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小经典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4327回复:4

中医四小经典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10-08 21:56
濒湖脉学

图片:o4YBAFP-jeuAEdiBAAR76dZFElM678_b.jpg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一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言诀》系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而成,综述脉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脉象及真脏绝脉等。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

图片:timg.jpg


一·浮脉(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二·沉脉(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也,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气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潼。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三·迟脉(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弦,迟甚为败,浮大而软为虚。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阳)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歌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极,数见关中为动。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滑脉(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㿗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脉诀》言:关滑胃寒,赤滑脐似水。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蓄,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六·涩脉(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七·虚脉(阴)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上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软,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
芤为脱血。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八·实脉(阳)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坚实貌。《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人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经》曰:血实脉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用姜附,愈误矣。
九·长脉(阳)
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日: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实、牢、弦、紧皆兼长脉)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 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巅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主有余之病)

十·短脉(阴)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长脉属肝直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涩、微、动、结,皆兼短脉)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经》日: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十一·洪脉(阳)
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 《素问》谓之大,亦日钩。滑氏日: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 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洪脉所直,盖谬也。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bi)坚。
(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肝内察,肾虛阴火尺中看。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经》 日: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日:脉大则病进。

十二·微脉(阴)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素问》 谓之小。气血微则脉微。

[体状相类诗J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仲景日:脉瞥瞥如美上肥者,阳气
微;萦萦如蚕丝细者,阴气镜;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 云:岁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
十三·紧脉(阳)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 ,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线(丹溪)。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况乃疾在其腹。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十四·缓脉(阴)
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 , 如微风轻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 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裊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住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者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气虚。《脉诀》言: 缓主脾热口
臭、反胃、齿痛、梦鬼之病。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十五·芤脉(阳中阴)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慈葱也。《素
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
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
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日革,血亡芤革血虚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十六·弦脉(阳中阴)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 , 如张弓弦《脉经》 ,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紧而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脉诀》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又见长脉)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木盛之病。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
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十七·革脉(阴)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日:弦则为寒, 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日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 日: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时珍日: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又按:《甲乙经》日: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贶以为溢脉,与此不同。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遇。

「相类诗」
见芤、牢。
十八·劳脉(阴中阳)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扁鹊日: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日:寒则牢
坚,有牢固之象。沈氏日: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脉诀》 不言形状,但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辨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癩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脉诀》 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十九·濡脉(阴)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帛浮水中,
重手按之,随手而及之象。《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也。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诸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浮细如绵日濡,沉细如绵日弱,浮而极细如绝日微,沉而极细不断日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二十·弱脉(阴)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弱乃濡之干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臂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素问》 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赛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日:阳陷入阴,故恶赛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
急。柳氏日: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二十一·散脉(阴)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心脉软散,怔忡;肺脉软散,汗出;肝脉软散,溢饮;脾脉软散,肿,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难经》 日: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日:散为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耍(ruan)散,右关耍散脂肘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二十二·细脉(阴)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素问》 谓之小。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脉诀》 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指背。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二十三·伏脉(阴)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脉诀》言:寻之似有,定
息全无,殊为舛谬。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赛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日单伏,两手脉伏日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
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脉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脉诀》 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附子细辛麻黄汤主之, 皆非也。刘元宾日:伏脉不可发汗。
二十四·动脉(阳)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仲景日:阴阳相搏名日动,阳动则汗出,
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日: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
阴动。庞安常日: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脉诀》言:寻之
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动如
钩、如毛者,尤谬。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 日: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日: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也。
二十五·促脉(阳)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脉经》 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二十六·结脉(阴)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日阴结,蔼蔼如车盖日阳结。《脉经》 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
日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日: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二十七·代脉(阴)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脉一息五:
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台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 -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 日:代则气衰。滑伯仁日:若无病,贏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伤赛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至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涂。
促、结之止无常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根据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也。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脉经》日:代散者死。生泄及便脓血。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戴同父曰:脉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脉诀》五脏歌,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柳东阳曰:古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须候五十动,乃知五脏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见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故学人当诊脉、问证、听声、观色,斯备四诊而无失。


四言举要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台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案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濒湖脉学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濒湖脉学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濒湖脉学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濒湖脉学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濒湖脉学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日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濒湖脉学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直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 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 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疽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濒湖脉学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晋。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躊可决。
尺左右弹,阴躊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躊为病,阳缓阴急,阴躇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瘫,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濒湖脉学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台。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最新喜欢:

wu7218275wu7218... 金藏尊者金藏尊者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沙发#
发布于:2019-10-08 22:18
汤头歌诀

图片:u=811265615,1607344690&fm=26&gp=0.jpg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苈鉴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4.秦艽鉴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5.秦艽扶嬴汤
秦艽扶羸鉴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莴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班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苈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发表之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4.小青龙汤
小龙青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5.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6.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疽疹已出慎勿使。
7.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8.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葉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莒蒲与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
9.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
10.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11.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2.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黄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13 .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14.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效堪夸。


攻里之剂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2.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
3.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4.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茱连棱术随,大黄黑丑兼香附,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泻痢食疟用咸宜。
5.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若还后重兼气滞,木香导滞加槟榔。
6.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7.蜜煎导法
蜜煎导法通大便,或将猎胆灌肛中,不欲苦寒伤胃腑,阳明无热勿轻攻。


涌吐之剂
1.瓜蒂散
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芦郁金凑,此吐实热与风痰,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剧痰乌附尖方透,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
2.稀涎散
稀涎皂角白矾班,或益藜芦微吐间,风中痰升人眩仆,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睫保生还。

和解之剂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郁逆,敛阴泄热平剂扶。
3.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4.黄芩汤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台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皆呕此能平,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5.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6.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7.六和汤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8.清脾饮
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佳。
9.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演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

表里之剂
1.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仍有桂枝大黄汤。
2.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3.五积散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温中解表祛寒湿,散病调经用各充。
4.三黄石膏汤
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宣。
5.莒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

6.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差,香苏饮仅陈皮草,感伤内外亦堪施。
7.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鳖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栀豉蜜丸服,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及疟痢,一丸两服量病调。
8.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即九味,已独知连白术暨,散热培阴表里和,伤寒两感差堪慰。


消补之剂
1.平胃散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着,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2.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曲糊为丸麦汤下,亦可方中用麦芽,
大安丸内加白术,消中兼补效堪夸。
3.健脾丸
健脾参术与陈皮,枳实山楂麦薜随,曲糊作丸米饮下,消补兼行胃弱宜,
枳术丸亦消兼补,荷叶烧饭上升奇。
4.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约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5.枳实消病丸
枳实消病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清热破结补虚痊。

6.鉴甲饮子
鳖甲饮子治疟母,甘草苈术芍芎偶,草果槟榔厚朴增,乌梅姜枣同煎服。
7.莒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理气之剂
1.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
2.乌药顺气汤
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僵蚕炙草姜煎服,中气厥逆此方详。
3.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又六郁汤苍芎附,甘苓橘半栀砂仁。
4.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衣,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
5.四七汤
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
又有局方名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

6.四磨汤
四磨亦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逆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7.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甘姜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8.正气天香散
绀珠正气天香散,香附干姜苏叶陈,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经自匀。
9.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呕呃,参甘半夏枇杷麦,赤茯再加姜枣煎,方由金匮比方辟。
10.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戕,济生香蒂仅二味,或加竹橘用皆良。
11.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理血之剂
1.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十全除却苈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
2.人参养营汤
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肺脾气血补方先。
3.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苈,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4.养心汤
养心汤用草苈参,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5.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6.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并桂枝,热结膀胱少腹胀,如狂蓄血最相宜。
7.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8.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石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9.秦艽白术丸
秦艽白术丸东垣,归尾桃仁枳实攒,地榆泽泻皂角子,糊丸血痔便艰难,
仍有苍术防风剂,润血疏血燥湿安。
10.槐花散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黑荆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11.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2.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
13.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入,桃仁红花在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祛风之剂
1.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已兼甘草,六经风中此方通。
2.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3.三生饮
三生馀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听,加参对半扶元气,卒中痰迷服此灵。
4.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莒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虚阳归肾阴精足。
5.独活汤
独活汤中羌独防,芎归辛桂参夏菖,茯神远志白薇草,瘛从昏愦力能匡。
6.顺风匀气散
顺风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参,木瓜甘草青皮台,剐僻偏枯口舌喑。
7.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已及威灵,桃仁红花龙胆草,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
8.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汤名三痹古方珍。
9.消风散
消风散内羌防荆,芎朴参苓陈草并,僵蚕蝉蜕藿香入,为末茶调或酒行。
10.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11 .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为末茶调如育服,正偏头痛一时蠲。
12.人参荆芥散
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此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治。

