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954回复:124
《汤头歌诀》方解(上)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创作背景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而已哉! [1] 令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义弗赅明,难称善本。不揣愚瞽,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图片:下载.jpg ![]() (上) 一、 补益之剂 二、 发表之剂 三、 攻里之剂 四、 涌吐之剂 五、 和解之剂 六、 表里之剂 七、 消补之剂 八、 理气之剂 九、 理血之剂 十、 祛风之剂 (下) 十一、祛寒之剂 十二、祛暑之剂 十三、利湿之剂 十四、润燥之剂 十五、泻火之剂 十六、除痰之剂 十七、收涩之剂 十八、杀虫之剂 十九、痈疡之剂 二十、经产之剂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9-11-28 00:04
10.川芎茶调①散 头目风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图片:u=127754943,3877282540&fm=26&gp=0.jpg ![]() 【歌诀】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用亦臧② 【词解】①川芎茶调:本方君药有川芎,服时用清茶调下,故名川芎茶调散。 ②臧:臧(zang),音脏。即善、好。 【组成】川芎 荆芥各四两(各12克) 防风一两半(4.5克) 细辛一两(30克) 白芷 炙甘草 羌活各二两(各60克) 薄荷八两(240克) 【用法】上8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6克), 饭后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头昏,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等。 【分析】外感风邪头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川芎辛温,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原阴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荆芥轻扬升散,温而不燥,善疏散风邪,既散风寒,又散风热,两药相合,疏散上部风邪而止头痛,共为君药。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均能疏风止痛。其中白芷善治足阳明胃经头痛(前额部);羌活善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细辛善治足少阴肾经头痛。薄荷用量较重,能清利头目,消散上部风热,俱为臣药。用时以清茶调下,是取茶叶的苦寒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诸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按:本方药物以辛温之品为多,故主要适用于风寒头痛,对于风热头痛亦可加减应用。 【附方】菊花茶调散(录自《医方集解》) 本方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而成。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二钱(6克), 饭后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等。 按:本方在川芎茶调散的基础上加菊花、僵蚕以疏散风热,故对偏正头痛及眩晕偏于风热者较为合适。 |
|
板凳#
发布于:2019-11-27 23:58
9.消风①散 消风散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图片:u=3747636339,2003343810&fm=15&gp=0.jpg ![]() 【歌诀】 消风散内羌防荆 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 为末茶调或酒行 头痛目昏项背急 顽麻②瘾疹③服之清 【词解】①消风:本方有消风散热之功,故名消风散。 ②顽麻:即经久不愈的麻木证(患处不痛不痒,肌肉内有如虫行,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多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风、热、湿、寒、痰、瘀留于脉络所致。 ③瘾疹:瘾(yin),音隐。又名“风瘾疹”。多因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症见疹出色红(属风热),或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者成块成片,瘙痒,时隐时现。 【组成】羌活 防风 川芎 人参 茯苓僵蚕蝉蜕藿香各二两(各60克) 荆芥 厚朴陈皮炙甘草各半两(各l5克) 【用法】上12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6一9克),用茶水调下,或者用酒调下。 【功用】消风散热,理气健脾。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痛目昏,项背拘急,鼻嚏声重,以及皮肤顽麻,瘾疹瘙痒等。又治妇人血风。 【分析】风热上攻为本方的主证。