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楼#
发布于:2020-01-01 01:32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按】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义未详,必是讹错。 【注】 藏,心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欠伸,喝欠也,喝欠顿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 吐涎沫,形寒饮冷也,不温散而反下之,则寒饮虚结成痞硬也。当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俟涎沫止,以半夏泻心汤,乃治痞也。 【集注】 尤怡曰:吐涎沫,上焦有寒饮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然虽痞而犹吐涎沫,是寒饮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饮,而后治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小青龙汤方 (见肺痈中)泻心汤方 (见惊悸中)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之温经汤主之。 【按】 所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 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 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任冲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集注】 李彣曰:妇人年五十,则已过七七之期,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时也。所病下利,据本文带下观之,当是崩淋下血之病。盖血属阴,阴虚故发热,暮亦属阴也。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正当少腹部分,冲脉侠脐上行,故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内经』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也。手背为阳,掌心为阴,乃手三阴过脉之处,阴虚,故掌中烦热也。阳明脉,侠口环唇,与冲脉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难经』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藭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牡丹皮阿胶生姜各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去心)一升,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集解】 李彣曰:『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涩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温经,以瘀血得温即行也。方内皆补养气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正邪自消之法也。故妇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调者,并主之。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按】 「再」字当是「不」字,若是「再」字,一月两来,与上文不利不合,是传写之讹。 【注】 此亦前条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之证。带下胞中病也,胞中有宿瘀,从气分或寒化,则为白带;从血分或热化,则为赤带;从气血寒热错杂之化,则为杂色之带也。若兼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乃有瘀血故也。其经至期不见,主以土瓜根散者,土瓜能逐瘀血,蟅虫能开血闭,桂枝合芍药舒阳益阴,通和荣气,则瘀去血和,经调带止矣。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各三钱,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按】 此条详在『伤寒论·辨脉法篇』,错简在此。「旋覆花汤主之」一句,亦必是错简。半产漏下,则气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下气之理。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196楼#
发布于:2020-01-01 01:37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注】 陷经者,谓经血下陷,即今之漏下崩中病也。黑不解不成文,胶姜汤方亦缺。 【集注】 李彣曰:陷经漏下,谓经脉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气不摄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荣气腐败也。然气血喜温恶寒,用胶姜汤温养气血,则气盛血充,推陈致新,而经自调矣。 【按】 此条文义,必有缺误,姑采此注,以见大意。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注】 敦,大也。少腹,胞之室也。胞为血海,有满大之状,是血畜也。若小便微难而不渴者,水亦畜也。此病若在生育之后,则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主之大黄甘遂汤,是水血并攻之法也。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 详见『伤寒论·少阳篇』内,不复释。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 详见『伤寒论·少阳篇』内,不复释。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硬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注】 详见『伤寒论·少阳篇』内,不复释。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热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即愈。 【注】 详见『伤寒论·阳明篇』内,不复释。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注】 妇人经水不利下,言经行不通利快畅下也。乃妇人恒有之病,不过活瘀导气,调和冲任,足以愈之。今曰抵当汤主之,夫抵当重剂,文内并无少腹结痛,大便黑,小便利,发狂善忘,寒热等证,恐药重病轻,必有残缺错简,读者审之。 抵当汤方 水蛭(熬)三十个、蟅虫(熬,去翅、足)三十枚、桃仁(去皮、尖)二十个、大黄(酒浸)三两,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注】 藏,阴内也。不止,不去也。经水闭而不通,瘀,宿血也。阴中坚块不去,血干凝也。下白物,化血成带也。用矾石丸坐药治之,此方治下白物,若从湿化者可也,恐未能攻坚癖干血也。 【集注】 尤怡曰:藏坚癖不止者,子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素湿,所积之血,与湿化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藏之湿,矾石燥湿水,杏仁润干血也。 矾石丸方 矾石(烧)三分、杏仁一分,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注】 六十二种风无可考。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蓝花酒通经行血,诚要方也。 红蓝花酒方 红蓝花一两,右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末去再服。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 诸疾腹痛,谓妇人腹中诸种疾痛也。既曰诸疾痛,则寒、热、虚、实、气、食等邪,皆令腹痛,岂能以此一方概治诸疾痛耶?当归芍归散主之,必是错简。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197楼#
发布于:2020-01-01 01:44
