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综述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3523回复:1

小儿推拿综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10-12 12:09
小儿推拿的起源
       我们经常在电影上看到过,全世界寻找第一个病毒感染者血清的片段,就是在寻找病毒母体疫苗,可以拯救世界。孩子出生的六个月内,胚胎自带免疫功能。六个月到六周是人的一生体质最薄弱的时期。传统中医增加免疫力的办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内,孩子生病不去干涉治疗,让孩子自己身体产生抗体,来增加免疫能力。孩子每生一次病就等于种下了一次母体疫苗,抵抗住了,同样的病毒对孩子就再也不起作用,免疫力就提高一次。为了增加孩子的对抗病毒的速度,中医就利用推拿方法活血化瘀,小儿推拿科目也由此出现,并传承了几千年。西医的方法是在孩子身体上,注射他人培育再生的病毒,诱发生病,再让孩子自己抵抗产生免疫力的,所以西医疫苗注射后出现症状48小时内也不允许治疗。
     另外饥饿时是人体免疫力最高的时期,这一点是中西医已达成共识。中医讲究忌口,俗话说,中医不忌嘴跑断先生腿,就是这个道理。忌口忌什么?不好消化的食物。对孩子来说就是:奶,蛋,糖,生食,冷食。生食就是没烧熟的,比如水果,冷食就是凉的,比如冰淇淋,冰箱里拿出来没加热过的食品。
成人生病时都没有胃口,这是自我保护现象,可惜孩子生病时饭量减少时,家长们却都惊慌失措,想尽办法灌喂,可悲!
           

图片:xe1.jpg


小儿推拿的优势
       徐所长刚从上海把中医小儿推拿项目带回淮南时,全国都很少有专业小儿推拿的场所。十几年后的今日,小儿推拿遍地开花,这也是国家为了减少西医吊水泛滥,所作的政策导向。卫生部门刊印《小儿推拿手册》分发到各个小诊所。推拿是需要渗透力的,不是随便看看手册就可以按摩治疗的。
        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婴幼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小儿推拿理论上说有如下优势


1.有益于增强皮肤抵抗力
       皮肤是直接接受按摩治疗的人体组织,婴幼儿皮肤和全身的比重较成人大,加之婴幼儿血管丰富,血管网接近表皮,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按摩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楚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变皮肤新陈代谢。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增强皮肤的防御功能 。


2.有益于肌肉组织功能恢复
       婴幼儿的肌肉处于发育过程,较成年人柔软,含水分多,蛋白质、脂肪、糖及无机物少,各肌肉群的肌肉发育较晚,婴幼儿的肌肉处于发育中,容易感到疲乏。按摩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乳酸的消散和排除,使疼痛缓解,减轻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按摩能活动宝宝全身的肌肉,使肢体长的更健壮,身体更健康。按摩又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增加肌力,常用于失用性肌萎缩和婴幼儿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肌肉萎缩的治疗;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3.提高婴幼儿免疫力
       婴幼儿的脏腑娇嫩,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因此,宝宝对各种的疾病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易患各种疾病。中医学认为按摩表现为作用于体表某一局部,通过人体经络、气血起着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进而影响到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故又有全面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按摩通过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孩子体制、减少生病,让儿童健康成长。健康宝宝坚持保健按摩,可进一步增强体质,一旦有外邪侵袭人体时,可以不生病,或者即使生病了也病情轻浅、好得快。对于体质较弱的小儿来说,日常保健按摩就显得尤为重要。

4.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通过对婴幼儿进行抚摸与按摩能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的激素,促进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的分泌,可以提高婴幼儿进食量;促进胃酸分泌,加强胃窦收缩和消化道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排泄。实验证明,对北部脾俞、胃俞穴按摩1-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按摩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按摩足三里穴对笑话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按摩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按摩后则增强。宝宝只有吃得好,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供生长发育,最终达到增强儿童体制、健康成长的目的。

5.改善婴幼儿睡眠
       出生不久的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需要充足而深沉的睡眠,这样可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并诱发食欲,这对婴幼儿的成长大有裨益。