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邪流窜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肌肉经脉失养,故正气不足为本方的兼证。鼻嚏声重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中用防风、蝉蜕疏散风热,蝉蜕又能止痒,共为君药。活、荆芥、僵蚕助助君药疏散风邪,以止痛止痒,因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藿香散邪辟秽,共为臣药。川芎行气活血止头痛,又能辛散疏风;人参、甘草、茯苓益气健脾,以助脾运,生化有源,茯苓又可渗湿;厚朴、陈皮行气散满,使风邪无留壅,共为佐药。甘草兼有调和诸药及使药之用。服时用茶调下,可防止升散太过耗伤肺气,且茶叶苦寒则有助于清风热:用酒调服可加速血行(血行风自灭),可助祛风,均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消风散热,理气健脾。 按:本方可治诸风上攻而致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痛,皮肤顽麻,瘙痒隐疹等症。 |
|
地板#
发布于:2019-11-27 23:53
8.独活寄生汤(孙思邈) 风寒湿痹。(《备急千金要方》)
图片:下载.jpg ![]() 【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 【组成】独活三两(9克)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川芎 当归 干地黄 芍药 肉桂心 茯苓 杜仲 人参 甘草各二两(各6克) 【用法】上15味药,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 【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是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故风寒湿痹着日久为本方主证,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独活疏散伏风,善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舒筋;细辛能散少阴肾经风寒,温通血脉而止痛,共为臣药。桑查生祛风湿,强筋骨、养血;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地黄、芍药、川芎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肉桂补阳祛寒,通利血脉,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既能祛邪,又能扶正,标本兼顾,使风寒湿除,气血足,肝肾得补,诸证则缓解。故对风湿乘虚而入,痹着日久,肢节屈伸不利的顽固痹证,用之能使肢节屈伸自如。 【附方】三痹汤(《妇人良方》)本方系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而成。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主治:风寒湿痹及气血凝滞,手足拘挛等。 |
|
4楼#
发布于:2019-11-27 23:50
7.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朱丹溪) 治上中下痛风①。(《金匮钩玄》)
图片:u=3919173943,2144332219&fm=26&gp=0.jpg ![]() 【歌诀】 黄柏苍术天南星 桂枝防己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风湿热与痰血 上中下通用之听 【词解】①痛风:即风痹。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肢节,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证。症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等。 【组成】酒炒黄柏苍术天南星各二两(各60克)桂枝威灵仙羌活各三饯(各9克) 防己半钱(l.Sg)桃仁白芷各五钱(各1.5克) 龙胆草五分(1.5克) 川芎二两(60克) 炒神曲一两(30克) 红花一钱半(4.5克) 【用法】上13味药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9克),白开水送下。 【功用】疏风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痛风证。症见上中下周身骨节疼痛。 【分析】痛风一证,以外受风邪为主,每多挟寒、挟热、挟湿、挟痰或瘀血阻络等病因,本方可通治各种原因所致痛风证。方中重用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天南星辛苦温,燥湿化痰散风,共为君药。白芷、羌活、桂枝助君疏散风邪(白芷祛头面之风,羌活去骨节之风湿,桂枝去手臂之风);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络,共为臣药。黄柏龙胆草均苦寒,清热燥湿;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健脾、理中焦之气滞,诸药相配,能疏散风邪于上,泻热利 湿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中,故上中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可通治。 按:有说痛风有多种,或寒,或热,或湿,或痰,或瘀血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无瘀血,可去桃仁、红花;若湿热不重,可去龙胆草、黄柏。总之,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
