东跏趺而坐。像面向西。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黄色方坛。于方坛中遍想◇阿字或◇暗字。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俱想在方坛之中。或于像前只涂拭一方亦得)。观准提作黄色。所献华果饮食。并自身衣服等皆作黄色。涂香用白檀加少郁金。烧白檀香然芝麻油灯。以喜悦心相应。从月九日日初出时起首。至十五日满。每日准前三时澡浴换衣。至日满时准前断食及三白食。念诵如前。妙言曰。 唵折隶主隶准提与某甲所求如意娑婆诃(称名及所为事例准前知) 若作敬爱法者(为求一切圣贤加护天龙八部欢喜。及求说法辩才言音清雅闻者喜悦。及求一切人敬爱知友亲近冤家和顺等)。行者面向西结贤坐。像面向东。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赤色半月形坛。于半月坛中遍想◇贺字或◇含字。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俱想在半月坛中。或于像前只涂拭一半月形坛亦得)。观准提作赤色身着绯衣。所献华果饮食。并自身衣服尽皆赤色。涂香用郁金。烧香以丁香苏合香蜜和烧之。然诸果油灯。以喜怒心相应。从十六日后夜时起首。至二十三日满。每日澡浴断食念诵法准前行。妙言曰。 唵折隶主隶准提令一切人敬爱某甲娑婆诃(称名及随所为事例准前知) 若作降伏法者(为降伏一切恶毒鬼神。及恶龙兽损害一切有情者。及调伏一切恶人。于国不忠生反道心者。及灭三宝毁真言者。或与咒人作诸障难者。如是一切恶人。持咒行者运大慈悲得作此法。若为自己所求及有怨仇作此法者。准诸经说必定反招灾祸。及反得尽世痴騃。学者知之)。行者面向南。作蹲踞坐左脚押右脚。像面向北。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更想一青色三角坛。于三角坛中遍想◇啰字或◇嚂字。尊像供具并行者自身。俱想在三角坛中。或于像前只涂拭一三角坛亦得)。观准提作青色。或黑色着青黑衣。自身衣服亦皆青色。献青色华臭华不香华及曼陀罗华等。饮食用石榴汁染作黑色。或作青色。涂香用柏木。阏伽用牛尿。以黑色华及芥子柏木涂香等。各取少分置阏伽水。烧安息香然芥子油灯。以忿怒心相应。从二十四日午时或夜半起首。至月尽日满。每日澡浴断食念诵法准前行。妙言曰。 吽折隶主隶准提吽发吒(二合)【◇】(此是梵书发吒字。若恶人等身心不安。或得大病或命欲终。即当劝彼令发善心。若是悔过自责永断恶心者。即为彼人作息灾法。念诵彼人即免灾难。此上是四种成就之法。若欲于此四种法中求成就者。须得预前持诵准提真言。五十万遍或七十万遍。或百万遍而为先行。方于四种成就法中。随心所欲作一法时决定成就。每见今时或释或儒为利为名终年亲附竟日趋参。用尽身心罕有称怀。无常来至又生下劣之处。何如依诸佛之圣言。诵秘密之神咒。于上增益等法中频频作之。所求之事决定遂心。一切罪业悉得消灭。无常来至又生胜处。现在未来俱获利乐。岂不善哉。有斯钜利故佛说之) 若作出世间法者(为欲速满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及顿圆十波罗蜜超越三无数劫。今世祈克圣界现前)。行者在于山间深谷。殊胜岩窟清净伽蓝。运大悲心常乐利乐无边有情。同准提王菩萨仗托无尽诸佛菩萨大悲愿力助护。限四月四日一期之内。阻绝人客默断语言。三密相应心无间断。行者面向东(余方亦得。就中向东最吉。或全跏坐或半跏坐。或随意坐俱得)。像面向西。于准提像前安置镜坛(行者顶上想◇嚂字。变成火轮烧尽自己有漏之身。复想大莲华上有◇阿字。生成无漏智身。更想◇暗字灌顶已。又想◇嚂字变成大火。烧此有为世界。如同劫火烧尽无遗。但有空寂。复想建立无为之坛。于最下方遍想◇欠字。杂色而为空轮。于空轮上遍想◇含字。黑色变成风轮。风轮上遍想◇嚂字。赤色变成火轮。火轮上遍想◇[金*(离-禸+ㄆ)]字。白色变成水轮。水轮上遍想◇阿字。黄色变成金刚地。于金刚地上遍想有大莲华。一一莲华上皆有准提菩萨。无量圣众围绕。一一准提前皆有行者自身。一一身各出无量华果饮食幢旛等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又皆对准提镜坛三密相应。又行者若无准提像。并华果饮食等供具。但作此观亦得吉祥成就)。一心谛想准提菩萨。具无尽相好光明。于菩萨心月轮中。想有九圣字坛。行者想自心月轮中。亦有九字坛。并自身分中想布九圣之字(心月轮并身分布字如前已说)。所献华果饮食香烛等。于上息灾增益敬爱三法之中。所说物色皆得用之。行者衣服。但一切新净者皆得作法。就中黄衣最吉。又行者不须苦节劳形。恐心神散乱。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得三密修习。于见闻觉知唯观◇阿字(于一真清净法界亦常作观行)。依前次第轨仪持诵至准提真言。从头无记无数专精念诵。勤策身心不令懈怠。欲近成就时必有种种障起。应作降伏息灾等法。随行者根性差别。于其中间必获三昧现前。即于定中见无数佛会闻妙法音。证得十地菩萨之位(此一种法。唯求出世间。若欲于此法中求成就者。须得预前持诵准提真言。五百万遍或七百万遍。或千万遍而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灵验)。二验成行相者。谓准泥陀罗尼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等。共十余本经皆说。真言行者用功持诵。或梦见诸佛菩萨圣僧天女。或梦见自身腾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楼台高树或登白山或乘师子白马白象。或梦见好华果。或梦见着黄衣白衣沙门。或吃白物吐黑物。或吞日月等。即是无始罪灭之相。或正持诵时见诸[番*去]光明。或见空中遍地奇特之华。或见诸佛菩萨圣僧天仙等。或见诸佛净土。或自游佛国亲承供养。或暂时闻经于多劫。或见灯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或无火炉中自有烟起。或见佛像旛盖自动。或闻诸佛菩萨种种美声。或觉自身巍巍高大。或齿落重生或发白返黑。或身润白不生蚤虱。或贪嗔痴心自然消灭。或总持不忘一字能演多义。或智慧顿生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或一切三昧法门自然现前。或福德顿高四众归仰等云云(此上所说是经文。今有闲僧儒士。泛参禅理者。厥见相以为妖异。此则非但毁谤最上乘教。亦是舍相取性之邪见也。不知其相本来是性耳)。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长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舍之念。应观所逢境界。皆是◇阿字或◇嚂字等(或想皆如梦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如是应验。更须策发三业加功诵持。不得宣说咒中境界炫卖与人。唯同道者不为名利。敬赞方得说之。若成就时而有九品。初下三品者。若下品成就。能摄伏一切四众。凡有所求举意从心。一切天龙而来问讯。又能伏一切虫兽及鬼魅等。中品成就。能驱使一切天龙八部。能开一切伏藏。或要入修罗宫龙宫。便得入之去住随心。上品成就。便得仙道乘空往来。天上天下而得自在。世出世事无不通达。中三品者。若下品成就。便得诸咒仙中为王。住寿无数岁福德智慧三界无比。中品成就。便得神通往余世界。为转轮王住寿一劫。上品成就。现证初地已上菩萨之位。上三品者。若下品成就。得至五地已上菩萨之位。中品成就。得至八地已上菩萨之位。上品成就。三密变成三身。只于此生得证无上菩提之果。此是持咒人九品成就。若直求成佛。不须求下三品等成就。若准神变疏有五品成就。一现至信位。二至初地。三至四地。四至八地。五至成佛。此局当经。今通依诸经故说有九品。谓准提真言总含诸部神咒。问曰云何得知准提总含诸部神咒。答谓一藏经中神咒。不出二十五部。一佛部谓诸佛咒。二莲华部谓诸菩萨咒。三金刚部谓诸金刚神咒。四宝部谓诸天咒。五羯磨部谓诸鬼神咒。此五部每部复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今准提总摄二十五部。故准提经云。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又云若欲召二十五部天魔等。专诵此咒随请必至。又云五部金刚四天王。共结总持三昧界又大教王经云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准提菩萨真言。能度一切贤圣。若人持诵。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证得大准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准提真言既总摄二十五部真言。准提镜坛亦总摄二十五部坛法。谓二十五部中坛法。或用形像印法梵字等。各各不同。今准提镜坛。总摄此一切诸坛法也。故准提经云。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梵语曼荼罗。此云坛也。是知镜坛最尊最上。能灭一切魔障。能生一切功德。眼见身戴皆获利乐。故昔人云。坛者生也。出生无尽功德故。坛者集也。无边圣贤集会之处。如方珠勺月水出。圆镜对日火生。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尚有难测功用。况诸佛不思议坛法耶。今有寡见闻者迷于密教见用镜坛却生毁谤。然三世如来未有一佛不依坛法。而得成道度众生也。幸广见闻速改其谬)。上来密教心要境。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下(供佛利生仪附) 三显密双辩者。若双依显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谓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准提六字等咒。此有二类。一久修者。显密齐运。二初习者。先作显教普贤观已。方乃三密加持。或先用三密竟然后作观。二类皆得。余虽下材心尚显密双修。故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并仁王仪轨皆云。若不修三密门。不依普贤行愿。得成佛者无有是处。又华严经字轮仪轨云。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者。先应发起普贤行愿。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是知上根须要显密双修。中下之根随心所乐。或显或密科修一门皆得。然显圆华严诸佛共赞菩萨同遵。西天东夏上智上贤。无不归心为大教广行。人多见闻不假赞扬。密圆神咒是诸佛之顶菩萨之心。功能广大利乐无边。为时流少知今略叙述。亦分为二。一叙述密咒功德深广。二问答密咒法器胜劣。且初叙述密咒功德深广者。粗依圣教略出十门。广有无量(为人多不知密教深胜故。以十门赞扬用警未闻。若实一向舍显赞密。亦非通人。华严经云。受一非余魔所摄持。劝诸后学若显若密。或性或相行则任在。一门信须圆通无碍。勿同盲人摸象弟子洗足。余曾有偈云。大圣亲宣五教文。千门万户入天真。遍观受一非余者。尽是佛家不了人。又既准提总摄二十五部。即知已下十门。皆说准提陀罗尼功德也)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 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 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 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 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 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 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 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 初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者。谓秘密藏诸陀罗尼经。皆说陀罗尼能护持国王安乐人民。故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化。所有王子妃后。宰相辅臣诸官将等。皆得拥护令获安乐。国中所有内外怨敌。谋计奸诈疾疫饥馑。亢旱水涝恶兽毒龙。如是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库藏盈溢。华果荣盛人民安乐。又宝藏陀罗尼经说。陀罗尼流行之处。能拥护国王王子。妃后公主百寮辅相。令其灾难消灭。所愿圆成善神加护。不令鬼魔来相娆恼。复于国内获十种果报。一国中无他兵怨贼侵娆。二国中无诸星宿变怪而起灾患。三国中无恶鬼神行诸疾疫。善神卫护万民安乐。四国中无诸风火霜雹等难。五国中人无怨家得便。六国中人不为诸魔所逼。七国中人无诸横死。八国中五谷成熟甘果丰足。九国中善龙入境依时降雨。无有旱涝不调之名。十国中人不为虎狼兕兽诸恶杂毒损害。又七佛神咒经云。陀罗尼若日月失度能使正行。谷米不登能使丰登。大臣谋反恶心自灭。疾疫刀兵悉能攘之。又云其诸人王。欲得现世安乐离众患难。其王应当勤心读诵陀罗尼。亦当劝于后妃婇女诸王子等。勤心修习。又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何以偏说护于国主。谓国主若安乐时。万民安乐是以偏说护于国主。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云陀罗尼能除一切有情灾祸。疾疫饥俭劫贼刀兵。水旱不调星宿失度。亦能增长福德。国界丰盛人民安乐。国王男女皆得长寿。又苏婆呼童子经云。离真言外更无别法。能与众生乐者。广如诸陀罗尼经中说之。昔有辽国天佑皇帝。法轮广运佛慧流通。坚持密咒聿获神功。遂得禾登九穗麦秀两岐。宝祚恒安兆民永乐。斯乃陀罗尼之验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者。谓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最胜总持经楼阁陀罗尼等。二十余本经皆说。若书写陀罗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或书在幢上堂殿上。或纸素竹帛上。或桦皮墙壁板木等上。有众生得睹视者。或身手触者或影中过者。或真言字上尘飘在身者。又或书之戴在顶上者。身上者衣中者。或书之旛上。若风吹旛动其旛。所指处众生。或书钟鼓铃铎螺钹等出声物上。有闻声者 |
|
|
板凳#
发布于:2017-02-22 06:06
房山石经中记载的准提独部法暨探讨