6.调节神经系统
       皮肤是人体接收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通过对皮肤等组织的按摩,可给予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促进小儿神经细胞的更多“突触”联系和髓鞘化(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今儿促进婴幼儿生长及智能发育。不同部位的按摩,刺激的神经系统不同,达到的功效也各有针对性。腹部按摩可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从而使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功能增强。背俞穴的按摩治疗,可通过脊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经常按摩可以减轻机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按摩过程中包括触觉在内的所有感官都会收到刺激,这样就为感官统合系统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7.调节情绪
      小儿出生后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先前温暖、熟悉、有限的空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环境,此时,宝宝常表现哭闹。当宝宝哭闹时,身体会产生压力激素,这时免疫力也会下降。如果常给他们做抚摸或按摩,能帮助他们降低压力激素,稳定情绪,尽快适应新环境。另外,在宝宝身体不适时,给予轻柔的按摩手法能减轻不适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例如胸部按摩可以使呼吸顺畅,腹部按摩可以消除胀气。随着按摩治疗效果的积累,小儿能逐步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按摩不仅对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通过按摩可以让宝宝的压力激素降低,免疫力恢复,放松情绪。

8.纠正异常解剖位置
       小儿骨骼关节未发育完全,关节韧带力量薄弱,容易出现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这些情况均可运用正确的按摩手法得以纠正。例如: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肢活动障碍处于强迫体位,只要手法运用正确,真可谓是手到病除。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治疗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正确推拿手法、经络穴位走势到位,加上临床运用得当,活血化瘀。不使用药物,有时比用药起效还快,疗效还好,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难题。

图片:xe2.jpg


小儿推拿实战

一、便秘


凡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过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者,皆称为便秘。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腔内停留过久,内含水分过量吸收,使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所致。常见的原因有肠胃积热,津液耗伤;病后体虚,气血不足;饮食内伤或饮食不足;或生活不规律,未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等。根据病因及症状,可分实秘和虚秘两类。
(病因病理)饮食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所剩之糟粕则由大肠传送而出。若胃肠运化、升降、宣化、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不致发生便秘。胃肠受病,运化无能,腑气不通,或津液失润,大肠传导功能失职便可导致便秘。
1、肠腑燥热 饮食不节,食物停积,气滞不行,郁而化热,津液亏耗,过食辛热厚味。燥结肠道,传导失司而造成便结;或由于实热证攻阀太过,胃肠阴液受损,津液耗伤;或热病后余邪未清,留恋于内,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去输布而不能下润,造成粪便干结,排出困难。
2、先天不足身体虚弱,久病脾虚,运化无能,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两亏。气虚阳亏,温煦无权,阴气凝结,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难下;血虚阴亏,津少不能滋润大肠,使大便排出困难。
(临床表现)便秘的一般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燥结,排出困难,有时微带血液或粘液,肛门疼痛。或者排便次数虽不减,但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或虽有便意,大便也不甚干硬,大便努挣,排出不畅。便秘日久,可引起其它症状。有些患儿由于便秘,腑气阻滞,腹中胀满,甚则疼痛,睡眠不宁,心烦易怒,哭闹不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致摄食不足而营养不良,更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1、实秘 大便干结,噫气泛酸,烦热口臭,纳食减少,易怒眼红,腹部胀满,口干唇赤,小便黄少,苔多厚腻或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2、虚秘 大便微干或不硬,但便出不畅,努挣难下,形瘦乏力,神疲气怯,面色光白,唇淡,爪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指纹色淡。
(治疗)
1、实秘
治则 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处方 清大肠,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退六腑,搓摩搓胁肋,摩腹,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按揉足三里。
方义 清大肠,揉天枢荡涤肠腑邪热积滞;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搓摩胁肋,运内八卦疏肝理气,顺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配退六腑,以通便清热。
2、虚秘
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补气养血,健脾调中,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配揉上马、揉脐,揉肾俞滋阴润燥,理肠通便。