|
5楼#
发布于:2019-11-27 23:43
6.顺风匀气⑦散(方贤) 喁僻②偏枯③。(《奇效良方》)
图片:u=3360089905,2837211445&fm=26&gp=0.jpg ![]() 【歌诀】 顺风匀气术乌沉 白芷天麻苏叶参 木瓜甘草青皮合 歪僻偏枯口舌喑④ 【词解】①顺风匀气:本方证乃因气虚,分布不匀,又外受风邪所致。而服此方后,使气匀运行正常,风邪得散,诸证消除,故名之。 ②喝僻: 喁( wai ),音歪;僻(pi),音辟。喁僻,即口眼歪斜。 ③偏枯:即半身不遂。 ④舌喑:即舌强不能说话。 【组成】白术二钱(6克) 乌药一钱半(4.5克) 沉香白芷苏叶 木瓜 炙甘草 青皮各三分(各1克) 天麻人参各五分(各1.5克) 【用法】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顺风匀气。 【主治】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等。 【分析】风伤经络为本方的主证。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气血运行不畅,气分布不匀,所以气虚、气滞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白芷、苏叶疏散风邪,苏叶又可理气宽中,共为君药。肝藏血属风木,风气通于肝,配天麻平肝息风;白术、人参益气补脾,扶助正气,使气足则气血运行正常,分布均匀,又有助疏散外风,共为臣药。乌药、青皮、沉香调畅气机,以行滞气,使气行血行,血脉周行全身;木瓜味酸入肝,平肝伸筋舒络,共为佐药。炙甘草既可 益气补脾扶正,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疏之,补之,行之,使风散,气足,气血运行正常,则口眼喁斜,半身不遂,口不能言的证候可除。 |
|
6楼#
发布于:2019-11-27 23:37
5.独活汤 (朱丹溪) 瘼疯①昏愦②。(《医方集解》引青溪方)
图片:u=960015626,1904082375&fm=15&gp=0.jpg ![]() 【歌诀】 独活汤中羌独防 芎归辛桂参夏菖 茯神远志白薇草 瘈疭昏愦力能匡③ 【词解】①瘼庶:瘦(chê),音掣。是筋急挛缩,屈而不伸。疭(zòng),音纵。是筋缓纵伸,伸而不能屈。瘈疭,是形容手足时伸缩抽动不止的状态。 ②昏愦:愦(kui),音溃。昏愦,即神识昏乱,不明事理的症状。 ③匡:匡(kuang),音筐。即纠正。 【组成】独活 羌活 防风 川芎 当归细辛桂心人参 半夏 菖蒲 茯神 远志 白薇各五钱(各15克) 炙甘草二钱半(7.5克) 【用法】上14味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30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补肝宁心,兼开窍。 【主治】肝虚受风(即肝虚外风乘虚而侵入)。症见瘈疭,神志昏愦,或恶寒发热等。 【分析】肝受风邪侵入为本方的主证。肝虚、心虚(心为肝之子,母虚受邪可影响子)、或夹痰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独活、防风疏散风邪,为君药。羌活助君散风:细辛、桂心散风寒,温经脉,共为臣药。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补肝血虚),并且又能辛散疏风,血活则风散(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半夏除痰;蒲蒲除痰开心窍,人参益气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以补心、肝之虚;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白薇咸寒以清热(风郁易化热),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煎加姜枣意在和营卫,补脾胃,亦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使风静火息,血活神宁,则瘈疭昏愦者服用能使其恢复正常。 按:《妇人大全良方》用本方治风虚昏愦,手足瘈疭,坐卧不能,或发寒热,及中风自汗等。而在丹溪医书中未查到此方。 |
|
7楼#
发布于:2019-11-27 23:25
4.地黄①饮子 (刘河间) 喑厥②风痱③。(《黄帚素问宣明论方》)
图片:u=1617781144,1276003347&fm=26&gp=0.jpg ![]() 【歌诀】 地黄饮子山茱斛 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棼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 虚阳归肾阴精足 【词解】①地黄:本方以熟地黄滋养肾阴为主,所以用地黄作为方名。 ②喑厥:喑(yin),音因。指失音不能说话(舌强不能言语)。厥,是手足厥冷。 ③风痱:痱,(tei) 音肥。指四肢痿废,不能运动。风痱,即中风后出现瘫痪,足废不能行。 【组成】熟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冬五味子石菖蒲 远志 茯苓肉 苁蓉 肉桂炮附子巴戟天各等分(各6克) 【用法】上12味药,研成粗末,每次服三钱(9一l2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薄荷五、七叶,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等。 