一、房山石经介绍 房山石经的镌刻,缘起于中国佛教史上的两次“法难”:史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破坏佛寺、诛杀僧众、焚毁经卷。这两次“法难”给了佛教徒重创,有心者开始寻找不易毁灭的方式保留佛典。 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05年),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大师的弟子静琬法师继承师志,发心刻经于石,免于受到毁灭流传后世。来到房山的白带山下,发愿刻造石经。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 其中辽、金时代所刻佛经瘗藏在云居寺地穴,白带山上的8个石洞室则锢封著以隋唐时期为主的石经。这便是世称的“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白带山也因此更名为石经山。 房山石经包容了佛经的经典要著,所刻佛经多为历代善本孤本。如著名的久已佚失不存的唐代钦定开元大藏经和辽代《契丹大藏经》,都是当今绝世不传孤本,它是校勘历代木刻藏经字句脱误舛讹的最好版本。此外,房山石经还保存了一批久已佚失的佛教典籍。如唐代密宗佛典《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为唐代密宗留下的贵重文献,而且还是研究唐代中印度音韵学的宝贵资料。 二、房山石经的价值 房山石经是校勘历代木刻藏经字句脱误的最好版本。据唐代开元二十八年(740)王守泰撰《山顶石浮图后记》记载,开元十八年(730),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奏请玄宗赐大唐新译经四千余卷,送往石经山作为刻经底本之用,而且是由当时的佛教版本目录学专家、长安崇福寺沙门智升亲自护送的。这—年正是智升撰述开元大藏经的目录《开元释教录》完成之年。所以这四千余卷用作刻经底本的赐经,就是早已佚失不存的钦定开元大藏经,而《房山石经》的唐刻部分保留了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 我国历代雕印的汉文大藏经,加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刊刻的在内,约有三十余种。目前留存于世年代最早的是朝鲜半岛于1236年开雕的《高丽大藏经》再雕本。这部《高丽大藏经》在刊印时的主要校勘本是《契丹藏》,故《契丹藏》被视为最梦寐以求的—部藏经。近年来根据一些研究,《房山石经》的辽代刻经所用的底本正是《契丹藏》。这个事实已被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所证实。《房山石经》的辽代刻经实际上是—部《契丹藏》的覆刻本,这是佛教史上的—件大事。 因此,《房山石经》所用的两个底本,在今天都是绝世不传珍本,所以它是校勘历代木刻藏经字句脱误的最好版本。尤为可贵的是,《房山石经》中还保存了六十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这些佛经不是历代相传已经佚失的,就是未曾有过记录的译本。 三、显密圆通集中的独部法 由上述中了解到,房山石经的重要与价值及公信力,再来看《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有引用到关于独部法的版本,其实是来自于“房山石经的版本”,道殿大师是依据此版本的。因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某些引用的“独部法”经文都跟此版本一样 ,如《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云:‘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 而房山石经的《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 独部别行》:‘若复有无福无相,求官不迁贫苦所逼,每十斋日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转轮王福,所求官克当称遂。’ 而日本大正藏的《七俱胝独部法》是写:‘若复有人无福无相,求官无迁贫苦所逼,每十齐日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转轮王位,所求官克当称遂。’ (注:“齐”在古字中通“斋”)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跟《房山石经》都是讲:‘轮王福’而大正藏的独部法是记载:‘转轮王位’ 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有一段提到: ‘此咒(指准提咒)于南赡部洲有大势力,移须弥山竭大海水,咒干枯木能生华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 而另一段:‘今为俗流之辈,带妻挟子饮酒啖肉是其常业。虽逢僧人教示,习性难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议咒法救脱,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其有斋戒清净依法持诵者,更为胜妙。故准提经云:何况更能结斋具戒,依法持诵不转空身,往第四天得入神足是也。’ 找遍经文皆无此记载,原来与房山石经记载应该是一样的。 房山石经的《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 独部别行》:‘何况更能结斋具戒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往第四天得大神足。’ 为何道殿大师是讲‘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 有可能是指:‘不转肉身往第四天’欲界第四天正是:兜率天。 否则藏经中就找不出类似的记载了? 蓝吉富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与准提信仰》 言:‘关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作者的年代问题,已可确定的是所属朝代。他的著作时代是辽代,而且可以确定是在辽道宗之时。’ 而此时正是同于《契丹藏》 约在辽兴宗(1031~1054)时开雕的年代。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30余年刻成。 由以上文献我们可以推测,可见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引用《契丹藏》(也就是房山石经的底本)的可能性很高。道大师那时编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时参考的相关文献,或许不是只有目前流传下来的资料而已。 四、曾被误解的独部法 1、不简净秽的问题 在文献记载中,独部法曾经因为其方便性,而被误解过。在大正大藏经的《七俱胝独部法》的注解有提到过: ‘右七俱胝独部轨,昔有律师,见略题之本,言不简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净秽,谬读文以为伪文,天明中沙门亮雄者辨其谬,以具题之本为正本,其略题之本为草稿未治,沙门慧亮者,印施具题之 本行世,以予视之非矣,赖瑜薄草决,秘钞问答等,引用此轨,今岁集洛北清和院,洛东智积院,河州延命寺等所藏众本,当山爱染院大宣等挍合,予亦订正,以两 本俱印版,于时享和改元辛酉年仲秋月 丰山妙音轮下总持院 快道 志’ 这里说明了有僧人曾经对“不简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净秽”这样的句子起疑。但各位可看《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的记载也有类似的文句:“ ... 不简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但诵此咒必能成就。”难道也因此判定如意轮法为伪? 而《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也有类似这样摄受下根恶业众生的方便:‘若有人才听是真言题名。若诵题名。 人亲近。若诵题名。人一处住。 是人一切天魔恶鬼一切善神王皆来守护。食五辛鱼害。 亦淫姊妹。若一切女人畜生女诸毗那耶迦。 不能为障碍。皆随顺昼夜守护。除灾难令得安稳。何况自诵。若具足诵。一切重罪悉皆消灭。 得无量福德。死必生极乐世界。虽作极重罪。 不堕地狱。杀父母。杀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烧经像。秽伽蓝。谤诸人。谤诸教。 自是非他。如是作重罪。决定生极乐界。 上品生自莲花中化生。更不受胎生。’ 所以准提独部法所说并非特例。 另外,独部法也说:“具戒清洁速得菩提”、‘况能结齐具戒,一心清净依法诵持,不转此身即证菩提,有大功力。’(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由此可看出独部法并没有否定戒行的重要,而只是认为虽有一些不净还是能修持独部法成就,而这个成就的部分,就不一定是所谓的“不转此身即证菩提”。所以并没有违背楞严经的教言(杀盗淫妄不除,尘不可出),因为独部法里的某些成就法并非出世间悉地。 另外文中也写的很清楚“若在家人,纵不断酒、肉、妻子,但依我法无不成就。”(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这是针对在家人的方便开许,并非对出家人开许,所以没有破坏出家戒律之虞。 而在家人(居士)本就可以娶妻生子,但有妻子并不代表可以邪淫,这是不同层次的概念。至于饮酒食肉,佛教中也是有少分、一分优婆塞的情况,也并没有违背佛法。此处开许饮酒也许符合少分优婆塞之情况(但若酗酒影响伤害到众生则不符合此处开许)。而食肉在五戒中本就是有开许三净肉。(注:若能全持五戒,谓之满分优婆塞。若持四戒,谓之多分优婆塞。若持三戒,谓之半分优婆塞。若持二戒,谓之少分优婆塞。若持一戒,谓之一分优婆赛。) 关于这一点蓝吉富先生在《准提信仰札记》有提到过: ‘在善无畏所译的《七俱胝独部法》中,曾有这样的字句: “佛言此咒及印能灭十恶、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功德。 作此 法不简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净秽,但依我法,无 不成就。” 这段文句曾引起历代多人的讨论,也曾有人因此而致疑。致疑的关键 ,在于可以“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净秽。”的描述。 这样的文句,一则在彰显此一咒语的独特性及卓越功能,一则系为在 家众开启方便之门,俾使一般在家佛子不致于因为畏惧禁戒的繁琐而不敢持诵。 但是必须深思的是:在家众“饮酒食肉、有妻子”等行为并不像杀人 放火等一类直接伤害众生的恶行,它们只不过类似间接性的“遮戒”而已 。其中,可想而知的是喝酒必须以不使神智昏乱为限,否则口齿尚且不清 ,要如何持咒?至于“食肉(但不可杀生)、有妻子”,原本就是在家佛 子所容许的,当然不算是恶行。 所以,这样的“方便”并没有鼓励恶行的意思。事实上,在修持期间 如能尽可能去恶行善,则效验必有可能更形加强。这一点可以从前述《了 凡四训》一节得到印证。’ 而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是佛菩萨先随顺众生的习性,然后再慢慢的潜移默化,但原则是在不能违背佛戒之下。像以前释迦佛无量劫前身为梵行者,但有一位在家女众爱慕他,并且以死相逼。梵行者为了度化他,还俗与其结婚救了他。后来佛说因为随顺众生而牺牲小我的功德,让他的修行超越几劫。这就是佛菩萨随顺众生,然后再慢慢度化的例子。 当然若饮酒过量、酗酒、酒驾等伤害到自他的行为,怎么可能修持独部法成就?所以此处应是指在最差的条件下修持也能有成,但若能具足戒律,则成就更高更快。这就显示了准提法特别方便之处,泽被下根。而修到相应也能渐次断除恶习,具足戒行。 这有无违经意呢?经言:‘薄伽梵,在名称大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并诸菩萨,及诸天龙八部前后围绕;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 独部法的方便某程度上本是合乎不同阶段性的佛法的,独部法特别提出来只是相对于很多条件严格的密法而言,门槛是比较宽容的。准提法的缘起有一部份是为了“薄福恶业众生”,所以独部法的条件比一般密法容易入门,这也是无违背法之缘起。反之,独部法的最低条件,即是至少能持多分、少分或一分戒,并且不像一般密法有的修持条件的繁复、清净、严峻。 如《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云:‘此总摄印咒。能总摄一切印咒等。若受持此咒者。尽一形不得食五辛酒肉葫荽芸薹。勿淫。清净梵行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卷3:‘不食五辛恒常 乞食。’ 《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苏吒》卷1:‘行此法者断酒五辛血食’ 《佛说六字咒王经》卷1:‘不食五辛净洁洗浴。不得行淫不得饮酒啖肉。’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卷1:‘常须 远离恶人不净臭秽之处不近酒肉五辛。一心受持无不验者。’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卷1:‘五辛酒肉所不经口。梵行居心除舍缘务。于寂静处然后读诵。’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卷1:‘远离五辛一切荤杂。于日三时中念此陀罗尼三遍。一切所求皆得成就。’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卷1:‘当知是人应常精进。守持净戒斋法清净。不食五辛酒肉残食。亦不作离间语谄诳语嫉妒语。及盗诸部坛印咒法句故。若犯斯过即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所弃舍。我亦弃舍不乐观摄。’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1:‘净持戒地 五辛酒肉悉不食之。少欲知足修质直行。修行此陀罗尼’ 《佛说穰麌梨童女经》卷1:‘先断五辛亦不食盐不食油。断语于一净处。’ 《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吒利法》卷1:‘酒肉五辛等并不得食。’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何因众生。持诵真言不复获果。寻师所求。真言悉地上中下法。从日至月。月至经年。从年极至一形。具修苦行昼夜不阙。亦无效验……若有持诵一切真言法。先于诸佛深起敬心。次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度众生广发大愿。远离贪痴憍慢等业。复于三宝深生珍重。亦应虔诚遵崇大金刚部。当须远离杀盗邪淫妄言绮语酒及以食肉口虽念诵心恶口两舌。亦不饮意不善常行邪见。以邪见故变为不善。’(详见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律分品第一) 由上列举可见有些密法的修持条件是比较严格的。 此段不简净秽的问题是以圣言量的依据来检视。 