当归芍药方 (见妊娠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 若因木盛土衰,中虚急痛者,用此补虚缓中定痛可也。 小建中汤方 (见虚劳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不得卧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注】 病不在胃,故饮食如故也,病在于胞,故不得溺也,阳气不化,故烦热也。水不得下行,故倚息不得卧也,名曰转胞,以胞系乘戾不爽也,故致此病,但当利小便则愈。 主之肾气丸,以温行下焦阳气,阳气化则溺出,诸病自解矣。胞者乃谓尿胞,非血胞也。 【集注】 赵良曰:此方在虚劳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便拘急,此亦用之何也?盖因肾虚用之也,用此补肾则气化,气化则水行而愈矣。然转胞之病,岂尽由下焦肾虚气不化所致耶?或中焦脾虚,不能散精归于胞,及上焦肺虚,不能下输布于胞,或胎重压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集解】 李彣曰: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肾气丸也。 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子散主之。 【注】 阴寒,前阴寒也,治以温中坐药。蛇子,性温热能壮阳,故纳之以助阳驱阴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治阴掣痛,少腹恶寒之方也。胞门阳虚受寒,现证不一,非惟少腹恶寒之一证也。但寒从阴户所受,不从表出,当温其受邪之处,则病得愈,故以蛇子一味,大热温助其阳,纳入阴中,俾子宫得暖,邪去而病自愈矣。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右一味末,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注】 阴中,即前阴也。生疮蚀烂,乃湿热不洁而生匿也。用狼牙汤洗之,以除湿热杀匿也。狼牙非狼之牙,乃狼牙草也,如不得,以狼毒代之亦可。其疮深,洗不可及,则用后法也。 【集注】 李彣曰:少阴属肾,阴中,肾之窾也。『内经』曰:滑者阴气有余。又云:数则为热。故阴中生疮蚀烂,皆湿热所致,狼牙味苦性寒,寒能胜热,苦能杀虫,故主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四两,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沥汤阴中,日四遍。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按】 「膏发煎导之」之五字,当是衍文。此谷气之实也之下,当有「长服诃梨勒丸」之六字。后阴下气,谓之气利,用诃梨勒散;前阴下气,谓之阴吹,用诃梨勒丸,文义始属,药病亦对。盖诃梨勒丸,以诃梨勒固下气之虚,以厚朴、陈皮平谷气之实,亦相允合。方错简在『杂疗篇』内,下小儿疳虫蚀齿一方,杀虫解毒,或另有小儿门,或列在杂方内,今于妇人杂病之末,亦错简也。 【注】 肾虚不固,则气下泄,阴吹而正喧,谓前阴出气有声也,此谷气之实,谓胃气实而肾气虚也。以诃黎勒丸,固下气而泻谷气也。 膏发煎方 (见黄疸中)小儿疳虫蚀齿方 雄黄葶苈,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镕,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198楼#
发布于:2020-01-01 01:52
杂疗方第二十三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术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并皮、子者)四枚生姜五分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术(共六味);(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以上各咯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按】 此方证不属,不释。 长服诃梨勒丸方 诃梨勒陈皮厚朴各三两,右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按】 此方当在前篇「谷气之实也」之下。 三物备急丸方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一两,右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加蜜器中贮之,莫令泄气。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方解】 方名备急者,以备暴然诸腹满、腹急痛及中恶客忤、噤闭卒死者也。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是恐人不急救则死之义,然不如后人管吹入鼻中之法为良。 【集解】 李彣曰: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历邪阴不正之气而然,三物相须,能荡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秽气上下分消,诚足备一时急需也。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碓炼)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粮(烧)十分、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右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按】 方未详,不释。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注】 形如不病,人有气而脉动失常,名曰行尸。卒死不知人,无气而脉动如故,名曰尸厥。尸厥乃正气暴然为邪气闭塞不通,故静而似死,用菖蒲内鼻,桂着舌下,是通心神启阳气也。又方: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方解】 菖蒲吹鼻,桂着舌下,而不愈者,则用此法。是以发乃血之余,血乃心所生,用烧则发其阳,用酒则行气血。用本人者,喜一气相通也。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方解】 卒然昏死,皆尸厥也。薤白类蒜而小,北人谓之小根菜,南人谓之钓乔是也。其味极辛,捣汁灌鼻,亦通窍取嚏之意也。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方解】 雄鸡冠血及肝、卵白、猪脂、大豆、酒、醋等物,无非用阳物以胜阴祟也。管吹内鼻中,谓将鸡冠血或合热酒,含在不病人口内,以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中,使气连药吹之,其药自能下咽,气通噤自开也。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筋,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注】 厥而身壮热者,阳厥府病也,外以矾水浸脚,盖以厥起于下,而收摄阳气也。 【集注】 程林曰: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岐伯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矾石,收摄药也,以之浸足,而收敛其厥逆之气。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注】 卒死张口反折者,用灸以通阳气,但饮以五毒诸膏方。 救卒死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注】 尸厥目闭,口张失便,反张,四肢不收,阴厥藏病也。有如是之证者,用骑牛临面之法,正所以厌邪也。薤汁灌耳,皂角吹鼻,皆通其诸窍,而闭塞者可通也。灸手足甲后,以通外阳也。马屎取吐之法,灸中脘、关元,以通内阳之法也。 救小儿卒死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方解】 凡屎皆发阳气,用狗屎亦取发阳气也。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199楼#
发布于:2020-01-01 02:03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麻黄(去节)三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一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注】 中恶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覆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动,魂可还矣。 又方:韭根一把、乌梅二七个、吴茱萸(炒)半筋,右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方解】 韭根、吴茱萸、乌梅之治,亦收阳气法也。浮为阳,沉为阴,阳生阴死义也。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分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更令两人,以两管吹其两耳朵,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注】 旦至暮阳气有余,阳主生,故虽已冷必可治也。暮至旦,阴气有余,阴主死,故稍难也。自缢之人,必可治者,恐此当有言语忿争,气盛不散,故可治也。暮至旦,固难治;然遇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皆阳气有余,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虽一日以上,犹可治之。观此谆谆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琐而不治也。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弦弦,犹言紧紧也。揉胸按腹,摩臂胫屈伸之,皆引导其气之法也。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椀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注】 中暑卒死之人,不可置放阴凉之处,恐其闭热在内,犹被冻之人,不可沃以热汤,恐其闭寒在内,反为大害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二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而灶灰埋之自活。