【分析】本方证是因为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为本方的主证。痰浊上泛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用熟地黄滋补肾阴,使真阴得补,阳有所依,为君药。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益肾精,强筋骨;山茱萸、石斛助君补肾阴而养肝;麦冬、五味子补益肺肾之阴,且金旺生水;附子、肉桂亦温补肾阳引虚阳于肾中,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寓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以阴阳并补。菖蒲、运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水能生木,木不生风;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以助脾胃运化、升降;少量薄荷以舒郁散风,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下元得补,虚阳归肾,则喑厥风痱都可治疗。 |
|
8楼#
发布于:2019-11-27 23:09
3.三生①饮 卒中②痰厥③。(《太平惠民和剂局才》)
图片:u=4069043872,3577961230&fm=26&gp=0.jpg ![]() 【歌诀】 三生饮用乌附星 三皆生用木香听 加参对半扶元气 卒中痰迷④服此灵 星香散亦治卒中 体肥不渴邪在经 【词解】①三生:方中川乌、附子、南星三味药皆生用,取其力峻而行速,故名三生饮。②卒中:卒(cǜ)音促,同“猝”,忽然。中(zhòng)音众。卒中,即中风,突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③痰厥:厥证之一。指因痰盛气闭而引起的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证。本方证乃因寒痰壅盛所致。④痰迷:即痰迷心窍(痰蒙心包)。主要症状有意识模糊,喉有痰声,胸闷,甚者昏迷不醒,苔白腻,脉滑等。 【组成】生川乌 生附子各五钱(各15克) 生南星一两(30克)木香二钱(6克) 【用法】上4味药研成粗末,每次服半两(l5克),加生姜15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散风除痰,助阳祛寒。 【主治】卒中痰厥。症见突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四肢厥逆,语言X謇涩等。 【分析】本方证因阳气衰微,风邪入中,寒痰上壅,胸中清阳之气为浊阴蔽塞不通所致。故中风、寒痰上壅为本方的主证。阳气衰微,气机阻滞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生南星辛苦温,善祛风化痰,为君药。生川乌大辛大热,散风逐寒,通经络,且又补阳;生附子辛热燥烈。补阳温脾,祛风散寒,通行经络,共为臣药。木香理气,使气顺则痰行;煎加生姜十五片,取其辛温发散风寒,辛散化痰涎,且又可制约乌、附、南星之毒,均为佐药。诸药相配,成为散风逐痰,助阳祛寒,通经络之峻剂。 按:《医方集解》所载“三生饮”中无生姜(煎时不加生姜),而是每次服三生饮一两(30克) 要加人参一两(30克)同煎,此即“加参对半扶元气”之意。人参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若病人平素元气虚弱而突然中风痰迷的,煎服本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附方】星香散(《医方集解》)胆星八钱(24克)木香二钱(6克) 用法:共研末服。 功用:化痰调气。 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按:天南星为燥痰之品,其燥烈有毒。胆星为南星用牛胆汁浸制而成,其燥烈之性大为减弱,善息风化痰热,且牛胆汁可益肝胆(肝胆属风木)。原书云:“中风体虚有痰者,宜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调下此散”。方中也可加全蝎以息肝风。因本方证中风痰盛,体肥不渴,宜燥湿化痰息风为宜。 |
|
9楼#
发布于:2019-11-27 23:02
2.大秦艽汤 (朱丹溪) 搜风活血降火。(《丹漠心法》)
图片:u=4267108691,85725099&fm=26&gp=0.jpg ![]() 【歌诀】 大秦艽汤羌独防 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 风邪散见可通尝 【组成】秦艽 石膏各二两(各60克),羌活独活防风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茯苓 炙甘草 白术各一两(各30克)细辛半两(15克) 【用法】上16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30克),水煎服。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症见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口眼歪斜,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分析】风邪初中经络为本方的主证。由于风邪多乘人体正气虚而入,且风邪易化热,所以气虚、血虚、内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秦艽祛散一身的风邪,通行经络,为君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散邪。其中羌活散足太阳膀胱经风邪,细辛、独活散足少阴肾经风邪,白芷散足阳明胃经风邪,防风随诸药搜逐各经风邪,诸药助君药祛散一身风邪,共为臣药。由于诸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又配伍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血柔筋,防辛燥药伤阴血;川芎行气活血,又善散足厥阴肝经的风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黄芩、石膏清热降火,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乃为, 风邪化热而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组成一个既能搜逐各经风邪,又有益气养血,活血降火作用的方剂。 |