祛寒之剂
1.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2.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润惕保安康。
3.四逆汤
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或盖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
4.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热因寒用妙义深,阴盛格阳厥无脉。
5.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背能保。
6.益元汤
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姜枣葱煎入童便,内寒外热名戴阳。
7.加阳急救汤
加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8.四神丸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9.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10.导气汤
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楂枳壳益,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
12.橘核丸
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桃仁二木酒糊合,颓疝痛顽盐酒吞。

祛暑之剂
1.三物香薷饮
三物香幕豆朴先,若云热盛加黄连,或加苓草名五物,利湿祛湿木瓜宣,
再加参芪与陈术,兼治内伤十味全,二香合入香苏饮,仍有藿薷香葛传。
2.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
3.缩脾饮
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大顺杏仁姜桂甘,散赛燥湿斯为贵。
4.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5.六一散
六一泪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利湿之剂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桂枝,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泪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疽黄便闭渴呕宁。
2.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病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3.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黄苈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4.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5.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6.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朴,虚赛阴水效堪夸。
7.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8.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受葉木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9.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
10.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疽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饮
草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润燥之剂
1.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2.滋燥养营汤
滋燥养营两地黄,芩甘归芍及艽防,爪枯肤燥兼风秘,火燥金伤血液亡。
3.活血润燥生津散
活血润燥生津散,二冬熟地兼瓜蒌,桃仁红花及归芍,利秘通幽善泽枯。
4.韭汁牛乳饮
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5.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尾羌,桃仁麻仁及大黄 ,或加艽防皂角子,风秘血秘善通肠。
6.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有加麻仁大黄者,当归润肠沁名殊。
7.搜风顺气丸
搜风顺气大黄蒸,郁李麻仁山药增,防独车前及槟榔,菟丝牛膝山茱仍,
中风风秘及气秘,肠风下血总堪凭。
8.消渴方
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9.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肾消,花粉黄连草解调,二参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篦至要。
10.猪肾荠尼汤
猪肾荠尼参茯神,知芩葛草石膏因,磁石天花同黑豆,强中消渴此方珍。
11.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参芪草,二地二冬枇斛参,泽泻枳实疏二腑,躁烦消渴血枯含。
12.酥蜜膏酒
酥蜜育酒用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13.清燥汤
清燥二术与黄芪,参苓连柏草陈皮,猪泽升麻五味曲,麦冬归地痿方推。

泻火之剂
1.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
若云三黄石膏汤,再加麻黄及淡黄,此为伤寒温毒盛,三焦表里相兼治,
栀子金花加大黄,润肠泻热真堪倚。
2.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
3.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阳。
4.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5.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
6.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麻,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
7.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8.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胡亦茯苓,芪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
9.甘露饮
甘露两地与茵陈,芩枳枇杷石斛伦,甘草二冬平胃热,桂苓犀角可加均。
10.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11.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12.钱乙泻黄散
钱乙泻黄升防芷,芩夏石斛同甘枳,亦治胃热及口疮,火郁发之斯为美。
13.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
14.泻青丸
泻青丸用龙胆栀,下行泻火大黄资,羌防升上芎归润,火郁肝经用此直。
15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16.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荟用四黄,龙胆芦荟木麝香,黑栀青黛姜汤下,一切肝火尽能攘。
17.左金丸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炎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已,热泻热痢服之安,
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
18.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19.清骨散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符,地骨青藁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20.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21.清震汤
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22.桔梗汤
桔梗汤中用防已,桑皮贝母瓜蒌子,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芪百台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便秘大黄可加使。
23.清咽太平丸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
24.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梔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草,便实参去大黄跻,
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
25.辛夷散
辛夷散里葉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芎细甘草茶调服,鼻生息肉此方攻。
26.苍耳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荑白芷四般和,葱茶调服疏肝肺,清升浊降鼻渊瘥。
27.妙香散
妙散山药与参芪,甘桔二茯远志随,少佐辰砂木香麝,悸悸郁结梦中遗。

除痰之剂
1.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导痰汤内加里枳,顽痰胶固力能训,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
2.涤痰汤
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草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3.青州白丸子
青州白丸星夏并,白附川乌俱用生,晒露糊丸姜薄引,风痰瘫痪小儿惊。
4.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星夏橋,杏仁枳实瓜萎实,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5.顺气消食化痰丸
顺气消食化痰丸,青陈星夏菔苏攒,曲麦山楂葛杏附,蒸饼为糊姜汁抟。
6.礞石滚痰丸
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沉水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痰怪症力能匡。
7.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前胡辛,半夏荆甘赤茯因,煎加姜枣除痰嗽,肺感风寒头目颦,
局方不用细辛茯,加入麻黄赤芍均。
8.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芪橘柏及干姜,苓泻麦芽苍术曲,太阴痰厥头痛良。
9.常山饮
常山饮中知贝取,乌梅草果槟榔聚,姜枣酒水煎露之,劫痰截疟功堪诩。
10.截疟七宝饮
截疟七宝常山果,槟榔朴草青陈伙,水酒合煎露一宵,阳经实疟服之妥。

收涩之剂
1.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蒺藜牡蛎需,莲粉糊丸盐酒下,涩精秘气滑遗无。
2.茯菟丸
茯菟丸疗精涓脱,菟苓五味石莲末,酒煮山药为糊丸,亦治强中及消渴。
3.治浊固本丸
治浊固本莲蕊须,砂仁连柏二苓俱,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热利湿固兼驱。
4.诃子散
诃子散用治寒泻,炮姜栗壳橘红也,河间木香诃草连,仍用术芍煎汤下,
二者药异治略同,亦主脱肛便血者。
5.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茯龙骨同龟壳,草蒲远志及当归,补肾宁心健忘觉。
6.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7.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治汗出,苈柏芩连生熟地,泻火固表复滋阴,加麻黄根功更异,
或云此药太苦寒,胃弱气虚在所忌。
8.柏子仁丸
柏子仁丸人参术,麦夫牡蛎麻黄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
9.牡蛎散
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葉牡蛎粉,或将龙骨牡蛎扪 。

杀虫之剂
1.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
2.化虫丸
化虫鹤虱及使君,槟榔芜荑苦棟群,白矾胡粉糊丸服,肠胃诸虫永绝氛。
增辑
1.集效丸
集效姜附与槟黄,芜荑诃鹤木香当,雄槟丸内白矾入,虫啮攻疼均可尝。

痈疡之剂
1.真人活命饮
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差,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
2.金银花酒
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
3.托里十补散
托里十补参苈芎,归桂白芷及防风,甘桔厚朴酒调服,痈疡脉弱赖之充。
4.托里温中汤
托里温中姜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陈皮益智兼甘草,寒疡内陷呕泻琅。
5.托里定痛汤
托里定痛四物兼,乳香没药桂心添,再加蜜炒罂栗壳,溃疡虚痛去如拈。
6.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知柏连,花粉黄芩龙胆宣,升柴翘葛兼甘桔,归芍棱莪昆布全。