【集解】 李彣曰: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气,以埋人则外温卫气,而内渗水湿。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 大黄(切,浸汤成汁)一两绯帛(烧灰)如手大乱发(烧灰用)如鸡子大久用炊单布(烧灰)一尺败蒲一握三寸桃仁(去皮、尖、熬)四十九个甘草(炙、锉)如中指节,右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先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处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注】 外浴以散其瘀,内服以下其瘀,斯两得之矣。 【集注】 徐彬曰:从高坠下,法当救损伤筋骨为主。然顿跌之势,内外之血必无不瘀,瘀不去,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伤不愈,故以桃仁、大黄,逐瘀为主,绯帛红花之余,乱发血之余,合童便以消瘀血。汤浴能活周身气血,然筋骨瘀血必有热气滞郁,故以炊单布受气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滞通气,从其类也。加少炙甘草,补中以和诸药也。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0楼#
发布于:2020-01-01 02:16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金匮要略』二十四、二十五两门,原列在卷末,其文似后人补入,注家或注、或删,但传世已久,难以削去。兹仍附原文,另为一篇,以存参考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疢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注】 此言五藏有病,而禁之以五味何也?肝木病若与之以辛,辛助肺气,恐克肝也,故肝病则禁辛。心火病若与之以咸,咸能益水,恐水克火也,故心病则禁咸。脾土病若与之以酸,酸味属肝,恐木克土也,故脾病则禁酸。肺金病若与之以苦,苦味属火,恐克金也,故肺病则禁苦。肾水病若与之以甘,甘能补脾,脾主克水,故肾病则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辩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藏准此。 【注】 此言四时,有宜食,有不宜食者。如春为肝王,则脾弱,故宜食脾,而不宜食肝,若食肝,则肝益王,而脾更弱,故曰:不可救。又云: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即『内经』毋伐天和之意。若伐天和,则伤肝,肝主魂,恐复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虚则以肝补肝,故谓之佳,余藏准此。 凡肝藏自不可轻啖,自死者弥甚。 【注】 谓诸畜兽临杀之时,心有所惊,肝有所忿,食之俱不利,故曰:不可轻啖,如兽自死者,必中毒而死,更不可食也。凡心皆为神识所舍,勿食之,使人来生复其对报矣。 【注】 人与物虽别,而贪生畏死之心则一也,惟其心为神识所舍,故曰:勿食之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诸肉不干,火炙而动,见水自动者,不可食之。六畜肉,热血不断者,不可食之。诸五藏及鱼,投地尘土不污者,不可食之。 【注】 以上五条,皆怪异非常,必不可食之。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之。 【注】 凡禽兽不食之肉,必有毒,不可食之。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 【注】 朱点恶血所聚,此色恶不食也。父母及本身所属之相,不可食,食之令人神魂不安。 【注】 此为仁人孝子之心也。食肥肉及热羹,不可饮冷水。 【注】 食肥肉热羹后,继饮冷水,冷热相搏,腻膈不行,不腹痛吐利,必成痞变积,慎之慎之。秽饮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注】 言败腐之物,皆不宜食也。自死禽兽口闭者,不可食之。 【注】 凡自死之物,其肉皆有毒,口闭则毒不得外泄,切不可食。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注】 疫毒能死六畜,其肉必有疫毒,故不可食。兽自死,北首及伏地者,食之杀人。 【注】 凡兽北向自死,及死不僵而伏地者,食之多杀人。食生肉饱,饮乳,变白虫。 【注】 食生肉饱,即饮奶酪,则成湿热,必变生白虫。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亦致坚积,宜利药下之。 【注】 疫死牛肉,有毒不可食,食之若洞泻,为其毒自下,或致坚积,宜下药利之。脯藏米瓮中有毒,及经夏食之,发肾病。 【注】 脯肉藏米瓮中,受湿热郁蒸之气,及经夏已腐者,食之腐气入肾,故发肾疾。治自死六畜肉中毒,用黄蘖捣屑,取方寸匕服。 【注】 六畜自死,肉中有毒,中其毒者,以此方服之,若能解毒也。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
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饮生韭汁三升亦得。 【注】 郁肉,密藏经宿之肉也。漏脯,经漏水之脯也。食之中毒,以烧犬屎、人乳汁、生韭汁,量其轻重而解之。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大豆浓煮汁饮之,数升即解,亦治狸肉、漏脯等毒。
【注】 同上郁肉,大豆汁亦能解毒。 治食生肉中毒方 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澄清汁,饮一升即愈。
【注】 地浆能解诸毒,掘得黄土有泉渗出,谓之地浆。三尺,大概言也,未见黄土,皆秽土,得黄土乃可取用。 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水浸豆豉,绞取汁,服数升愈。
【注】 食禽肉兽肝,中毒在胃,故用豆豉涌吐其毒。马脚无夜眼者,不可食之。(夜眼一名:附蝉尸) 【注】 凡马皆有夜眼,若无者其形异,故勿食之。食酸马肉不饮酒,则杀人。 【注】 马肉味酸有毒,故饮酒以解之。马肉不可热食,伤人心。 【注】 马属火,肉热火甚,恐伤心,当冷食之。马鞍下肉,食之杀人。 【注】 鞍下肉,久经汗渍有毒,食之杀人。白马黑头者,不可食之。 【注】 『食疗』云:食之令人癫。白马青蹄者,不可食之。 【注】 白马青蹄,骑之不利,人食之必取害,故不可食。马肉豚肉,共食醉饱卧,大忌。 【注】 马肉属火,豚肉属水,共食已属不和,若醉饱即卧,则伤脾气,故曰:大忌。驴马肉合猪肉食之,成霍乱。 【注】 诸肉杂食,恐难消化,乱于肠胃,故成霍乱。马肝及毛,不可妄食,中毒害人。 【注】 『汉史』,云:文成食马肝而死,故曰:不可妄食。恐中其毒也。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1楼#
发布于:2020-01-02 01:37
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 (马肝一名悬烽)
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 【注】 马食鼠屎则腹胀,是鼠能制马也,故中马肝毒,以此解之。 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注】 人垢,即人头垢也。用方寸匕,酒化下,得吐为佳。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香豉二两、杏仁三两,右二味,蒸一食顷熟杵之服,日再服。
【方解】 日华子云:黑豆调中下气,治牛马瘟毒,杏仁下气,气下则毒亦解矣。 又方:煮芦根汁饮之良。 【方解】 芦根味甘性寒,解诸肉毒。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 【注】 牛疫死,目或赤或黄,疫毒甚也,大忌食之。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 【注】 牛肉共猪肉食之,脾胃湿热者,能生寸白虫。当戒之。 青牛肠不可合犬肉食之。 牛肺从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虫如马尾,割去勿食,食之损人。 【注】 凡牛肠、肺、值三月至五月,湿热交蒸之时,必生其虫,戒勿食之。 牛羊猪肉,皆不得以楮木、桑木蒸炙,食之令人腹内生虫。 【注】 古人炼药多用桑柴火,楮实子能健脾消水,楮木亦可烧用,何以蒸炙诸肉食之即生虫乎?其或物性相反也。 啖蛇牛肉有毒,食之杀人,不可食。 【注】 啖蛇牛何以识认?惟毛发向后顺者是也。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饮人乳汁一升,立愈。以泔水洗头,饮一升愈。牛肚细切,水一斗,煮取一升,暖饮之,大汗出愈。
【注】 人乳,能解马肝、牛肉之毒,用头垢吐其毒而愈,用牛肚不甚善。 治食牛肉中毒方 甘草煮汁,饮之即愈。
