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46回复:0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去湿类--地肤子(《本经》)地肤子(《本经》) 图片:1.jpg 图片:3.jpg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青海、陕西、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荒野、田边、路旁,或栽培于庭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喜向阳,以向阳、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膀胱经。功效清热利水、止痒。临床用名有地肤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使人润泽。又地肤子,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 《药性论》:君。与阳起石同服,主大丈夫阳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溃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毒。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 《本草蒙筌》:地肤子一名落寻子味苦,气寒,无毒。专利水道。去热膀胱。多服益精强阴,久服明目聪耳。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盲涩疼。 《本草乘雅》:地肤子,一干数十枝,攒簇直上,其子繁多,星之精也。其味苦寒,得太阳寒水气化,盖太阳之气氛了,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故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蔓延敷布,弱不胜举,因名地肤。主治功力,真能使吾身生气敷布在表,有宣义,有开义,当入太阳,太阳为开故也。气味苦寒,亦得太阳寒水之化,故可对待太阳阳象之标,则凡以热为本者,莫不相宜。膀胱,太阳经也,标盛则热,与得寒水之化者逆治之,热谢而小便澄彻矣。补中者,中补乃能敷布。益精气者,益精乃能化气。盖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聪明耳目,轻身耐老者,以开展则窍通,窍通则充实光辉矣。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专利水道,去热膀胱。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盲涩疼。叶捣绞汁服之,又解诸恶疮毒。泄泻分渗,血痢无驱。四肢浮肿堪消,头面湿肿可除。其曰益精强阴,明目聪耳,误矣。盖此剂寒苦,但主走泄而不能守。既曰走而不守,则精其亏矣,又何益乎?阴其损矣,又何强乎?阴损精亏,则阴精不得以上荣,而阳火反得以上亢矣。耳目聋昏则有之,耳目聪明诚无也。 《本草备要》:通,利水补阴。 甘苦气寒。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时珍曰:无阴则阳无以化,亦犹东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肾之意。王节斋曰:小便不通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也。故老人多频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之邪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山茱、五味之类,不可独用。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便数,小便既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补血泻火,治其本也。收之涩之,治其标也。治疝,散恶疮。煎汤洗疮疥良。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洗眼除雀盲涩痛。恶螵蛸。 《本经逢原》: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则小便不利,精气日燔,故《本经》主以清利膀胱邪热,中气自复,耳目聪明矣。其能祛热利小便,却阴火,治客热丹肿。叶主老人夏秋间热淋,用此捣自然汁服之即通。男子白浊,用地肤子、白蔹为丸,滚汤下。妇人白带,地肤子为末,热酒服之屡效。 《本草崇原》:地肤子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化,故主治膀胱之热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补中而益水精之气。久服则津液滋灌,故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虞抟《医学正传》云:抟兄年七十,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叶亦有功也。 《本草求真》:﹝批﹞泻膀胱血虚湿热,利小便淋闭。 地肤子专入膀胱。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频数既谓之热,则不禁当不得以热名,然不禁亦有因于膀胱邪火妄动而致者,但频数不禁出于体旺,则为阳火偏胜,用以实治则可。出于虚衰老弱,虽有邪火内炽,亦恐真阳不足,当为详慎。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而淋其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颓疝,并煎汤以治疮疥。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是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类蚕砂。恶螵蛸。藏器曰: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 《得配本草》:苦、甘,寒。入足太阳经气分。利膀胱下,去皮肤热。除客热丹肿,疖颓疝溲数,煎洗一切疮疥。 得生地,治风热赤眼;得甘草,治虚热。配生姜、热酒,治雷头风肿。佐地榆、黄芩,治血痢;佐白术、肉桂治狐疝阴溃。忌生葱、桃、李。 《本草经解》:地肤子,气味苦寒,秉太阳寒水之气化,故主治膀胱之热,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补中而益水之精气。 虞搏《医学正传》云:搏兄年七十,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叶亦有功也。 《本经疏证》:膀胱与肾为表里而属太阳,太阳者主统阳气护卫一身,所谓卫出下焦,为阴中之阳者也。膀胱有热而小便不利,固病于府之阳不得宣,然其源莫不成于藏之阴不能济于本经,以补中益精气,踵于主膀胱热利小便之后,遂确可知在府之阳和,则在藏之阴清,在藏之阴清,则在府之阳宣,阴阳合同以化为气矣。但观其去根不多,随即分枝茎叶,周遭四出,层拥而上,非其不离阴之厚以为阳之茁者乎?原从阴之厚以宣阳,还从阳之宣发归阴,故方书用之治淋与目疾,不一而足也。予谓信如此,则似地肤子之性主上行者,无如太阳本下行,卫气之发也亦下行,惟其下行极而上少阴,遂拽之复升,是利水去热,助太阳之降,而补中益精气,则资少阴之升之谓也。试核以张隐庵根茎升子降之义,则茎叶捣汁主利治目热暗,子主利水,两俱谐适,于星罗棋布中引阴以除膀胱之热,即从化育絪中引气以承少阴之行,于以上彻耳目,外达皮毛,咸得其益,可谓补中益精气也,不然,苦寒断非补中之品,疏利决无益精之能,何可恃耶? 《本草分经》:甘、苦,寒。入膀胱。除虚热,利水通淋,治疮疥。 【现代药理研究】 ·地肤子50%煎剂对伤寒杆菌、多种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传统认为地肤子有利尿作用。现代试验证明此作用不明显。 图片:2.jpg 图片:4.jp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