经产之剂
1.妊娠六合汤
海藏妊娠六合汤,四物为君妙义长,伤寒表虚地骨桂,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阳明石膏知母藏,小便不利加苓泻,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温毒发斑升翘长,胎动血漏名胶艾,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黄,安胎养血先为主,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过多过少别温凉,温六合汤加芩术,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寒六合汤加附姜,气六合汤加陈朴,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说与时师好审量。
2.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妇人良方单胶艾,胎动血漏腹痛全,
胶艾四物加香附,方名妇宝调经专。
3.当归散
当归散益妇人妊,术芍芎归及子芩,安胎养血宜常服,产后胎前功效深。
4.黑神散
黑神散中熟地黄,归芍甘草桂炮姜,蒲黄黑豆童便酒,消瘀下胎痛逆忘。
5.清魂散
清魂散用泽兰叶,人参甘草川芎协,荆芥理血兼祛风,产中昏晕神魂贴。
6.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薏仁,防独芎归又茯神,酸枣木香和甘草,子痫风中可回春。
7.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8.达生散
达生紫苏大腹皮,参术甘陈归芍随,再加葱叶黄杨脑,孕妇临盆先服之,
若将川芎易白术,紫苏饮子子悬宜。
9.参术饮
妊娠转胞参术饮,芎芍当归熟地黄,炙草陈皮兼半夏,气升胎举自如常。
10.牡丹皮散
牡丹皮散延胡索,归尾桂心赤芍药,牛膝棱莪酒水煎,气行瘀散血瘕削。
11.固经丸
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樗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12.柏子仁丸
柏子仁丸熟地黄,牛膝续断泽兰芳,卷柏加之通血脉,经枯血少肾肝匡。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板凳#
发布于:2019-10-11 10:56
药性赋

图片:timg (1).jpg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图片:微信图片_20191011082427.jpg



第一章·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
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
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
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苇通淋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
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热毒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
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
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
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
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泠之疝气;
生卷柏破症葭而血通。
白朮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泠,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
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
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泠;
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泠气;
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盖夫散肾泠、助脾胃,须毕澄茄;
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朮。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
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豆蔻治泠泻,
疗痈止痛于乳香;
红豆蔻止吐酸,
消血杀虫于干漆。
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
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
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
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
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
麝香开窍,
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
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糜茸壮阳以助肾;
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
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
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泠气之理;
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
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
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
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
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
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热者也。

第三章·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
苍朮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
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
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
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
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苑治嗽,
防风怯风,
苍耳子透脑止涕,
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
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
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
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
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
疗折伤之症责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
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
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
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
何首乌志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
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蒿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
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
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
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痾;
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刺白虫;
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
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真。
金樱子兮涩精;
紫苏子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
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
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耆;
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
马兰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第四章·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
用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
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
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
天麻主头眩,怯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气平;
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
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
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
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
蒲黄止崩治衄,消痨调经。
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
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
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
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痨嗽,
牛蒡子疏风壅之痰;
全蝎主风瘫,
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
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
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
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
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痾。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
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
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
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椿根白皮主泻血;
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
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
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
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
百合恋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
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
石楠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
阿魏除邪气而破积;
紫河车补血,
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
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
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土人参(人参菜)、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玫瑰茄。

图片:1.jpg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土人参(人参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图片:2.jpg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地板#
发布于:2019-10-11 15:15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图片:timg (2).jpg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第一卷
医学源流第一  中风第二  虚痨第三  咳嗽第四  疟疾第五  痢症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隔食反胃第八  气喘第九  血症第十  水肿第十一


第二卷
胀满蛊胀第十二 (水肿参看)暑症第十三  泄泻第十四  眩晕第十五  呕哕吐第十六
(呃逆附)癫狂痫第十七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疝气第十九  痰饮第二十
消渴第二十一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小儿第二十四 附:
敷药拔风害人说


第三卷
中风方  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虚劳方  咳嗽诸方  疟疾方  痢症方  心腹痛胸痹方
隔食反胃方  气喘方  血症方  水肿方  风水  皮水  正水  石水  黄汗  胀满蛊胀方
暑症方  泄泻方

第四卷
眩晕方  呕哕吐方  癫狂痫方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疝气方  消渴方  痰饮方 伤寒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瘟疫方  妇人科方  小儿科方  附录  阴阳  
脏腑  十二官  心说  肝说  脾说  肺说  肾说  胃说  胆说  大肠小肠说  三焦说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膀胱说  命门说  经络  四诊  望色  闻声  问症  切脉  运气


第一卷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回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七情伤 上损是 归脾汤 二阳旨 下损由 房帏弥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 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闷 寓意存 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痛不通 气血壅 通不痛 调和奉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 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他标剂 忘本根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淫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术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凉

第二卷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白虎汤 静而得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思
方两出 大神奇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麴查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相搏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仿佛 小柴胡 小肠谓 吴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 痰积锢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膏石劳 气与血 五淋汤 是秘诀 败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肾气咽
点滴无 名癃闭 气道调 江河决 上窍通 下窍泄 外窍开 水源凿 分利多 医便错
浊又殊 窍道别 前饮投 精愈凅 肾套谈 理脾恪 分清饮 佐黄蘗 心肾方 随补缀
若遗精 另有说 有梦遗 龙胆折 无梦遗 十全设 坎离交 亦不切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寒筋水 气血寻 狐出入 颓顽麻 喘治气 景岳箴 五苓散 加减斟
茴香料 着医林 痛不已 须洗淋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蚘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基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 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针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月信准 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渐迟至 重桂姜 错杂至 气血伤
归脾法 主二阳 兼郁结 逍遥长 种玉者 即此详 经闭塞 禁地黄 孕三月 六君尝
安胎法 寒热商 难产者 保生方 开交骨 归芎乡 血大下 补血汤 脚小指 艾火炀
胎衣阻 失笑匡 产后病 生化将 合诸说 俱平常 资顾问 亦勿忘 精而密 长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汤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轶 内十方 皆法律 气后篇 有神术
小柴胡 首特笔 竹叶汤 风痉疾 阳旦汤 功与匹 腹痛条 须详悉 羊肉汤 污痛諡
痛满烦 求枳实 着脐痛 下瘀吉 痛而烦 里热窒 攻凉施 毋固必 杂病门 还熟读
二十方 效俱速 随证详 难悉录 惟温经 带下服 甘麦汤 脏燥服 药到咽 效可卜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淫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惟同志 度金针

第三卷
中风方
小续命汤《千金》中风总方。
麻黄(去节根) 人参 黄芩 川芎 白芍 炙草 杏仁 防己 桂枝 防风(各一钱) 附子(五分,炮)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半,先煎麻黄至二杯,入诸药,煎八分服。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言,昏冒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方出《金匮》附方。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 杏仁(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
水三杯,煎一杯,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三化汤 治热风中脏,大便不通。
大黄 羌活 枳壳(各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中风口噤,并治单蛾、双蛾。
巴豆(六枚,每枚分作两片) 牙皂(三钱,切) 明矾(一两)
先将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心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参附汤 元气暴脱,以此方急回其阳,可救十中一二。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
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此汤治肾气脱。以人参换白术,名术附汤,治脾气脱。换黄 名,附汤,治卫气脱;换当归名归附汤,治营气脱。

三生饮 治寒风中脏,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生乌头(二钱) 生南星(二钱) 生附子(三钱) 木香(五分) 生姜(五片)
水二杯,煎七分。薛氏用人参一两,煎汤半杯调服。

防风通圣散 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 ,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较之三化汤较妥,亦为类中风实火治法。所用表药,火郁发之之义也;所用下药,釜下抽薪之义也。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山栀 大黄 芒硝(各五分)黄芩 石膏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二钱) 滑石(三钱)
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八分服。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加桂枝。涎嗽加半夏、五味。


地黄饮子 治类中风肾虚火不归源,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类中风虚火治法。
熟地 远志 山茱肉 巴戟天 石斛 石菖蒲 五味子 肉苁蓉(洗) 肉桂 麦冬 附子 茯苓(各三钱)
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法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浓重,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诸窍也。


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饥饱过度,致伤元气,气虚而风中之。此类中风气中虚证,更有七气上逆,亦名气中,宜越鞠丸之类。
炙黄芪(二钱) 人参 白术(炒) 当归(各一钱)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二陈汤 痰饮通剂。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 茯苓(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
加生姜三片,水三杯,煎七分服。加白术一钱,苍术二钱,竹沥四汤匙,生姜汁二汤匙,名加味二陈汤,治类中风痰中证。亦名湿中,以湿生痰也。加枳实、胆南星、竹茹,名涤痰汤。