2、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的问题 再者就是对于“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这样的经文质疑。 在经文中提到:‘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印’表示准提独部别行法的手印有这样的功能。这在许多东密的资料中都有提到,并且藏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列举如下: (1)《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总摄印咒第五十 两手腕仰相叉。右手大母指押左手大母指。两手八指急怒把拳。咒曰 唵(一)萨婆那庾多(二)慕陀啰(二合)耶(三)盘陀盘陀(四)莎(去)诃(五) 此总摄印咒。能总摄一切印咒等。若受持此咒者。尽一形不得食五辛酒肉葫荽芸薹。勿淫。清净梵行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2)《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 ‘千臂总摄印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臂总摄印第五 起立并足。先仰右手掌。五指各相附。后以左手掌。仰押右掌上当心著。此印力能摧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怨。咒曰 怛侄他(一)婆卢枳帝(二)摄伐?耶(三)萨婆讷瑟吒(四)乌诃耶弥(五)莎诃(六)’ (3)《观自在菩萨怛[口*缚]多唎随心陀罗尼经》: ‘总摄印 总摄印第四十八 两手腕仰相叉。右大指压左大指。两手八指急怒把拳。真言曰 唵 萨婆那庾多慕陀罗耶盘陀盘陀 娑[口*缚](二合)诃 此总摄印明悉能一切印法(此是智通于玄奘三藏处受得此印)’ 由此可见,总摄印也存在于不同法门中,那么准提独部法的手印能总摄25部也是有合理的成立之处,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并且准提总摄印能召请二十五部天魔波旬,轨云:“若欲召四天梵王、帝释、二十五部天魔波旬等,对镜结印,头指来去,于净处高声诵二十一遍,一切贤圣阎罗鬼众,随请必至不敢前却,所有驱使随心皆得。” 若准提法没有总摄25部之威德力,何以能召请二十五部天魔波旬?另外,准提大身咒的祈请文也提到:‘五部金刚四天王。共结总持三昧界’也是召请五部(佛、莲华、金刚、宝、羯磨部)金刚护法来护持。这难道不是准提法有总摄五部之威德吗?否则何以召摄五部金刚护法? 至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为何将手印总摄25部的说法引申到:坛城总摄25部、咒语总摄25部,这也许是道大师个人修持的经验证量,也许有他根据之经典,但我们目前尚未发掘更多文献来证明,就像当初房山石经未出现时,《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很多的文句、说法都跟大正藏经所记载不尽相同,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到后来石经出世后,才了解到道大师所载是有其根据的,所以目前我们对于不了解之处暂且持保留态度,不用去否定。 而日本的《无畏大道场法》也记载:“若诵此准提真言一遍。即同诵一切陀罗尼一遍。”这不就是类似总摄的概念了吗?那么咒语总摄25部之说法不也有成立之根据? 若以无梵本来否定真实性,那么,某些密法也早已无梵本存在,是不是也要算入伪法之列?当初布顿大师在佛教史大宝藏论中提到某些新译派对于金刚橛法的质疑: ‘统计以上共约四百种密续经典(似乎缺少两种)。关于旧译的古密典,大译师仁清让波(宝贤)、拉喇嘛耶喜峨、颇章细哇峨和廓、库巴拉等大师,都认为是非正宗的密典。 但是我精通翻译的上师利玛绛称和日惹大师等却说:“曾从桑野寺获得梵文本,在尼泊尔也曾见过有《金刚橛根本续分品》的梵文原本”。所以这些古密典应是正宗的。 我(布顿)认为如果心中罪过自性恶劣,对于合理的密咒,有时也认为是不合理的,何况说对于此类可疑之法典! 因此应等舍置之(即未判定好恶之前暂作保留),不生罪过之心为善。否则,将正法说成非正法,将非正法说成正法,都要遭受同样的业果。’ 对于认为质疑的经文,其实要持保留态度,不能遽下否定,就如同大藏经将可疑的经典列入“疑似部”,还不敢直接说是伪经啊!只能说疑似而已。这就是祖师大德一贯的谨慎态度吧! 3、镜坛的问题 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早就有提到曾经有人对镜坛修法有非议,认为是外道修法,关于此点,道大师曾解释:‘今有寡见闻者迷于密教见用镜坛却生毁谤!然三世如来未有一佛不依坛法,而得成道度众生也!幸广见闻速改其谬!’ 想必是曾有人对于镜坛法提出批评,所以才有这段的解释。其实镜坛法不只准提法特有,以下节录其他有关镜坛的修法: (1)准提问事镜坛(出自:准提三经) a、叉手捧杂花,咒千八遍,散一镜面;又于镜前正观,诵咒亦千八遍,得见佛菩萨像,应咒花百八遍,而散供养,随请问法,无不决了。(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b、或于净洁镜面,以好花念诵一百八遍,散置镜上使者即现镜中。复以前法更取好花,散镜面上,即有善恶相自现镜中。(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c、又法,取一明镜置于坛中,先诵真言加持花一百八遍已,然后又诵真言,一遍一掷打镜面,于镜面上即有文字现,说善恶事。(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2)楞严镜坛 (出自:楞严经·卷七) 《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如法建坛和结界”。 相关经文如下: 《楞严经·卷七》云:“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3)大度母镜坛 (出自:多杰觉巴上师的密宗一百二十五法,密宗第八一法) 藏密多杰觉巴上师的密宗一百二十五法里,密宗第八一法:大度母镜坛成就法。也有提到关于镜坛的修法,也是藉镜坛来观像现出种种世界现象,但此修法较准提镜坛严格,需禁止五辛烟酒,若犯佛戒,盗法者会呕血而死。 (4)莲花镜坛(出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第十六) ‘清净如法作银莲花。以一肘镜为莲台面。’ ‘花冠璎珞耳珰镮钏。天诸衣服种种庄严。置镜心上。’ ‘时别自以奋怒王真言奋怒王印。灌顶加持。若莲花镜中放光。观世音像身出甘露水。放种种光自身放光。 则当获得不空无垢清净蕴身。不空王心三昧耶成就。 是时紧捷诵奋怒王真言。 观世音菩萨镜中出现赞言。善哉善哉。 汝今成就出世世间镜坛印法。汝须何愿为汝满足。 阏伽供养所愿尽乞。皆得圆满。 沙门婆罗门国王王子后妃婇女大臣僚佐一切人民。观像镜者。 皆睹种种神通变相。 亦见自身过现未来种种业果善恶之相。’ 由上可知,镜坛法本就是密法的一种法门。当然有其更深的奥义,在此不论,本文只对照以显示镜坛法并非无中生有。以上总摄与镜坛的问题是以比量(对照类比)及祖师证量的角度来解析。 4、独部别行法的问题 至于“别行法”这种法门也是存在于各种体系的法门之中,并非是没有根据的。根据文献记载有以下: (1)尊胜别行成就法 (2)持世陀罗尼经别行法 (3)如意轮王摩尼跋陀别行法印一卷(不空仁运珍) (4)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5)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一行运) (6)青目天女别行法一卷(无人名二纸策子说伏敬福等法有咒印) (7)随求请雨别行法一卷 【别行的意义】(佛光大辞典): (1) 自大部典籍中,抽取一部分,使其独立发行流布于世,称为别行。如自法华经中抽取普门品,独立作为观音经而流布于世。 (2)相对“寻常行”而言,特定期日作修行,称为别行。 准提法的来源,我们可以参考经典的说法: a、大明咒藏六万偈中出(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b、龙树菩萨于持明藏略出(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 ) 持明藏(Vidyadhara pitaka)意为:持明之法藏。演密钞一曰:“藏者能摄义故,(中略)今但取府库名之为藏,由如世间国大库藏即能蕴摄种种杂宝,出纳取与赈济无穷。持明藏亦尔,蕴摄诸佛秘密法义,利乐无尽故以为明藏。” 义净法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提到印度在陈那以前有一部“持明咒藏”十万颂,后来由难陀摄集为一万二千颂。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卷2)云:“持明咒藏。然相承云此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成三百卷。现今求觅多失少全。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即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彼弟子厥号难陀。聪明博识渍意斯典。在西印度经十二年。专心持咒遂便感应。每至食时食从空下。又诵咒求如意瓶。不久便获。乃于瓶中得经欢喜。不以咒结其瓶遂去。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成一家之言。” 《说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罗尼念诵法》也提到:“依梵经本,有十万偈颂,我今略说念诵观行供养次第。” 可知准提法的来源应是龙树菩萨从持明藏中略出传下。而准提独部法也有可能是从中撷取一部分而出。 至于独部的意义在轨文中已说的很清楚:“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若求成就先作坛法,不同诸部广修供养、掘地作坛、香泥之所建。”。如佛部仪轨(金刚智、不空译本)需要“广修供养、掘地作坛、香泥之所建”这些程序,不同诸部就是不同于、不属于这些部别的修法。 五、总结: 准提独部法是道殿大师特别推崇之修法,是汉传的特色。道殿大师说:‘准提法在梵本中有十万偈之多,汉地已翻译的有各位大师的种种版本,虽然仪式有点不一样,但这些经典之中就属善无畏大师译的:‘七俱胝独部法’,是最总摄一切也最契心要的译本,是准提法种种坛城中作为主导的一种坛城法,也是能广度七众的法门,因此,可以流传及以此为依怙。东夏的高僧大德没有不依此法而持诵的。’ 这一段是【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总结,通常结论也是最重要的论述。可见当时修持独部法之盛况:‘东夏的高僧大德没有不依此法而持诵的’。这也是准提法一个特别法吧。 并且在公信力最高的藏经房山石经中也有记载独部法,甚至《房山石经》所用的两个底本,在今天都是绝世不传珍本,所以是校勘历代木刻藏经字句脱误的最佳版本。所以《房山石经》中的独部法是有其价值与可信度的。 |
|
|
地板#
发布于:2017-02-22 06:31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房山石经的出土对准提法的研究来讲是意义很大的,说明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主要依据经典即是石刻版的善无畏译本《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独部别行》,特别是其中的手印部分证明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记载的手印部分的准确性。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X 有人问:有一种准提印结印的图片资料上,双手无名指小指是放在双手虎口附近的,在您的结印视频中,双手无名指、小指又是放在双手掌根附近的,那么双手无名指、小指到底放在哪里是对的?按图片资料上双手无名指小指是放在双手虎口附近是不是错的?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心要中的手印: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上”准提印法:“以二手無名指并小指相叉於內。二中指直竪。相拄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大拇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另外:还有两种: 一、“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唐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准提根本印: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以二手小指二無名指。相叉入掌。二中指直竪頭相著。二頭指頭附二中指上節側。二大指各附二頭指側即成 。”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图片:IMG_1778.PNG 二、“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 )中的根本印和閼伽印: “應結契印。佛部三摩耶印二手虛心合掌。開二頭指屈。輔二中指甲下第一節側。二大指各附二頭指根下即成。”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次結閼伽印 二手內相叉。竪二中指頭相著。以二頭指捻二中指背。二大指側附二頭指根下。即成根本印。准前根本印。微屈二大指入掌。即成閼伽印。誦真言三遍。”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这里的閼伽印就是准提念诵印,与房山石经版和心要恰好相同。 房山石经:“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尼印。以二手無名指小指。相叉於內。二中指直豎相拄。 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母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 按照道大师的处理此种情况的办法,就是依照自己看到的典籍为标准,我们是宗《心要》的道殿流,就依《心要》为标准,其他经典的记载也认同,不是经典的记载不认同。 又查了一下在房山石经影版的原版,其中的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 唐善無畏奉詔譯 獨部別行”其中 “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尼印。以二手無名指小指。相叉於內。二中指直豎相拄。 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母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这一段中是“二母指捻右手無名指中節”并不是“左右手”,我想《心要》采取的就是这个版本,但是前一阶段我看到有些网络上的有关房山石经的翻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时都错变成了左右手,凭空多了一个“左”,我觉得这应该给予纠正,因为这与石经不符合,在任何早期的大藏经中没有这样的刻板记载。如果一定要加上左右手也应该加以说明,是对房山石经的更改,或是其它版本。希望其他正在倡印房山石经准提经典或《心要》的师兄们也能注意这个问题。 按照印错的印刷版的手印,往往为了让大拇指放在左右无名指的中节,就只能把无名指伸直而放不到手中间了,不容易做到虛心合掌,往往是两个手心倾向于朝向身体。 应县辽代木塔的发现,让我对碛砂藏非常感兴趣,但残缺的太多了,还好,胡适在美国的图书馆发现了碛砂藏的只有目录内容失落的内容,他发现辽元时期的碛砂藏本和永乐北藏本的《心要》,并影印发表,其中两本大藏经中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的手印与房山石经相同。这个刻经版说明现在上海佛学书籍出版的《心要》版本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台湾版本的《心要》的准确性则有待商榷。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经典中的准提手印研究 近年为了这些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俄罗斯提供给中国的佛教文献中,辽代部分《俄藏黑水城文献》记载的,辽元时代的《密咒圆音》中的资料记载等等,也印证了大藏经中的《心要》的严谨性,在手印和准提咒的发音方面又给予了最好的佑证。 因此作为准提法的修行者,特别是按照《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体系来修准提法的修行者,要依据《心要》和准提经典,让自己的准提手印更加规范和准确。 |