图片:xe3.jpg


二、疳积

疳积,民间俗称奶痨,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疳积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不能生化输布水谷精微,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所致。其它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长期消耗也能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形体消瘦,气血不荣,毛发憔悴,精神萎顿,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食性怪辟等为其特征。严重时,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日益并发其它疾患,造成机体恶性循环,故应及早防治。
(病因病理)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受纳,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受纳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积滞,积久不消,转化为疳。古人有“积久伤脾,延成疳疾”,“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等说法。可见疳积与积滞的关系只是轻重浅深程度的不同而已。
1、乳食伤脾 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恣食肥甘生冷,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指,升降失司,以致乳食壅滞内停,失于运化,乳食之精微不能输布,气血津液无从生化,脏腑、毛发、肌肤失于润养,渐见形体消瘦,气液亏损,终成疳积。
2、母乳不足,喂养失调 母乳不足,未及时增添代乳品,或代乳品里营养物质不够,或断乳后喂养不当,或小儿一时不适应食物喂养而拒食;或挑食、偏食;或多吃香甜零食而影响食欲,以致营养失调而形成疳积。
3、久病体虚 小儿腹泻、痢疾、肠寄生虫病,肺结核等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气血津液的逐渐消耗,致使元气亏虚,气血不荣,乃至形体羸瘦而形成疳积。
(临床表现) 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轻至重发展而成。临床表现分前后两个不同的证候,则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1、前期积滞伤脾 面无华色,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呆少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夜眠不宁,毛发成穗,皮肤干涩,喜怒无常,大便或干或溏,秽腻腥臭,小便混浊,或伴有发热,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弱或滑数。
2、后期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或光白,表情淡漠,毛发憔悴稀疏易脱,精神萎顿,或烦躁啼哭,啼声低沉,夜不安寐,睡眠露睛,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头大颈细,骨瘦如柴,外貌呈小老头样,四肢不温,纳呆,或善饥,或喜食瓜果及异物,甚至出现四肢浮肿,眼干红,伴见夜盲,口糜,或膝软不能立,水泻,尿如米泔,汗出,舌苔淡薄,脉细无力。
(治疗)
1、积滞伤脾
治则 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方义 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治则 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推三关,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温阳助运,理气和血;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积导滞。
若五心烦热,阴液不足者,去推三关,揉外劳宫,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眵泪,隐涩难争者,加清肝经,揉肾经;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隔日一次或没周两次,效果亦好。

图片:xe4.jpg


三、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小儿脏腑娇嫩,得病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临床上应予注意。
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现为感冒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腠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时,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导致表卫调节失司,肺气失宣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肃,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导致肺闭痰喘。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之后,会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积滞呕吐、腹泻。
邪热不退,扰乱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症。
(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1、风寒感冒 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2、分热感冒 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疗)
治则 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方义 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掐揉鱼际交,掐揉五指节。

图片:xe5.jpg


四、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古人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发生,所以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小儿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独立存在,但往往伴发于多种疾病之中,长期反复的呕吐,可伤阴耗液,损伤脾胃,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必须引起注意。此外,由于哺乳方法不当或吸奶时吞入少量空气所产生的吐乳,称为“溢乳”,不属病态。
(病因病理) 胃以降为和,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凡外感、内伤、影响到胃,干扰胃气,导致胃气不和而上逆都能引起呕吐。
1、脾胃受寒 过食生冷或贪凉,致寒入胃腑,胃气受扰,升降失和,下行受阻,上逆而呕吐。此外,小儿素体脾胃虚弱,阳易受病,寒从内生,脾阳受困,运化失常,以致水谷不运,上逆而呕吐。
2、脾胃蕴热 暑湿、湿热之邪侵犯胃腑,或乳食积滞蕴而化热,以致热气上逆而呕吐。
3、乳食不节 小儿脾胃薄弱,乳食过量,或食油腻不易消化之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胃不受纳,脾失运化,升降失司,胃气不能下行,气逆于上而发呕吐。
(临床表现)
1、胃寒呕吐 呕吐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吐物不化,或为清稀粘液,无酸腐气味,进食稍多也易呕吐。形寒肢冷,肠鸣腹痛,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2、胃热呕吐 食入即吐,吐物恶臭或为黄水,口渴,唇干,身热面赤,烦躁不安,胃脘疼痛或胀闷不适,或伴两胁胀满,大便稀臭或便结不通,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色红或紫。
3、伤乳食吐 呕吐频繁,吐物酸臭,伴有未消化之乳片或食物残渣,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脘腹痞闷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则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不化,泻后痛减,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红紫。
(治疗)
1、寒吐
治则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处方 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揉中脘。
方义 推天柱和胃降逆,祛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补脾经,揉中脘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2、热吐
治则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推下七节骨。
方义 清脾胃配推天柱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以止呕吐,退六腑加强以上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泄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3、伤食吐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推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以降逆止吐。