加味六君子汤 治中风王道之剂。方见《隔食》
加麦冬三钱为君,附子一钱为使,再调入竹沥五钱,生姜汁二钱,以行经络之痰,久服自愈。


资寿解语汤(喻嘉言)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意。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
防风 附子 天麻 枣仁(各二钱) 羚角 肉桂(各八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入竹沥五钱,姜汁二钱五分服。


喻嘉言治肾气不荣于舌本,加枸杞、首乌、生地、菊花、天冬、石菖蒲、元参。

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两) 白术 防风(各一两) 桔梗(八钱)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 川芎 干姜 桂枝(各三钱) 黄芩(五钱)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约有八分,余每用一钱五分,日二服,温酒调服。忌一切鱼肉、大蒜,宜常冷食,六十日止,热即下矣。


风引汤《金匮》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 ,日数十发。
大黄 干姜 龙骨(各一两) 桂枝(一两五钱) 甘草 牡蛎(各一两) 寒水石 赤石脂 石膏 滑石 紫石英 白石脂(各三两)
上十二味,研末粗筛,用韦勃盛之。取三指,约六七钱。井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
按:干姜宜减半。


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俗传中风方 风症以攻痰为大戒,凡人将死之顷,皆痰声漉漉,不独中风一症。元阳无主,一身之津血俱化为痰,欲攻尽其痰,是欲攻尽其津血也。故录此以为戒。
   胆南星(寒腻大伤胃气,且能引痰入于心包、肝、胆以成痼疾。制一二次者力尚轻,若九制则为害愈酷。) 枳壳(耗散元气,痰盛得此,暂开少顷,旋而中气大伤,痰涎如涌。) 石菖蒲(能开心窍,心窍开则痰涎直入其中,永无出路。) 半夏(此药虽能降逆开结,但与胆星同用,未免助纣为虐。) 秦艽 羌活 天麻 羚角 防风 钩藤钩(以上六味虽风证所不忌,但无要药以主持之,亦徒成糟粕无用之物。) 天竺黄(真者难得,然亦治火痰之标品。) 僵蚕(虽祛风之正药,但力薄不足恃。) 牛黄(虽为风痰之妙药,然与胆南星、石菖蒲、枳壳同用,则反引痰入于心窍,驱之弗出矣。) 竹沥(以姜汁和之,虽能驱经络之痰,而与胆星等同用,不得中气之输布,反致寒中败胃之患。) 甘草(虽为元老之才,但与诸药同用,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亦无如之何矣。)
   以上诸品,或作一方,或分作二三方。患者误服之,轻者致重,重者即死;即幸免于死,亦必变为痴呆及偏枯无用之人矣,戒之!

虚劳方
归脾汤 此方补养后天第一药。治食少、不眠、怔忡,吐血下血,大便或溏或秘,妄梦健忘,七情所伤,遗精带浊,及女子不月等证。
黄芪(三钱) 人参 白术(蒸) 枣仁(炒黑) 当归身 龙眼肉 茯神(各二钱) 木香(五分)炙甘草(一钱) 远志(五分,去心)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高鼓峰去木香,加白芍一钱五分,甚妙。咳嗽加麦冬二钱,五味七分。郁气加贝母二钱。脾虚发热加丹皮、栀子。


六味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凡一切吐血、下血、咳嗽、不眠、骨蒸、遗精、淋浊,属于阴虚者,无不统治之。
熟地(八两) 山茱肉(四两) 怀山药(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研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晒干。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一日两服。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加麦冬,名八仙长寿丸,治咳嗽。本方减两为钱,水煎服,名六味地黄汤。

八味地黄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腰膝无力,饮食不进,肿胀疝瘕,阳痿遗精带浊,属于元阳虚者,无不统治之。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两。本方去附子,名七味丸,能引火归源;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名加减八味丸,治大渴不止。本方加牛膝、车前子,名《济生》肾气丸,俗名《金匮》肾气丸,治水肿喘促;本方减两为钱,水煎服,名八味汤。

小建中汤(仲景) 此方为治虚痨第一方,今人不讲久矣!凡痨证必有蒸热,此方有姜桂以扶心阳,犹太阳一出,则爝火无光,即退热法也。
凡痨证必饮食日少,此方温脾,即进食法也。凡痨证必咳嗽,此方补土以生金,即治嗽法也。凡痨证多属肾虚,此方补脾以输精及肾,所谓精生于谷也。今人不能读仲景书,反敢侮谤圣法,徒知生脉、六味、八味、归脾、补中,及款冬、贝母、玉竹、百合、苏陈酱、地黄炭之类,互服至死,诚可痛恨!
生白芍(三钱) 桂枝(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
加生姜一钱五分,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入饴糖三钱五分,烊服。加黄 二钱,名黄 建中汤,治虚痨诸不足;饱闷者,去大枣加茯苓二钱;气逆者,加半夏一钱五分;此方人参、当归、白术,俱随宜加之。


炙甘草汤《金匮》 肺燥、肺痿、咽痛、脉代等证。
生地(四钱) 桂枝木(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 炙草(二钱) 人参(一钱) 麦冬(二钱五分) 枣仁(原方火麻仁,一钱五分)
加生姜一钱,大枣二枚,水一杯,酒半杯,煎八分服。


清燥救肺汤(喻嘉言) 治燥气郁而成痨。
桑叶(经霜者去蒂,三钱) 人参(一钱) 石膏(二钱三分,研) 杏仁(去皮尖,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二分) 麦冬(一钱) 枇杷叶(去毛蜜炙,一钱三分) 黑芝麻(一钱五分,炒研)
水二杯半,煎八分,热服。痰多,加贝母三钱;或加梨汁半盏。


薯蓣丸《金匮》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 阿胶(各七分) 芎 芍药 白术 麦冬 杏仁 防风(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干姜(三分)白蔹(二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分,去声。古以二钱半为一分。)


大黄 虫丸《金匮》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伤,内有干血,肌肉甲错,目黯黑,缓中补虚。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漆(二两) 干地黄(十两) 虻虫(一升) 水蛭(一百个) 蛴螬(一升)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为补血之用,仿于《内经》四乌 骨一 茹丸。张路玉以此丸药料及鲍鱼入绒毛鸡腹内,黄酒、童便煮烂,汁干,将鸡去骨取肉,同诸药悬火上烘干为末,加炼蜜为丸。每服二钱,以黄酒送下,日三服。代虫丸甚妥。

咳嗽诸方
六安煎(景岳) 治外感咳嗽。
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 白芥子(一钱,炒研)
加生姜七片,水煎服。寒甚,加细辛七分;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小青龙汤治一切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虚实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加减小柴胡汤 治发热咳嗽。
柴胡(四钱) 半夏(二钱) 黄芩 炙草(各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 五味子(八分)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二服。

五味子汤《千金》治伤燥咳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五分,研)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续断 竹茹 桑根皮(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 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细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愚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钱,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去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麦门冬汤《千金》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门冬(二钱,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黄 紫菀茸 竹茹(各一钱) 麻黄(七分)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疟疾方
小柴胡汤 一切疟病俱治。
方见《伤寒》。


痢症方
芍药汤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三日内俱可服。
白芍 当归(各二钱半) 黄连 黄芩(各一钱二分) 桂(四分) 槟榔(一钱) 木香(六分) 甘草(四分) 大黄(一钱,虚人不用) 浓朴(一钱,炙) 枳壳(一钱) 青皮(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小便不利,加滑石、泽泻;滞涩难出,虚者,倍归、芍,实者,倍大黄;红痢,加川芎、桃仁。


人参败毒散 喻嘉言最重此方,令微汗则阳气升,而陷者举矣。此法时医不讲,余每用此方加陈仓米四钱,或加黄芩、黄连,屡用屡效。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茯苓 桔梗 人参(以上各一钱) 甘草(一分)
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服。加仓米,名仓廪汤,治噤口痢。