【方解】 甘草味甘,能解百毒。羊肉其有宿热者,不可食之。 【注】 羊肉性热,若其人有素热者,忌食之。羊肉不可共生鱼酪,食之害人。 【注】 羊肉热,与生鱼酪乳共食,必不益人也。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 【按】 此义未详。白羊黑头,食其脑作肠痈。 【注】 诸脑有毒,惟此羊脑食之作肠痈。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藏。 【注】 羊肝、生椒皆属于火,共食恐损伤人五藏也。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闷。 【注】 猪肉滞,羊肝腻,共食则气滞而心闷矣。猪肉以生胡荽同食,烂人脐。 【注】 胡荽与猪肉不可同食,不可多者,恐动风疾。云烂人脐,此义未详。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 【注】 猪脂滑利,梅子酸涩,性相反也,故不可合食。猪肉合葵食之少气。 【按】 此义未详。鹿肉不可合蒲白作羹,食之发恶疮。 【注】 鹿肉性温,九月至正月堪食,他月食之,则冷痛。如和蒲作羹食之,发恶疮,此义未详。麋脂及梅李子,若孕妇食之,令子青盲,男子伤精。 【集注】 李彣曰:人目以阴为体,以阳为用。麋,阴兽也,梅及李味酸苦,亦属阴类,孕妇三物合食,则阴气太盛,阳气绝少,故令子青盲也。男子精气宜温暖,阴盛则精寒。『本草』云:麋脂令阴痿。 【按】 麋蹄下有二窍,为夜目。『淮南子』云:孕妇见麋而生子四目。今三物合食,令子青盲,皆物类相感,胎教慎之。麋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伤人。 【注】 麋肉性温,八月至十一月食之胜羊肉。余月食之动气。虾能动风,生菜、梅、李动痰,合食之皆令人病。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 【注】 凡犬死必吐舌,惟中毒而死,其舌不吐,毒在内也,故食之害人。痼疾人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愈。 【注】 人有痼疾,不可食熊肉,因熊性猛悍,食之痼疾永不除。食狗鼠余,令人发接疮。 【注】 狗鼠食物有余存者,其物必有涎滴,因涎有毒,人若食此物,必发接疮。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2楼#
发布于:2020-01-02 02:02
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 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或洞下方
杏仁(合皮熟研用)一升以沸汤三升,和取汁,分三服,利下肉片大验。 【方解】 此以相畏相制之义也,犬肉畏杏仁,故用此而诸证悉除矣。 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 【注】 妊娠食兔肉,令子缺唇;食鳖肉,令子短项;食羊犬,令子多热;食鸡鸭,令子无声音。此数者,妊妇皆不当食也。 兔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令人面发黄。 【注】 兔肉酸寒,多食损元气,绝血脉,令人萎黄。白鸡虽得庚金太白之象,实属风木,能助肝火。二物合食,动脾气而发黄,故不可合食。 兔肉着干姜,食之成霍乱。 【注】 兔肉酸寒,阴性也,干姜辛热,阳性也,性味相反,同食者必成霍乱。 凡鸟自死,口不闭,翅不合者,不可食之。 【注】 诸乌自死,必闭口敛翅,若开口张翅,恐有毒不可食。 诸禽肉,肝青者,食之杀人。 【注】 肝青者,被毒所伤,若食之必杀人。 鸡有六翮四距者,不可食之。(距,鸡脚爪也) 【注】 形有怪异者,有毒,故不可食。 乌鸡白头者,不可食之。 【注】 色有不相合者,有毒,不可食。 鸡不可合葫蒜,食之滞气。 【注】 鸡蒜同食,能动风动痰,风痰发动,故气滞。山鸡不可合鸟兽肉食之。 【注】 山鸡食虫蚁有毒,与鸟兽肉相反,故戒合食。雉肉久食,令人瘦。 【注】 雉肉小毒,发疮疥生诸虫,以此则令人瘦。鸭卵不可合鳖肉食之。 【注】 二物性寒发冷气,不可合食。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 【注】 雀肉性暖大温,李子性寒味酸,温得寒酸而滞气,故不可合食。妇人妊娠食雀肉饮酒,令子淫乱无耻。 【注】 雀之性淫,酒能乱性,妊娠当戒食之,古慎胎教也。燕肉勿食,入水为蛟龙所啖。 【注】 蛟龙嗜燕,人食燕者,不可入水。雷公曰:海竭江枯,投游波而立泛,以蛟龙嗜燕故也。凡渡江海者,切不可食燕肉。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解毒之方 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
【方解】 箭伤有毒,凡鸟兽被箭死者,肉毒,人食之,先服盐汁,次服豆汁,解不及者死。鱼头正白如连珠至脊上,食之杀人。鱼头中无腮者,不可食之,杀人。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鱼头似有角者,不可食之。鱼目合者,不可食之。 【注】 以上皆怪异之形色,必有毒也。 六甲日勿食鳞甲之物。 【注】 六甲值日,食鳞甲物犯其所忌,故曰勿食。鱼不可合鸡肉食之。 【注】 鱼属火,善动;鸡属木,生风,风火相煽,故勿合食。 鱼不得合鸬鹚肉食之。 【注】 鸬鹚嗜鱼,凡物相制相犯者,皆不可合食。鲤鱼鲊不可合小豆藿食之,鱼子不可合猪肝食之,害人。(小豆藿即小豆叶也)鲤鱼不可合犬肉食之。鲫鱼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醍鱼合鹿肉生食,令人筋甲缩。青鱼鲊不可合胡荽及生葵并麦酱食。鳅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 【注】 以上六条,皆能助热动风,合食俱不宜。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 【注】 龟多神灵,不可轻食,若酒果合食,更非所宜也。鳖目凹陷者,及腹下有王字形者,不可食之。其肉不得合鸡鸭食之。 【注】 鳖无耳,以目为听,目凹陷,及腹有王字形者,皆有毒,慎之。性与鸡鸭相反,故不可合食。龟鳖肉不可合苋菜食之。 【注】 龟鳖皆与苋菜相反,若合食之,必成鳖瘕。虾无须及腹下通黑,煮之反白者,不可食之。 【注】 无须腹黑反白者,怪异之虾也,故不可食。食脍饮奶酪,令人腹中生虫为瘕。 【注】 脍乃牛、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奶酪酸寒,与脍同食则生虫为瘕,故戒合食。 脍食在胃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橘皮一两、大黄二两、朴硝二两,右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顿服即消。
【方解】 橘皮解鱼毒,得硝黄使下从大便而出也。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马鞭草 右一味,捣汁饮之。或以姜叶汁饮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药吐之。
【方解】 马鞭草主治症癖血瘕,破血杀虫,姜叶解毒,皆可用之。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橘皮浓煎汁,服之即解。 【方解】 橘皮味苦辛温,下气通神,故能解毒。食鯸?鱼中毒方。芦根煮汁,服之即解。 【方解】 鯸鱼即河豚鱼,味美其腹腴,呼为西施乳。头无腮,身无鳞,其肝毒,血杀人,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惟芦根汁能解之。蟹目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 【注】 蟹目相背,若目相向,足斑目赤者,有毒,故戒勿食。 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苏煮汁饮之三升。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冬瓜汁饮三升,食冬瓜亦可。
【方解】 紫苏、冬瓜,俱能解蟹毒,故用之。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 【注】 蟹未经霜有毒,不可生食,经霜则毒无。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 【注】 蜘蛛有毒,凡落食上不可食,有毒故也。凡蜂蝇虫蚁等多集食上,食之致瘘。 【注】 虫类有毒,凡虫集食上者,食之则致瘘。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3楼#
发布于:2020-01-02 23:58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果实菜谷皆地产也。又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是以草实曰蓏,木实曰果。礼云: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攒之,则治果实有法矣。烹葵断壶,纪乎豳风,芥酱芼羹,以养父母,则用五菜有道矣。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则配五谷有方。然其物有不宜常食者,有不宜食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安可不知其所禁忌乎?