|
|
4楼#
发布于:2017-02-22 16:06
明清准提佛母菩萨铜像(手印)
图片:2.jpg 图片:5.jpg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图片:21.jpg 图片:22.jpg 图片:31.jpg 图片:32.jpg 图片:34.jpg 图片:41.jpg |
|
|
5楼#
发布于:2017-02-23 17:00
准提佛母(梵名Dorje Tsundi)
准提佛母在汉传佛教和日本佛教中,是一支极为流行的本尊法门。在藏传宗派中,也有这位佛母之传承。 准提佛母是观音大士的化身。作准提佛母的修持,可令行者回遮任何周、年、月、日、时而引致之不良影响,也能遮止任何由星曜、节令及方向不吉祥所导致之不良影响。此外,准提法门更能特别有效地对治邪术的加害和令心愿圆满。以上为此法门的世俗利益。在出世间利益上,修持此法门者能得生于此佛母之净土,乃至最终成就佛境。 “准”为不空,绢索为“胝”,“准提”不空绢索菩萨也,或为多罗菩萨 金刚藏 菩萨,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观世音菩萨,是释迦如来之化身。 准提法为密宗独部,且通五部之殊胜密法。每一灌顶修持准提法之人,必增二十一年之寿命,长短悉自知。 准胝梵语名号称为阿利也母陀婆缚底,密号最胜金刚,又称降伏金刚。修持此法行者,凡事一切殊胜,无不如意,能降伏一切恶魔,百邪震惊,而不得便,可见此法功德无边。 准提又翻为清净,或翻为明觉。过去有七十七俱胝准提佛母-金刚母,于法界中无一人不佑有观音与准胝者,而准胝即观音之普门示现,准胝咒乃法界秘密藏中之三昧王,能出生诸佛菩萨之智德庄严,且持诵准胝咒观自身若释迦牟尼如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金色,圆满身光,是故称之为佛母。 准提王佛母身黄白色,有种种庄严其身,腰着白衣,衣上有花纹,着轻罗绰袖天衣,以缓带系腰。种种庄严“色”法胎藏界之义,种种尘沙诸法,因凡夫以菩提为烦恼,而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之故。 准提佛母像四周圆有光明光焰,是“心”法金刚界之义,智能破妄心昏闇之故。准提佛母有三目十八臂。三目表佛眼、法眼、慧眼,即表不纵不横三谛一如平等义,为理智事三点,佛部、金刚部、莲花部之总摄。十八臂上均以白螺宝为钏,表音胜善说法之义。 十八手作不同之表征,吾人若以象征学之见解反覆思惟,密教之表征,具含甚深微妙之理,初见准提像者,常不能知准提佛母十八支手所作义理,惟经解说即释大惑,密教深寓哲理,而以平常之事物表征,非入门弟子不能知。 准提佛母中央双手作说法印,为破人道贪瞠痴三障,说法利生,教人学法,令证三身果位。 右第二手作施无畏印,右掌五指开立,为五智之光明义,是令人道众生无畏,实具大悲深重,故显此手印。 右第三手把剑,此剑乃智慧剑,降断三障四魔,除三毒五欲,故持此剑。 右第四手持数珠,数珠表智慧为转之义。母珠表本师阿弥陀佛,数珠绪表观音大悲,绪贯一百零八烦恼,转一珠断一烦恼,证百八三昧,具不可思议功德。 右第五手把天妙果,天妙果有万子,表圆满万行善之种子,显佛果圆满义。 右第六手把钺斧,是以大钺斧能破一切,令人摧破一切无明、难断惑障之义。 右第七手把钩,万德皆归准提尊,尊中之王,四海悉皆朝宗,有钩王义。持钩并含召一切众生,令入本有内证之法界宫,召入如来寂静智德,是故持□。 右第八手持金刚杵,金刚者坚固不动智,杵有破体之力,即摧灭三毒,显三部诸尊。 右第九手把宝鬘,宝鬘是贯花叶之物,是花鬘,具万德庄严义,有平等性智之功德。 左第二手持如意宝幢,为表高立净菩提心宝幢,于无量福惠诸贪乏众生,施与世出世愿,有众善根本万行源底之义。 左第三手持莲花,红莲花自性清净,表一切众生心中有本来清净理,虽沈沦无三毒泥中,往来六趣四生垢秽,不染犹如莲华。 左第四手把澡罐,表瓶灌能盛满一切,为此佛母出生三部,诸尊盛满之德。 左第五手持索,此索为降伏恶魔,忿怒诸尊皆持有,可系缚难伏者不令倾动,引入本有法界宫,有大悲方便之义。 左第六手持轮,轮能转惑摧破,表二十五有生死流转依之得止,轮又有圆具足之义。 左第七手持螺,吹大法螺演大法义,说寂灭法,降伏众生烦恼惑障之义。 左第八手持贤瓶,具三昧耶,流出宝藏及经典,施与众生。 左第九手持般若箧,十方三世佛菩萨,依般若无不成佛,准提佛母为诸佛能生母,故持般若箧。 这十八手又表十八不共法,详如佛教中弗教一书所载。行观此法,即身为法王子,不久必当成佛,是故应知准提佛母身像表征之甚深内义。 准提坛城佛母居中,八方有八大菩萨围护,此八大菩萨为准提佛母之眷属,即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是故持诵准提咒,即可以上八大菩萨一同护佑,真是珍贵异常。 八大菩萨外围又有许多菩萨围绕共连本尊有三十七尊,表三十七道品一一具足,为三十七不共佛法之圆满。 |
|
|
6楼#
发布于:2018-11-30 07:57
印度佛教密宗的汉化──以唐、宋时期准提法为中心的探索
【内容提要】本文以唐、宋之间准提法门的演变为例,来观察印度佛教密宗汉化的轨迹。汉地最早的准提经典是由地婆诃罗(613~687)从中印度带来的,追推龙树为宗祖,表明此法是持明咒藏时期的法门之一。善无畏(637~735)所传的独部准提法重视“镜坛”,于镜前持咒观修,得见佛菩萨像容以问法决疑,这是在准提法入华以前未曾有过的特殊事相。金刚智(671?~741)与不空(705~774)所传,则重视《本尊陀罗尼布字法》、《梵字心月轮》与《字义实相》等观法。独部准提法不但将五部密法的精神高度浓缩,更把繁复的事相仪轨精简化,大大节约了物质成本,这对于汉人尚简的民族性,奠定了普及化的最佳条件。金刚智传出《准提画像法》与《准提求愿观想法》,使汉地出现了十八臂的准提佛母像。不空特别提出“法身偈”,做为准提行法的义理观修。宋代新译的准提经典,呈现了印度后期密宗的准提法实况。将准提咒心的梵字转成九大菩萨身,结合心月轮观,透过与般若空义的对应,做三密瑜伽观修。 辽代的华严大师鲜演(1055~1100),基于澄观(738~839)的思想而彻底转向“理事无碍”方向发展,指出《华严经》乃是圆宗秘键、性海玄关。密僧觉苑则推展融通显、密佛教的密宗教学。他们给予五台山的道敐,提供了丰厚的教理土壤与可贵的修持经验;对准提法的发展来说,正是一个最适当的蜕变时刻。至此,准提法完成汉化的过程,《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书成为后代修学准提法的最主要根据。 【作者简介】郭祐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硕士,现任园光佛学研究中心图像文献研究室专任副研究员、空中大学暨园光佛学研究所教师。 一、前言 唐武宗毁佛之举造成由宫廷贵族所扶持具备严谨仪轨、隆重庄严坛场的金、胎两部曼荼罗法弱化瓦解,却使得别尊曼荼罗法取而代之,而保存于部分与密宗法缘较深的道场,或附归于显宗教团,或零星散落在民间,被土俗信仰融合,及后起的秘密教派吸收,形成密咒显修,或精神庸俗化的局面。许多的密法因而被重组,或转与显教宗派的理观再融合,这便成为近代汉传佛教显密圆修的风气。这样的发展自有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正面能使密法大量与汉族文化对谈,进一步汉化,使它更容易进入汉地的宗教价值及生活模式,这或许也是弱势的密宗为迎合于儒、道文化根基丰厚的中土佛教时,不得不选择的生存之道吧。若论其负面则易使师资泛滥、密意质变、进而沦为他主,加速佛法灭绝的时间,这是令人遗憾的!本小文即是以唐、宋之间准提法门的演变为例,来观察印度佛教密宗汉化的轨迹,至于准提法汉化之后的种种发展,可另检阅拙文[1]参考之。 二、关于准提法的发源地 关于准提信仰在印度的始末因缘,至今仍未见到学者的考析之作,事过境迁的残破史料,大概是让人却步的最大原因!笔者未敢言考证,在此仅将相关的文献及图像史料作初步钩沉。汉地首部准提法经典是由地婆诃罗(613~687)从《大明咒藏》六万偈中节录翻译出来的,晚期由法贤(?~1001)译介的准提法经典也标帜着“龙树菩萨于《持明藏》略出”的注文,追推龙树菩萨为宗祖,明确地交待此法是印度密宗持明咒藏时期的法门之一。 地婆诃罗本是中印度沙门,他“洞明八藏,博晓五明,戒行高奇,学业勤悴,而咒术尤工。”[2]因仰慕玄奘(602?~664)道德而兴起东游大唐之志,在唐高宗仪凤四年(679)五月表请翻度所赍经夹,准玄奘例住大寺别院,于唐高宗永隆至武后垂拱年间(680-688)翻译了《大乘显识经》等十八部,其中的密宗经典有佛顶法和准提法,都是流行于中国佛教界的重要密法,而《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罗尼经》是在他晚年才翻译,[3]可见得汉地最早的准提法本是由地婆诃罗从中印度带来的。 之后的善无畏(637~735)也是中印度人,他早年即因国难而让位出家南游,在海滨得法华三昧,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据僧传所说:善无畏曾以真言感应七俱胝尊现身而化解大众的灾难,[4]可见准提法本尊造型在七世纪中叶的印度佛教界已经存在过!后来善无畏经由那烂陀寺达摩掬多的指引,借道迦湿弥罗、乌苌、雪山出吐番,在玉门关受唐睿宗的诏迎而进入中土;他所途经的路线正是从西北印开展出来的北传大乘佛教和密宗极度兴盛繁荣的区域,此地的密宗发展与禅观有密切关联,这可说是与他后来译介的《大日经》义理和他所传持的禅观法要,能作相当程度的地缘与法缘联系的考虑!他虽然翻译了完整的大部胎藏曼荼罗法,但他在汉地所演畅的密法却都极为灵验而朴素,没有繁琐的坛场设供,唐僧称誉他“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励初学,慈悲作念,接引无亏,人或问疑,剖析无滞。”[5]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善无畏的学风,从他所传的《独部别行准提法》中也透露出那样简约却无所不包的禅观,与金刚智所传授较为繁复的准提仪轨确实很不相同。 金刚智(671?~741)亦为中印度人,[6]十岁便于那烂陀寺出家习声明论,间向西天竺国学法称论,受具足戒后更广研大小乘三藏,三十一岁始向南天竺龙智参研密宗法旨,得金刚五部灌顶诸佛密要之藏,深得陀罗尼的精华。他遍礼印度佛迹,时感灵应,深得诸国臣民礼敬。后因景仰东土气象,道经海路,于开元七年(719)从广东入境大唐。玄宗请于资圣寺荐福道场译经弘化,将《金刚顶经》相关品会及金刚顶瑜伽念诵法介绍到中国来,《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便是开元十一年(723)翻译的。[7]他也曾在祈雨结坛时,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誓以开光明日必定降雨为期,皇帝令一行禅师谨密守之,果然见到风生龙现、飞瓦拔树、崩云泄雨的景象,[8]可见金刚智对准提法颇为熟悉,似与准提本尊也有深刻的应验。 另外,在房山石经的金代刻经中发现一部由中天竺摩羯陀国那烂陀寺三藏赐紫多罗句钵多译的《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阤罗尼经》,[9]此经是孤例,世无传本,仅见其经题于元代庆吉祥集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当中。这也是唐译本,译者也是来自中印度。 从以上地婆诃罗、善无畏、金刚智与准提佛母法的关联性来看,他们都是中印度人,都曾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学经论,传持那烂陀学风,并直接从中印度赍梵经来华,也就是说:《准提经》梵本是直接来自印度,并非在他地撰作。进一步说,地婆诃罗本住中印度,善无畏则早年游于中、南印度,金刚智足迹更遍布中、西、南印度并狮子国;从地缘来观察,七世纪印度准提法流行的主要地区似乎是以中印度为中心吧。至于这三位大师所译介的准提法之间的差异性,恐怕与他们来华的时间、路线、弘化对象的因缘及个别思想的重心不无联系了。 在印度Orissa省的拉特那基利地方,考古发现准提造像,[10]此像的头、手部分已经残缺,身躯略显魁武,腰略宽而壮硕,与我们汉地所见体态姣好的准提佛母像很不一样,倒是与藏传密宗某些健美的佛母造型十分雷同。还有菩提迦耶也出土一尊十八臂准提佛母像,具备了沉静肃穆的面容,身躯则是突显了母性性征的表现。另外,在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也收藏一件铜铸的十八臂准提佛母像(图一),[11]大约是九世纪后期的作品,之后流传于中国与日本的准提像,皆与此造型特色比较吻合。以上这些文献及图像史料虽然散漫,但都为准提法确实源自印度作了真实的见证者。 三、汉地准提法的初传 (一) 准提咒的入华与其批注 北周宇文氏统治时期来华的阇那崛多(523~600)曾译出《种种杂咒经》,其中收录“七俱胝佛神咒”:纳莫飒多喃三藐三佛陀俱胝南怛侄他折丽主丽准递莎诃,[12]这是最早将准提咒译成汉语的记录。之后,唐玄奘译出《咒五首》,其中亦录有“七俱胝佛咒”:纳莫飒多南去三藐三勃陀俱胝南去怛侄他折丽主丽准第莎诃。[13]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译本的咒心部分“折丽主丽准第莎诃”,皆无“唵”字始音。