心腹痛胸痹方
乌梅丸 治虫痛。
方见《伤寒》。

苏合香丸 治注痛。
拙着《从众录》有方论。又鬼注不去,宜虎骨、鹿茸、羚羊角、龙骨各三钱。以羊肉汤煎,入麝香少许服。取腥膻之味,引浊阴之气从阴而泄,此喻嘉言《寓意草》法也。

香苏饮 治气痛。一切感冒俱佳。
香附(二钱,制研) 紫苏叶(三钱)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心痛,加元胡二钱,酒一盏。

七气汤(亦名四七汤) 治七情之气郁逆。
半夏 浓朴 茯苓(各三钱) 紫苏叶(一钱)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百合汤 治心口痛诸药不效。亦属气痛。
百合(一两) 乌药(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余自海坛得来。


失笑散 治一切血滞作痛如神。
五灵脂(醋炒) 蒲黄(各一两)
共研末。每服三钱,以醋汤送下,日二服。

桃仁承气汤 治心腹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属死血。
桂枝(二钱) 桃仁(十七枚,去皮尖) 大黄(四钱) 芒硝(七分) 甘草(七分)
水二杯,煎八分,去滓,入硝二沸,温服。

丹参饮 治心胸诸痛神验,妇人更宜。亦属血痛。亦可通治诸痛。
丹参(一两)白檀香(要真者极香的切片) 砂仁(各一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


妙香散
方见《遗精》。

平胃散 治一切饮食停滞。
苍术 浓朴(炒) 陈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
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肉积,加山楂;面积,加麦芽、莱菔子;谷积,加谷芽;酒积,加葛根、砂仁。

二陈汤, 方见《中风》。

十枣汤 治水饮作痛。峻剂,不可轻用。
大戟 芫花(炒) 甘遂(各等分,研末)
用大枣十枚,水二杯,煎七分,去滓,入药方寸匕约有七分服。次早当下,未下,再一服。服后体虚,以稀粥调养。


理中汤,治冷痛,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仲景) 治冷痛。通治食谷欲呕,头痛如破,烦躁欲死者,及大吐不已之症。
吴茱萸(二钱五分,汤泡) 人参(一钱五分) 大枣(五枚) 生姜(三钱,切片)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金铃子散 治心口痛及胁痛、腹痛,如神。属热者。
金铃子(去核) 元胡索(各二两,研末)
每服三钱,黄酒送下。

浓朴三物汤《金匮》)治心腹实痛,大便闭者。
浓朴(四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厚朴七物汤《金匮》
即前方加桂枝 甘草(各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五分) 大枣(五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呕者,加半夏一钱;寒多者,加生姜一钱五分。

附子粳米汤《金匮》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二钱,制) 半夏(四钱) 炙草(一钱) 粳米(五钱,布包) 大枣(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

大黄附子汤《金匮》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者。
大黄 附子(各二钱) 细辛(一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匮》治心腹诸痛虚极,诸药不效者,一服如神。及胁痛里急,妇人产后腹中 痛。
当归(七钱五分) 生姜(一两二钱五分) 羊肉(四两,去筋膜,用药戥秤方准)
水五杯,煎取二杯,温服一杯,一日两服。若寒多者,加生姜五钱;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

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沉迟,关上小紧。
栝蒌(连皮子捣,五钱) 薤白(如干者用,三钱,生者用六钱)

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大建中汤《金匮》治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川椒(二钱,微炒出汗) 干姜(四钱) 人参(三钱)
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隔食反胃方
左归饮(景岳) 即六味汤去丹皮、泽泻,加枸杞、炙草。

启隔饮《心悟》治食入即吐。
川贝母(一钱五分,切片不研) 沙参(三钱) 丹参(二钱) 川郁金(五分) 干荷蒂(三个) 砂仁壳(四分) 杵头糠(二钱,布包) 茯苓(一钱五分) 石菖蒲(四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大半夏汤《金匮》治反胃。
人参(二钱) 半夏(四钱,俗用明矾制者不可用,只用姜水浸二日,一日一换。清水浸三日,一日一换。摅起蒸熟,晒干切片用)
长流水入蜜扬二百四十遍,取三杯半,煎七分服。


吴茱萸汤, 方见《心腹痛》。

六君子汤 此方为补脾健胃、祛痰进食之通剂,百病皆以此方收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炙草(各一钱)
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钱,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钱。

附子理中汤,治反胃。
即理中汤加附子三钱。治反胃,加茯苓四钱,甘草减半。

附隔食方法:
   《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行;手太阳小肠经,津液枯槁;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所以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陈腐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


三一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浓朴 枳实(各一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备参考。


气喘方
苏子降气汤 治上盛下虚,气喘等证。
紫苏子(二钱,微炒) 前胡 当归 半夏 陈皮 浓朴(各一钱) 沉香 炙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治支饮满而肺气闭,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用此苦降,以泄实邪。
葶苈子(隔纸炒研如泥,二钱二分)
水一杯半,大枣十二枚,煎七分,入葶苈子服之。

十枣汤,《心腹痛》。

小青龙汤,方见《伤寒》。


贞元饮(景岳) 阴血为阳气之根据归,血虚则气无所根据,时或微喘,妇人血海常虚,多有此症。景岳方意在济之缓之四字。济之以归、地,缓之以甘草,颇有意义。今人加紫石英、黑铅之重镇,则失缓之之义;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则失济之之义矣。且此方非为元气奔脱而设,时医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剂与服。气升则火升,偶得濡润之药,气亦渐平一晌,旋而阴柔之性与饮水混为一家,则胸膈间纯是阴霾之气,其人顷刻归阴矣。吾乡潘市医倡此法以局人神智,无一人悟及,诚可痛恨!
熟地黄(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身(三四钱) 炙草(一二三钱)
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苓桂术甘汤《金匮》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呼气短。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二钱) 炙草(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肾气丸《金匮》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吸气短,即八味地黄丸,但原方系干生地黄、桂枝。

茯苓甘草大枣汤(仲景) 治气喘脐下动气,欲作奔豚。
茯苓(六钱) 桂枝 甘草(炙,各二钱) 大枣(四枚)
用甘澜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服。作甘澜水法:取长流水扬之数百遍,或千遍愈妙。

真武汤(仲景) 镇水逆,定痰喘之神剂。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宜倍茯苓。咳嗽甚者,去生姜,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细辛各一钱。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急。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方再无他法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即痘症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
沉香 附子(炮) 胡芦巴 肉桂(各一钱) 小茴香 补骨脂 肉豆蔻 木香 金铃子(去核,各一两) 硫黄 黑铅(与硫黄炒成砂子,各三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血症方
麻黄人参芍药汤(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
水煎,热服。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观其每味自注药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甘草干姜汤《金匮

炙甘草(四钱) 干姜(二钱,炮)
水二杯,煎八分服。

柏叶汤《金匮》治吐血不止。
柏叶(生用,三钱,无生者用干者二钱) 干姜(一钱) 艾叶(生用,二钱,如无生者,用干者一钱)
水四杯,取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无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黄土汤《金匮》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灶心黄土(八钱,原方四钱) 生地 黄芩 甘草 阿胶 白术 附子(炮,各一钱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

赤小豆散《金匮》治先血后便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四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即洗米水,三日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续断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腹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水肿方
五皮饮 此方出华元化《中藏经》,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治肿通用之剂。
大腹皮(酒洗) 桑白皮(生,各三钱) 云苓皮(四钱) 陈皮(三钱) 生姜皮(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上肿,宜发汗,加紫苏叶、荆芥各二钱,防风一钱,杏仁一钱五分;下肿,宜利小便,加防己二钱,木通、赤小豆各一钱三分;喘而腹胀,加生莱菔子、杏仁各二钱;小便不利者,为阳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肤子;小便自利者,为阴水,加白术二钱,苍术、川椒各一钱五分;热,加海蛤三钱,知母一钱五分;寒,加附子、干姜各二钱,肉桂一钱;呕逆,加半夏、生姜各二钱;腹痛,加白芍一钱,桂枝一钱,炙甘草一钱。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白术(各二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上咀,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二两,又加麦冬及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锅内,煎至一钟。五更空心服。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虚,肿势渐大,喘促不眠等证。
熟地(四两) 云茯苓(三两) 肉桂 牛膝 丹皮 山药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各二两) 附子(五钱)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钱五分,巴戟天二钱,治脚面肿。