|
10楼#
发布于:2019-11-27 22:58
十 祛风之剂
祛风之剂,是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能治疗风病的方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外风”和“内风”二大类。外风病是指六淫中的风邪侵入人体,留X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筋脉拘急,口眼歪斜,语言X謇涩等证候,一般称为“真中风”。或者出现眩晕头痛,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肌肤瘙痒等症。内风病即内生之风,多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营血虚乏,血不养筋,或邪热亢盛,灼伤阴血,肝木失养所致。其临床见症因发病机理不同,亦各有异。如阴虚阳亢,气血上逆,可见头目眩晕,脑中热痛。甚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此又称“类中风”。如热极生风,常见高热不退,四肢抽搐等症。根据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的治则,祛风剂又分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大类。此外,尚有外风引动内风,或内风兼挟外风者,临证当辨证施治,内外兼顾。 1.小续命①汤(孙思邈) 风痉②通剂。,(《备急千金要方》) 图片:u=1673954198,2863310544&fm=26&gp=0.jpg ![]() 【歌诀】 小续命汤桂附芎 麻黄参芍杏防风 黄芩防己兼甘草 六经③风中此方通 【词解】①续命:患者正气虚弱,被外风侵袭,突然不知人事,半身不遂,语言困难等症出现,病证危急,服用本方能扶正祛邪,转危为安,故名叫小续命汤。②风痉:风,此指外受风邪侵袭而致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半身不遂等症,又叫“真中风”,即外中风邪。痉,病名。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手足抽搐等为主要见症。痉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痰、湿、火壅滞经络所致。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所致。根据病因不同,痉又有刚痉、柔痉、风痉、痰火痉、虚痉等名称。古人认为伤风有汗为柔痉,伤寒无汗为刚痉。③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组成】桂心(《保命集》作桂枝) 川芎 麻黄 人参 芍药 杏仁 黄芩 甘草 防己各一两(各3克) 附子一枚(3克) 防风一两半(6克) 生姜五两(lO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祛风散寒,扶正除湿。 【主治】六经中风。症见不省人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X謇涩(即语言困难,说话不流利),或神气溃乱等,即刚柔二痉、风湿痹痛等证。 【分析】六经中风(外风侵袭)为本方的主证。感受外风,每因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且常夹寒、夹热、夹湿、诸邪侵犯人体,故正气不足、夹寒、夹湿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防风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药,且能胜湿解痉,为君药。麻黄、生姜、桂枝发散肌表,疏散风寒,以通经络,共为臣药。防己祛风除湿止痛;杏仁能散能降,可疏散肺经风寒痰湿;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川芎、芍药补血和营;附子助阳散寒,既增强补益扶助正气之功,又增强发表散邪之效;黄芩清热,兼防温燥药伤阴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具有辛温发散,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凡六经被风邪所中的病证,均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按:方中桂心善于温肾助阳,桂枝则长于散太阳经风寒,温通血脉,临证可随病情需要选用。 |
|
11楼#
发布于:2019-11-27 19:28
6.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医林改错》)
