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26回复:0
五官静,百骸静,故能静定!
问:念去、虑去、思去、意去,在能去不能久去,久去不能永去之地步,当何如乎?答曰:定气。
问:何为定气?答曰:气者,吾人之呼吸也。当初念真言之时际,不知呼吸何在,粗乎微乎,无从觉也;及念真言之功久,去念之功稍有把握,其心稍知静乡,其时呼吸之粗微,则有觉矣;既有觉,当知定。 图片:t012ca2f406ea041486.jpg ![]() 问者曰:何为定?是用法以调气乎? 答曰:谬。此说何来? 问者曰:吾观各道书有之。 答曰:孽书孽板,汝不知焚,何能修道?定者,定住之谓。 问者曰:何为定住? 答曰:人一身之呼吸,五官百骸,无不传到,人若神荒于外,则不觉也。今坐功既久,念去心静,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得定静。既皆定静,呼吸不必仍若神荒时之来往不得稍停也,自当稍慢其呼吸,是为定气。 问:何以稍慢? 答曰:如水之平而不动,不必有意使平,即能自平矣。 问:平时有呼吸乎? 答曰:有,清虚之呼吸矣。一呼吸并觉得周身畅快之极。 问者曰:何也? 答曰:五官静,百骸静;气息静,心地静。其一呼吸,有补五官百骸之真养,又焉能不觉畅快乎?是为定气。 图片:201592211544039.jpg ![]() 大概的教诲是说,人的念头很难真正止住,如何能永远去除杂念?只有从念真言、修呼吸法门入手。使呼吸之气细微而缓慢,自然人就能静心了。同时影响到人外在的五官与内在的心性、气脉,都能住静,这样就达到了定气的修为,自然就身心宁静了。定气即是气定。 图片:t01a4b17d8aa5349346.jpg ![]() 五官静,百骸静,在于,五官对应五脏,五脏与四肢百骸息息相关。比如肝开窍于目,而肝主(一身之)筋;比如肺开窍于鼻,而肺主(一身之)皮毛;比如肾开窍于耳,肾主(一身之)骨;脾开窍于口,而脾主(一身之)肌肉、四肢;心开窍于舌,心主(一身之)血脉。修炼者,首先要放松面部肌肉,面带微笑,神情安详,就容易入静了,通过调整面部的状态、情态而进一步调整五脏,缘此而调整四肢百骸。这就是修道之“全息论”、“整体论”。所以,练功第一步,要放松面部,面带微笑,要调整舌的位置。严新大师讲了练功时舌在口腔里的不同位置、位置之高低、姿势都与调整身体状况有关。比如水湿重、肥胖的人,舌居中,上下不挨;比如情绪难控制的人,舌要往下往后卷抵,等等。还有,双眼要似闭非闭,叫“目垂帘”;嘴唇微微合上;双耳听息,这都是“五官静,百骸静”的道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