果子生食生疮。 【注】 果生之性,多湿多热而有毒,或生食之,故令生疮,腹胀作泄。 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注】 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蚁食者乎?见之者切不可食。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 【注】 凡食之物停留多日,或隔夜者,若有损处,即虫鼠所囓之余,皆有毒伤人。桃子多食,令人热,仍不得入水浴,令人病寒热淋沥病。 【注】 桃味甘酸性热,若多食者,令人热。入水浴者,则湿与热相搏,不得宣散,故令人外寒热,内成癃症也。 杏酪不熟伤人。(一云:杀人) 【注】 杏味酸苦有毒,酪酿未熟,若食之,恐害人也。 梅多食坏人齿。 【注】 梅味苦酸,若多食者,令人齿损。齿者骨之余也,因肾主液而合骨,故伤齿。 李不可多食,令人腹胀。 【注】 李味酸涩,若多食,则中气不舒,故令人腹胀。 林禽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注】 林禽味酸涩,多食则令百脉不得宣,故脉弱。 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注】 『尚书』注:小曰橘、大曰柚。二者其味皆酸而性寒,若过食,则口虽爽而五味不知焉。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产妇亦不宜食。 【注】 梨味甘酸性寒,若过食则令人中焦寒,金疮产妇更宜戒之。 樱桃杏多食伤筋骨。 【注】 樱桃、杏味酸性寒,若过食则伤筋骨。『内经』云:酸则伤筋。寒主伤肾,故伤筋骨。 安石榴不可多食,损人肺。 【注】 安石榴味酸涩,酸涩则气滞,肺主气,宜利而不宜滞,滞则伤损矣,故不可过食也。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集注】 程林曰:胡桃润肺消痰,何以动痰饮?因其性热,多食则令人火动,煎熬津液而为痰饮矣。 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寒热,羸弱者,弥不可食,伤人。 【注】 枣性热生渴,味甘生满,羸弱者内热必盛,脾胃必虚,故令人寒热,尤不可食。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4楼#
发布于:2020-01-03 00:15
食诸果中毒治之方 猪骨(煅黑),右一味,为末,水服方寸匕。亦治马肝及漏脯等毒。
【方解】 以猪骨治果子毒,物性相制使然。治马肝毒者,以猪畜属水,马畜属火,此水克火之义也。治漏脯毒者,亦骨肉相感之义耳。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者及赤色者,不可食。 【注】 木耳诸菌,皆覆卷而生,若仰卷而生,形色皆异,必有毒也,故不可食。 治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方 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煮汁饮;服诸吐、利药;并解。
【集解】 李彣曰:闷乱欲死,毒在胃也,服吐、利药并解,使毒气上下分消也。食枫树菌而笑不止,治之以前方。 【集解】 李彣曰:心主笑,笑不止,是毒气入心也。以前方治之则解耳。误食野芋烦乱欲死,治之以前方。 【集解】 李彣曰:烦出于肺,烦乱欲死,故知毒气入肺也,亦用前方。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肉桂煎汁饮之;多饮凉水一、二升;或食蒜;或浓煮豉饮之;并解。 【方解】 蜀椒味辛辣,性热有毒,闭口者其毒更胜。如桂与蒜,皆大辛大热之物,通血脉辟邪秽,以热治热,是从治之法也。冷水清凉解热,地浆得土气,以万物本乎土,亦莫不复归于土,见土则毒已化矣。饮豉汁者,吐以去其毒也。正月勿食葱,令人面生游风。 【注】 葱味辛散,通阳气而走头面,食生葱过于发散,故面生游风。二月勿食蓼,伤人肾。 【注】 蓼味辛散,辛能走肾,二月卯木主令,肾主闭藏,若食之则伤肾,故曰:勿食。三月勿食小蒜,伤人志性。 【注】 蒜辛热有毒,夺气伤神,三月阳气盛,故勿食。四月、八月勿食胡荽,伤人神。 【注】 胡荽辛温开窍,四月阳气盛,八月阴气敛,若食此辛散之味,必伤神也。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气力。 【注】 韭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是月食之则乏气力。 五月五日,勿食切生菜,发百病。 【注】 五月五日,天中节,是日纯阳,人当养阳以顺时,若食生菜,是伐天和,故百病发焉。 六月、七月勿食茱萸,伤神气。 【注】 茱萸辛热走气,六月阳气盛张,七月阴微将敛,若食此辛热之味,有伤神气也。 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 【注】 姜性热,味辛辣,八、九两月,秋主收敛,过于辛散,故伤人之神。朱子晦庵云:秋食姜,夭人天年,谓其辛走气泻肺也。十月勿食椒,损人心,伤人脉。 【注】 椒性热,味辛辣,十月阳气尽敛,若食此辛热之味,必损心伤脉。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无光,目涩,心痛,腰疼,或发心疟,疟发时,手足十指爪皆青困萎。 【注】 『道藏』云:六阴之月,万物至此,归根复命,以待来复,不可食寒冷,生菜性冷,经霜则寒,若食此,是伐天和,故有此等证。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 【注】 薤味辛散走肺气,食之令人多涕唾。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饮食不化,发百病,非但食中,药中皆不可用,深宜慎之。 【注】 脾旺寄于四时之季月,生葵滑利伤脾,若食之则饮食不化,而发百病。葱韭初生芽者,食之伤人心气。 【注】 初生芽者,含抑郁而未透发,故食伤心气。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注】 酒多湿,韭性热,湿热相合,令人病增。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独颗蒜弥甚。 【注】 葱蒜皆不可共蜜食,若共食令人利下。枣合生葱食之,令人病。 【按】 此义未详。 食糖蜜后,四日内食生葱韭,令人心痛。 【注】 蜜与葱及韭、蒜皆相反,虽食蜜后四日内,犹忌之,若犯令人心痛。生葱和雄鸡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窍经年流血。 【集注】 李彣曰:此皆生风发火之物,若合食则血气更淖溢不和,故七窍流血。夜食诸姜、蒜、葱等,伤人心。 【注】 此皆辛热辣物,夜属阴气,主收敛,不宜食而食之,则扰阳气,故曰:伤人心。 芜菁根多食,令人气胀。 【注】 此言不可过食,若过食则动气而胀也。薤不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 【注】 薤、韭同牛肉食,皆难剋化,积而不消,则成症瘕。莼多食动痔病。 【注】 莼性滑有毒,滑而易下,故发痔病。野苣不可同蜜食之,作内痔。 【注】 野苣味苦性寒,若同蜜食,必成内痔。白苣不可共酪同食,作螽虫。 【注】 白苣味苦性寒,奶酪味甘性热,一寒一热而成湿,湿成则生虫,故曰:不可食。黄瓜食之发热病。 【注】 黄瓜多湿有毒。程林曰:动寒热虚热,天行热病及病后,皆不可食。葵心不可食,伤人,叶尤冷,黄背赤背赤茎者,勿食之。 【注】 葵心有毒,背叶反常亦有毒,不可食。胡荽久食之令多忘。 【注】 胡荽辛温开窍,久食耗心血,故令人多忘。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菜。 【注】 胡荽耗气,黄花菜破气耗血,皆病人忌食。芋不可多食,动病。 【注】 芋滞有毒,多食则脾困而胀生,故戒多食。妊娠食姜,令子余指。 【注】 余指,手多一指也。姜形类指,物性相感如此。蓼多食,发心病。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阴核疼痛。 【集注】 孙思邈曰:食蓼过多有毒,发心痛,以气味辛温故也。生鱼鲊属合食,则相犯夺气也。阴核痛,亦湿热致病耳。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恶邪病。 【注】 凡物性相反,不可同食,同食则成恶邪病。小蒜多食,伤人力。 【注】 小蒜辛温小毒,若多食气散,故伤心力。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5楼#
发布于:2020-01-03 00:37
食躁式躁方 【按】
食躁式躁之「式」字,当是「或」字,应改之。 【注】 食躁或躁者,即今之食后,时或恶心,欲吐不吐之病也,故以豉汤吐之。豉浓煮汁饮之。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 【注】 太阴之精,名曰钩吻,入口则死。葛洪云:钩吻生处,无他草,茎上有毛。荠苨八两,右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二服。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硬糖二、三斤右一味,日两度服之,吐出如蜥蝪三、五枚,差。 【方解】 芹生陂泽之中,蛟龙虽变化莫测,其精焉能入此。大抵是蜥蜴虺蛇,春夏之交,遗精于此耳。且蛇嗜芹,尤为可证。按『外台秘要』云:蛟龙子生在芹上,误食入腹,变成龙子,饴、粳米、杏仁、乳饼煮粥食之,吐出蛟子大验。张机用硬糖治之,考『本草』并无硬糖,当是粳米、饴糖无疑。二物味甘,甘能解毒是也。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黍穣煮汁,数服之解。