图片:xe6.jpg

图片:xe7.jpg


五、泄泻

小儿泄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证液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就,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若病情严重,可导致气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
(病因病理)泄泻之本在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湿,以降为和;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由于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故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均可使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失调而泄泻。
1、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夏秋季节暑多兼湿,湿热困脾则受纳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感受风寒,邪客中宫,阳气受遏,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2、内伤乳食 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都或饮食不洁,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或过食油腻、生冷的食物,导致脾谓损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脘腹,浊气壅积肠间,阻遏气机,而产生腹胀,腹痛欲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且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供养相对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较重,易于受损,致使脾胃困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形成泄泻。若脾胃虚弱损及肾阳引起泄泻时,则称为脾肾阳虚泻。
(临床表现)
1、寒湿泻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度咳嗽,厌食,口不渴,苔白腻,面色淡白,脉濡,指纹色红。
2、伤乳食泻 大便量多,酸臭如败卵,汗有未消化残渣,腹胀满,泻前哭闹不安,似有腹痛,泻后痛减,矢气。常伴有恶心呕吐,口嗳酸气,纳呆不思乳四,苔厚或垢腻,脉滑。
3、湿热泻 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重症患儿则出现暴泻黄色浊水,日泻一二十次不等,壮热烦渴,神萎,眼眶下陷舌绛苔干,脉细数。或出现气急,汗多,脉细欲绝等危症。
4、脾虚泻 久泻不愈,时作时止,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日泻数次之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困,面黄,舌淡,苔薄腻,脉沉无力。
5、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软无力。甚至出现泻下不止、完谷不化,脉微欲绝,神昏不清等津竭阳脱之危症。
1、温湿泻
治则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方义 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配补脾经,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烦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
治则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清胃经,亦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能清热化湿,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3、伤食泻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4、脾虚泻
治则 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中回阳,健脾止泻。
5、脾肾阳虚泻
治则 温搐脾肾,回阳固涩。
处方 上方加补肾经,按揉百会以助阳化气固涩。

图片:xe8.jpg

揉天枢

图片:xe9.jpg


六、夜啼  

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经常在夜间间歇啼哭,或持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谓之夜啼,民间俗“哭夜郎”。多由于脾寒,心热,惊骇,食积等引起。
【病因病理】
1、脾寒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寒邪凝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入夜腹痛而啼哭。
2、心热乳母孕期恣食肥甘,或过食灸赙之物,使胎中受热,结于心脾,或邪热乘于心,心火太盛、内热烦燥,或肝胆热盛而致。
3、惊骇,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神不守舍而惊惕不安,或目视异物,或乍闻异声,暴受惊恐,神志不守而散乱,心神不宁而夜间惊啼不眠。
4、乳食不节婴儿乳食不节,内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乳食积滞中焦而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而入夜啼哭。
【临床表现】
1、脾寒夜间啼哭,神怯困倦,四肢欠温,食少便糖,睡善俯卧,痛时收腹,啼哭声软,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报纹淡红。
2、心热夜间啼哭,喜仰卧,面赤唇红,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哭声高粗,见灯火啼哭愈甚,便秘溲赤,舌尖红,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3、惊骇夜间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心神不宁,睡中易醒,神气怯弱,惊惕不安,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脉象与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4、乳食积滞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滞。
【治疗】
治则养心健脾。
处方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外劳,摩腹,揉足三里。
方义清心经,清肝经,按揉小天心能养心安神,平肝镇静;揉外劳宫,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助运,补益气血。
加减偏于脾寒者加推三关,揉中脘,揉脐,以健脾温中。
偏于食积者加清脾胃,清大肠,摩中脘,推下七节,以消食导滞。
偏于心火盛者加掐心经,水底捞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以清热降火。
偏于惊恐者加掐十宣、老龙,揉精宁、威灵,以安神宁志。

