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695回复:0
胆结石女52岁 图片:6_5_6766ec133591b82.jpg 胆石症又称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有报告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 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 其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2.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结石,所以,又称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存在,但也有单纯的肝内胆管结石,又称真性肝内结石症。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越来越多,结石的分类多属胆红素结石。肝胆管结石多有黄绿色块状或“泥沙样”结石的成分,多为胆红素钙。结石中心常可找到蛔虫卵,所以有人认为肝胆管结石系由胆道蛔虫、细菌感染致胆管阻塞所致。 肝胆管结石以左叶肝管居多,肝左外叶上、下段肝胆管汇合处的胆管略为膨大、结石多停留在该处,右侧肝胆管结石多见于右后叶胆管内。 临床特点多表现为: (1)患者年龄较胆囊结石患者为轻,部分病人与肝内胆管先天的异常有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 (2)肝功能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复发作期可出现多种肝功能异常,间歇期碱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 (3)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的绞痛。 (4)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5)胆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扩张,肝管内有小透亮。 掌部医学诊断: 1.右手食指下掌面巽位驻扎方形纹、十字纹,或出现色斑;无名指细弱,第二指节纹处有褐斑,提示胆囊炎、胆息肉信号。 2.若纹符明显,方内有“米、十、井”字纹,均提示胆结石症。 3.若巽位皮厚而有光亮感,或此位皮皱又兼小凹凸状,提示胆切除史。只要提示胆囊发病倾向就行,不要过分强求结石有多大有几粒,否则就失去了手诊的临床意义。 4.无名指瘦弱,手指背无名指第二节处有黑斑兼有硬皮。 5.中年女性双手背有黑褐色素斑,或双手背皮肤几乎变成褐色,提示胆囊切除史。胆切除之人,要保持大肠畅通。美国一家科学杂志报道,胆切除后,由于胆汁持续不停渗入肠道,与细菌发生作用,会在肠内产生某种致癌物而易患肠癌,便秘为一大诱因。 甲诊: 1.中指甲面有链状纵纹,提示胆结石,纹短提示病轻。 2.无名指甲面呈有格子样变化纹路,同时手指背第二节处均呈褐色,提示胆结石、胆管结石。胆结石患者大多脸下部宽,手粗、十指也短。 3.小指指甲面有几条横沟,提示要注意预防胆囊疾病。 图片:6_5_fb8b18df711a81d.jpg 图片:6_5_fcd6ea3f34cd38a.jpg 胆结石(包括肾及尿道结石)食疗法:每日食50g左右黑木耳。因为黑木耳有降低胆固醇及血脂之作用,所含发酵素与植物碱物质有促进消化道与泌尿道等各种腺体分泌之特性,并同这些分泌物协同有化解结石之作用,使肠道润滑,结石不断缩小,排出体外,黑木耳所含的多种物质可剥脱分化浸蚀结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