直到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地婆诃罗译本的准提咒心便开始具备了“唵”字始音,其全咒为:南谟飒哆南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缔娑婆诃。[14]善无畏传来的“别行独部法”记有悉昙梵字:“巧(na) 休(maḥ) 屹(sa) 挕(pta) 觡(nāṃ) 屹(sa) 谷(mya) 湨(ksaṃ) 蒤(bu) 湑(ddhā) 人(ko) 廿(ṭi) 觡(nāṃ) 凹(ta) 渰(dya) 卡(thā) 湡(oṃ) 弋(ca) 同(le) 怄(cu) 同(le) 弓(cā) 渃(ddhe) 送(svā) 扣(hā)”[15]而《青龙寺轨记》所记的准提咒则为:囊莫萨缚没驮冒地萨怛缚喃怛隬也他唵左隶苏隶准胝娑嚩贺,[16]前半段咒音略显不同,但咒心一致。“湡”字在印度宗教哲学中是非常具代表性的,被认为是《奥义书》的根源,[17]乃至汉化后的准提瑜伽观行也有强调以“湡”字圆相观入三昧的。[18]佛经密咒中之“湡”字始音出现的时代背景,或许正隐藏着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佛、梵交流的足迹,这对我们了解此法应该是具有参考性的。根据密教的讲法,“湡”字具有归命、供养、三身、惊觉、摄伏等五种意义,能明白“湡”字功能时,即显露一切门,也就是一切诸尊都适用这个咒音![19] 咒语被称为陀罗尼藏,正因为有总持一切法的特性,对准提咒而言亦是如此。从真言的形式来看,[20]准提陀罗尼应视为中咒,以表达七俱胝佛内证秘密的真实精要,也就是清净的智慧母源。全咒可分为归敬{南谟飒哆南三藐三勃陀俱胝南;巧休屹挕觡屹谷湨蒤湑人廿觡}与咒心{唵折戾主戾准缔娑婆诃;湡弋同怄同弓渃送扣}两部分,其意义可参照【附表一】。 由附表一所列内容可见,金刚智及不空是站在思惟法义与般若相应的立场,藉由入三摩地做为证取真如境的方便,而对准提咒音逐一强说,从“湡”至“扣”字为一轮空义的思惟,念念专注净化。而受登的《准提三昧行法》则以天台十乘观法配属显密圆宗的架构,对应金刚智译本的字母种子义思惟,颇具创意。续法之说可视为近代汉传密宗的综合释义,也是行者心路历程的投射。弘赞极为保守尊经,对字音没有逐一批注,但他对咒心精神的义理发挥,引经据典的严谨周详,可在《准提经会释》一书见细心研读。当然,以上诸家皆是方便诠说咒义,不能拘泥而失本,应从他们个别的教学中心思想去体会释迦成佛的根本般若之道。 (二) 原始的准提坛法 准提法门的坛场施设方式,最早出现于初唐地婆诃罗所译的《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当中,兹摘录其要文: 若于佛像前,或于塔前,若清净处,以瞿摩夷(清净牛粪)涂地,而作方坛,随其大小,复以香花、幡盖、饮食、灯烛,随力所办而供养之。复咒香水,散于四方上下,以为结界,于坛四角及坛中央,皆各置一香水之瓶。持咒之者于其坛中,面向东方胡跪,诵咒一千八遍,其香水瓶即便自转。叉手捧杂花,咒千八遍,散一镜面,又于镜前正观,诵咒亦千八遍,得见佛菩萨像。应咒花百八遍,而散供养,随请问法,无不决了。[21] 由此可知,原始准提坛法有几个特色:甲、尚未提及本尊准提佛母的形象,似乎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乙、佛像(塔)前设方坛,咒香水结界,坛中央及四角各置一香水瓶。丙、持咒者于坛中央面东胡跪,诵咒千八遍,感应香水瓶自转。丁、咒杂花散镜面并于镜前做正观,得见佛菩萨像容,可以问法决疑。如此看来,与十一面观音坛场的效应十分雷同,行者都是取东向表征法芽生发之意涵。这些皆是建立有为法(生起次第)的内容,尚未见到会归空性(圆满次第)的法义思惟与印证,可说是持明密教时代的特色,强调修持持明咒藏行者的感应能力。坛场布置较简约,但已经出现面对镜子做观想的方式,并能在持诵得法时,亲见镜像佛容示现,请问法要,解决疑难,这是在准提法入华以前未曾有过的特殊事相。 四、唐密全盛时期的准提法 由开元三大士所译的金、胎二部大经──《金刚顶经》与《大日经》,可说是印度纯正密教时期的菁华总汇,并以此建立了严谨的唐密系统,而他们所传的金、胎二部曼荼罗也可说是七、八世纪中、印密宗图像学的博物馆,几乎所有流传于当时的别尊曼荼罗都参与了金、胎二部法界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准提佛母并未被这两部密宗大经收录,而是以“别尊陀罗尼法”及“独部别行法”的身份被流通出来;前者以金刚智与不空三藏所译的准提经典为主导,后者则以善无畏所译的独部准提别行仪轨为代表。若论其观想主轴,则“别尊陀罗尼法”特别重视《本尊陀罗尼布字法》、《梵字心月轮》与《字义实相》的观法,而“独部别行法”则全心放在准提镜观修,透过它使得镜坛道场与行者的瑜珈三密完全统合。在造像方面,“别尊陀罗尼法”翻译了《本尊画像法》,仔细描绘本尊身形衣着与三目十八臂的诸种持物,以及法眷属内容,而“独部别行法”则略去繁琐的法相,纯粹在真言、印相、镜坛之间取得统一! 金、胎两部大经虽未述及准提佛母的形色法义,然而九世纪前后东传日本的数种现图大悲胎藏曼荼罗上,却多出现了准提佛母像,(图二)被安置在佛部遍知院佛眼佛母的右侧,此尊虽有种子字,却未决定三昧耶形。其头冠或安化佛、或置青宝,十八手持物也别出新裁,诸如日轮、铃、三钴戟和青珠等,[22]皆不见于金刚智和不空所译的《准提画像法》。从此可知唐代的准提造像已经不尽合经典的原始规定了!本节就从开元三大士所传的准提法仪轨、独部别行的准提镜坛法,及准提造像法的特色,来探讨唐密全盛时期的准提法。 (一) 开元三大士所传的准提法仪轨 开元三大士不但建立了唐密世界,另一方面也搭起显教与密宗之间的桥梁,使显、密教义间的对话得以展开;单从准提经典的传译及准提法的演变来看,显密圆融的精神确实已经在滋长了。首先,我们要开启当时的准提法仪轨,并追摹其中细致而精彩的观想内容,体验准提行者的心路历程。 1.金刚智与不空三藏所译的准提法仪轨 相较于地婆诃罗所译的原始准提法,金刚智与不空三藏的译本显然更为严密周延,特别是念诵仪轨的出现,加深了义理与行持间的紧凑感。本小节就依其念诵仪轨的顺序,来尝试释读盛唐的准提法门。不空三藏译本的《本尊陀罗尼布字法》说到: 从顶至足观一一真言字,屈曲分明流出光明,照六道四生轮回有情,深起悲愍,施与安乐。用陀罗尼九字布列于行者身,即成『以如来印八大菩萨所加持身』。若作息灾、增益、降伏、敬爱,随四种法,所谓白、黄、黑、赤,成办悉地。……想唵輆(oṃ)字安于顶……两目童人上俱想者介(ja)字……礼同(le)字安于颈上……主丹(co)字当心……礼同(le)字安左右肩……准弋(ca)字安脐上……泥厎(nde)字安左右两髀……娑嚩(二合)送(svā)字安左右两胫……贺扣(hā)字安左右二足……由想布真言、结印加持故,行者身即成准泥佛母身,灭除一切业障,积集无量福德吉祥,其身成金刚不坏体。若能常专注观行,一切悉地皆得见前,速证无上正等菩提。[23] 此观想的目的是为了转化行者的凡夫烦恼身而成为本尊的清净智慧身(如来印八大菩萨所加持身),让行者当下契入于“中台八叶”,藉由准提法来总持一切佛法,以慈悲心来利乐一切有情。作梵字观想必涉及颜色,依据金刚智译的《陀罗尼字想布于身法》,唵字色白如月,放无量光,折字色如日月,隶字色如绀琉璃,能显诸色相,主字色如皎素,隶字色黄如金,准字妙黄白,提字浅黄,莎嚩字作赤黄色,诃字颜色犹如满月。如是布字想念,便成准提殊胜法门的本尊真实相,能灭罪得吉祥,若常如是修行,便能速得悉地成就。[24]布字法之后,进一步有心月字轮的观法: ……即结定印,端身闭目,澄心定意,当于胸臆身内炳现圆明如满月皎洁光明,起大精进,决定取证。若能不懈怠专功,必当得见本源清净之心。于圆明中想唵字,余八字右旋于圆明上布列,于定中须见真言字分明,既不散动得定,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25] 这是要将密行者成金刚身之后,正修字轮般若观法;按当时空海得自惠果口传的记录来看,[26]这是对于声、字、实相三者,做逆顺往返的观想训练。待熟稔自在以后,能够进一步产生密法的实用性。 2.善无畏所译的独部别行准提法仪轨 独部别行准提法开宗明义就说:“佛言:此咒印(准提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尼印)能灭十恶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净,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纵不断酒肉妻子,但依我法,无不成就。”[27]此大开方便的说法,确实曾引起僧徒间的议论,或以为是伪文而弃之。[28]另外,此独部法还特别强调长生延寿与却病的功能,如经云: 若人欲长生,于古塔及深山中,或净房内,依镜为坛,具满二四六十万遍,青莲华和安悉香烧,于睡梦中梦食仙药,或授仙方,或于镜中有五色光,光中有药随意取食,即得长生。[29]先当静心绝思,然后结印印于心上,诵此咒一百八遍。诵此咒时,能使短命众生还得增寿;加摩罗疾尚得除差,何况余病,若不消差,无有是处![30] 这应当是行者调身摄心所感,冥契于准提应世的本愿,免除“未成道业身先死”的恐惧及遗憾吧!据《尊容钞》所记的三藏口传: 若有苾刍、苾刍尼、童男、童女,命欲终尽,不问宿殃、大横、小横,但去命尽三七日得遇此法,敕阎罗王命幽冥所更与延寿,合终之命却得增寿。[31] 这也正是东密小野醍醐人作修准提延命时,加行“焰魔天供”的所依。准提法透过行者对佛法(本尊)的强烈信愿来开发精进力,于五浊恶世中克服万难(例如寿命无常之苦),修学难行能行的菩提道!这无非在演示释迦佛的说法苦心及慈悲方便,切莫因此而误认准提法的根本功用。 总之,准提独部法不但将五部密法的精神高度浓缩,更把繁复的事相仪轨精简化,大大节约了物质成本,这对于汉人尚简的民族性,奠定了普及化的最佳条件。 (二) 独部别行的准提镜坛法 地婆诃罗译本对镜子的使用态度,基本上仍是做为法器的。不过,原始准提法这种“对镜做观、问佛决疑”的方式,确实把镜子与修行者的关系从法义象征性的抽象思惟导向具体的瑜伽事修,并随着密教本身理论基础的日趋完备,建立了圆镜曼荼罗,使镜坛道场与修行者的瑜珈三密完全结合;我们可以在地婆诃罗之后四十年,开元三大士重译的准提经典中得到印证。 镜子原为僧团禁用之物,比丘除病愈、新剃头或头面生疮之外,是不被允许使用镜子的。[32]但在大乘佛教与密宗时期,确有了很大的改变,持明藏便将宝镜列入“般若波罗密多法”的重要供具,能灭除无始重罪而求得如意。[33]千手观音法的“宝镜手观音”代表着“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34]的精神。而《大佛顶首楞严经》坛场中罗列的众多宝镜对位陈设,光光互摄,则涵融着华严事事无碍法界的理观。[35]特殊的是善无畏所译的“准提独部别行法”,其中明显地建立了“镜坛”,经文记载: 若求成就,先依坛法。不同诸部广修供养,掘地,香泥涂之所建立。以一面净镜,未曾用者,于佛像前,月十五日夜,随力供养,烧安悉香及清净水。先当静心,无所思惟,然后结印诵咒,咒镜一百八遍,以囊匣盛镜,常得将随身。后欲念诵,但以此镜置于面前,结印诵咒,依镜为坛,即得成就。[36] 以一面未用净镜来取代所有庄严坛场的繁复条件和仪式,这种简捷专一,形成了准提法能在民间流传不绝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早期的部分准提行者仍沿用一种单纯铜镜(未镌书梵文或汉字咒轮),这种样式是否比较接近唐密时期的原始镜坛呢?由于史料缺乏,还望先识不吝指出。 其中还提及香供养的品类──安悉香(即:安息香),[37]这与千手观音坛法迎请本尊所使用的香品一样,据《千手经》所载:“若欲请此菩萨来,咒拙具罗香(即:安息香)三七遍,烧,菩萨即来。”[38]可见一般。在密宗诸尊坛法的请圣仪轨里,确实规定了烧香的内容,依香品的不同而感应各别的本尊与护法临坛,[39]这虽然有其密法结集的人事时地因缘,但并非不能方便变通的。安悉香味辛苦平无毒,主心腹恶气和驱除鬼症,水沉香则可调补五脏,益精壮阳,去邪气暖腰膝等,[40]对于行者的身心具有调理安定作用,能除障疗疾清腹省脑,并佐助行者深入禅定。准提经典虽未明确说明其本尊与观音之间的关系,但从烧香请圣这个角度来看,准提与观音似乎存在着某些共鸣,以至于准提法在东密部别的归属上终究未定。值得注意的是:“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之中,代表发心修行义的左使者计二十四位,第十八位搥钟迦罗大王竟是“准提观音所变身”,[41]这表示在八世纪中叶,已经出现“准提观音”尊,准提佛母与观音菩萨另已有同类化的发展!准提法原本是从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智慧所流出的悲愿,而观音法门则弥漫着诸佛慈悲与善巧方便的利生事业,两者的教化在汉传佛教史上,不但有其个别的开展,更有其精致的相互融摄。 此镜坛法除了行修空花佛事水月道场之外,具有更刚烈的作用,经云:“短命多病众生,月十五日夜,烧安悉香,诵咒结印一百八遍,魔鬼失心、野狐恶病,皆于镜中现其本身,杀放随意,更不再来,增寿无量。”[42]这已经突显准提法的忿怒相,顿使多障行者浴火重生,卸除内外一切业障魔境的纠葛。有学者认为此法抄袭自道教或印度土俗的法术,或可备一参考。 (三) 唐密准提造像法的特色 倘若单纯的想从汉地历史文物中去寻觅早期准提法的蛛丝马迹,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先从当时的经典仪轨及文字史料下手,取得其造像依据,复原其原始面貌,并比对当时东传日本的诸种现图曼荼罗[43]和中日僧侣相关著作,方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唐宋时代的准提图像世界。 在地婆诃罗所译经当中,并未谈及准提佛母的形象,善无畏所译经也是如此,不过却已经提到“佛言:若人欲有所作,先当思惟准提圣者,正念此咒具满七遍……”[44],可见准提佛母的法相应当已经成熟,以备观想所需。直到金刚智与不空大师方才译出〈准提画像法〉,使汉地佛教徒得见其像容,兹录画像全文: 取不截白毡(迭)清净者,择去人发,画师受八戒斋。不用胶和色,用新碗成彩色而用画之。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着白衣,衣上有花文,身着轻罗绰袖天衣,以授带系腰,朝霞络身,其手腕以白螺为钏,其臂上钏七宝庄严,一一手着指环。都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第九手把宝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宝幢、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澡灌、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蜜经夹。菩萨下作水池,池中安莲花,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共扶莲花茎,于莲花上安准提菩萨,其像周圆安明光焰。其像作怜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执香炉,面向上看菩萨。于菩萨上画二净居天,像法如是。[45] 首先来看准提佛母的身色,画像法虽然只说是黄白色,不过在“四作法”中更进一步依据行者修持的动机与时空属性做出颜色规定:扇底迦法(息灾)观本尊白色、布瑟置迦法(增益)观本尊黄色、伐施迦啰孥法(敬爱)观本尊红色、阿毗遮噜迦法(调伏)观本尊黑色。[46]这一系列的颜色变化一直沿用到后期密宗,笔者也曾经见到准提法行者供养着全身通红的十八臂准提像,而其造像初心与修持属性确实是契合于伐施迦啰孥法(敬爱)的。