【注】 『风俗通』云:烧穣可以杀瓠。又云:种瓜之家不烧漆,物性相畏有如是也。人过食苦瓠,吐利不止者,以黍穣汁解之,本诸此。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 【注】 扁豆性滞而补,如患寒热者忌之。久食小豆,令人枯燥。 【注】 小豆即赤豆也,性主利水,久食令肌肤枯燥。食大豆屑,忌啖猪肉。 【注】 大豆即黄豆也,若同猪肉食之,则闭气,故忌之,小儿尤当忌之。大麦久食,令人作癣。 【集注】 李彣曰:㿍疥同。盖麦入心,久食则心气盛而内热。『内经』曰:诸疮疡皆属心火。故作。白黍米不可同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 【注】 黍米多热,多食心烦。饴蜜味甘,多食中满。『食疗』云:黍米同葵食成痼疾。物性相反如此。荍收麦面多食之,令人发落。 【按】 此义未详。 盐多食伤人肺。 【注】 盐味咸,过食伤肺,发嗽哮喘。食冷物冰人齿。食热物勿饮冷水。 【注】 寒热相搏,脾胃乃伤。饮酒食生苍耳,令人心痛。 【注】 酒性纯阳,苍耳味苦有毒,苦先入心,饮酒以行其毒,故心痛。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 【注】 夏月饮酒汗流,则腠理开,若浴水及使扇,寒风相搏,或即成黄汗,或即成漏风,戒之慎之!饮酒大醉,灸腹背,令人肠结。 【注】 灸家云:毋灸大醉人。即此义也。醉后勿饱食,发寒热。 【注】 醉则肝、胆之气肆行,木来侮土,故曰:勿饱食,发寒热。饮酒食猪肉,卧秫稻穣中,则发黄。 【注】 酒性多湿多热,饮酒食肉,则湿热交蒸于中宫,卧秫稻穣中,则湿热困于外,故发黄也。食饴多,饮酒大忌。 【按】 谚云:酒家忌甘,此义未详。凡酒及水,照见人影动者,不可饮之。 【注】 见此影动者,乃怪异也,切不可饮之。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注】 酪性粘滞,醋性酸收,故令成血瘕。食白米粥,勿食生苍耳,成走注。 【注】 白米粥、苍耳子同食,成走注病,必然性味不合也。食甜粥已,食盐即吐。 【注】 粥甘盐咸,先食甜已,复过食盐即吐,理必然也。犀角筋搅饮食沫出,及浇地坟起者,食之杀人。 【注】 『抱朴子』云:犀食百草及众木之棘。故知饮食之毒,若搅饮食沫出者,必有毒也,浇地坟起者,此怪异也,故食之杀人。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右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
【方解】 苦参味苦,苦酒味酸,酸苦涌泄而去其毒,烦满自除。又方犀角汤亦佳。 【注】 中毒烦满,毒在胃中,犀角解胃中毒。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盐一升、水三升,右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
【方解】 盐咸能软坚,又能涌泄,坚满自除。矾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注】 矾性酸涩,无故用之,伤心肝,矾得水则化,物性相畏,故亦禁水。商陆以水服,杀人。 【注】 商陆大毒,能行水而忌水服,物性相恶而然。葶苈子傅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注】 葶苈大寒,虽能敷疮杀虫,然药气善能下行,则疮毒亦内攻入脑矣,故杀人。水银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银着耳边,水银则吐。 【注】 水银大毒,入耳则沉经坠络,皆能死人。以金银着耳门,引之则吐出,此物性感召之理,犹磁石之引针也。苦楝无子者,杀人。 【注】 苦楝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可入药用。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荠苨、甘草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注】 凡诸毒多借饮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觉之,则时时煮甘草、荠苨汤饮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6楼#
发布于:2020-01-03 01:56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 『金匮要略』一书,其世远而就阙误也,与『伤寒论』等。如漐饦之「邪」字,与缓中补虚用大黄蛰虫圆主之之类,俱不可以为法。爰加斟酌其改移删补诸式,与夫存疑之二十八条,悉仿『伤寒论』叙次云。
补注:正误各条置于引号内者为改正正确者,置于中括号内者为应删错误原文。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谙谙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腹」〔头〕中病。
【按】 头中病之「头」字,当是「腹」字,经中从无头中病之文,且文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远」〔促〕;在下焦者,其吸「促」〔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 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合病义,当移之。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按】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当删之。血气入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当改之。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漀」〔馨〕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 字典无「㯏」字,当是「漀」字,漀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㯏气之「㯏」字,亦误。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小便不利」,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 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必是遗失,当补之。 痉湿暍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 「痉病也」之下诸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条之为欲解脉如故诸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太阳病,发热无汗,〔反〕寒者,名曰刚痉。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宜删之。「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 「暴腹胀大者」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7楼#
发布于:2020-01-03 02:04
疟病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沉」〔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浮」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滑」〔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当改之补之。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中风历节第五 「寸口脉「浮」〔迟〕而缓,「浮」〔迟〕则为「风」〔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按】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此五句原文在本条之首,当在后条之首。「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此六句原文在后条,当在此条之首,文气始各得相属,必系错简,当移之。其中有浮者血虚一句,必是衍文,当删之。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二「迟」字当是「浮」字,「寒」字当是「风」字,始得文义了然,且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当改之。「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虚〕,寒「风」〔虚〕相搏,邪在皮肤,」〔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按】 「浮则为虚,寒虚相搏」二「虚」字,应是「风」字,当改之。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绝」〔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鸟头汤主之。 【按】 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当改之。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嗢嗢」〔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 温温应是「嗢嗢」,当改之。 血痹虚劳第六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瘰」〔瘿〕者,皆为劳得之。