图片:xe10.jpg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药上尊者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
  • UID566
  • 粉丝12
  • 关注12
  • 发帖数166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沙发#
发布于:2019-10-12 12:12
七、遗尿

3岁以上小儿睡觉时,不随意的将小便尿在床上谓之“遗尿”,又称“尿床”。多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病后体弱,肺脾气虚不摄,或因不良习惯所致。
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以及年长儿因贪玩少睡,精神过度疲劳,睡前多饮等,偶尔尿床者,不属病态。
(病因病理)小便的正常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而三焦气化,上焦以肺为主,中焦以脾为主,下焦以肾为主。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可影响尿的排泄。其中肾与遗尿的关系尤为密切。
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充沛,则膀胱气化正常,关门固而膀胱排尿有序。肾气虚则膀胱气化不足,关门不固,水道失去制约而发生遗尿。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主运化,喜燥而制水,脾肺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若脾肺气虚,则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承上,运化无力,节制无全,则水液趋下,膀胱失约,关门不固而遗尿。
(临床表现)不自觉的排尿,轻者数夜一次,重者每夜可遗尿1到2次或更多,小儿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日间尿频等。
1、肾气虚 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喜暖畏寒,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而频数,或伴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2、脾虚 多表现为四肢困倦,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少华,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兼白腻,脉沉。
3、肺穷虚 多表现为头晕,多涎唾而不渴,面白神疲,自汗或盗汗,或有便溏,舌淡,脉缓。
(治疗)
治则 温补脾肾,固涩下元。
处方 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按揉百会,揉丹田,按揉肾俞,擦药骶部,按揉三阴交。
方义 揉丹田,补肾经,按揉肾俞,擦腰骶部以温补肾气,壮命门火,固涩下元;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健脾益气;按揉百会,揉外劳宫温阳升提;按揉三阴交以通调水道。
(预防)
1、养成按时排尿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不宜过度疲劳。
2、发生有遗尿现象,须及早诊断,治疗,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3、入睡前排尿,夜间定时排尿。

图片:xe11.jpg

揉丹田

图片:xe12.jpg


八、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或原发性斜颈,是以患儿头向一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疾病。患儿出生以后,如颈部一侧有肿块(有的经过6个月左右自行消失);继则头部倾斜时,多数是因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挛缩形成,如果病情超过一年,且畸形明显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若是由于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不宜做按摩治疗。
(病因病理)
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血运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变化,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引起改肌缺血性改变所致。以上三种原因均可导致先天性斜颈。
(临床表现)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临床上以右侧歪斜为多见。
患儿出生后,或出生1到2周内,颈部一侧出现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底部稍可移动。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部旋向健侧。当将患儿颈部向健侧转动时,肿块突出明显。以后肿块渐挛缩紧张,硬度增高,头部歪斜也日见明显,活动受限。在较大的患儿中,因患侧颜面部的发育受到影响,健侧颜面部也相应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致使颜面部大小不对称。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偿性胸椎侧凸。病情轻的患儿,不发生挛缩。
(治疗)
治则 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处方 在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牵引拨伸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图片:xe13.jpg