图片:下载 (16).jpg ![]() 【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赤芍一钱半(6克) 川芎一钱(3克) 当归尾二钱(6克)地龙—钱(3克) 黄芪四两(12克) 桃仁一钱(3克) 红花一钱(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而致中风后遗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等。 【分析】气虚血滞为本方的主证。瘀血阻络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有祛瘀不伤好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活血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对气虚不能行血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有一定疗效。 |
|
12楼#
发布于:2019-11-27 19:26
5.少腹逐瘀汤(王清任) 少腹瘀血(《医林改错》)
图片:下载 (15).jpg ![]() 【歌诀】 少腹逐瘀芎炮姜 元胡灵脂芍回香 蒲黄肉桂当没药 调经止痛是良方 【组成】川芎—钱(3克)炮姜二分(3)元胡—钱(3克)炒五灵脂二钱(6克) 赤芍二钱(6克) 小茴香七粒(1.5克) 蒲黄三钱(9克)肉桂一钱(3克)当归三钱(9克)没药一钱(克) 【用法】上10味药,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疫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经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分析】少腹瘀血为本方的主证。少腹气滞有寒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五灵脂、蒲黄以活血祛瘀,止痛止血(瘀血不去,可出血不止)为君药。川芎、赤芍、没药、元胡、当归助君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又补血,与祛瘀药合用,使瘀血去而不伤好血,共为臣药。因少腹有寒,血得温则行,故又佐小茴香散寒理气;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以行瘀止血。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 按:方歌云:“调经止痛是良方”,此月经不调是指少腹有瘀血偏寒的痛经、崩漏者服用本方有良效。 |
|
13楼#
发布于:2019-11-27 19:23
4.血府①逐痪汤(王清任) 胸中瘀血。(《医林改错》)
图片:u=1584930360,608441918&fm=26&gp=0.jpg ![]() 【歌诀】 血府逐瘀归地桃 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 血化下行不作劳 【词解】①血府:王清任认为膈以上胸腔为血府。 【组成】生地黄三钱(9克) 当归三钱(9克) 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 枳壳二钱(6克) 牛膝三钱(9克) 川芎—钱半(5克) 柴胡一钱(3克)赤芍二钱(6克) 甘草一钱(3克)桔梗一钱半(5克) 【用法】上11味药,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仲,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等。 【分析】胸中血瘀,血行不畅为本方的主证。气滞阻滞,气郁化火,瘀久化热均为本方的兼证。头痛、干呕,饮水即呛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君药。川芎、赤芍、当归助君药活血祛瘀,当归又补血,使祛瘀不伤好血,共为臣药。佐以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升降并用,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助君臣活血祛瘀。桔梗不仅开宣肺气,又可载药上行至胸中;牛膝通血脉,祛瘀血,且引胸中瘀血下行;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合当归使祛瘀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各药互相配合,使瘀去气行热清,诸证自愈。 |
|
14楼#
发布于:2019-11-27 19:19
3.癫狗①咬毒汤 泻疯狗毒。(《象山县验方》)
图片:u=3954318690,3722896279&fm=11&gp=0.jpg ![]() 【歌诀】 癫狗咬毒无妙方 毒传迅速有难当 桃仁地鳖大黄共 蜜酒浓煎连滓尝 【词解】①癫狗:即疯狗。 【组成】桃仁去皮尖七个(6克)地鳖虫七个(6克)活去足,酒醉死 大黄三钱(9克) 【用法】上3药共研细末,加白蜜三钱(9克),陈酒一碗煎,连滓服。 【功用】破血逐瘀排毒。 【主治】被疯狗咬伤。 【分析】疯狗为中毒之病犬,咬伤人体后,其毒进入人体血分,发展迅速有危险,故毒滞留血分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地鳖虫破血逐瘀而排毒;大黄荡逐瘀血毒邪,二药共为君药。桃仁破血行瘀,为臣药。白蜜益气补中,解毒,且缓三药峻烈之性,使逐瘀不伤正;陈酒行气活血,促进血行,助君臣去恶血,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破血逐瘀排毒,使毒瘀从二便排出,以免毒气攻心。 按:被疯狗咬伤,毒入血液,无有妙方治疗。本方是仿《金匮要略》“下瘀血汤”之意,以破血逐瘀排毒。所以服后大便中有鱼肠、猪肝样的秽物,小便如苏木汁一般,是瘀毒从二便排出。服用本方不拘剂数,以服后二便如常,为毒气已尽,而止服。 |
|
上一页
下一页