风水,因风而病水也。
防己黄汤《金匮》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三钱)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虚汗自出,故不用麻黄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身如虫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 、术、甘草,焉能使卫气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越婢汤《金匮》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钱) 石膏(八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钱。风水,加白术三钱。

前云身重为湿多,此云一身悉肿为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故用此猛剂。

杏子汤 脉浮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皮水,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治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
防己 桂枝 黄 (各三钱) 茯苓(六钱) 炙草(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药亦同防己黄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金匮》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肿甚而溃之逆证,厥之为言逆也。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当是外敷法,然利湿热之剂,亦可内服外掺也。

越婢加术汤《金匮》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见《风水》。
甘草麻黄汤
甘草(四钱) 麻黄(二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
正水,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愚按:正水《金匮》未出方。然提纲云:脉沉迟外证自喘,则真武汤、小青龙汤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汤、麻黄附子汤亦变证之备方,桂甘麻辛附子汤加生桑皮五钱、黑豆一两,为穷极之巧方,此正水之拟治法也。
石水,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

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钱) 炙草(二钱) 附子(一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


黄汗
汗出沾衣而色黄也。汗出入水,水邪伤心;或汗出当风所致。汗与水皆属水气,因其入而内结,则郁热而黄,其脉沉而迟。外证身发热,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
黄芪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伤心所致。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胀满蛊胀方
七气汤 治实胀属七情之气者。方见《心腹痛》。

胃苓散 消胀行水。
苍术(一钱五分,炒) 白术 浓朴(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陈皮 泽泻 猪苓(各一钱五分)炙草(七分) 茯苓(四钱)
加生姜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头捣为丸。陈米汤下三四钱,一日两服更妙。

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二方俱见《腹痛》。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甘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三枚)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上即愈。
此症是心肾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枳术汤《金匮》治心下坚大如盘。(如盘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也),水饮所作(与气分有别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禹余粮丸《三因》治十种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蓬术 青皮 附子(炮) 干姜(炮)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暑症方
六一散(河间) 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白虎汤(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方见《伤寒》。加人参者,以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香薷饮 治伤暑,发热,身痛,口燥,舌干,吐泻。
甘草(一钱) 浓朴(一钱五分) 扁豆(二钱) 香薷(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温服。泻利,加茯苓、白术;呕吐,加半夏;暑气发搐,加羌活、秦艽。

大顺散 治阴暑,即畏热贪凉之病。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生脉散 却暑良方。
人参(一钱)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水一杯,煎七分服。

清暑益气汤(东垣)
炙 (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麦冬 猪苓 黄柏(各五分) 干葛 泽泻(各二钱) 神曲(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归身(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一物瓜蒂汤《金匮》
瓜蒂(二十个)
水二杯,煎八分服。


泄泻方
胃苓散,方见《胀满》。加减详《三字经》注。

四神丸 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吴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两)
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三钱,米汤下。加白术、附子、罂粟、人参更效。

生姜泻心汤
黄连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以上六方,俱见《伤寒论读》。
按:以上诸法,与《内经》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一节,揆脉证而择用,甚验。张石顽《医通》载之甚详,但古调不弹久矣!
余新悟出一方,有泻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泻。肠热胃寒,能分走而各尽其长。非有他方,即伤寒厥阴条之乌梅丸也,屡用屡验。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4楼#
发布于:2019-10-11 18:55
第四卷(上)
眩晕方

一味大黄散
鹿茸酒
二方见上“三字经”注。

加味左归饮 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八钱) 山茱萸 怀山药 茯苓 枸杞(各三钱) 细辛 炙草(各一钱) 川芎(二钱) 肉苁蓉(酒洗,切片三四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正元丹《秘旨》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人参(三两,用附子一两煮汁收入,去附子) 黄 (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煮汁收入,去川芎) 山药(一两,用干姜二钱煮汁收入,去干姜) 白术(三两,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
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同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

呕哕吐方
二陈汤
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炙草(八分)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减法详“三字经“注。


小柴胡汤
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
方见《隔食反胃》。

大黄甘草汤《金匮》治食已即吐。
大黄(五钱) 甘草(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仲景) 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一钱五分)
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进退黄连汤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癫狂痫方
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实痰异症。孕妇忌服。
青礞石(三两,研如米大,同焰硝三两,用新磁罐内封固,以铁线扎之,外以盐泥封固,过研末。水飞,二两实)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黄(酒蒸) 黄芩(炒,各八两)
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至二钱,食远沸汤下。

生铁落饮 治狂妄不避亲疏。
铁落(一盏,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项药) 石膏(一两) 龙齿 茯苓 防风(各七分) 玄参 秦艽(各五钱)
铁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两服。


当归承气汤(秘传方) 治男妇痰迷心窍,逾墙越壁,胡言乱走。
归尾(一两) 大黄(酒洗) 芒硝 枳实 浓朴(各五钱) 炙草(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

温胆汤 骆氏《内经拾遗》云:癫狂之由,皆是胆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温胆。亦治痫病。
即二陈汤加枳实、鲜竹茹各二钱,或调下飞矾分半。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
叶天士云:动怒惊触,致五志阳越莫制,狂乱不避亲疏,非苦降之药,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共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丹矾丸《医通》治五痫。
黄丹(一两) 白矾(二两)
二味入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按:猪心血不粘,宜加炼蜜少许合捣)

磁朱丸治癫狂痫如神。
磁石(一两) 朱砂(一两) 六神曲(三两,生研)
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两,水和作饼,煮浮。入前药加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沸汤下二钱。解见《时方歌括》。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五淋汤
赤茯苓(三钱) 白芍 山栀子(各二钱) 当归(一钱) 细甘草(一钱四分)
加灯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见《时方歌括》。

滋肾丸又名通关丸。治小便点滴不通,及治冲脉上逆、喘呃等证。
黄柏 知母(各一两) 肉桂(一钱)
共研末,水泛为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补中益气汤治一切气虚下陷。
方见《中风》。

萆薢分清饮 治白浊。
川萆 (四钱) 益智仁 乌药(各一钱半) 石菖蒲(一钱)
一本加甘草梢一钱五分,茯苓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入盐一捻服,一日两服。

四君子汤
方见《时方歌括》。
歌曰:白浊多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

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
龙胆草(三分) 黄芩 栀子 泽泻(各一钱) 木通 车前子(各五分) 当归 甘草 生地(各三分) 柴胡(一钱)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五倍子丸 治遗精固脱之方。
五倍子(青盐煮干,焙) 茯苓(各二两)
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盐汤下,日两服。


妙香散
怀山药(二两) 茯苓 茯神 龙骨 远志 人参(各一两) 桔梗(五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一两)麝香(一钱) 朱砂(二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莲子汤调下。

疝气方
五苓散(仲景)本方治太阳证身热、口渴、小便少。今变其分两,借用治疝。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二钱) 肉桂(一钱) 白术(四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钱五分,橘核三钱,木香一钱。

三层茴香丸 治一切疝气如神。
大茴香(五钱,同盐五钱炒) 川楝子(一两) 沙参 木香(各一两)
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或盐汤下。才服尽,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荜拨一两,槟榔五钱,共五两。根据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两,附子(炮)一两,共前八味,重十两。丸服如前。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千金翼》洗方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一两) 矾石(二两) 甘草(七钱)
水五杯,煎二杯洗。


消渴方
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
理中丸
乌梅丸
四方俱见《伤寒》。

肾气丸
六味汤
炙甘草汤
三方俱见《虚痨》。

麦门冬汤
麦门冬(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人参(二钱) 粳米(四钱)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麻仁丸
火麻仁(二两) 芍药 枳实(各五钱) 大黄 浓朴(各一两)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以知为度。


