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88回复:0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理气类--大腹皮(《日华子本草》)大腹皮(《日华子本草》) 图片:1.jpg 图片:2.jpg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原产马来西亚。现我国主产于海南、云南、台湾、福建等地。原植物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临床用名有大腹皮、大腹绒。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本草经疏》:大腹皮,即槟榔皮也。其气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茅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入足阳明、太阴经。二经虚则寒热不调,逆气攻走,或痰漱焦,结成膈证,成湿热郁积,酸味醋心,辛温暖胃,豁痰通行下气,则诸证除矣。大肠壅毒,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故亦主之也。 简误:鸩乌多集槟榔树上,凡用槟榔皮,宜先洗去黑水,复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过,晒干,入灰火煨用。性与槟榔相似,病涉虚弱者,概勿使用。 《药性解》:大腹皮,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冷热气攻心腹,疏通关络,除胀满,祛壅滞,消浮肿。 按:大腹辛宜泻肺,温宜健脾,然宣泄太过,气虚者勿用。 《药鉴》:气微温,味辛无毒。疏脾胃有余之气,定霍乱吐泻之疾。胀满者用之,气虚则忌。 《景岳全书》:味微辛,性微温。主冷热邪气,下一切逆气滞气攻冲心腹大肠,消痰气吞酸痞满,止霍乱,逐水气浮肿,脚气瘴疟,及妇人胎气恶阻胀闷,并宜加姜盐同煎。凡用时,必须酒洗炒过,恐其有鸩鸟毒也。 《本草备要》:泻,下气;通,行水。 辛泄肺,温和脾。下气行水,通大小肠。治水肿脚气,痞胀痰膈,瘴疟霍乱。气虚者忌用。 《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本草求真》:﹝批﹞散无形胸膈膨胀。 腹皮专入肠、胃。时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别鸡心槟榔。弘景曰: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也。辛热性温,比之槟榔大有不同。盖槟榔性苦沉重,能泄有形之滞积;腹皮其性轻浮,故能入腹。能散无形之积滞,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得配本草》:辛,微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降逆气以除胀,利肠胃以去滞。一切膜原冷热之气,致阴阳不能升降,臌胀浮肿等症,此为良剂。 槟榔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散无形之气滞。 气虚者禁用。 《本草新编》:大腹皮,味辛、苦,气微温,降也,无毒。入肺、脾、胃三经。主冷热诸气,通大、小二肠,止霍乱痰隔醋心,攻心腹大肠壅毒,消浮肿。亦佐使之药。若望其一味以攻邪,则单寒力薄,必至覆亡矣。 或问大腹皮,即槟榔之外皮也,缪仲醇谓气味所主与槟榔同。而实不同也。大腹皮之功,尤专消肿,然亦必与白术、薏苡、茯苓、车前、桑白皮、人参同用,始有功耳。 《本草分经》:辛,温。泄肺和脾,下气行水,宽胸通肠。 【现代药理研究】 ·大腹皮除去鞣酸的水提液有较强的抗补体活性作用。 ·大腹皮水提液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凝血的作用。 ·大腹皮具有兴奋胃肠道的作用。 图片:4.jp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