再看本尊身上的种种庄严具,天衣、授带、白螺腕钏、七宝臂钏和指环等,无一不是因地精修三十七道品与广行六度的象征。不空译本又提到准提佛母顶戴“璎珞头冠”[47],与当今准提佛母像多戴着“五方佛冠”和“顶上化佛冠”有明显的不同。 准提佛母正面三目的作用为何?经典并无说明,只提到“其像作怜愍眼”,从世尊宣说准提咒的因缘来看,其额上一眼正与世尊的清净智相呼应,其功德作用大抵与白毫观相当,都蕴藏着圣者的福智功德,是契入不二智慧与净除业障的快捷方式。若参酌千手观音造像仪轨的精神,或者可有会通之处!单首二臂的千手观音像便是以添加额上一眼来总摄千手掌眼;又说千眼各出一佛,以为贤劫千佛,额上一眼则代表能出生佛陀的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佛母本义;又说千手观音是降魔第一的身相,过去毗婆尸佛亦示现之,其象征性意义等同于准提咒,是由七俱胝佛从清净觉海中共同宣说的。[48]而东密行者的著作,则更进一步配合左右臂来演绎三目的能所关系,这又和千手观音以三面千臂统摄五部密法的特性相彷佛。是否缘于这样的相似性,让千手观音法和准提法成为汉传佛教独部别尊行法中的两大主流,并且迈开显密圆通的步伐呢?值得深入再考察。 至于准提佛母的手臂数目究竟暗示着什么意义?《准提求愿观想法》给予我们重要的引导!经文云: 若求无分别者,当观无分别无记念,若求无相无色,当观文字无文字念。若求不二法门者,应观两臂。若求四无量,当观四臂。若求六通,当观六臂。若求八圣道,当观八臂。若求十波罗蜜圆满十地者,应观十臂。若求如来普遍广地者,应观十二臂。若求十八不共法者,应观十八臂,即如画像法观也。若求三十二相,当观三十二臂。若求八万四千法门者,应观八十四臂。如上观念,当入一切如来三摩地门,甚深方广不思议地,是正念处、是正真如、是正解脱。[49] 可见,如果能深解《准提求愿观想法》的意趣,当然会与一切如来的三昧境界相应,所以是行者正确系念的入手处,从此得到解脱。密部也以十八臂隐喻心体涵十八界,显示万法不出六根、六境、六识的意义,或说明十八臂合胎藏八叶九尊与金刚九会不二等等。 关于十八手持物的图像义理,经典中虽未言及,但却记录在部分图像钞本当中,此事涉及观想的实相与作法,在密法传递上是非常重要的。将左右十八手做各别批注,左右头手做说法相,代表释迦牟尼佛为人间演法的形貌,有称叹依人道善根感佛出世的密意。右侧第二手施无畏表示行者开启自性五大时,普放内证月轮光明,能灭幽闇,泯除一切怖畏。第三手持利剑以降伏三毒五欲,破三障四魔。第四手捻数珠把佛法传动于世间,前后半串各象征菩萨上求下化的愿力。第五手藉由多子的微若布罗迦果,表显成就万行万善种子的佛果。第六手钺斧是摧破无明,断诸惑障的意义。第七手把钩,能钩召万行万善功德,圆满涅盘。第八手跋折罗表发起坚固智,断微细惑。第九手宝鬘表征福德庄严。左侧第二手如意宝幢表菩提心,为众善根本、万行源底。第三手红莲花为准提根本誓愿,若开敷时,无量法门无不具足。第四手澡罐含智水,依梵天譬喻佛法清净以显佛德。第五手持索表四摄方便。第六手执轮表摧毁或轮转义,破二十五有执着。第七手吹大法螺说法利生,以狮子吼降伏众议。第八手贤瓶能聚众德,得善利眷属。第九手般若波罗蜜经夹是十方一切佛智体,为诸佛出生处。[50] 另一类解释以左右分能所,左侧手代表众生迷界,右侧手代表佛智悟界,以左右二手起动转化迷界为佛界。左右头手做说法相,有开掌向外化他义,代表释迦牟尼佛法轮的启动。左第二手宝幢表众生,以右第二手施无畏表佛。左第三手合莲花表众生,以右第三手利剑表佛。左第四手表众生无福无智,烦恼干地不生菩提芽,以右第四手念珠加持,断百八烦恼,以智水灌溉,藉水瓶显佛德。左第五手持索表众生生死系缚根本阿赖耶识,以右第五手微若布罗迦果表佛智果,象征转识为智时,业索焚灭尽归净菩提心。左第六手轮表众生流转,以右第六手钺斧摧破轮回,成就如来法轮。左第七手持螺表生死海中众生苦无边际,故以右第七手把大悲钩将之引度至涅盘岸。左第八手贤瓶表众生色心和合体,犯三业流转不穷,值遇右第八手跋折罗表佛金刚力,击毁三业令其止息。左第九手梵箧表众生内具智德而不自知,以右第九手宝鬘加持,开发其本智之宝鬘庄严。[51]可见是以左侧众生界立因果相,藉右侧佛界来成熟因缘,行者可透过专注的观想来熏修始觉,柔化坚固的执着,渐次地转迷为悟。 虽然经典中明确规范了本尊画式,但当时的佛画师们似乎并未严守规定,特别是持物的异化,或许与各别师承有关,后代疏释之人虽未直言其伪异,但仍不厌其烦地注脚对照,以求原始;就拿日本京都仁和寺所藏现图曼荼罗来说,[52]其准提佛母像(图三)右侧第七手并未把钩,第五手持物像日轮,[53]也不用微若布罗迦果。又如日本京都醍醐寺所藏的准胝像,[54]其右侧第六手持物也以摩尼杖替代了钺斧。准提佛母造像也以八臂立姿出现于世:顶上化佛,中二手合掌,次左三手分持莲华、索,及掌向外做指末下垂状,余右三手持锡杖、白拂,及掌向外做指末下垂状,也有主张此像真伪难知者。[55]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京都仁和寺所藏的一铺未定尊名曼荼罗,(图四)[56]其主尊三目十八臂(持物有:莲华、宝幢、索、剑、三叉戟、钩、塔、宝鬘与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莲华台月轮中,台下有二神王扶茎,二供养人献果,月轮四周安四菩萨(或为四摄),主尊顶上现七尊佛(过去七佛或七俱祗佛),坛四角安置宝塔,放五彩光。拙见以为:这样的组合很能表现七俱祗佛同声宣说准提陀罗尼的场景,与准提道场观也相当类似,极有可能是唐密的准提坛法! 除了繁复的多臂准提像之外,代表准提本愿的三昧耶尊形也普遍被行者供养。最早流传的准提三昧耶形为贤瓶,原来用做安坛花瓶,瓶口盛白青色莲花,瓶身结彩,引申为含藏万物的妙善处所,即是佛的光明心宫殿,几乎所有十世纪前后的三昧耶形曼荼罗都以贤瓶来图绘准提佛母。也有以开敷红莲华为三昧耶尊形者,此据不空仪轨衍来,开敷红莲华是密部大悲胎藏妙法的圆满吉祥图像,以大小开合、色相浅深来论佛法权实,若行者自性自证,亦能巧现各形莲花开演诸法,如从清净准提出生诸佛般地庄严。另外,以准提佛母为“护菩萨”所变而用甲冑表准提延命法、或以五智金刚杵表示准提为如来部佛母等,各有其教法上的根据。准提佛母也与其它观音造像互融,互为脚注,例如:以六臂配六观音化六道的图像仪轨,正是以如意轮左二莲华手为准提,修日光等四种三昧以净诸非法,来教化人间众生的。[57] 最后,笔者想再谈谈准提佛母之外的周边图像。造像法提到:“菩萨下作水池,池中安莲花,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共扶莲花茎,于莲花上安准提菩萨,其像周圆安明光焰。其像作怜愍眼,看行者在下坐,手执香炉,面向上看菩萨。于菩萨上画二净居天。”其中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为准提道场观的出生源头──水池!依世间科学研究,水是孕育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摇篮,从一滴之微到海洋之阔,皆可观察到芸芸众生巧变的生命百态;佛陀也常藉由水的相关特性来演法,譬如他曾以大海具备:汪洋无涯不测之底、海潮必不过期先际、包含众宝不容尸朽、海怀众珍无求不得、五河入海皆去旧名、雨落河注海未增减、海容众鱼身躯巍巍、海水通咸边中如一等“八德”[58]来阐释僧团教法的精神,也曾以净土世界特有的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以及能长养诸根的“八功德水”来开显精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的功德道果,此水微波相触上下流注,能出妙音唱演正法,是圆融无碍的如意珠王。[59]准提法既然是“佛母法”,必然依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证解,此道场观的水池无疑是象征如来觉海,依此究竟般若智海出生善巧方便的准提法门,依此法水滋养身心诸种善根,以成就佛道;换句话说,准提法被誉为独部别传,总摄显宗和五部密法,她以一法摄尽无量门,诸种法门皆从此准提心海出生,此甘露让行者安心修学佛法,能彰显佛德利乐众生,这个水池实在具有重要的观想意义。其次是关于池中安莲花,由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共扶莲花茎,花上安准提菩萨,周圆光焰辉奕的场景;这让我们联想起《华严经》中面对大海,现观缘起而开显自性,并蒙佛亲摩授法的海云比丘。[60] 在不空译的画像法末尾特别提出“法身偈”做为准提行法的终极关怀,“法身偈”的内容是:“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61]或说为:“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62]图像的观想是比较感性的手法,而义理的观修则是严肃而理性的,两者若能相辅相成,则容易达到完美的协调。唐、宋之间准提造像法的异同请参阅【附表二】。 五、宋译准提经典的特性 提到准提法的宋代新译经典主要有两部:一部为法贤(?~1001)所译的《瑜伽大教王经》,另一部同为法贤翻译的《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前者是印度后期密宗所发展出至极尊贵的法门,后者则是呈现了印度后期密宗的准提法实况。这时期的准提修法与开元三大士所传的仪相不太相同,而且称呼也由“准提佛母”转为“尊那菩萨”,“准提”和“尊那”固然是音译的差异,然而“佛母”和“菩萨”则有不同的内涵了,这也导致后代佛门人士严重的混用。另外,准提也作为守护苦行者、开启大无畏心的圣者,如“妙吉祥忿怒尊法”所说:“彼持明人修苦行时,作尊那菩萨无畏想。”[63] 《瑜伽大教王经》据说是释尊入于“大智变化瑜伽大教王三摩地”而开演的,依此经典而制作的曼荼罗是诸种曼荼罗当中最尊贵的,曾在此曼荼罗中受过灌顶的行者,便具备入一切曼荼罗受灌顶法的资格。[64]此曼荼罗的第二重东北隅便是安置准提佛母,[65]作为密宗弟子覆帛抛花选择本尊的对象之一。若有行者因缘具足,抛选准提佛母为本尊,则能进一步从阿阇黎修学准提观法,名为“无边胜大智尊那大力金刚最胜三摩地”,入此禅观剎那之间即能除灭一切罪障,并成就所愿,趋近菩提。《瑜伽大教王经》所引导的观修次第为: 时(阿阇黎)观想尊字(钽cuṃ)变成大智,大智化成尊那菩萨,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此菩萨真言成九字,亦成九分法,成九大菩萨。身如秋月色,众宝庄严,诸相圆满,能度一切贤圣。此菩萨二十六臂三面,面各三目,正面善相微笑、右面大青色作忿怒相、利牙如秋月、舌如闪电、左面黄色咬唇。此菩萨或坐或立如戏舞势。二手结本印安于心中,右第二手作无畏印、第三手持剑、第四手持宝璎珞、第五手持海甘果、第六手持箭、第七手持钺斧、第八手持宝棒、第九手持骨朵、第十手持钩、第十一手持金刚杵、第十二手作期克印、第十三手持数珠,左第二手持如意宝幢、第三手持莲花、第四手执军持、第五手持绢索、第六手持弓、第七手持烁吉帝、第八手持轮、第九手持螺、第十手作期克印、第十一手持贤瓶、第十二手持频尼波罗、第十三手持般若经。坐莲花座,遍身光明。着阿蹉哥衣,偏袒挂络腋,及种种衣服庄严,变化诸佛遍满虚空,如是尊那菩萨具大神通力,诸天魔等见之惊怖,悉皆向前合掌顶礼。[66] 这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不少!由于《瑜伽大教王经》的曼荼罗宫殿全从(大日)遍照如来变化演出,其中的诸种本尊种子梵字虽不相同,但所有尊形皆依“大智”化成,此“大智”所指的应该就是大日遍照如来的三昧耶形──五钴金刚杵。这与唐密从海中出生莲花而现出准提佛母的观想意象不太一样!接着,尊那菩萨赞说九字真言(准提咒心)成就“九分法”,并转成九大菩萨身。“九分法”是陀罗尼无量义的浓缩与发挥,与唐密最重视的心月字轮观法是相通的,心月轮当中的九个梵字皆须与般若空义相应;后期的准提法还进一步将这九个梵字具象化成九大菩萨身,这彷佛透露出当时瑜伽行者的灵活神变,然而本经文并未明说其法相。 经中对准提本尊的描述很清楚,拥有多首多臂而且多姿态的特色。此菩萨法相为“三面二十六臂”,三面各有三目,正面仍是微笑的善相,左右面则一黄一青,一者闭口咬唇、一者裂口卷舌,这是暗喻着如来不动本际而随缘设教,说默一如的教学艺术,融自性轮、正法轮、教令轮三身而现为一尊。以双跏趺坐姿代表三摩地禅智一如之相,定慧等持且二谛圆融,是一切准提法的典型法相;以立姿象征法门的无上尊贵,显示即感即应的慈心悲愿;以戏舞势来诠释诸佛恒以欢喜心教化众生,终不为顽强难化所屈,以外表颤动而不稳定的舞姿安住于清净莲华即般若智光当中。诸手持物仍在说明化用的多元。另外提及变化诸佛遍满虚空,一来呼应着七俱胝佛齐现的准提法源所在,二来显示从清净准提启动神变加持的境界,依此功德导引行者破魔军、成正觉,因此诸天魔等见之惊怖,悉皆向前合掌顶礼。 准提在此大曼荼罗的运用上被归属于佛部息灾法[67]。这样繁复的观行对一般人而言,要牢记已属不易,何况是论及熟练观想呢?行者如何确保其观修过程的安全性呢?经文中有一段极其重要的教诲: 尔时,彼诸如来及诸菩萨闻佛说已,白佛言;“世尊!一切如来金刚身、语、心三密成就法当依何住?”佛言:“一切如来金刚身、语、心三密成就法当依金刚阿阇梨身、语、心住。”复次诸菩萨白佛言:“世尊!此金刚阿阇梨身、语、心当依何住?”佛言:“当依虚空住。”菩萨白言:“虚空当依何住?”佛言:“依金刚阿阇梨心住。”菩萨白言:“心依何住?”佛言:“心本离相而无所住。”[68] 这提点出密宗行者藉有相行修无相道的秘密关键所在,也就是行者对般若义的真实受持。于《瑜伽大教王经》随修一行一法,持诵纯熟,则能经常安住寂静,断烦恼而现证菩提;准提法便是此中的密要之法,其详细的内涵还要在《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中深入体解。 六、辽代佛教与准提法 (一) 辽代华严学的流行 从中国佛教思想史来观察:华严教学虽然在唐代澄观和宗密的思想中几乎定了型,后人多是祖述或整理他们的学统,但是五代以来,诸宗的教理融合倾向更臻于明显,华严思想的独自性更为稀薄,华严思想与禅和念佛的实践更深连结,而栽培了实践佛教者的思想,[69]辽代的华严教学便具有这样的特质。被誉为辽代华严第一人的圆通悟理大师鲜演(1055~1100),正是基于澄观思想而彻底转向“理事无碍”方向者,他也援引天台、法相、禅义来突显个人的学思心得。从《华严经谈玄决择》中可了解他的立场,鲜演认为《如来出现品》中“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这段文字乃是圆宗秘键、性海玄关;[70]这对于后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显教圆宗心要”来说,应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他对于佛门诸学表现了极为协调和融合的立场,将全体佛法的行解含容在理与事的非一非异之中,是个主张诸教一体、禅教一致者。另一方面,鲜演也大肆批评教、禅对立者,在鲜演的眼中,以论争空、有为大事的教说家,或是标举自证自悟而沾沾自喜的顿悟主义者,都是可悲叹的偏执者。 很幸运的,辽国佛教承继唐代佛教的养分而滋长,鲜演禅教一致的华严教学与觉苑(?)[71]试图融通显密的密宗教学,也给予《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集成提供丰厚的教理土壤及可贵的修持经验;对准提法的发展来说,正是一个最适当的蜕变时刻。 (二)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集成 在当时佛教界值得注意的人物之一,便是在大安年间(1085-1094)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成书的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敐[辰殳]。关于这位法师的名号与时代,向来众说纷纭,佛教史家蓝吉富老师曾依元、明大藏经所载略加考察,而认定为辽道宗时代的道敐[辰殳]法师;[72]拙见亦认同之,窃以为:从书法的角度来说,“道[厄*殳]”正是“道敐[辰殳]”的草书传写所致。道敐[辰殳]字法幢,俗姓杜氏,云中人,是活跃于辽道宗及天祚帝时代的密僧,曾在道宗寿昌二年(1096)于永安寺建释迦舍利塔[73],道宗以其倡导显密圆通而赐为师号。虽然他的生平史料残缺,但可以知道他家世习佛,早年参学博达,后归隐五台山金河寺,从事密修与撰作,后半生可能就驻锡燕京的永安寺。根据陈觉所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序》的叙述: 今显密圆通法师(道敐[辰殳])者,时推英悟,天假辩聪,髫髯礼于名师,十五历于学肆,参禅访道,博达多闻,内精五教之宗,外善百家之奥,利名不染,爱恶非交;继而厌处都城,肆志岩壑,积累载之勤悴,穷大藏之渊源,撮枢要而诚诵在心,剖义理而若指诸掌,以谓所阅大小之教,不出显密之两途,皆证圣之要津,入真之妙道。……因是错综灵编,篹集心要,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或奶酪之畏,都作醍醐……[74] 道敐[辰殳]也自叙其撰作此书的时地因缘:“爰自摩腾入汉,三藏渐布于支那。无畏来唐,五密盛兴于华夏。……暨经年远,误见弥多;或习显教,轻诬密部之宗;或专密言,昧黩显教之趣;或攻名相,鲜知入道之门;或学字声,罕识持明之轨。遂使甚深观行,变作名言,秘密神宗,翻成音韵。”[75]加上前文鲜演对禅、教对立者的严厉抨击,可见当时北中国佛教界弥漫着各自为政及学派攻防的气氛,不乏偏执井见之徒,真能博览广闻者并不多见,难怪道敐[辰殳]感叹,而且生起整理群经、提纲挈领的意图!当然,他也庆幸生于显、密二教流通的辽道宗国境,驻锡佛法深厚的五台山,得逢灵丹妙药,获如意宝珠,为他圆融显、密二教的期许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道敐[辰殳]能发潜德之幽光,深体佛陀设教的意趣,遂使《显密圆通成佛心要》诞生,也成为五台山华严密教兼融学理和观行的代表作!此书卷末颂文:“数年何幸顿忘愁,显密双逢称所求,五部神功功可赖,十玄妙观观无休,音高音下真言转,身去身来华藏游,法界众生欢喜事,只疑都在我心头。”[76]充分地展现出道敐[辰殳]修习显、密佛教的行法和心得,以及不可动摇的自信与欢喜,他真不愧是个佛教实践者。 此书概分为四部分:“显教心要”、“密教心要”、“显密双辩”与“庆遇述怀”。“显教心要”主要依照贤首清凉的教判,以“不思议乘圆教”为修学津梁;初悟毗卢法界心,藉《华严经》、《首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及达摩、曹溪之旨,来说明圆悟法性的重要,继而修习华严四法界总别观行,入“诸法如梦幻观”、“真如绝相观”、“事理无碍观”、“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以圆满普贤愿海!“密教心要”依据《神变疏钞》(笔者按:即是《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和《曼荼罗疏钞》(笔者按:可能是《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疏》或《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之抄解)判陀罗尼教为密圆,主张一切众生并因位菩萨虽未解了陀罗尼义,但持诵之,便具圆满法界,自然离生死,成就十身无碍佛果。并且在众多陀罗尼中推尊准提陀罗尼做主法,建立了汉传准提法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道敐[辰殳]除了援引经论与密教疏释外,更广引显教古德的意见,诸如:贤首《般若心经疏》、远公《涅盘疏》、智顗《摩诃止观》等,可见他企图打破显、密藩篱的用心。“显密双辩”先以十门叙述密咒功德的深广,再用随自、他意二门开显陀罗尼的不思议内涵;道敐[辰殳]认为“五天中夏,显密双明,方是通人”[77]。“庆遇述怀”则是以道敐[辰殳]个人的参学心得再次对显、密圆修法要做肯定。 可以说:《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代表显密圆通法师道敐[辰殳]个人的学思成就,而其内涵则多少反映了辽代五台山华严密教的教观结构;或许在部分显宗法师的想法,认为此书与藏经原始不尽相合,[78]但是此书却成为后代学人修习显密圆通准提法的最主要根据! (三) 准提法新模式的建立 道敐[辰殳]选择华严为显圆,显然是承继觉苑之说而来,但他何以单选准提法为密圆呢?吕建福先生指出几点:一、他自修密部,并无师承,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摄取密不外泄的瑜伽密教诸法;相应地,持明诸法容易修持,其中准提法经本多,且印咒法详备,故他以为印法最清楚的善无畏译本最好。二、善无畏译本开首就标明准提法为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镜坛亦总摄二十五部坛法。三、法贤译本标明此法为龙树菩萨自持明藏略出,视为龙树菩萨亲传,最有权威![79]拙见以为:第一个理由并不恰当,如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等等也都具备了经本多和印咒法详备的特质,却不为道敐[辰殳]所选。再说以当时辽境密教之盛况及五台山浓厚的密教气氛,想要求师承并非难事,史料未明记并非一定是自创新派。若说持明藏容易修行亦非妥贴,这要看行者的个别偏好及条件而论了!反倒是独部法类如禅宗的教外别传,是极为主观的宗教经验传播,如果法师对于修持准提确有心得,或透过本尊的亲允而自编仪轨,即使没有师承,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第二、三两点是非常有道理的推测。不过,道敐[辰殳]选择此法的深层原因应该可以更深入从汉传密教本身的历史条件,或从仪式观行法和密教义学演变的实况中去探索,毕竟其中有着不共世学的特殊内涵。 道敐[辰殳]所集的准提法是以“稦(ram)啰字观”(净法界真言)启航,此观法在密宗的运作十分广泛而灵活,以火性除垢离染为实相字义观,诸如:“……次住入定观(号髻明珠),以鲜白稦字置于顶上,罪垢除灭,福慧圆满。”[80]以啰字置顶上,烧虚幻法界,归真实理地;“……次悲生曼荼罗,结跏趺坐,现前去一肘之间,白莲华之上观稦字智火,烧诸烦恼及器共清净。”依始觉契本觉。 准提法重视镜坛,根据“镜中像”[81]的般若正观,取法于清净心如同大圆镜的妙有,所以在身心净化的方程式当中,能“无相而无不相”,在净镜中显佛影,这是即事而真、理事无碍的具体化。一般,准提镜正面光洁明亮,如心月轮般皎洁,这是唐密禅法的精髓。月轮环周列梵字,依次为“净法界真言”、“护身真言”、“六字大明咒”、“准提咒”及“大轮一字真言”,然后进行禅观,构成完整的道次第,蕴含着生起与圆满的菩提心轴。镜背则镌有佛母背像,环饰汉字咒轮,内容同正面;何以背面有背像,正面却无像呢?这正是准提法的密键所在。持咒者在净坛前对镜诵修,镜中显影理当是持咒者的形象,而在专注投入之时,竟能显出本尊之像,究竟准提佛母与持咒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镜中像反映的是物质世界(器世界)还是法界(智正觉世界),全由持咒者的般若正观去抉择! 准提法仪轨能突破开元三大士译本以来以十八道观修的繁琐步骤,主要除了汉人尚简的民族性之外,还要靠新译密典的推波助澜,其中由辽圣宗至道宗年间担任国师的慈贤所翻译的“妙吉祥平等瑜伽法”值得加以注意。仪轨的顺序为:一、入道场调身摄心成金刚体;二、净三业除十恶障,净法界利乐众生;三、运心供养上方佛坛灌顶成身,如种子字光焰依月轮而住;四、诵真言启建佛法僧坛以皈依自性三宝;五、于面前想立观境;六、奉请诸圣临坛、礼拜、供养等等……[82]。按照此仪轨与新模式准提法来对应,显得十分贴切:其一相当于准提法入道场结大三昧印调身摄心的方便;其二则相当于准提法的护身和净法界真言;其三、四则相当于准提法的六字大明真言,集诸功德令诸圣来会;其五、六则相当于准提法的对坛正修陀罗尼。 若再观察“妙吉祥坛”的模式则更有相通之处了:坛中心院以五佛四波罗密为主体,第二院环列八大菩萨,第三院罗列十二供养和四摄法,院外四门四隅则安布十大明王。这在曼荼罗的演变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将金刚界五佛之名称、同胎藏界中台八叶之特质,及早期八大菩萨的坛法加以整合并诉诸图像方便观修,成为新的形式,融合金、胎二部的修持要义,齐现金、胎合曼的圆融义理,而这早在唐代就已经是密教界义学讨论的议题,到“妙吉祥坛”落实融会着两部大曼荼罗!准提法中的“瑜伽持”专注于九圣梵字轮观法,虽不空三藏已经提出此门,但未详述,《持明藏尊那仪轨》虽明确罗列九圣名号,却未解明其结构意义,而这些都要到“妙吉祥坛”中得到启发。也因为结构意义的清晰化,使得准提法新模式可以真正融通显密诸教,总摄二十五部密法,调和梵、汉密教的文化差异。 可以说:道敐[辰殳]所集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总结了准提法从持明密教、纯正密教到后期密教的所有精华与方便,造就了准提镜坛法的新模式,并在辽代五台山的华严密教中确立其特殊的性格。自此之后,准提镜坛的汉化式样就被确定下来,沿用至今。至此,独部别行的准提法总算能深刻地被烙印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心路历程上。 七、小结 本小文主要是藉由唐、宋之间准提法的演变情况,来观察印度佛教密宗汉化的轨迹,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密法都与准提法的汉化过程相同,但是其中却有一些相似性。准提法的精髓能被完整的保留至今,历代弘传大德及准提行者功不可没,相较于许多已经严重质变的汉传密法而言,准提法的相关研究与行持自有其特别的价值。 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来理解:从地婆诃罗译介准提经典入华开始,一直要到辽代道敐[辰殳]集成《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书为止,准提法才真正由印度风摇身一变为中国味!在显、密、大、小乘诸宗的辨析竞赛过程,他没有被冷落、淘汰,幸运地脱颖而出,并在尔后的千年时光,导引了众多的汉地佛门子弟,迈向佛陀清净庄严的净域;其中经过数百年,融慈悲与智能于一身的印度准提佛母终于以中国人的面貌调柔了中国佛教徒的心灵。准提法门虽然不像禅宗与净宗那样的普及,但是历代不乏良师传灯,如同准提陀罗尼的意义一般,唯有不断地净化再净化,才能成就万德庄严的大宝莲华! |
|
|
7楼#
发布于:2018-11-30 08:09
【附表一】诸家准提咒解说对照表:
准提咒 诸 家 解 说 唐‧金刚智 唐‧不空 明‧受登 清‧续法 清‧弘赞 归 敬 辞 南谟 归命敬从能度苦恼 归命皈依 飒哆南 一切普遍义(十方三世竖穷横遍最上无等等) 三藐三勃陀 正遍正知觉 俱胝南 百亿集会(诸圣不离本土来至道场空中而住) 咒心 怛侄他 所谓(七俱胝佛与准提共宣) 亦言,即说 唵 流注不生不灭义、复于一切法为最胜义 三身义、一切法本不生义 菩提本 发菩提心者 圆明绝待本不生灭 引生义(三身如来五智佛母引生一切功德法门) 折 于一切法是无行义 一切法不生不灭义 菩提行 止观巧安 无行义 般若降伏其心(伏六凡颠倒妄想) 戾 于一切法是无相义 一切法相无所得义 破偏 无相义 依法用(勇猛至诚奉行众善) 主 于一切法无起住义 一切法无生灭义 识通塞 无起住义 般若住心法(入四圣真常觉性) 戾 于一切法是无垢义 一切法无垢义 道品 无垢义 安稳止住寂静(性善坚固诸恶不作) 准 于一切法无等觉义 一切法无等觉义 对治助开 无等觉义 因行施为、成就寂灭、准提即遮那 缔 于一切法无取舍义 一切法无取舍义 知位次 无取舍义 娑婆 于一切法是平等无言说义 一切法平等无言说义 能安忍 平等无言说义 福善都集、灾祸皆散 成就,吉祥,圆寂,消灾增益,无住涅盘义 诃 于一切法是无因寂静无住涅盘义 一切法无因义 离法爱 无住涅盘 本表资料出处 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大正藏》20册。 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20册。 明‧受登,《准提三昧行法》,《卍续藏经》129册。 清‧续法,《楞严咒疏》(三峰寺藏版)。 清‧弘赞,《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卍续藏经》37册。 七 俱 胝 佛 母 准 提 本 尊 像 法 经典诸种 金刚智译本画像法(唐) 不空译本画像法(唐) 法贤译本像法观法(宋) 画像材料 取不截白毡(迭) 清净者 不可用胶和色 取不截白毡(迭) 清净者,先涂坛供养之。 不可用皮胶和色 画师威仪 受八戒斋 受八戒斋 准提法相规范 身形 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腰下着花文白衣,身着轻罗绰袖天衣,授带系腰,朝霞络身,手腕以白螺为钏,臂上钏七宝庄严,一一手着指环。 黄白色,结跏趺坐,戴天衣角络璎珞头冠,上下皆着白色十波罗蜜衣,檀慧着宝环,臂上戴螺钏。 身如秋月色,众宝庄严,诸相圆满,能度一切贤圣。或坐或立如戏舞势。遍身光明。着阿蹉哥衣,偏袒挂络腋,及种种衣服庄严。 面容 面有三目,作怜愍状。 面有三目,矜愍视行者。 三面面各三目,正面善相微笑、右面大青色作忿怒相、利牙如秋月、舌如闪电、左面黄色咬唇。 手臂持物 右侧九臂 左侧九臂 右侧九臂 左侧九臂 右侧十三臂 左侧十三臂 上二手作说法印 上二手作说法印 二手结本印安于心中 施无畏 剑 数珠 微若布罗迦果 钺斧 钩 跋折罗 宝鬘 如意宝幢 莲花 澡灌 索 轮 螺 贤瓶 般若经夹 施无畏 剑 宝鬘 俱缘果 钺斧 钩 金刚杵 数珠 如意宝幢 开敷红莲花 军持 羂索 轮 商怯 贤瓶 般若梵夹 作无畏印 剑 宝璎珞 海甘果 箭 钺斧 宝棒 骨朵 钩 金刚杵 作期克印 数珠 如意宝幢 莲花 军持 羂索 弓 烁吉帝 轮 螺 作期克印 贤瓶 频尼波罗 般若经 台座 莲花 莲花 莲花 法眷属众 二净居天 行者(手执香炉) 二净居天子(一名俱素陀天子,手持华鬘乘空而来,) 持诵者(手执香炉) 时(阿阇黎)观想尊字(梵文)变成大智,大智化成尊那菩萨,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此菩萨真言成九字,亦成九分法,成九大菩萨。 余项规定 菩萨下作水池,池中出生莲花,难陀跋难陀二龙王扶莲花茎,花上安准提,其像周圆安明光焰。 下作水池,池中出生莲花,难陀乌波难陀二龙王拓莲花座,花上安准提,身佩圆光。 画像已,随力请七僧,供养开光明咒愿赞叹,于像下书“法身缘起偈”,后收像于净室秘密供养,以帛覆之不与人见,以免魔得其便。念诵时去覆帛,毕还覆之。 变化诸佛遍满虚空,如是尊那菩萨具大神通力,诸天魔等见之惊怖,悉皆向前合掌顶礼。 相关图像 《金刚智译求愿观想法》:若求不二法门者,应观两臂。若求四无量,当观四臂。若求六通,当观六臂。若求八圣道,当观八臂。若求十波罗蜜圆满十地者,应观十臂。