痰饮方
化痰丸(王节斋) 治津液为火熏蒸,凝浊郁结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缓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钱) 橘红(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芩(酒炒) 天门冬 海蛤粉(各一两)青黛(三钱) 芒硝(三钱,另研)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苓桂术甘汤《金匮》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肾气丸 治饮邪阻滞肝肾之阴,令吸气短。
二方俱见《喘证》。

甘遂半夏汤《金匮》治饮邪留连不去,心下坚满。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汤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药(五枚,约今之三钱) 甘草如指(一枚,炙。约今之一钱三分)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十枣汤《金匮》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
方见《腹痛》。

大青龙汤《金匮》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小青龙汤《金匮》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寒者,宜此温发之。
以上二方,俱见《伤寒》。


木防己汤《金匮》人膈中清虚如太空,然支饮之气乘之,则满喘而痞坚,面色黧黑,脉亦沉紧。得之数十日,医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汤开三焦之结,通上下之气。
木防己(三钱) 石膏(六钱) 桂枝(二钱) 人参(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前方有人参,吐下后水邪因虚而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而三日复发,又与前方不应者,故用此汤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输水道,芒硝峻开坚结也。又此方与小青龙汤,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钱) 桂枝(二钱) 茯苓(四钱) 人参(四钱) 芒硝(二钱五分)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温服,微利自愈。

泽泻汤《金匮》支饮虽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饮邪上乘清阳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宜此汤。
泽泻(五钱) 白术(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金匮》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
浓朴(二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治支饮不得息。
方见《气喘》。

小半夏汤《金匮》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己椒苈黄丸《金匮》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先饮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输而津液生矣。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然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气,眩悸者。
即小半夏汤加茯苓四钱。

五苓散《金匮》治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校:十黍为一铢,约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两)

   为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泽泻应一两二钱五分。猪苓、白术、茯苓各应七钱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约八九分。余用二钱)愚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气盛,必得苦燥之白术,方能制水。颠眩是土中湿气化为阴霾,上弥清窍,必得温燥之白术,方能胜湿。证有兼见,法须变通。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二钱五分) 枳实(二钱) 橘皮(一钱二分五厘 生姜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谓陈皮能减参力,此不唯陈皮,且加枳实之多,补泻并行,何其妙也。

《三因》白散
滑石(五钱) 半夏(三钱) 附子(二钱,炮)
共研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蜜三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伤寒方
太阳
桂枝汤
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切片) 大枣(四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后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麻黄汤
麻黄(三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啜粥,余将息如前法。


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 石膏(碎以绵裹,四钱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术 牡蛎龙骨研末)。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小青龙汤
麻黄(去根节) 白芍 干姜(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子(一钱) 细辛(八分)
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苓四钱。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时法用茯苓四钱代之,即猪苓、泽泻亦可代也,但行道人当于方后注明。

桂枝加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四钱。
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不须啜粥。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大枣(四枚) 白芍(二钱)
水三钟半,先煎麻黄、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微似汗,不须啜粥。

阳明
白虎汤
石膏(八钱,碎绵裹) 知母(三钱) 炙草(一钱) 粳米(四钱)
水三杯,煎一杯,温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清酒润) 炙草(二钱) 芒硝(三钱)
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 浓朴 枳实(各二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大承气汤
大黄(二钱,酒润) 浓朴(四钱) 枳实 芒硝(各二钱)
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人参 黄芩 炙草 生姜(各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二钱。渴者,去半夏,加人参七分、栝蒌根二钱;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一钱半;胁下痞 ,去大枣,加牡蛎二钱;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一钱);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一钱五分,温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一钱,干姜一钱五分。

大柴胡汤
柴胡(四钱) 半夏(二钱) 黄芩 芍药 枳实(各一钱) 生姜(二钱,五分) 大枣(二枚 一本有大黄五分)
水三钟,煎八分,温服一钟,一日夜作三服。

太阴
理中丸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共研末,蜜丸如鸡子黄大,研碎以沸汤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后啜热粥,以腹热为度。或用各三钱,水三钟,煎八分,温服。服后啜热粥。若脐上筑者,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钱;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饮水者,加术;腹痛者,加人参;寒者,加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服汤后如食顷,啜热粥,微自温,勿揭衣被。

四逆汤
甘草(四钱,炙) 干姜(二钱) 附子(二钱,生用)
水三钟,煎八分,温服。

通脉四逆加人尿猪胆汤
干姜(六钱) 甘草(四钱) 附子(二钱,生用)

水三钟,煎八分,加猪胆汁一汤匙、人尿半汤匙,温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 生姜(二钱) 大枣(四枚) 芍药(六钱) 炙草(二钱)
水三杯,煎一杯服。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 生姜(各三钱) 芍药(六钱) 炙草(三钱) 大黄(七分)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少阴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根节) 细辛(各三钱) 附子(一钱五分)
水三钟,先煮麻黄至二钟,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根) 甘草(各三钱) 附子(一钱五分)
煎法同上。

通脉四逆汤
干姜(六钱) 炙草(四钱) 附子(二钱,生用)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白通汤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生用) 葱白(二根)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汤泡) 人参(一钱五分) 大枣(四枚 生姜六钱)
水煎服。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三钱)
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胶煎化服。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芍药(二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一枚)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胶烊尽,小冷,入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日三服。

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

厥阴
乌梅丸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当归(四钱) 黄连(一两六钱) 附子(六钱,炮) 蜀椒(四钱,炒) 桂枝 人参 黄柏(各六钱)
各另研末,合筛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饮食白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炙) 木通 细辛(各二钱) 大枣(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擘)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寒气盛者,加吴茱萸二钱半,生姜八钱,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温分二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余详于《时方妙用·附录伤寒门》。


瘟疫方
人参败毒散,方见《痢疾》。
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泻,或作疟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白术 浓朴 半夏曲 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神圣辟瘟丹 神圣辟瘟丹,留传在世间。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此歌出聂久吾《汇函》
羌活 独活 白芷 香附 大黄 甘松 山柰 赤箭 雄黄(各等分) 苍术(倍用)
上为末,面糊为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侵晨 ,焚一炷辟瘟。


妇人科方
四物汤 统治妇人百病。
当归身 熟地 白芍(酒炒,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钱,研碎,炙草一钱。加减详《三字经》。

归脾汤
方见《虚痨》。

逍遥散(景岳) 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当归(三钱) 芍药(一钱五分) 熟地(五钱) 枣仁(二钱,炒) 茯神(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陈皮(八分) 炙草(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气虚,加人参;经滞痛,加香附。(按方虽庸陋,能滋阳明之燥,故从俗附录之。地黄生用佳)


当归散《金匮》瘦而有火,胎不安者,宜此。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 (各一斤) 白术(半斤)
共研末。酒服方寸匕。今用一钱,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白术散《金匮》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养胎。
白术 川芎 川椒 牡蛎
为末,酒服一钱匕。今用一钱,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加川芎;心烦吐痛不食,加细辛、半夏服之,后更以醋浆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汁服之。病虽愈,服勿置。


保生无忧散 妇人临产,先服三两剂,自然易生。或遇横生倒产,连日不生,服二三剂,神效。
当归(一钱五分,酒洗) 川贝母(一钱) 黄 (八分,生用) 艾叶(七分) 酒芍(一钱二分,冬日一钱) 菟丝子(一钱四分) 浓朴(姜汁炒,七分) 荆芥穗(八分) 枳壳(麸炒,六分) 川芎(二钱二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

   此方全用撑法。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者也,浓朴去瘀血者也,用之撑开血脉,俾恶露不致填塞。羌活、荆芥疏通太阳,将背后一撑,太阳经脉最长,太阳治则诸经皆治。枳壳疏理结气,将面前一撑,俾胎气敛抑而无阻滞之虞。艾叶温暖子宫,撑动子宫则胞胎灵动。贝母、菟丝最能滑胎顺气,将胎气全体一撑,大具天然活泼之趣矣。加黄 者,所以撑扶元气,元气旺,则转动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秽恶、散寒止呕,所以撑扶正气而安胃气。甘草协和诸药,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撑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程钟龄注独超,故全录之。