【按】 「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当删之。挟瘿之「瘿」字,当是「瘰」字,且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当改之。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虚」〔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 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应是「虚」字,当改之。男子面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按】 「脉浮者,里虚也」句,当是衍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 此条「脉得诸芤…」五句,与上文义不属,衍文也。另分一条,在本门十二条之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办脉篇』内,故不复释。五荣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圆主之。 【按】 两目黯黑句下「缓中补虚」四字,当在不能饮食之下,必是传写之讹,当移之。 肺痿肺痈欬嗽上气第七 问曰:病欬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痿」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浮」〔微〕而数,「浮」〔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按】 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则无着落,必是脱简,当补之。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始与文气相属,当改之。火」〔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 大逆上气之「大」字,当是「火」字,文义病药始相属,当改之。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按】 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当补之。病者痿黄,「燥」〔躁〕而不渴,「胃」〔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 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气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若是胸中寒实,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当改之。〔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当下其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之十九字,当是衍文,阅『伤寒论·辨脉法』自知,删之。「当下其寒」四字,当在必心下坚之下,文义始属,当移之。胁下「满」〔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 胁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当改之。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 「按之心下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当补之。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遶脐痛苦,发则「自」〔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按】 此条脉重出,下条有证无脉,「其脉沉紧者」五字,当在下条里急之下。然脉弦而紧,是劲急之甚,当属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当是「自」字,改之。下条「其脉沉紧者」,是里痛之脉,当属寒疝之轻者,当移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其脉沉紧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按】 「胁痛里急」之下,当有上条「其脉沉紧者」五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按】 「抵当」二字,衍文也。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大」〔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按】 尺中亦微而涩之「微」字,当按『伤寒论』作「大」字是,当改之。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8楼#
发布于:2020-01-03 23:36
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一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头」〔身〕运而「身」重,冒「风」而肿胀。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乃与文义始为相属,当改之补之。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 「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可为后世法,不释。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 「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按】 其脉弦之「弦」字,当是「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当改之。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狂」〔癫〕,阳气衰者为「癫」〔狂〕。 【按】 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当改之。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阳明篇』内,故不复释。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漀」〔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漀」〔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漀」〔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按】 谷作漀解,见首篇。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二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浮」〔沉〕弦者,衄;脉「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按】 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当改之。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如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辨脉篇』内,故不复释。心气「有余」〔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 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当改之。 痰饮欬嗽第十三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微者短气句下,古本有「脉双弦者寒也……」诸句,文义不属,另分一条,在本门二十七条之次。假令「病」〔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 瘦人之「瘦」字,当是「病」字,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者头也,文义始属,当改之。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喘」〔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 此条古本于四肢历节痛之下,有「脉沉者,有留饮」一句,当另为一条,始合论脉之义。短气而渴之「渴」字,当是「喘」字,四肢上,当有缺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此为留饮欲去故也;」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按】 心下续坚满句下,「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八字,当在利反快之下,此传写之讹,当移之。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脐」〔心〕下悸。 【按】 心下悸之「心」字,当是「脐」字,当改之。 支饮「腹」〔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 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当改之。 脉弦「迟」〔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 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当改之。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汗」〔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 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盖大、小青龙汤,皆汗剂也,当改之。