若求如来普遍广地者,应观十二臂。若求十八不共法者,应观十八臂。若求三十二相,当观三十二臂。若求八万四千法门者,应观八十四臂。 《金刚智译四作法》:扇底迦法(息灾)观本尊白色、布瑟置迦法(增益)观本尊黄色、伐施迦啰孥法(敬爱)观本尊红色、阿毗遮噜迦法(调伏)观本尊黑色。 《不空译四作法》:扇底迦法(息灾)观本尊白色、布瑟置迦法(增益)观本尊黄色、伐施迦啰孥法(敬爱)观本尊红色、阿毗遮噜迦法(调伏)观本尊黑色。 备注 【附表二】 唐、宋准提像法对照表: [1]可参考郭佑孟《宋代以来汉传准提法门初探──兼论台湾日治时期的准提造像特色》,现代佛教学会2002年会,2002/3/3。 [2](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大正藏》第50卷,第719页。 [3]关于地婆诃罗翻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的时间地点,依据(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9所记为:垂拱元年(685)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而今收录在《大正藏》第20卷的No.1077经则说是:垂拱二年(686)于西魏国寺译,这是宋本、明本的说法。 [4](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大正藏》第50卷,第714页。 [5](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2,《大正藏》第55卷,第875页。 [6]僧传皆说金刚智为南印度人,据混伦翁《大唐东京大广福寺故金刚三藏塔铭并序》所说:“金刚三藏者,中天竺国剎利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以开元七年南天竺国因节度使将军米准那表荐入朝,遂称南天竺人焉。”,此从之。《大正藏》第55卷,第876页下。 [7](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2,《大正藏》第55卷,第875-876页。 [8](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大正藏》第50卷,第711页。 [9]多罗句钵多译《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阤罗尼经》卷,《房山石经‧辽金刻经》,第21册。“感”中国佛教协会,1991/5。 [10](日)佐和隆研:《密教美术の原像》,法藏馆,1982年版,第176页。 [11]Debjani Paul, “The Art of Nalanda: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AD 600-1200”, (New Delhi:1995) Pl.63,p.80-81. [12](北周)阇那崛多译《种种杂咒经》,《大正藏》第21卷,第639页。 [13](唐)玄奘译《咒五首》,《大正藏》第20卷,第17页。 [14](唐)地婆诃罗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85页。 [15](唐)善无畏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别行”,《大正藏》第20卷,第186页。 [16]《青龙寺轨记》,《大正藏》第18卷,第173页。 [17]糜文开《印度三大圣典》,中国文化大学,1980年版,第98-101页。喇嘛尊者《唵‧与自力成就》,《中国瑜伽》,1993年。 [18]明天启年间由谢于教撰集的《准提净业》书中便可见到将唵字圆相观视为释迦并过去诸佛成佛的法门,《卍续藏经》,第104卷,第374页。又如天台比丘受登的《准提三昧行法》将唵字布顶做为成就一切种智的表法,《卍续藏经》,第129卷,第36页。 [19](日)八田幸雄着,林仪胜、林光明合译《真言事典》,嘉丰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20]真言形式可分为大咒(根本陀罗尼、大心咒)、中咒(心真言、心秘密咒、心咒)、小咒(随心真言、心中心咒)及一字咒(以本尊种子字为真言)。(日)阿部宥精:《真言、咒与陀罗尼》,《密教资料汇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0》,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 [21](唐)地婆诃罗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85页。 [22](日)隆誉《大悲胎藏曼荼罗说现图所传决明钞》(京都东寺观智院藏本),《大正藏》图像部1,第290页。 [23](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83页。 [24]“唵字安头上,其色白如月,放于无量光,除灭一切障,即同佛菩萨,摩是人顶上。折字安两目,其色如日月,为照诸愚暗,能发深慧明。隶字安颈上,色如绀琉璃,能显诸色相,渐具如来色。主字想安心,其色如皎素,犹心清净故,速达菩提路。隶字安两肩,色黄如金色,犹观是色相,能披精进甲。准字想脐中,其色妙黄白,速令登道场,不退菩提故。提字安两髀,其色如浅黄,速证菩提道,得坐金刚座。莎嚩字两胫,其状作赤黄,常能想是字,速得转法轮。诃字置两足,其色犹满月,行者作是想,速得达圆寂。如是布字想念色,便成准提胜法门,亦名本尊真实相,能灭诸罪得吉祥,犹如金刚坚固聚,是名准提胜上法,若常如是修行者,当知是人速悉地。”(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76页,第177页。 [25](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83页。 [26]“……先月轮安心上,轮上布五字(阿卑啰唅欠)。声、字、实相,逆顺往返观想。言声者,口诵字声;字者,观字体;实相者,观字义。……观月轮周遍,良久以后,月轮周遍法界,俄须忘身,与月轮专住无分别智。然后,为利众生住大悲门,出观,卷缩月轮,收敛自心,将就念诵时三平等观。”京都高山寺藏《秘藏记》卷 ,《大正藏》图像部1,第3页。 [27](唐)善无畏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别行”,《大正藏》第20卷,第186页。 [28](唐)善无畏译“七俱胝独部法”,《大正藏》第20卷,第188页。 [29](唐)善无畏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别行”,《大正藏》第20卷,第187页。 [30]同上注书,第186页。 [31]高野山真别处圆通寺藏本《图像抄》,《大正藏》图像部3,第27页。 [32](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大正藏》第22卷,第494页中。 [33](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大正藏》第18卷,第810页中–下。 [34](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11页。 [35](唐)般剌蜜谛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卷,第133页。(宋)子璇《首楞严义疏注经》,《大正藏》第39卷,第916页。 [36](唐)善无畏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别行”,《大正藏》第20卷,第186页。 [37]“安息香”梵语guggula,为安息香树所生的脂汁块,做为药材或香料,产于印度、苏门答腊、波斯等地,最初由安息国商人传入我国。据《酉阳杂俎》所载,安息香树又称辟邪树,取其脂汁块烧之,能通神明、辟众恶。 [38](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10页。 [39]密宗行者在坛场内运心观想本尊生成并广修供养时,虽有“五相成身观”与“华香灯果供”的固定模式,但其造坛和泥的材料及烧、涂香的品类却常随着本尊不同而改变,例如:修持“慈氏菩萨大曼荼罗法”专以龙脑和郁金香末加持作法((唐)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愈讹念诵法》,《大正藏》第20卷,第597页。),而修持“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则专烧沉檀、龙脑供养之((唐)善无畏译《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大正藏》第20卷,第602页。)。 [40]滋贺石山寺藏本《香要抄》,《大正藏》,图像部11,第76-84页。 [41](唐)不空、遍智译《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大正藏》第21卷,第36页,中。 [42](唐)善无畏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别行”,《大正藏》第20卷,第186页。 [43]所谓“现图曼荼罗”是指由空海、圆仁、圆珍、宗叡所携回日本的曼荼罗图,这些现图曼荼罗可视为唐密的图像百科,与经典的画像规定并非完全吻合。这些图像造型,若非根据经典仪轨,就可能与当时密教阿阇黎的神秘经验有关。 [44](唐)善无畏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别行”,《大正藏》第20卷,第186页。 [45](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78页。 [46](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78页。 [47](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84页。 [48]可参考(唐)智通、菩提流志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画像法》两种,与善无畏译《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等,皆收于《大正藏》第20卷。 [49](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卷,第177页。 [50](日)澄圆集《白宝抄》,《大正藏》图像部10,第837-838页。 [51](日)亮宪撰《胎藏界曼荼罗尊位现图抄私》,《大正藏》图像部2,第1038页。 [52]仁和寺版《大悲胎藏大曼荼罗》No14,《大正藏》图像部1,第647页。 [53]关于准提佛母手持日轮的特殊图例在日僧真寂所撰的《大悲胎藏普通大曼荼罗中诸尊种子标帜形相圣位诸说不同记》卷三中亦曾记录过,参见《大正藏》图像部1,第37页。 [54]京都醍醐寺藏《三昧耶形御笔第三传本》No98,《大正藏》图像部1,第1186页。智泉本《四种护摩本尊并及眷属图像》No16,同前书,第834页。 [55](日)承澄撰《阿娑缚抄》,《大正藏》图像部9,第99-100页。 [56]日本京都仁和寺藏《唐本曼荼罗》,《大正藏》图像部4,第2页。 [57](日)澄圆集《白宝抄》,《大正藏》图像部10,第850页,第853页。 [58](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海八德经》,《大正藏》第1卷,第819页。 [59](明)莲池《弥陀疏钞》,《莲池大师全集》,中华佛教文化馆,1983年版,第1067页。(唐)善导《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全集》,华藏净宗学会,2000年版,第69-70页。 [60](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卷,第691页。 [61](唐)地婆诃罗译《造塔功德经》,《大正藏》,第16卷,第801页。 [62]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18,《大正藏》第25卷,第192页。 [63](宋)法贤译《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焰鬘得迦吠多梨印最上修行仪轨”,《大正藏》第21卷,第88-89页。 [64](宋)法贤译《瑜伽大教王经》“序品、曼荼罗品”,《大正藏》第18卷,第560页。 [65]同上注书“曼荼罗品”,第561页。 [66]同上注书“三摩地品”,第565页。 [67]同上注书“相应方便成就品”,第578页。 [68]同上注书“嘱累品”,第582页。 [69](日)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东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70](辽)鲜演《华严经谈玄决择》,《卍续藏经》第8卷,第73页,中。 [71]觉苑,辽代僧,山西人,号鹏耆,生卒年不详。住燕京圆福寺,博通群经,复明外典,尤擅三密之法。曾从西天竺摩尼三藏深究瑜伽精义,又受诏开讲密乘经典,发扬真言教理,为世所崇。辽道宗太康三年(1077)奉敕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书成,赐紫服,号“总秘大师”。(收于《卍续藏经》第37卷) [72]蓝吉富《准提信仰札记》、《准提法在中日两国的流传》,《准提法汇》,迦陵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3页。 [73](元)如意《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至元辨伪录》卷5。 [74](辽)道敐[辰殳]辑《准提修法显密圆通成佛心要》,老古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75]同上注书,第114页。 [76]同上注书,第187-188页。 [77]同上注书,第186页。 [78]会性法师《大藏会阅(三)》,天华出版社,1979年版,第768页。 [79]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版,第488-489页。 [80]《青龙寺轨记》,《大正藏》,第18卷,第172页。 [81]“(参与般若会的菩萨众)……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得无阂无所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大正藏》第8卷,第217页上。 [82](辽)慈贤译《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大正藏》第20卷,第930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