加味归芎汤
川芎(三钱) 当归身(五钱) 龟板(三钱,生研) 妇人生过男女顶门发(烧如鸡子大)
水三杯,煎八分服。如人行五里即生。

当归补血汤
当归(三钱) 炙 (一两)
水煎服。加附子三钱,神效;或加桂一钱。

失笑散
方见《心腹痛》。

生化汤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干姜(五分,炮)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尖) 甘草(一钱,炙)
水二杯,煎八分服。产后风,口噤、角弓反张者,宜加荆芥穗三钱。又方,中风口噤,用华佗愈风散,即荆芥穗一味焙为末,勿焦黑,以童便和酒送下。口噤药不下者,用一两零,再以童便煎好,从鼻孔灌下。

当归生姜羊肉汤
方见《心腹痛》。

竹叶汤《金匮》治产后中风,病痉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鲜竹叶(四十九片) 葛根(三钱) 防风(一钱) 桔梗 桂枝 人参 附子(炮) 甘草(各一钱)大枣(五枚) 生姜(五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温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头项强,加附子五分,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二钱。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蒌根三钱,附子五分。产后痉症,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无一善方。


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钱) 小麦(二两六钱) 大枣(十枚)
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金匮》方只录五首。余见拙着《金匮浅说》《金匮读》内,二书即欲梓行,集隘不能尽登。


小儿科方
   小儿无专方,以上诸方,折为小剂用之。今儿科开口即曰食、曰惊、曰风、曰疳 ,所用之药 ,大抵以钩藤、秦艽、防风、羌活、独活、天麻、前胡、全蝎、僵蚕为祛风之品;朱砂、牛黄、胆星、石菖蒲、天竺黄、代赭石、青黛、赤芍,金银煎汤,为定惊之品;以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枳壳、浓朴、槟榔、草果为消食之品;以芜荑、榧子、使君子、螟蛉土、五谷虫为治疳之品。如杏仁、葶苈、酒芩、桑白皮、半夏曲、苏陈皮、贝母、天花粉之类,谓为通用调气化痰之善药。父传子,师传徒,其专方皆杀人之具也。钱仲阳以金石之药为倡,犹有一二方近道处,至《铁镜》采薇汤则乱道甚矣。近日儿科,只用以上所列诸药,任意写来,造孽无已,实堪痛恨!

第四卷(下)
阴阳
识一字便可为医说
   客有问于余曰: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起死回生,非读破万卷书,参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今非通儒而业此,亦能疗人病获盛名,何也?余曰: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而喻嘉言、柯韵伯二先生书,尤感愤而为不平之鸣,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今之业医者,无论不足为通儒,而求其识字者,则为良医矣。无论其识多字也,只求其识一字者,亦可以为良医矣。客曰:此何字也,得毋所谓丁字乎?余曰:亦其类耳。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左为阳,左边一 ,阳之位也;右为阴,右边一HT ,阴之位也。作书者,遇 处自然轻手挥之,阳主乎气,轻清之象也;遇HT 处自然重手顿之,阴主乎精,重浊之象也。两画不相离,阴阳互根之道也;两画各自位置,阴阳对待之道也。 在左者不可使之右,HT 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阴阳不离之道也。左 由重而轻,万物生于水,即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之义,由阴而阳也。右HT 由轻而重,形生于气,即大哉干元,乃通统天,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之义,阳统乎阴也。二者合之则成人,合之之义,医书谓之曰抱,《周易》名之曰交,交则为泰矣。试以形景浅言之,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义也(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曰人中)。自人中而上,目、鼻、耳皆两窍(偶画),自人中而下,口与二便皆单窍(奇画)。上三画偶而为阴,下三画奇而为阳,取天地之义,合成泰卦也。形景主外,犹必合阴阳之象而成人,况人之所以生之理乎,人之为义大矣哉!子若遇医者,问此一字,恐高车驷马,诩诩以名医自负者,亦一字不识也。客闻予言,亦大笑而去。

脏腑
十二官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耳。《刺法补遗篇》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采此补入,方足十二官之数。

心说
   心,火脏,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尝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盖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颠倒之,以见调燮之妙也。祝无功曰:庖氏一画,直竖之则为 ,左右倚之则为为HT ,缩之则为 ,曲之则 , 圆而神,一 HT 方以直,世间字变化浩繁,未有能外一 HT 架构之者。独心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HT之外,更索一字与作对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脉,血脉日新,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舌)

肝说
   肝,木脏,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体状有枝干也。又位于东方,而主生气。时医昧其理,反云肝无补法,宜凉、宜伐,只泥木克土之一说,而不知后天八卦配河图之象。三八为木,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则为观,《易》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上坤下震则为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为义大矣哉!(其合筋也,其荣爪也,开窍于目)

脾说
   脾为土脏,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故从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经云“纳谷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肺说
   肺,金脏,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浊之气,以行于诸脏,使沛然莫御也。《内经》曰:肺恶寒。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勿只守火克金之一说也。(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

肾说
   肾,水脏,藏精与志,华元化谓为性命之根也。又肾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甲乙经》曰: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卮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

胃说
   胃,属土,脾之腑也,为仓廪之官,五谷之府,故从田。田乃五谷所出,以为五谷之市也。又胃者、卫也,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出于肺,畅达四肢,布护周身,足以卫外而为固也。

胆说
   字从詹,不从旦。胆音檀,乃口脂泽也,与胆不同。今从胆者,乃传袭之讹也。胆,属木,肝之腑也。为中正之官,中清之府,十一经皆取决于胆。人之勇怯邪正,于此詹之,故字从詹。又,胆者,担也,有胆量方足以担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仁者必有勇也。

大肠小肠说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属金,为肺之腑。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属火,为心之腑。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肠则化而下降。盖以肠者,畅也,所以畅达胃中之气也,肠通畅则为平人,否则病矣。

三焦说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满腔中热气布护,能通调水道也。为心包络之腑,属火。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心乃五脏六腑之主,其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盖以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手三阳之脉,散络心包;是手与心主合,故心包络称手心主。五脏加此一脏,实六脏也。

膀胱说
   膀胱,属水,为肾之腑。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言其能得气化,而津液外出,滋润于皮毛也。若水道之专司,则在三焦之腑。故经云: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热气布护,使水道下出而为溺也。《内经》两出字:一为外出,一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兹特辨之。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气海之元气足,则津液旁达不穷,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滑也。

命门说
   越人指右肾为命门,诸家非之。余考《内经》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结根篇》《卫气篇》《素问·阴阳离合论》,三说俱同。后读《黄庭经》云: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后有幽门,前有命门。方悟其处。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气聚于脐下,当关元、气海之间。其在女者,可以手扪而得,俗名产门。其在男者,于泄精之时,自有关阑知觉。此北门锁钥之司,人之至命处也。又考越人七冲门之说谓:飞门,唇也;户门,齿也;吸门,会厌也;贲门,胃之上口也;幽门,大肠下口也;阑门,小肠下口也;魄门,肛门也,便溺由气化而出。又增溺窍为气门。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之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门而出,女之受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门而生。故于八门之外,重之曰命门也。若夫督脉十四椎中,有命门之穴,是指外 而言,如五脏六腑 一理。非谓命门即在此也。

经络
经络歌诀

汪 昂《本草备要》后附此,宜熟读之,无庸再着。

四诊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切脉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微、迟、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为九道,李濒湖、李士材加入数、革、散三脉,共二十七字,实难摸索。必得其头绪如治丝者,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此照《内经》分发之法),八纲易见是良规(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于指下轻重辨之,易见也。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易见也。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易见也。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易见也。以此八脉为纲。其余诸脉,辨其兼见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法也)。胃资水谷人根本(脉属肺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土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为浮数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则沉迟势更卑(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诸凡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总因阴阳离决,忽现出反常之象)。只此数言占必应,《脉经》铺叙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

运气
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
   谚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定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