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 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 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按】 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下,当有「便」字,当补之。 水气病第十五 〔少阴脉,紧而沉,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按】 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首。但古本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紧而沉…」四句,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且删之。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 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四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本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证。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按】 「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太阳病脉浮而紧条内,发汗即愈之下,文义始属,必是错简在此。观其里有水之之文,岂有用越婢加术汤发表之药,自可知也。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按】 「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当移之。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除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人阴肿」。 【按】 「面反瘦」之下,当补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 名曰气分之下,当补入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文气始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当移之。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浮」〔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按】 身体洪肿之「洪」字,当是「浮」字,改之。「此为黄汗」四字,当是衍文。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越婢加术汤主之」。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改之。发汗即愈之下,当补入前条之「越脾加术汤主之」七字。「皮」〔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 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当改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 「厥而」二字,当是衍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风」〔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按】 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当改之。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
209楼#
发布于:2020-01-03 23:49
黄疸病第十六 腹满「身」〔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按】 舌痿黄之「舌」字,当是「身」字,当改之。黄疸病,「小便不利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按】 黄疸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者」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着落,当补之。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
【按】 「文蛤汤主之」五字,当在头痛之下,文义始属,当移之。兼主之「主」字,衍文也。〔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按】 「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按】 虚则伤脾之「虚」字,应是「涩」字,当改之。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故不复释。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故不复释。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十九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非」〔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按】 此为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何以辨寒厥,当改之。 妇女产后病第二十一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按】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之八字,当在本条上文「恶露不尽」之下,未有大承气汤下膀胱血之理,当移之。「再倍」二字,当是衍文。产后中风「病痉者」,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按】 产后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三字,始与方合。若无此三字,则人参、附子施之于中风发热可乎?而又以竹叶命名者何所谓也?且方内有颈项强用大附子之文,本篇有证无方,则可知必有脱简,当补之。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痛;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此皆带下,」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按】 在下来多之「来」字,当是「未」字。本条皆经水继绝之病,若系「来多」,则与上文不合,与下文经候不匀亦不合,当改之。又本条内「此皆带下」四字,当在非有鬼神之下,文义始属,当移之。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草小麦大枣汤主之。 【按】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义未详,必是讹错。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按】 所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文义始属,当改之。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不」〔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按】 「再」字当是「不」字,若是「再」字,一月两来,与上文不利不合,当改之。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按】 此条详在『伤寒论·辨脉法篇』,错简在此。「旋覆花汤主之」一句,亦必是错简,半产漏下,则气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花下气之理?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少阳篇』内,故不复释。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少阳篇』内,故不复释。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硬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少阳篇』内,故不复释。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阳明篇』内,故不复释。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长服诃黎勒丸」。 【按】 「膏发煎导之」五字,当是衍文。此「谷气之实也」之下,当有「长服诃黎勒丸」之六字。后阴下气谓之气利,用诃黎勒散;前阴下气谓之阴吹,用诃黎勒丸,文义始属。盖诃黎勒丸以诃黎勒固下气之虚,以厚朴、陈皮平谷气之实,药病相合,此方错简在『杂疗篇』内。下小儿疳虫蚀齿一方,杀虫解毒,或另有小儿门,或列在杂方内,兹列于妇人杂病之末,亦错简也。 杂疗第二十三 (长服诃黎勒丸方)
【按】 此方当移在前篇「谷气之实也」之下。 果实菜谷禁忌第二十五 食躁「或」〔式〕躁方
【按】 食躁式躁之「式」字,当是「或」字,应改之。 图片:医宗金鉴2.jp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