九、小儿麻痹后遗症

       脊椎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到5岁小儿,成人也可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少见。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发病较少。近年来由于采用口服小儿麻痹活疫苗糖丸预防,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本病前期以发热(双峰热)、咳嗽、咽痛、头痛、呕吐、腹泻、肢体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热性病范畴。后期则出现不规则的驰缓性肢体瘫痪萎缩症状,属痿症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多由风、湿、热一类时行病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胃二经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湿热不攘,大筋缬短,小筋驰长,缬短为拘,驰长为痿。”张子和认为:“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肺为清肃之脏,主一身之气,乃百脉之所汇,运行气血至全身;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之不短补充。足阳明胃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营养肌肉,润经脉,利关节。肺胃被时行毒邪所侵,湿热蕴蒸,津液耗肌,气血亏损,来源不足,无以转输于四肢百节,筋脉失养,病久累及肝肾,肝肾虚亏,精血不足,精亏则不能灌溉四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筋骨经脉失去濡养则成痿症。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肾虚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肝阴不足则筋膜干而不能束利关节,故病之后期症见肢体松弛,大肉削减,骨骼畸形,肢端发凉而色暗。”
(临床表现) 本病病情发展,有瘫与不瘫两种情况,其瘫痪的程度及部位与小儿抗力的强弱、感受病邪的深浅以及病邪侵袭部位的不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前驱期与瘫痪前期 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多汗,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约经1到4天后热退,其它症状也随之消失。但热退后常于1到6天再起(称为双峰热),并出现烦躁或嗜睡,出汗,头痛,咽痛或呕吐,继而全身感觉过敏,肢体疼痛,拒绝抱扶,颈项强直等。
2、瘫痪期与恢复期 一般在瘫痪前3到4天出现瘫痪,瘫痪出现后1到5天热渐退,其它症状也逐渐消失。热退48小时后,一般瘫痪不再发展。其特点呈驰缓性瘫痪,部位分布不规则,不对称。瘫痪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以下肢为常见,或见一侧下肢受累,也可两侧下肢同时瘫痪。其次为上肢。其它如面、颈、腰、腹等部位也可出现。面部瘫痪可见口眼歪斜。颈肌瘫痪时小儿的头向左右倾倒。腰肌瘫痪可见腰部萎软不能直立。腹肌瘫痪在小儿哭闹时可见腹部凸出的腹泡。发生瘫痪后1到2周开始恢复,轻症一般1到3个月开始恢复,重症需要6到12个月才可能恢复,或进入后遗症期。
3、后遗症期 一年半以上不能完全恢复,并遗留残余症状者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萎缩,肢体持久麻痹、挛缩,出现各种畸形,如脊柱侧凸,肩关节如脱臼状,膝后凸或外展,足内翻或外翻,马蹄形足或仰趾足等。
(治疗)
治则 通经活络,荣筋养肌,矫正畸形。
处方 用成人按摩手法,主要在瘫痪部位施治。
(1)面部 用推揉法自天门斜向瞳子缪、颊车、地仓穴,反复操作5到8遍。
(2)颈及上肢 自天主推向大椎、肩井等处,反复数次,再于肩关节周围施推揉法,然后沿上臂内外侧经肘部至腕部反复揉拿数遍。
(3)腰背部 沿脊椎两侧施推、揉、拨、滚法,作3到5遍。重点刺激背部俞穴。
(4)下滞部 推、揉、滚下肢后、外侧。反复数遍,搓麻痹肌群,配合按拿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绝骨等穴。若关节有畸形加摇法。
方义 推、揉、滚、拿患处及有关经穴,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使经脉肌肉得到濡养,助长肌肉恢复,缓解肌肉的挛缩,配合捏法等被动活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矫正畸形。


图片:xe14.jpg


十、详解发烧推拿手法:

㈠开天门100次
1、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50~100次。 、功用:醒脑、镇惊、安神。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图片:xe15.jpg


㈡ 推坎宫100次
1、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2、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100次。
4、功用:疏散解表、提精神。
5、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图片:xe16.jpg


㈢运太阳100次
1、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2、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3、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100次。
4、功用:开窍、醒神。
5、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点力。

图片:xe17.jpg


㈣清肺经200次
1、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2、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此处选用清肺经,推100~300次。
4、功用:用清法能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用补法补肺益气。
5、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这与补泻有关,补泻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家长一定要看仔细。

图片:xe18.jpg


㈤ 清天河水200次
1、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2、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4、功用:此穴性温凉平和,能清热解表、泄火除烦,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
5、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图片:xe19.jpg


㈥ 退六腑200次
1、位置:在前臂尺侧(小指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2、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推100~200次。 4、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5、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肘到腕,不可反向操作!

图片:xe20.jpg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孙思邈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