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是突然就虚的,四个阳气泄漏点,最好全“堵上”,不阳虚
德藏尊者
官方总版主
官方总版主
  • UID588
  • 粉丝9
  • 关注2
  • 发帖数792
阅读:1691回复:0

阳气不是突然就虚的,四个阳气泄漏点,最好全“堵上”,不阳虚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0-01-04 22:21
阳气不是突然就虚的,四个阳气泄漏点,最好全“堵上”,不阳虚

       进入冬季之后,气候越来越寒冷,根据阳热阴寒的制约关系,阳虚之人,这段时间就更难受一些,他们也就更有温养阳气的渴望了。
      其实,阳虚之人应该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阳气不是突然就虚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里,生活饮食的不注意,会损耗阳气;而阳气自身的散耗,更是引起阳气不足的重要原因。
      内经有云“阳在外、阴之使”。可见,阳气是活跃在外面的、为身体提供保护作用的。俗话说“能者多劳”,越是活跃的阳气,如果我们的保护措施做得不到位,阳气的散耗也就越容易发生。
      内经也说“阳密乃固”。也包括一层意思:那就是阳气的“密”和“固”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阳气自身是“致密”的,才能“坚固”。对于身体而言,也唯有阳气密布于肌腠之表,外邪也才不至于侵袭机体。
      所以,阳虚之人,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阳气本身的泄露所致。对于我们来说,身体有四个部位,是阳气的“泄漏点”,寒冷季节,最好多保护,相当于“堵上”泄露之处,阳气不足自然就更少可能了。
     1、 头顶百会:头顶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百会穴”。它属于督脉,位于头脑的巅顶。督脉素有“诸阳之海”的美称,因此,百会穴也算是总领全身阳气的地方。
      百川朝海的百会穴,如果防护不好,阳气自然就容易泄露了。所以,寒冷季节,做好头顶的防护,比如外出时戴个帽子,不让百会穴暴露在风雪雨露之中,也就是堵上阳气最容易泄露的地方;

图片:6.jpg



       2、 后颈大椎:对于人身来说,后背为阳,胸腹为阴。因此,寒冷季节我们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大多先有后背发凉、脖颈发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就是阳气的泄露。
      因此,冬季做好后背的防护,避免寒风直接长时间吹拂后背,适当多穿点衣物。尤其夜间阴寒较盛时,更要做好后背保护。脖颈有个大椎穴,也是阳气容易泄露之所,因为这是督脉和所有阳经交汇之处,阴寒直中大椎,对阳气的损害是很大的。

图片:5.jpg



      3、 腹部肚脐:腹部是身体的至阴之所,“诸阴之海”的任脉循行于此。腹部的肚脐眼,又叫神阙穴,更是每个人出生前从母亲身体获取能量的唯一通道。出生之后,神阙穴内系丹田,也是容易泄露阳气的地方。
      肚脐的防护,我们的传统做法本来是做得不错的,比如古人男女都有穿肚兜的习惯。只是因为受西方流行元素的影响,很多“露脐”的装束,对现代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阳气维护,是很不利的。在我的观点,露脐是很不可取的。寒冷季节,更应该厚实防护腹部。有条件的,还可以艾灸神阙、肚脐贴等,以养护好阳气,避免阳气泄露。

图片:7.jpg



     4、 双脚涌泉:四肢为诸阳之本,足三阳经都终于双脚。又是足三阴经的起源之处,阴阳在脚底调和,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穴位——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所谓涌泉,也就是泉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的意思。虽然这里说的是足少阴经气,但阴阳从来就不是孤立的,阴气外泄,阳气自然如影随形一起跑了。
      所以,做好双脚的养护,尤其脚底的涌泉穴,更是需要好好防寒的。冬季可以用艾叶泡脚,或者贴个艾叶贴之类,睡前还可以揉按一会双脚。既促进脚底气血周流,又保护好了阳气生化,也就相当于堵上了阳气的泄漏点。

图片:2.jpg



       总之,阳气不是突然就虚的,而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才逐渐不足。我们的生活、起居习惯,不注意就容易伤到阳气了。上述四个阳气的泄漏点,最好能及时堵上,以免阳气不足,身体也就更健康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